比較文學
- 論美國學派的負面影響與中國比較文學的危機癥候
爾登斯伯格對比較文學的質(zhì)疑毋庸置辯,在國際學界,比較文學是一門獨立且完整的學科,而不是一種研究方法論。關于把“比較文學”貶損性地誤讀為“比較”或“比一比”及“什么都可以比”的方法論,早在1932年,陳寅恪于《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一文中就曾做出過深度的嘲諷。的確,比較文學這門獨立且完整的學科著實一直在學界充滿了爭議性的質(zhì)疑。50多年前,美國學者雷納·韋勒克在《比較文學的名稱與本質(zhì)》一文中的那句直言批評,至今還是切中要害的:“‘比較文學’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學科
社會觀察 2023年9期2023-11-01
- 比較文學與中國的新文科建設
新文科理念與比較文學之間有著諸多重合之處。從新文科的主要特色來看,其中的國際性、跨學科性、前沿性以及理論性四大特色是比較文學學科的重要特色??梢哉f,比較文學的發(fā)展為新文科理念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依據(jù)。而且新文科理念的提出更是促進了比較文學學科的深入發(fā)展。新文科視域下,借助其跨界氛圍,中國的一些比較文學學者可以在國際文學領域更好地彰顯中國文學特色。比較文學與中國的新文科建設相融合,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可以立足本國的特色和觀點,在國際上就一些普遍意義
名家名作 2023年2期2023-08-22
- 中西女作家三毛與畢肖普詩歌情感比較
意義非凡。在比較文學層面,本文以三毛《遠方》和畢肖普《魚》兩首詩歌作品為例,進行中西詩歌情感的對比研究。通過分析二人詩歌的情感抒發(fā)方式,進而解讀相關研究價值。關鍵詞:三毛 畢肖普 中西詩歌 鏡像理論 比較文學在文化互滲的今天,比較文學發(fā)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貫穿歷史長河中的交相往還,使得中西文化元素在詩歌這一文學形式上,表現(xiàn)出既交融,又獨立的特點。筆者以比較文學這一跨文化、跨語言、跨學科等領域并行的文學研究方法,結合西方詩人畢肖普與我國現(xiàn)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23年7期2023-08-08
- 21世紀張愛玲研究的趨勢與特點
史料;哲學;比較文學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內(nèi)的張愛玲研究日益風行,成果累累,而海外漢學界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涌現(xiàn)出諸多張愛玲研究成果。進入21世紀,海內(nèi)外張愛玲研究方興未艾,研究視野更加開闊,呈現(xiàn)出一些新的趨勢與特點,如文學與考據(jù)學的結合、文學與哲學的結合,等等。本文考察21世紀張愛玲研究的趨勢與特點,以期為繼續(xù)深化張愛玲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一、張愛玲史料鉤沉——以陳子善為代表張愛玲一生著作頗豐,同時是一位優(yōu)秀的雙語作家。她于1952年赴港,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23年1期2023-07-05
- 比較文學何為?比較學者何為?
— )是中國比較文學領域的專家,其治學方法與治學精神值得后學借鑒學習?;趯λ娜硇晕恼隆稘h學與比較文學》(2003)、《比較文學的“普及性”與“精英性”》(2004)、《從艾儒略到朱自清:游記與“浪漫法蘭西”形象的生成》(2006)的解讀分析,評述其對漢學與比較文學學科關系的見解、對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發(fā)展的設計構想及其在比較文學形象學領域的具體學術實踐,旨在整體勾勒出她的述學文體之特色及作為治學主體的學者魅力和對治學傳統(tǒng)的堅守態(tài)度。關鍵詞:孟華;比較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23年1期2023-07-05
- 比較文學兩份經(jīng)典文獻的誤讀與正解
內(nèi)容摘要:比較文學學科發(fā)展史上經(jīng)常被引用的兩份經(jīng)典文獻——克羅齊的《比較文學》和韋勒克的《比較文學的危機》——被認為是擊中了法國學派的要害,開創(chuàng)了學科發(fā)展新局面。實際上,上述文獻體現(xiàn)出的中心思想是神學——形而上學對實證主義哲學的敵意,體現(xiàn)出二者似乎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因此,上述文獻實際上是站在歐洲傳統(tǒng)思想的立場上徹底否定法國學派的思想合法性,徹底否定法國學派的文學研究實踐??梢哉f,我們通常理解的比較文學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可能實質(zhì)上是兩個學科:比較文學和文學理論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23年1期2023-06-07
- “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高校比較文學教學模式建構
起角度出發(fā),比較文學是一種文學研究方式,是基于特定國族文學歷史、作品、風格、現(xiàn)象等展開跨學科、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的研究,旨在探索不同國族文學之間、文學與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在比較文學研究實踐中,可以簡單地劃分成兩個并行脈絡,其一是“文學與非文學”之間的關系研究,其二是“本國文學與他國文學”之間的關系研究;從高等教育學科建設角度看,比較文學是一個二級學科,被列入到“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之下,經(jīng)歷20余年的發(fā)展完善,已然形成了相對完善、成熟的教學模式。但比較
