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研究
- 《越境》
李冬木數(shù)十年魯迅研究成果的集結(jié)。書中以1902 年至1907 年魯迅留學日本的7 年為線索,圍繞“周樹人何以成為魯迅?”具體考察了留學生周樹人如何確立起其作為近代思想基礎(chǔ)的“進化”與“國民”的觀念,并將其反映到后來的創(chuàng)作當中的思想歷程;具體廓清了“個人主義”“尼采”“狂人”等言說的形態(tài),并在此基礎(chǔ)上探討其對周樹人思想和文學方面的影響,力圖揭示周樹人在波瀾壯闊的20 世紀初,如何在時代大潮中,完成個人主體塑造的精神歷程。全書帶著清晰的問題意識和明確的研究方法
工會博覽 2023年27期2023-10-24
- 關(guān)鍵詞:魯迅研究
評價,也曾是魯迅研究的起點和最終旨歸。隨著社會語境和學術(shù)思潮的變遷,如何為“大寫的魯迅”找到“小寫”的層次,進而還原魯迅的豐富性和多面性,逐漸成為海內(nèi)外學者共同的追求。對英語世界的讀者和研究者而言,魯迅不僅具有文學層面和思想層面的“典范”意義,更是其了解中國社會歷史變革的一個有效的窗口。魯迅的作品始終是英語世界現(xiàn)代文學譯介的重心之一,與之相伴相生的,是對“魯迅神話”的祛魅,對魯迅研究格局的改寫,對業(yè)已符號化的魯迅遺產(chǎn)的釋放,對主流文學史敘述所遮蔽或壓抑的魯
華文文學 2023年3期2023-08-17
- 魯迅學的真正成熟
——評張夢陽《中國魯迅學史》
較成熟,總結(jié)魯迅研究及魯迅學發(fā)展正恰逢其時,也非常重要、必要。2021 年9 月出版的張夢陽新書《中國魯迅學史》便總結(jié)了一百年來魯迅研究及魯迅學的發(fā)展歷程,尤其是最新動態(tài),很有學術(shù)和現(xiàn)實價值?!吨袊斞笇W史》與《中國魯迅學通史》比較評論張夢陽的這本《中國魯迅學史》,首先需要和他2002 年出版的《中國魯迅學通史》進行比較,因為前者是在后者基礎(chǔ)上改寫而成的?!吨袊斞笇W通史》出版后影響重大,2005 年被收入“中國文庫”,并獲得第六屆國家圖書獎,已成為研究魯
名作欣賞 2023年16期2023-06-24
- “箋注”作為魯迅小說批評新范式
。[關(guān)鍵詞]魯迅研究;《阿Q正傳》;箋注;文學批評[作者簡介]吳金梅(1975-),女,文學博士,大連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逸群(1995-),男,大連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大連116622)。迄今為止,在現(xiàn)代文學領(lǐng)域最全面、體量最大的注釋當屬《魯迅全集》,但《魯迅全集》的注釋“依然屬于簡注,其注釋只是點到為止,不作深入的考注?!薄窘鸷暧睿骸吨袊F(xiàn)代文學文獻注釋現(xiàn)象之考察》,《長江學術(shù)》2021年第2期?!慷斞缸髌返膶iT注本則尚為匱乏。且與闡釋評論浩如煙海
關(guān)東學刊 2023年2期2023-05-30
- 魯迅作品在日本翻譯與接受研究綜述
,因此日本的魯迅研究是中國學者或日本學者關(guān)注的重要話題,對之加以整理和分析,有助于進一步推動魯迅乃至整個中國現(xiàn)代文學和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和接受。一、魯迅作品翻譯與接受的整體研究從魯迅作品在海外翻譯和傳播的總體研究情況來看,日本的相關(guān)翻譯和傳播實踐以及研究狀況等都取得了較高成就。關(guān)于國外魯迅研究資料的搜集和整理,首先應提及樂黛云主編的《國外魯迅研究論集(1960—1980)》。盡管該書只是對國外魯迅研究論文的翻譯和集合,但樂黛云寫的序言卻是一篇很好的歸納總結(jié)國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1期2023-03-12
- 藤井省三的魯迅研究學術(shù)史論(1989—2021)
藤井省三及其魯迅研究藤井省三(1952-),日本學者,被譽為“日本現(xiàn)代中國文學研究權(quán)威”“日本中國學界最權(quán)威的中國當代文學學者與翻譯家”,其學術(shù)研究以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為中心,具體圍繞華語電影、中國當代文學評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翻譯、魯迅比較研究及華語圈文學史寫作等五個方面展開。1989年,藤井以其敏銳的文字感知能力在日本推介莫言“魔幻現(xiàn)實主義”風格,是日本為數(shù)不多的率先翻譯莫言作品的翻譯家之一。另一方面,藤井的《華語圈文學史》作為一種“越境”文學史,以“日常經(jīng)
大連大學學報 2022年4期2022-11-24
- 朝花夕拾:東亞魯迅學的傳承與發(fā)展
