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黛云
隨筆與書評
《跟蹤比較文學學科的復興之路》前言
樂黛云
一九八五年八月,國際比較文學學會(ICLA)第十一屆年會在巴黎召開,五十六個國家的五百余名代表到會。中國比較文學學會首屆會長、北京大學楊周翰教授代表中國出席大會。會上,法國比較文學耆宿、世界著名比較文學元老、七十五歲高齡的艾金伯勒(Rene Etiemble)教授作了他退休前的最后一次講演。講演的題目就是“中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他在講演中強調(diào)“中國有十億人口,有悠久的文學傳統(tǒng),潛力和前景是無限的”。
二十五年過去,艾金伯勒教授和楊周翰教授都已離開了我們。二十五年來,中國比較文學雖然還有很多問題,但總算沒有被困難嚇倒,沒有隨潮汐而退,而是團結了全國學術力量,形成了一支健康的學術隊伍。這支隊伍不僅從各方面拓展了中國比較文學的研究和教學,而且努力使比較文學的精神逐漸滲透到文學研究的各個領域。
本書從個人的經(jīng)歷出發(fā),意圖追尋三十年來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發(fā)展的歷史軌跡,特別是各次重要會議構成的歷史線索。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期待呈現(xiàn)一片動態(tài)的圖景。全書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作者在國際、國內(nèi)各屆年會和國內(nèi)外學術討論會上的發(fā)言,這些會議連綴成三十年中國比較文學發(fā)展的脈絡;第二部分是對中國比較文學理論發(fā)展的一個簡略的個人回顧;第三部分是回眸百年來中國先賢有關比較文學的真知灼見;第四部分是對二十一世紀中國比較文學的個人展望。由于這些發(fā)言和論文的寫作年代綿延近三十年,重復錯漏之處在所難免,為保留歷史真相,未作修改。
以個人的井蛙之見,擴而追尋一個學科的發(fā)展,難免有不知天高地厚之譏,但為了資料的整理和保存,愿作此馬前卒,以待來者。
于北京大學朗潤園二○一○年一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