陜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2期2023-04-05
- 中國比較文學概論類教材編寫與話語創(chuàng)新
年中國第一部比較文學概論出版以來,中國比較文學的教材數(shù)量突飛猛進,不斷有新著產(chǎn)生,為建構比較文學中國特色的理論話語體系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暴露出發(fā)展與探索的艱難和曲折。厘清比較文學概論類教材的成就與不足,揚長與修短并舉,反思與革新同步,方能使中國比較文學真正創(chuàng)立自己的學科理論話語,自立于國際比較文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前沿。中國比較文學概論類教材的發(fā)展歷程回顧中國比較文學教材的建設,大致經(jīng)歷了開創(chuàng)期(1984-1987)、發(fā)展期(1988-1998)和繁榮期(1999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 2023年1期2023-02-22
- 重新審視“東方比較文學”
編寫的《中國比較文學年鑒2020》之“東方比較文學研究”欄目①。該年鑒接續(xù)楊周翰、樂黛云主編的《中國比較文學年鑒1986》以及曹順慶、王向遠主編的《中國比較文學年鑒2008》,旨在提供系統(tǒng)而全面的中國比較文學信息與資料。與“中西比較文學”相比,“東方比較文學”這一稱謂在國內(nèi)用得并不算多,其成果數(shù)量自然也無法與之相媲美。學界對此命題的理解與闡釋不一,在研究范圍方面有明顯的廣義與狹義之分,在研究內(nèi)容方面又在學科范式與具體研究對象之間徘徊。盡管如此,《中國比較文
文藝理論研究 2022年6期2023-01-20
- 高中語文教學中引入比較文學的實踐研究
新的要求。將比較文學運用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提高高中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語文素養(yǎng)來說有著莫大的作用。這種全球化的文學視野,不僅能夠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加深入,而且還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素養(yǎng)。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方面,必須對比較文學進行深度探究,尋找一條行之有效的、符合高中語文教學發(fā)展要求的教學路徑,以提升高中生的語文學習效率。關鍵詞:高中語文、比較文學、改革創(chuàng)新前言:從當前的高考語文命題來看,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已經(jīng)不再是單純的注重本文解析和閱讀理解,而是要求學
快樂學習報·教師周刊 2022年35期2022-07-17
-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當前和未來
亮摘? 要: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的起點是細讀重要作家及其作品,這是文學史研究和流派、思潮研究的基礎。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建構與發(fā)展既要強調(diào)“雙向闡發(fā)”,也要重視跨文化研究中的“差異性”。比較文學變異學、主題學、跨學科研究、譯介學等領域的研究,對當下中國比較文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中國比較文學研究領域的從業(yè)者,要加強對東方文化研究的自覺意識,要把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研究作為貫穿生命始終的工作。關鍵詞:李偉昉;比較文學;世界文學;中國學派李偉昉,文學博士,博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22年2期2022-07-11
- 如何在“形象學”教學中引入思政教育
:教師在進行比較文學形象學的教學時,可以從文化間的愛憎態(tài)度、自我言說的深層原因和變異機制著手,有意引導學生對比西方世界中的不同中國形象,將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滲透其間。關鍵詞:比較文學;形象學;思政教育教師在進行比較文學形象學的教學時,可以有意引導學生對比西方世界中的不同中國形象,將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滲透其間。一、什么是比較文學的“形象學”比較文學形象學是把“異國形象”置于與“社會集體想象物”的關聯(lián)中,研究一個民族對“他者”的各種
中學生學習報 2022年35期2022-07-07
- 形象學視域下小說《藏地密碼》中對他國人物形象的塑造
【關鍵詞】 比較文學;形象學;異國形象;文學人物;《藏地密碼》【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3-0010-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3.003出版于2008年的系列探險小說《藏地密碼》講述了藏族獒犬商人卓木強巴因機緣巧合踏上了尋找失落在歷史長河中的“帕巴拉神廟”與傳說中守護神廟的奇異獒犬“紫麒麟”的探險之旅
今古文創(chuàng) 2022年23期2022-06-22
- 重新認識比較文學的學派之爭