流舉辦的兩次魯迅研究對話會前后發(fā)表的一些文章和中文版《韓國魯迅研究論文集》(2005)的書評以及中韓日學者有關(guān)魯迅研究的文章,然后在韓國出版了《從韓中魯迅研究對話走向東亞魯迅學》(中文版)一書。志向建立一門有系統(tǒng)學問體系的“東亞魯迅學”,從現(xiàn)在的趨勢看,跟世界其他地區(qū)的魯迅學不同,“東亞魯迅學”已經(jīng)具有漫長的歷史與豐富的共同資源以及為互相溝通和理論建構(gòu)所作的努力,可以說已經(jīng)具備基本框架與豐富內(nèi)涵,因此可以期待更加成熟的“東亞魯迅學”。至于其依據(jù),我們起碼可
國際人才交流 2022年10期2022-11-01
- “張恩和先生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筆談主持人語
北京師范大學魯迅研究中心主辦的“魯迅研究與現(xiàn)代文學史書寫——張恩和先生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暨北京師范大學魯迅研究中心掛牌儀式”在京舉行。與會的20余位專家學者深入探討了以張恩和為代表的老一代魯迅研究者的學術(shù)思想與成就。張恩和(1936—2019)1958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后留校任教,至1983年調(diào)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他在北師大的教學科研經(jīng)歷是與北師大魯迅研究傳統(tǒng)的形成與發(fā)展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研討會上,專家們從“研究立場和學術(shù)眼光”“學術(shù)品格與治學精神”“書法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22年2期2022-07-11
- 魯迅“作為一種方法”后如何“看”
高遠東在回顧魯迅研究歷史時提及魯迅研究在意識形態(tài)性和科學性的此起彼伏中生成變幻的圖景,前者使魯迅研究淪為政治化的闡釋,后者則缺乏應有的社會關(guān)懷。高遠東規(guī)避了兩種傳統(tǒng)研究方式的缺陷,確立了“相互主體性”這一重要概念,提出以“立人”和“相互主體性”互為支撐的創(chuàng)建性構(gòu)想,將魯迅研究作為梳理傳統(tǒng)思想文化,介入當前全球化語境下諸多思想文化問題的方式,從而真正做到了“以魯迅為方法”?!耙贼斞笧榉椒ā敝蟾袘獙Α艾F(xiàn)代性”問題的“睜了眼看”的姿態(tài),使其研究于厚重扎實的內(nèi)
名作欣賞·學術(shù)版 2022年5期2022-05-12
- 立人之言 知己之書
遠東老師的“魯迅研究”課程更是直接以他編的《探索魯迅之路:中國當代魯迅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作為教材。此外,黃子平老師與夏曉虹老師也介紹過王得后老師的學問。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高遠東老師的課程。那是我入學以后上的第一門本專業(yè)的研究生課,但令人印象深刻主要倒還不是因為其“先入為主”,而是由于那門“魯迅研究”是我上過的唯二兩門指定了唯一教材,并且真正原原本本地遵循教材講授與討論的研究生專業(yè)課?!硗庖婚T也是高老師開設(shè)的課程,他的“中國現(xiàn)代小
名作欣賞 2022年5期2022-05-11
- 主持人語
定新設(shè)“域外魯迅研究”專欄,每期登載海外魯迅研究的論文一二篇,這是一件非常鼓舞人心的事情。中國有魯迅研究的專門雜志,如月刊《魯迅研究月刊》和季刊《上海魯迅研究》,主要登載中國學者的論文?!度A文文學》的“域外魯迅研究”專欄旨在把海外魯迅研究的成果介紹到中國國內(nèi),給中國魯迅學者提供參考,并借此推進中國魯迅學跟海外魯迅學在對話中求借鑒與發(fā)展,這是很難能可貴的事情??v覽世界范疇內(nèi)的魯迅學的資料,我們馬上認識到中國魯迅學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不過,回顧新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
華文文學 2022年6期2022-02-23
- “古板和梗頑”的魯迅守望者
個對王得后的魯迅研究進行一次認真的學術(shù)討論的計劃,也很想編選他的研究論著, 以做歷史的總結(jié)。但我的設(shè)想?yún)s一再被得后所拒絕:他認為自己的研究十分有限,只是做了想做、該做的事,不值得總結(jié)與研究。得后是我的兄長,面對他的固執(zhí)己見,我也無可奈何。但二0二一年卻突然有了機會。首先是明年年初,正值得后的“米壽”,這就有了為他編書做紀念的充分理由。更重要的是,今年正是魯迅誕辰一百四十周年,于是,就不斷有出版社找到我們這些“老家伙”組稿,就為我們的研究論著重新出版提供了一
讀書 2021年12期2021-12-08
- 由李何林的一封佚信引出的一篇佚文
林先生寫給《魯迅研究》編輯部的一封回信,另刊出了信封及信箋照片。李何林在信中說:九月三十日信和《改版的話》均收到,對后者我無意見。王德厚同志幾次催我為改版后的一期,寫一篇短文,說別的付(副)會長都約寫了,我也要寫。我實在沒有時間,不得已在國慶節(jié)假日,在改裝土暖氣的亂哄哄的敲打聲中寫了千余字,請審閱罷。…………這封信發(fā)自李何林當時的寓所——史家胡同五號,收信地址是北京市東城區(qū)建國門外大街日壇路六號中國魯迅研究學會《魯迅研究》編輯部。查河北教育出版社二00三年
讀書 2021年8期2021-08-04
- 闡釋傳統(tǒng)與闡釋共同體
林非先生,是魯迅研究的資深專家,其魯迅研究專著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魯迅研究的經(jīng)典,他的魯迅研究無疑是魯迅研究傳統(tǒng)中的重要一環(huán);傅光明先生近年來致力于莎士比亞研究和莎士比亞作品翻譯,他希望在我國已有莎士比亞翻譯的基礎(chǔ)上,為這個時代的讀者貢獻一個新的“莎翁譯本”。作為經(jīng)典闡釋的呈現(xiàn)和交流平臺,我們期刊唯有熟悉不斷豐富的闡釋傳統(tǒng)和不斷增員的闡釋共同體,才能為讀者選出合適的闡釋文本。
名作欣賞 2021年5期2021-05-17
- 論廢名的魯迅研究※
上,尤其是在魯迅研究領(lǐng)域,傾注了最多的心血和智力,先后完成兩部著作和多篇論文,是廢名晚年最重要、最用心的實績之一。本文重點考察廢名《跟青年談魯迅》《魯迅研究》兩部著作和長篇論文《“阿Q正傳”》,據(jù)此探討廢名的魯迅研究的主要觀點、方法與得失,進而深入了解晚年廢名的思想和心態(tài),以及與時代的思想、精神狀況之關(guān)聯(lián)。1952年夏秋,經(jīng)過醞釀,全國高等院?!霸合嫡{(diào)整”迅速展開,時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的廢名被調(diào)整到了位于長春市的東北人民大學?!皬木镁与y忘的北京到生疏的長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 2021年9期2021-04-17
- 思想如何成為變革現(xiàn)實的力量
——伊藤虎丸“魯迅研究”的問題與方法意識
4)對于日本魯迅研究,出色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基于研究者自身深刻的現(xiàn)實體驗。作為日本魯迅研究的奠基之作竹內(nèi)好的《魯迅》是這樣的,其后繼者丸山升、伊藤虎丸等人也是如此。相對于他們的研究結(jié)論,理清楚他們在魯迅研究中貫穿了怎樣的問題意識則更為重要。一是讓我們能夠在有別于中國的社會語境中看到魯迅原創(chuàng)性思想所具有的巨大輻射力;同時也啟發(fā)我們在本土與域外的對比闡釋視野中去重新理解魯迅,從而在承續(xù)性的歷史闡釋中讓魯迅成為參與時代思想文化發(fā)展的活的存在。一伊藤虎丸的學術(shù)研究,
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1期2021-01-16
- 魯迅研究中的“大問題”與“小問題”
,百余年來的魯迅研究,其內(nèi)容涉及方方面面,林林總總,但歸納起來,其成果大致分為兩個方面:宏觀論述與微觀剖析。對于這種研究,有時我們可以用“大問題”與“小問題”來概括。所謂魯迅研究中的“大問題”,一般指是對魯迅及其作品的整體把握,比如魯迅的思想與學說(如“改造國民性”、“立人”思想)、魯迅作品總體特色等;所謂魯迅研究中的“小問題”,一般指魯迅某些具體作品的細讀與精讀、某則史料的考證與辨?zhèn)蔚取.斎?,這種研究中的“大”與“小”是相對的,有時也難以絕對區(qū)分,“大問
安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2期2020-12-28
- “回到魯迅那里去”
點,意在強調(diào)魯迅研究應從過去側(cè)重于政治的與意識形態(tài)的研究窠臼中擺脫出來,回到魯迅作品本文中去,回歸到魯迅研究的原點中去。實踐也證明這一主張的遠見卓識,出現(xiàn)了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專著如王富仁的《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綜論》、錢理群的《心靈的探尋》、汪暉的《反抗絕望——魯迅的精神結(jié)構(gòu)與〈吶喊〉〈彷徨〉研究》、王曉明的《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等,而單篇論文更是不計其數(shù)。這些成果多角度、多層面、多方位地見證著新時期魯迅研究的實
安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1期2020-12-26
- 魯迅研究的困境與“政治魯迅”的突圍
1世紀以來的魯迅研究:是繁榮,還是陷入困境?如果下一斷語:21世紀以來魯迅研究陷入困境,而且大有愈陷愈深之勢,可能很多魯迅研究者會不以為然,認為是危言聳聽。因為魯迅研究的繁榮狀況顯而易見,令人欣喜。比如每年全國各地舉辦的魯迅研究學術(shù)會議,不僅數(shù)量多,與會人員也多。就著作出版和論文發(fā)表而言,21世紀以來,魯迅研究成果的數(shù)量是讓人振奮的。根據(jù)葛濤的統(tǒng)計,20世紀80年代(1980—1989年),年均發(fā)表論文787篇,年均出版著作37部;90年代(1990—19