內(nèi)容摘要:比較文學學科擁有兩份重要資產(chǎn):比較文學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的學科主張。遺憾的是,兩大學派尖銳對立。二者的對立表面上看是方法論的沖突,即應不應該用歷史學的理念與方法研究文學,實際上是形而上學——神學思想和實證主義思想之間的沖突,具體說來,是理念主義與歷史主義之爭,形而上學——神學與實證主義、社會學之爭。澄清這一事實,對于中國比較文學如何處理比較文學學科資產(chǎn)大有裨益,有助于中國比較文學擇其善者而從之,并為建立比較文學中國學派提供幫助。關鍵詞:比較文學
文學教育 2022年9期2022-05-30
- 交流、互讀與共賞
解,著名中日比較文學研究學者天津師范大學王曉平教授接受了華中師范大學占才成的訪談。王曉平教授闡述了文學研究領域“交流、互讀與共賞”的重要性,鼓勵年輕研究者在后疫情時代克服困難,勇于進取,擁抱未來。關鍵詞:王曉平;學術交流;互讀;共賞;比較文學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日本神話與中國古代文學關系研究”(編號17CWW004)和華中師范大學“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青年學術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項目(項目編號CCNU19TD016)的階段性成果。作者簡介:王曉平
外國語文研究 2022年1期2022-05-12
- 跨界、拓展、新生
藝學,又跨界比較文學,融匯多個文學研究領域的方法墾殖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饒芃子教授以跨文化視野和世界格局重新定位海外華文文學,結合文化研究的方法深入挖掘該領域的文化內(nèi)涵。她積極引進比較文學的學科方法,以形象學、主題學等研究方法,推動了海外華文文學的縱深發(fā)展。同時她也積極推動該領域的學科建設,倡導海外華文文學的詩學研究,率領中青年學者編寫教材,為學界培養(yǎng)后備人才。 關鍵詞:饒芃子;海外華文文學;跨文化;比較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華文文學 2022年1期2022-03-24
- 北極走廊上的比較文學:希約利與明清古典文學典籍的冰島文譯介
一種典范性的比較文學樣本,力圖在“歸化”“異化”等傳譯策略中構建主體與客體間的精神交互。然而,這種跨語際精神交互并非意味著判教式地迎合本土讀者的新教神學思維模式而消解漢語言文本背后的儒佛道哲學精神與宗教終極關懷;恰恰相反,挺立儒佛道內(nèi)在的“道-器”思維模式與道化流行之生生不息精神,將開啟中國文化之“道”與北歐路德神學本體論終極視閾的溝通,從而為探索“冰上絲綢之路”視域下多維度北歐漢學的研究與新型對話模式奠定重要基石。 〔關鍵詞〕 北極走廊;比較文學;明清古
社會科學研究 2022年1期2022-03-22
- 彼岸的你我
·拉弗雷特 比較文學一、人生經(jīng)歷1920年,張愛玲出生于“中華民國”上海公共租界。她的祖父是清末著名大臣張佩綸,祖母是李鴻章的長女李菊藕。出身名門的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顯赫的家族到她這一代已經(jīng)不復往日的輝煌而呈現(xiàn)出衰敗之勢。她的父親張志沂有著封建大家庭遺少的種種惡習,如吸鴉片、賭博、嫖娼狎妓、養(yǎng)姨太太等。母親黃逸梵是一位接受了西式教育的現(xiàn)代女性,但感情淡漠,在張愛玲四歲的時候便撇下她與弟弟,獨自赴英國留學。父母離婚后,父親再娶,張愛玲在繼母的虐待、父親的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2年2期2022-02-28
- 多元文化視野下的中西文化比較研究
書名: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十講作者:樂黛云出版單位: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4年ISBN:9787309039061定價:12元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各國、各地間的貿(mào)易往來和人員流動更加密切,引發(fā)了不同文化間的頻繁碰撞與交流,這使得跨文化研究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比較文學,作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和跨時代的文學研究,在新時代背景下應承擔起新的責任。我國的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作為中國比較文學開荒者的樂黛云教授,在2
語文建設 2021年8期2021-09-17
- 多元文化視野下的中西文化比較研究
書名: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十講作者:樂黛云出版單位: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4年ISBN:9787309039061定價:12元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各國、各地間的貿(mào)易往來和人員流動更加密切,引發(fā)了不同文化間的頻繁碰撞與交流,這使得跨文化研究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比較文學,作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和跨時代的文學研究,在新時代背景下應承擔起新的責任。我國的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作為中國比較文學開荒者的樂黛云教授,在2
語文建設·上 2021年8期2021-05-30
- 中國比較文學批評脈絡管窺