社會觀察 2020年9期2020-11-17
- 講授魯迅的方法
示。關(guān)鍵詞:魯迅研究 教育教學 細讀 對話在當前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普遍開設(shè)有魯迅專題研究課。這門課屬于拓展課程,沒有通用教材和教綱,講什么和怎么講,基本都由任課教師決定。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有識之士都對如何講授魯迅展開了探索,錢理群《魯迅作品十五講》(以下簡稱《十五講》)即是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作者寫作本書,就是期待其“可以作為開設(shè)《魯迅作品選講》課的參考”①。錢理群借本書所提倡的講授魯迅的方法很簡單:重視文本“細讀”,重視“對話”教學。這兩點看起來已經(jīng)
名作欣賞·學術(shù)版 2020年1期2020-02-24
- 懷疑意識、主體性及其他
視角是孫郁的魯迅研究中起步早、且一以貫之的一個方向,他獨創(chuàng)性地將魯迅與康德進行比較,認為在強調(diào)認識的有限性這一點上,二人不乏相似性。孫郁強調(diào)懷疑意識作為魯迅思想的“內(nèi)核”,并指出其在文化史上的意義。他以“主體性”思想為參照,對魯迅思想和作品進行了深度解讀,進而指出傳統(tǒng)的“主奴文化”是形成“相互主體性”思想的障礙。概而言之,孫郁對于哲學視角的運用,并非純粹的知識生產(chǎn),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學術(shù)價值?!碴P(guān)鍵詞〕 孫郁;魯迅研究;哲學視角〔中圖分類號〕I210〔文獻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1期2020-02-06
- “超越”與“獨在”:評木山英雄的魯迅研究
一、木山英雄魯迅研究概述日本的魯迅研究起源于20世紀初魯迅留學日本的年代,發(fā)軔于中國文學革命時期,繼而在國際左翼文化運動中快速發(fā)展,戰(zhàn)爭年代雖艱難跋涉,但最終在戰(zhàn)后迎來全面發(fā)展[1]。提及日本魯迅研究學者,耳熟能詳?shù)拇蟾庞兄駜?nèi)好、丸山升、伊藤虎丸、丸尾常喜、尾崎文昭、坂井洋史、中島長文、長堀祐造、藤井省三等人。如果以竹內(nèi)好的《魯迅》作為日本魯迅研究成熟的標志,那么1934年出生、20世紀60年代初始涉及魯迅研究的木山英雄應該處在日本百年魯迅研究史的中間地帶
開封文化藝術(shù)職業(yè)學院學報 2020年1期2020-01-09
- 重審“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命題的內(nèi)部秩序
—為原點,以魯迅研究脈絡(1913—1989)為主線,以學界質(zhì)疑的政治背景和世界性為切口,探究“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內(nèi)部建構(gòu)的合理性。關(guān)鍵詞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文學史觀 魯迅研究 內(nèi)部建構(gòu)前言1985年,黃子平、陳平原、錢理群三人在《文學評論》第五期上發(fā)表《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一文,其后,《讀書》雜志連載有關(guān)“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命題的醞釀、闡發(fā)過程,一個新的文學史觀念由此產(chǎn)生:“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位學者提出要“把目前存在著的‘近代文學‘現(xiàn)代文學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0年8期2020-01-08
- 《魯迅研究文集》
大學出版社“魯迅研究文集”共六本,分別是《太陽下的魯迅——魯迅與左翼文人》《新月邊的魯迅——魯迅與右翼文人》《“立人”與“立憲”——魯迅與胡適》《戀愛中的魯迅——魯迅在廈門的135天》《被污蔑被損害的魯迅——魯迅去世后對他的種種非議》《魯迅這座山——關(guān)于魯迅的隨想與雜感》,是房向東魯迅研究的集大成。書中文章多采用隨筆、散文和雜文筆調(diào),通俗易懂,具有相當?shù)目勺x性,是魯迅研究的大眾化、學術(shù)研究的通俗化。
文學自由談 2020年3期2020-01-02
- 我國維吾爾文學中魯迅研究一瞥