000)一、比較文學的誕生及發(fā)展“比較文學”(Comparative Literature)這一稱謂出自法國學者拉普拉斯和諾埃爾的作品集《比較文學教程》(1816),并在1827年法國著名學者弗·維爾曼在巴黎大學開設的“18世紀法國作家對外國文學和歐洲思想的影響”講座中多次被提及。1838年,維爾曼的講稿得以出版,“比較文學”這一術語在其第三卷序言中正式出現(xiàn),“比較文學”從此進入大眾的視野,維爾曼也因此榮獲“比較文學之父”的稱號。1931年,法國學者梵·第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20年4期2020-02-12
- 論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建設的新進展
事業(yè)的發(fā)展,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這一學科被建立起來,被歸屬為我國二級語言類專業(yè)學科。這對于比較文學以及世界文學來說是突破性進展,當然這一學科也伴隨著學者們的激烈爭議,但是這一學科建設的腳步從未停止前進。1 關于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爭論的焦點1.1 比較文學的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文學者開設過關于比較文學專題性質(zhì)的講座,這屬于中國文學界內(nèi)比較文學的開端。在此之前,比較文學的屬性是一個單獨存在的學科,在西方國家內(nèi)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將近一個世紀的發(fā)展。我國的改革開放為
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 2019年35期2019-12-25
- 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建立的可能與必然
立中國學派是比較文學的必然趨勢李達三在《比較文學中國學派》中提出了中國學派擬達成的五個目標。這五個目標是層層遞進的關系,從最小級別的中國到非西方國家(如:日、韓)和“第三世界”,一直到比較文學真正的世界化。其目的并不是要讓中國學派在比較文學中占有一席之地從而與法國學派、美國學派分庭抗禮,而是以比較文學“世界性”為出發(fā)點,使得東方或是亞洲文學從比較文學的邊緣地帶走向合理的、本該就有的位置。古往今來,很多人試圖將文學獨立于經(jīng)濟政治之外,由此得到文學純粹的美。但
青年文學家 2019年33期2019-12-23
- 比較文學課程改革探究
言文學專業(yè)的比較文學課程,就目前的教學來看,存在著內(nèi)容多與教學課時少的矛盾、強調(diào)理論而不太重視實踐操作等問題,針對教學中的問題,我們應該結合比較文學課程的特點,明確比較文學的教學目的、優(yōu)化其課程設置、探索教學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一.比較文學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首先是比較文學學科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作為一門專門學科,比較文學出現(xiàn)的歷史并不是很久,迄今只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是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一門邊緣學科與交叉學科,它發(fā)展迅猛,很快成為國際文學界的一門顯學,世界各國
文學教育 2019年19期2019-11-26
- 比較文學的跨越、危機與轉向中的“文學性”思考
郭競文一、比較文學學科定義的“跨越”關于比較文學的定義,歷史上各家眾說紛紜。早期的比較學者路易?保爾?貝茨(Louis Paul Bets)在談到比較文學史的含義時說:“對于民族文學的任何一種思考都要從一個民族文學的發(fā)展史與別的民族的比較出發(fā)。”法國比較文學代表人物基亞(Guyard)認為比較文學是“國際文學的關系史”,美國比較文學代表人物韋勒克(René Wellek)在其《比較文學的名與實》(“The Name and Nature of Compar
鴨綠江 2019年24期2019-11-13
- “比較”在比較文學發(fā)展中的地位
——從批判性視角再讀梵·第根的《比較文學論》
□ 李苗苗在比較文學學科發(fā)展史上,法國比較文學學者梵·第根于1931年發(fā)表的《比較文學論》是一部重要的論述比較文學學科發(fā)展及法國學派比較文學基本原則的理論著作,不僅被公認是比較文學法國學派的理論基石,而且對比較文學在20世紀上半葉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世界性的影響。法國的比較文學研究者從事的是一種“影響研究”,關心的是一個國族的文學怎樣被另一個國族的文學家接受、模仿和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追溯和清理文學跨越國族疆界旅行的軌跡。以文學的“輸出”與“輸入”為基本框架,構筑起了有
新疆藝術 2019年5期2019-11-11
- 略論中國比較文學:發(fā)展脈絡、現(xiàn)狀及展望
)一般認為,比較文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形成于19世紀70年代的歐洲,1866年英國學者波斯奈特的專著《比較文學》出版、1877年德國學者科赫創(chuàng)辦第一份《比較文學》雜志以及法國戴克斯特創(chuàng)辦第一個比較文學常設講座這一系列事件標志著比較文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走上歷史舞臺。19世紀下半葉以來,隨著西方文化潮水般涌進中國,中西文化與文學的比較研究在中國逐步興起,尤其從20世紀初期至20年代,中西小說、戲劇、詩歌的比較研究成為熱門話題。在此之后,比較文學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3期2019-02-15
- 重提一個問題:什么是比較文學?