統(tǒng)地講述我國魯迅研究,尤其是我國維吾爾文學中關(guān)于魯迅及其作品研究狀況?!娟P(guān)鍵詞】維吾爾文學;魯迅研究;狀況【中圖分類號】J210 【文獻標識碼】A我國是一個團結(jié)、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多民族性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特點。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并使得文學交流具有相當廣闊的空間。在這種便利的條件下,我國漢族文學與少數(shù)民族文學進行了親密而廣泛的接觸,相互吸收各民族的文學優(yōu)點。魯迅作品在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回族、哈薩克族等少數(shù)民族文學中廣為流傳,在我國漢
中國民族博覽 2019年5期2019-10-21
- “社會歷史學派魯迅研究”的經(jīng)典話語
會歷史學派的魯迅研究者的話?。 笔堑?,自悲慘的2017年5月以后,錢理群老師在多個場合、多處文字間論及“生命學派的魯迅研究”,我大抵明白他的意向,然而心中卻另有思路。將中國、日本,乃至韓國的一系魯迅研究者們意為“社會歷史學派的魯迅研究”,于我而言由來已久,但一直無意以此為文,大概覺得這并非什么十分重要的事情。此刻,借著錢老師文字的激發(fā),似乎不得不多說幾句。對于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興起的一系魯迅研究者們的學術(shù)、思想成果,在“生命學派”的界定之前,王富仁先生
名作欣賞 2019年2期2019-09-10
- 李長之與“批判”之含義:伊曼努爾·康德如何激發(fā)對魯迅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
;康德哲學;魯迅研究;五四運動[作者簡介]蘇文瑜(Susan Daruvala)(1949-),女,文學博士,劍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劍橋鎮(zhèn)CB21TN);華媛媛(1982-),女,文學博士,大連外國語大學英語系副教授(大連116000),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后工作人員(上海200240)。李長之(1910-1978)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和思想史研究領(lǐng)域算不得名家,無疑因其觀點不適合標準話語。本文試圖展示李長之如何通過運用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1724-1
關(guān)東學刊 2019年4期2019-02-18
- 實踐品格、作品新讀與歷史局限性——當前魯迅研究的問題與展望
36000)魯迅研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由王得后,錢理群,王富仁,汪輝,朱正等一代學人奠定了基礎(chǔ)框架。在我看來主要體現(xiàn)為兩個方向,一個是對魯迅史料的搜集和校正,一個是“回到魯迅”的研究立場。《魯迅全集》(2005年版)應當是魯迅研究在史料方面的主要成果之一。目前并無聽聞該版本有何重大的遺誤,亦無出版新版本的消息,和十分重大的發(fā)現(xiàn)。這或許足以說明魯迅研究在史料方面的工作基本完成。因此在沒有新的有價值的史料發(fā)現(xiàn)的情況下,魯迅研究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突破。“回到魯迅
太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3期2019-01-14
- 魯迅研究的三個問題
圖把自己放在魯迅研究的歷史過程中,來看自己與魯迅及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時,有三個問題很醒目地出現(xiàn)在我面前。第一、研究魯迅還是消費魯迅?2012年春天,我第一篇關(guān)于魯迅的文章發(fā)表在《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自那時到現(xiàn)在,共發(fā)表19篇關(guān)于魯迅的論文,出版了2本魯迅研究專著。在6年的時間內(nèi),我產(chǎn)出了這些所謂的“成果”相對那些豐產(chǎn)的研究者而言,似乎還不算多,可從人文科學研究的規(guī)律來看,無論如何都算多了。去年11月份在??趨⒓?span id="f5ldl5n" class="hl">魯迅研究年會,趙京華老師在主題發(fā)言中講到,一年能
太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3期2019-01-14
- 遠去的,永在的,和正在到來的——魯迅研究及其他