——基本共識與新的思考
教授)什么是比較文學?對比較文學學者而言,這不是一個新問題,但無疑是一個困難而重要的問題。英國比較文學學者蘇珊·巴斯奈特在《比較文學批評導論》一書開篇就曾說過:“凡是從事比較文學研究的人遲早都得嘗試回答這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什么是比較文學?”①巴斯奈特的這個說法,看似平常,卻也難免會讓人感到有幾分“多余”。不斷追問學科的定義和真正外延和內(nèi)涵,難道不是任何一個學科發(fā)生發(fā)展的必要前提嗎?豈止是比較文學的學者需要不斷追問這樣的根本問題?又有哪一個學科,對該學科的研
浙江社會科學 2019年1期2019-01-24
- 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動態(tài)與學科理論新進展(2014 —2018)*
第22屆國際比較文學年會,中國比較文學的國際影響日益明顯,中國學者提出的變異學研究、跨文明研究、譯介學研究等學科理論也越來越廣泛地被國際學界所認可,從而為國際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做出獨特的貢獻。下面從學術活動與學術會議的舉辦與學術期刊及學科理論的新進展兩個方面來進行論述。一、 學術活動與學術會議近年來中國比較文學可以說是進入到了一個相對的活躍期或者說成熟期。從大型的學術會議與學術活動來看,列舉幾例:北京大學在2015年11月21日迎來了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
國際比較文學(中英文) 2018年2期2018-11-12
- 從符號修辭四體演進看比較文學在中國的發(fā)展
一、比較文學在中國發(fā)展歷史比較文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最早出現(xiàn)在19世紀末的歐洲,是社會文化及文學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歐洲各國學者共同努力的結果。二戰(zhàn)前以法國學派倡導的實證性影響研究為主;二戰(zhàn)后隨著美國超級大國地位的確立,美國學派主張的平行研究和跨學科研究發(fā)展興盛;至20世紀80年代后比較文學在中國崛起和繁榮,中國學派登上歷史舞臺,貢獻了以跨異質(zhì)文化為特色,強調(diào)異質(zhì)性和互補性的新的研究范式。迄今為止,比較文學走過了百多年歷程。在中國,雖然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大陸要
南方文壇 2016年3期2016-06-20
- 開拓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新空間
0)開拓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新空間主持人:李鳳亮教授(深圳大學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院,廣東深圳518060)主持人語:中國比較文學研究肇始于20世紀初葉中西文化交匯之時,經(jīng)歷過半個多世紀的演進,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門再開后形成新的學術熱潮。從建立學術組織、創(chuàng)辦學術刊物、開展學術活動到創(chuàng)建獨立學科、培養(yǎng)專門人才、形成中國特色的比較文學研究對象、研究觀念和研究方法,中國比較文學經(jīng)歷了一個從自發(fā)到自覺、由小眾到大眾、自邊緣而進入中心的發(fā)展歷程,成為國際比較文學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年2期2016-04-04
- Tragedies of Characteristics,Fate or Society——An Analysis of some main characters in Shakespeare’s plays
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生)Tragic drama has a long history.In Ancient Greek,three great tragedy playwrights have already emerged.Their tragic dramas mostly focus on the fate of human beings.Greek drama is called the tragedy of fate.From t
中學生英語 2015年28期2015-08-15
- 文學性與整體性融合
——以《比較文學的危機》為例解讀韋勒克的比較文學觀
合 ——以《比較文學的危機》為例解讀韋勒克的比較文學觀李晶(貴州師范大學 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比較文學的危機》是美國學派登上國際比較文學歷史舞臺的旗號,在比較文學發(fā)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這篇文章發(fā)表距今已有較長時間,但其中包含的韋勒克強調(diào)文學性與整體性交融的比較文學觀,依然對現(xiàn)在的比較文學研究有著重要意義,尤其是對現(xiàn)在比較文學的邊緣模糊,文化研究加入到比較文學后產(chǎn)生的泛化的研究范圍有著重要的警醒作用。本文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解析韋勒
文教資料 2015年5期2015-06-01
- 比較文學視野下的中學語文教學實踐