生命學派”的魯迅研究——筆者)研究者自己的人生與學術(shù)追求。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學術(shù)研究從一開始就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歷史的參與感,心中始終有一個“中國問題”,有一種用學術(shù)的方式參與正在進行的中國社會變革的自覺意識。這樣的研究,就自然不是為學術(shù)而學術(shù),而具有某種實踐性的品格,并且把自己的人生選擇和學術(shù)選擇、做人與治學融合為一體。其三,獻詞還表明,我和我們這一群朋友,從一開始就確定了自己的學術(shù)研究的主要接受對象,是“正在致力于中國人和中國社會的改造的青年朋友”,
太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3期2019-01-14
- 淺論王富仁的魯迅研究特征
上發(fā)表,中國魯迅研究界便掀起了一場持續(xù)多年的學術(shù)論爭[1],當時魯迅研究界、現(xiàn)代文學研究界的各路學者大多卷入其中。毫無疑問,這是一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學思想上的博弈,也開啟了新時期魯迅研究范式的轉(zhuǎn)型。王富仁,作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位文學博士,他的魯迅研究獨具特色,“是這門學科最有理論家品格的一位”[2]。不同于其他學者,他不拘泥于理論注釋,常立足于時代需求,以關(guān)聯(lián)性、整體性視角,糅合中西文論的論證思維,對魯迅的文本和思想進行回歸性、歷時性探討,以期得到魯迅研
文學教育 2018年23期2018-11-28
- 淺論王富仁的魯迅研究特征
代學術(shù)領(lǐng)域的魯迅研究專家,其著述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和意義。通過論析王富仁在魯迅研究中所包含的特征,來展示其魯迅研究的整體態(tài)勢,并進一步探求王富仁為人為文的精神內(nèi)核。關(guān)鍵詞:王富仁 魯迅研究 特征 精神隨著1985年王富仁的博士論文摘要《〈吶喊〉〈彷徨〉綜論》在《文學評論》上發(fā)表,中國魯迅研究界便掀起了一場持續(xù)多年的學術(shù)論爭[1],當時魯迅研究界、現(xiàn)代文學研究界的各路學者大多卷入其中。毫無疑問,這是一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學思想上的博弈,也開啟了新時期魯迅研究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18年8期2018-09-02
- 重啟魯迅研究的政治對話空間
)在當代青年魯迅研究者中,或者已經(jīng)沒有幾個人,會在學術(shù)生產(chǎn)過程中,持續(xù)追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在當下中國,當我們討論魯迅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說些什么?或者說,作為21世紀中國的魯迅研究者,我們研究魯迅的意義究竟何在?其實,這樣執(zhí)著自我提問的學者,在1980年代中國并不少見,即如壯心不已的錢理群先生,至今仍在以魯迅為媒介,繼續(xù)追問著自己和國人:何以自我,如何現(xiàn)代,怎樣立人,何謂中國?對于那些能夠積極自我反省的學者來說,魯迅研究不僅僅是為了知識積累、著述生產(chǎn)和職稱
東岳論叢 2018年2期2018-04-11
- 《魯迅研究年刊》的傳播與影響
0800]《魯迅研究年刊》(以下簡稱《年刊》)是西北大學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創(chuàng)刊的,是在茅盾、周建人、許廣平、曹靖華、李何林等人的支持下,先后由西北大學魯迅研究室、陜西人民出版社、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出版,是西北大學有史以來影響最大的出版物?!赌昕窓谀控S富,覆蓋面廣,信息量大,歷經(jīng)二十年,共出版了十期八本。每年出刊一期(有時是兩年合刊),選載本年度報紙書刊上發(fā)表的有關(guān)學習、研究魯迅的重要文章、資料,特約一部分專稿,并將未錄入的資料編為目錄索引附于其后,薈萃
名作欣賞 2018年17期2018-01-28
- 東亞學者論“日本魯迅研究”
學者論“日本魯迅研究”◎曹 珊自1909年《日本及日本人》雜志對魯迅兄弟最初的文學活動進行介紹以來,日本學界對魯迅本人的介紹及其作品的翻譯和研究已經(jīng)持續(xù)了一個多世紀。正所謂“在世界范圍內(nèi),沒有任何一個具有獨自歷史傳統(tǒng)的文化和文學的國家,像日本那樣在如此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對一個特定國家(中國)的現(xiàn)代文學保持如此長久的熱情與關(guān)注”。面對這樣的機遇與沖擊,對“日本魯迅研究”進行系統(tǒng)的“再研究”,已經(jīng)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本文致力于在現(xiàn)有材料的基礎(chǔ)上,對國內(nèi)外學者