53007)比較文學視野下的中學語文教學實踐許相全(河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比較文學與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之間存在著密切關聯(lián)。比較文學的發(fā)展為中學貫徹比較文學教學理念提供了前提條件。中學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中自覺運用比較文學方法引導學生具備“世界性眼光”和“世界主人”的意識和胸懷。這樣的結合將會為培養(yǎng)初具國際化視野的人才提供幫助。比較文學;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世界性眼光比較文學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門學科,它適應了全球化的時代背景,體現(xiàn)了用包
新鄉(xiāng)學院學報 2015年4期2015-02-27
- 《簡明比較文學原理》與《比較文學》的比較研究:從比較文學與文化的關系入手
雷 楊比較文學是以兩國及以上文學之間的關系以及文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關系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相比較其它文學研究,比較文學有著比較開闊的研究視角,具體表現(xiàn)為范圍上的雙重橫向展開:地域上超越國界;學科上突破文學本身的界限。實質(zhì)上,這種橫向展開是從文學本身的研究向文學的文化研究的展開。前者是文學的跨文化研究,后者是文學作為文化子系統(tǒng)與其它文化系統(tǒng)之間的比較研究。可以說,比較文學是以比較文化和文化研究為基礎的文學研究。這也是百年比較文學學科發(fā)展的最新成果。孟昭毅和陳惇
電影評介 2014年11期2014-11-21
- 比較文學教材的適用性問題
——評陳惇主編《比較文學基礎教程》
王金黃比較文學教材的適用性問題 ——評陳惇主編《比較文學基礎教程》王金黃20世紀三四十年代,比較文學作為一種文學研究在中國正式興起,相繼產(chǎn)生了以朱光潛《詩論》和錢鐘書《談藝錄》為代表的中西文學比較研究成果。然而,由于戰(zhàn)爭和政治等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的影響,比較文學研究曾一度停滯,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又再次復興,在大陸成為“顯學”,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比較文學學科作為大學課程的恢復和建設。至2007年,全國已有30余所大學設立了比較文學專業(yè)的碩士點,其中四川大學、北京
世界文學評論 2014年3期2014-11-14
- 比較文學理論建構的重要探索
——評樂黛云、陳躍紅、王宇根、張輝著《比較文學原理新編》
韓 玉比較文學理論建構的重要探索 ——評樂黛云、陳躍紅、王宇根、張輝著《比較文學原理新編》韓 玉自1924年中國學者吳宓在南京東南大學開設中國第一門比較文學性質(zhì)的課程“中西詩之比較”起,比較文學在中國已有近百年的發(fā)展歷史。期間,由于戰(zhàn)爭、政治等因素的影響,比較文學研究曾一度停滯,但作為一種順應人類社會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極具存在價值與意義的研究方法與理論,比較文學并未從此銷聲匿跡,而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再次興起,并呈現(xiàn)出超越以往的生命力以及日益繁茂的發(fā)展趨勢。
世界文學評論 2014年3期2014-11-14
- 法國和美國比較文學理論研究與發(fā)展探析
500)一、比較文學概述近年來,比較文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被廣泛的關注。比較文學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自從1827年歌德提出“世界文學”和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較文學”,到現(xiàn)在,作為一門比較正式的學科,比較文學也走過了近一百年的歷史。自從西方在十九世紀末產(chǎn)生了比較文學,其發(fā)展勢頭非常強勁,到二十世紀中期,比較文學已成為文學領域最為引人關注的學科。然而,隨著世界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由于世界各國、各地區(qū)、各民族在經(jīng)濟上的聯(lián)系,使得其文
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年3期2014-04-07
- 更上層樓憑遠處
——評方漢文教授編著《比較文學教程》
.蘇州大學 比較文學研究中心,江蘇 蘇州 215123)更上層樓憑遠處 ——評方漢文教授編著《比較文學教程》胡 程1,王際超2(1.池州學院 中文系,安徽 池州 247000;2.蘇州大學 比較文學研究中心,江蘇 蘇州 215123)方漢文教授新近主編出版的《比較文學教程》,立足“世界文學新建構”語境更新比較文學學科新規(guī)范,提出“新辨證論”及中國義理、辭章與考據(jù)等方法建立中國化理論體系,正面比較文學學科發(fā)展史的觀念分歧與實踐問題,拓展跨文化、多元對話視野進
池州學院學報 2014年2期2014-03-29
- 比較文學的開放性與學科邊界
0083)“比較文學是一種開放式的文學研究,它具有宏觀的視野和國際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界限的各種文學關系為研究對象,在理論和方法上,具有比較的自覺意識和兼容并包的特色?!睂τ诟鲊鴣碚f,人們都已不再孤立看待世界,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聯(lián)系日趨緊密,全球化進程勢不可阻。在這種背景下,文學領域也順應潮流,變得日益國際化,比較文學專業(yè)應運而生。它旨在通過跨越各民族文學的邊界,以可比性為依托和準則,比較各民族文學的異同點,從而探討總結文學發(fā)展
大眾文藝 2013年22期2013-07-15
- 淺析比較文學學科定義中的跨越性
35000)比較文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需要清楚其概念和內(nèi)涵,了解其研究理論與方法,如此才能更深入地發(fā)展這門學科。由于其還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所以這一個多世紀以來,對于什么是比較文學,國內(nèi)外學者還難以做出準確的定位,但是國內(nèi)外比較文學學者在定義什么是“比較文學”時也都傾向于用幾個“跨越”來界定。一法國影響研究代表人物基亞指出:“比較文學之作者站在語言或民族的邊緣,注視著兩種或多種文學之間的題材、思想、書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滲透”,[1]它的研究對象與范圍是不同
黑龍江工業(yè)學院學報(綜合版) 2013年10期2013-04-07
- 談新時期比較文學的特質(zhì)與續(xù)進
本文從新時期比較文學的學科理論形成與發(fā)展,比較文學學科身份的過去和現(xiàn)在,以及學科的不足與未來走向這三個特質(zhì)方面著手,描述了我國比較文學的發(fā)展歷程:新時期比較文學積極倡導者的研究方法;新時期比較文學的未來走向;為新時期比較文學的創(chuàng)新研究起到了理論基礎的作用?!娟P鍵詞】比較文學;形成與發(fā)展;積極倡導者;創(chuàng)新研究中國的比較文學從開始出現(xiàn)到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在現(xiàn)代普遍發(fā)展,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1978年至今可看作是比較文學的新時期。新時期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12年1期2013-02-01
- 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與身份危機
00875)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與身份危機季廣茂a,b(北京師范大學a.文藝學研究中心;b.文學院,北京100875)在研究對象的問題上,比較文學有必要擺脫“隨心所欲”的狀態(tài),研究者有必要擺脫“隨遇而安”的心態(tài)。比較文學需要穩(wěn)定的研究對象,至少是相對穩(wěn)定的研究對象,無論這對象是單個的,還是由眾多對象構成的集合體。只有這樣,研究者才有可能投身于某個目標,投身于某項事業(yè),比較文學才有可能擺脫身份的危機,結束在身份問題上長期忍受的煎熬和痛苦。比較文學;研究對象;身
黑龍江社會科學 2012年4期2012-04-11
- 跨越性與文學性:比較文學學科話語的基石*
性與文學性:比較文學學科話語的基石*李夫生(長沙大學中文與新聞傳播系,湖南長沙 410003)比較文學的學科話語實際上就是指比較文學的學科邊界及學術規(guī)范等問題??缭叫允菦Q定比較文學成其為比較文學的學科特征性要點,是其作為開放性學科的一個重要標志。而文學性是保持比較文學成其為文學研究的基本價值觀念。比較文學的學科話語簡而言之有兩個基本點:跨越性和文學性??缭叫?文學性;比較文學一 比較文學的學科話語“比較文學的學科話語”,實際上就是比較文學這門學科的范圍和邊
長沙大學學報 2012年3期2012-03-31
- 簡述比較文學在中西方的沿革
142)簡述比較文學在中西方的沿革高偉華,孫 霞(沈陽化工大學外語系,沈陽110142)分別論述了比較思維和比較文學在中西方的發(fā)展,提出了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建設問題,最后認為中西方的比較文學應互相借鑒,拓展比較文學發(fā)展的新領域。比較文學;比較思維;中國學派;沿革比較文學(Comparative Literature)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自誕生之日起在東西方不過有百余年的歷史,然而比較文學的核心思想“比較”,卻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比較的思維是人類思
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1期2011-08-15
- 以互為主體理念為核心建構比較文學原理——評趙小琪主編《比較文學教程》
俗成的過程,比較文學概莫能外。經(jīng)過了一百多年的興盛與衰微、褒揚與詰難、潮起與潮落之后,2010年,比較文學界傳來了一股清新的氣息,趙小琪主編的北京大學新版《比較文學教程》面世,給近年來略顯沉寂的比較文學界帶來了一種新見。在此教程中,趙小琪以互為主體觀念為先導,對沉浸于主客體觀念的比較文學予以反思;以互為主體的理想狀態(tài)的比較文學對主客體的傳統(tǒng)狀態(tài)的比較文學予以顛覆,使比較文學建立在現(xiàn)實性、發(fā)展性和包容性之中;為比較文學的學科背景、學科形態(tài)和學科前景做了規(guī)定和
世界文學評論 2011年2期2011-08-15
- 《跟蹤比較文學學科的復興之路》前言
與書評《跟蹤比較文學學科的復興之路》前言樂黛云一九八五年八月,國際比較文學學會(ICLA)第十一屆年會在巴黎召開,五十六個國家的五百余名代表到會。中國比較文學學會首屆會長、北京大學楊周翰教授代表中國出席大會。會上,法國比較文學耆宿、世界著名比較文學元老、七十五歲高齡的艾金伯勒(Rene Etiemble)教授作了他退休前的最后一次講演。講演的題目就是“中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他在講演中強調(diào)“中國有十億人口,有悠久的文學傳統(tǒng),潛力和前景是無限的”。二十五年過去