長江文藝評論 2017年2期2017-11-13
- 東亞魯迅研究的歷史與成因
何敏燕東亞魯迅研究的歷史與成因◎ 何敏燕“東亞魯迅”這一命名,從地緣意義上說,是指中國、日本、韓國為主的魯迅研究,包括各國學術(shù)界之間關(guān)于魯迅研究成果的對話與交流,以及魯迅思想在日本和韓國的文學旅行與本土化。本論文在梳理大量學術(shù)資料的基礎(chǔ)上,對“東亞視角”的界定、“東亞魯迅”的歷史進程以及“東亞魯迅”的歷史成因進行考察,從而辨析跨文化對話中所形成的獨特的“東亞魯迅”現(xiàn)象。一、“東亞視角”淺析“東亞”這一范疇直到近代才出現(xiàn)。1987年,一位歐洲學者在所著的東
長江文藝評論 2017年2期2017-11-13
- 2016年“浙江魯迅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
16年“浙江魯迅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卓光平(紹興文理學院 人文學院,浙江 紹興312000)2016年12月23至24日,紀念魯迅逝世80周年暨“浙江魯迅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shù)研討會在紹興召開,來自浙江省魯迅研究界的60余位學者緊密聯(lián)系浙江魯迅研究的歷史成就和發(fā)展動向,圍繞“浙江魯迅研究的回顧”、“魯迅與浙江”和“魯迅及其作品的再解讀”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此次會議的召開不僅是對新時期以來浙江魯迅研究的一次回顧和總結(jié),更是對浙江魯迅研究未來走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2017年2期2017-04-13
- 魯迅研究的三種范式與當下的價值選擇
本文旨在綜述魯迅研究的現(xiàn)狀,分析其中最主要的研究范式,指出在這種研究范式下應該采取的正確的價值選擇。關(guān)鍵詞:魯迅研究;歷史;學術(shù);現(xiàn)代;價值選擇一、魯迅研究現(xiàn)狀綜述1.研究結(jié)果同質(zhì)化、細分化。魯迅研究是一個研究題材內(nèi)容有限的學術(shù)研究領(lǐng)域,因此研究角度與廣度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基本固定,學者也會將精力投入到深度研究當中。但是人的思想觀念發(fā)展也是有限的,在魯迅研究的研究話題剛被提出的時候,學術(shù)研究發(fā)展迅速,不斷向更深層次推進,新的觀點層出不窮。而現(xiàn)在,大部分觀點都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17年1期2017-02-21
- 從楊義近年的新成果看魯迅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
年的新成果看魯迅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王衛(wèi)平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大連116081)摘要:從魯迅研究出發(fā),然后擴展到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的研究,接著跨界到了中國古典小說的研究,之后不斷向前追溯,經(jīng)唐宋,一直上溯到中國文學的源頭——先秦。這就是當今著名學者楊義的治學路徑,他的治學路數(shù)是由今及古,古今貫通,以開放、融通、參照、感悟、還原的學術(shù)姿態(tài),一步勝似一步,漸進學術(shù)佳境,學術(shù)風景美不勝收。他所倡導并實踐的文學與地理、與文化、與民族、與圖志相耦合的研究范式,開辟出
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1期2016-12-16
- 林如稷的魯迅研究
)?林如稷的魯迅研究童秀芬在魯迅研究的歷史長河中,“淺草社”“沉鐘社”的主要發(fā)起人林如稷是一個很少被提及的名字,然而林如稷又是作為一個魯迅研究者獨特存在著。親歷者的參與、對魯迅先生高度的美化(神化)、對魯迅雜文戰(zhàn)斗精神的側(cè)重關(guān)注是林如稷魯迅研究的特點;而這樣的特點與林如稷家族史和時代政治話語影響是密不可分的。林如稷 魯迅研究 親歷者 神化魯迅研究歷來受很多學術(shù)研究者的關(guān)注:新中國成立時期得到初步的發(fā)展;“文革”時期魯迅被歪曲、 篡改、 拔高,成為政治符號①
長江叢刊 2016年35期2016-11-26
- 魯迅研究中的歧路