東吳學術 2011年1期2011-04-03
- 《從比較文學到比較文化》序與跋
劉象愚《從比較文學到比較文化》序與跋劉象愚序己丑年春節(jié)過后不久,炳輝從滬上來,說天振、思和和他三位教授策劃出一套有關比較文學研究者的個人文集,由那些較早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者選收自己的文章,先行編輯出版,然后再擴大范圍,不斷出下去。第一輯中包括了我,這樣,就把我梳理自己有關這一領域一些觀點的思路提前了。應該說,我是比較早地從事這一領域的大陸學者之一。我之所以進入這一領域,既是個人興趣所致,也是歷史機遇使然。就個人興趣而言,我對中外文學都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上中
東吳學術 2011年1期2011-04-03
- 比較文學的發(fā)展與危機
50043)比較文學的發(fā)展與危機白 杰1趙 秦2(1.石家莊鐵道學院外語系,河北石家莊 050043;2.石家莊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河北石家莊 050043)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比較文學研究陷入了一個悖論式的危機。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從誕生之日起,就在不斷的論爭中成長。中國學派切切實實推進了全世界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對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發(fā)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比較文學的發(fā)展;比較文學的危機;中國學派比較文學的發(fā)展和比較文學的危機一直如影隨形,在爭議中比較文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4期2010-08-15
- 視域融合與范式構建——評鄒建軍教授的《多維視野中的比較文學研究》
多維視野中的比較文學研究》羅義華(三峽大學長江三峽發(fā)展研究院教授,博士)《多維視野中的比較文學研究》(以下簡稱《多維視野》)一書具有視野宏闊、體系完備、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全書分為“上編”、“中編”、“下編”三部分。“上編”主要闡述了中國比較文學研究與學科建設的三種模式,以及作為比較文學學科建設存在基礎的“文學間性”?!爸芯帯敝饕U述了有關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幾個重要理論問題,并以易卜生為研究對象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文學倫理學批評實踐。與“上編”中有關“下潛模
武陵學刊 2010年5期2010-08-15
- 比較文學中國學派三十年
內(nèi)容提要:“比較文學中國學派”是美國學者李達三首先提出學術構想,在20世紀70年代末復蘇的大陸比較文學研究,積極參與了“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理論建設和學科建設。本文將中國學派的發(fā)展脈絡大致歸納為三個階段,并在此基礎上研究了三十年來針對建立“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各種觀點,圍繞著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出現(xiàn)的各種論爭,以及三十年中的學科理論建設,得出結論: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從最初所關心的中國內(nèi)部學科建設問題,發(fā)展到了關注如何以其特色加入到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去,并進一步推
外國文學研究 2009年1期2009-06-24
- 多元化語境下比較文學的發(fā)展與定位
紀20年代“比較文學”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正式出現(xiàn)至今,中國的比較文學研究已經(jīng)過近一個世紀的歷程。“五四”前后,比較的觀念與方法由新文化運動的參與者介紹進來,并初步展開了中外文學與文化的比較研究與影響研究。但這一學科在中國進入現(xiàn)代轉型和中西文化遭遇沖突時期而迫切需要比較的形式下,并未得到正常發(fā)展,反而阻力重重。經(jīng)過一段低潮之后,70年代末又開始復興。1981年,北京大學率先成立了比較文學研究會,比較文學研究由此再度興起并迅速擴大。從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比
新聞愛好者 2007年24期2007-12-07
- 一部文學愛好者、研究者的重要工具書
姚敏建中國比較文學已有上百年學科史,但這個學科在中國自覺地、大規(guī)模地開拓、擴展和繁榮,只是近20年的事情。1980~2000年這20年間,我國的比較文學研究碩果累累,僅公開發(fā)表的嚴格意義上的比較文學論文就有1萬多篇(不含港臺區(qū))。這是一個龐大的、令人振奮的數(shù)字,是比較文學同仁們辛勤勞動的結晶,也是比較文學學科史上的寶貴財富。已有的研究成果是我們進行創(chuàng)新性研究的基礎和出發(fā)點,從事比較文學學習、教學與研究的人,應該熟知這些研究成果,能從中獲取有益的知識、借鑒和
全國新書目 2001年12期200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