的解讀,展示魯迅研究中的歧路。關(guān)鍵詞:夏志清;普實克;魯迅研究作者簡介:鐘趙二(1992-),男,廣東韶關(guān)人,黑龍江大學文學院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在讀。[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0-0-021、緣起1961年,夏志清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英文版由耶魯大學出版,這本專著綜論1917年至1957年間中國白話小說的新傳統(tǒng)。書出版后有一篇文章認為它是英語國家第一本專論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嚴肅著述。全
青年文學家 2016年20期2016-06-30
- 后殖民語境下的歐美魯迅研究與誤讀
語境下的歐美魯迅研究與誤讀張?zhí)祢溛鞣綄τ谥袊骷音斞傅难芯渴冀K保持較高熱度,本文以海外漢學研究的現(xiàn)狀與趨勢為切入點,匯總當下歐美魯迅研究的重要成果,由此論證西方學者在解讀魯迅作品的過程中始終受到東方主義的影響,也未能跳出舊思維窠臼,并由此產(chǎn)生明顯的文化誤讀。東方主義 文化誤讀 魯迅研究 海外漢學魯迅是文學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一位享有世界聲譽的亞洲作家,其作品具有濃郁的中國文化氣息,值得每一位華人銘記與懷念。即使到今日,他的作品依然在世界許多國家為其追隨者拜讀,西
文學教育 2016年31期2016-04-03
- 韓國的魯迅研究
界文學韓國的魯迅研究權(quán)赫律魯迅,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在世界許多國家也享有盛譽,其作品在三十多個國家有五十多種文字的翻譯版本。二十世紀初,魯迅的作品在韓國面世不久就受到了韓國文人的關(guān)注,并通過各種形式介紹于韓國文壇,歷經(jīng)波折,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也就是說韓國的魯迅研究在二十世紀就經(jīng)歷了一個起步、發(fā)展、受挫、再復興的過程。本文擬以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依據(jù)二十世紀韓國的魯迅作品的接受與研究的相關(guān)史料,對二十世紀韓國的魯迅研究作一個全面的概述。魯迅;韓國;二十世紀;
東吳學術(shù) 2016年4期2016-03-20
- 擬想2049:魯迅研究虛實談
想2049:魯迅研究虛實談山東 韓琳 韓琛走出八道灣十一號,捷克青年小D站在門口,吸盡最后一口“野草”,憋了足足三十秒,仰頭呼了出去。白煙飄散,頭頂一塊牌匾,在夜幕中清晰起來:魯迅青年藥店。意識前面,神經(jīng)盡頭,一種莫名的癢、麻飄過,小D飛上云端,頸上的電子紋身在腎上腺激蕩下,突然瘋狂閃爍:“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不過片刻,紋身逐漸暗淡,隱入皮下。當一切癢和麻,從舌尖退去,小D舔舔上頜,心頭瞬間滾過萬只神獸:FFFF——這是世界上最棒、最嗨的草。沒有絲毫猶
名作欣賞 2016年34期2016-03-12
- 2049:尋找魯迅研究的遷流
049:尋找魯迅研究的遷流廣東 張克以“2049年的魯迅研究”為題筆談,由頭還得追溯到同輩學人2015年10月在深圳大學舉辦的首屆“魯迅研究青年工作坊”。二十余人的工作坊了無禁忌,緊張高效,午休都不許,只準思考、詰問,以至于姜異新發(fā)出“學術(shù)集中營”的感慨時,眾人都連呼傳神。會后不久,有機會請教傅書華先生,他也頗為贊許一干人等認真的勁頭。興之所至,率而相約:何妨以“2049年的魯迅研究”為題,“安得促席,說彼平生”?現(xiàn)在看來,我們分明低估了這題目的分量,一年
名作欣賞 2016年34期2016-03-12
- 竟然有這樣的學術(shù)著作
詞:朱崇科;魯迅研究;《廣州魯迅》一平時逛書店,見到關(guān)于魯迅的書都會翻翻,如覺有點意思,就會買下。前些時候在書店見到一本名為《廣州魯迅》的書,作者朱崇科。書的封面右上角印著“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的字樣。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書的版權(quán)頁之后,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關(guān)于“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的“出版說明”。這個“說明”強調(diào):“后期資助項目是國家社科基金設(shè)立的一類重要項目,旨在鼓勵廣大社科研究者潛心治學,支持基礎(chǔ)研究多出優(yōu)秀
當代文壇 2015年5期2015-11-22
- 學緣漫憶
本刊相當重視魯迅研究,曾經(jīng)在第六輯發(fā)表許祖華教授主持的“魯迅研究”專欄,在第八輯發(fā)表陳天天、許祖華解讀魯迅作品的論文,在第十輯發(fā)表歲涵解讀魯迅作品的論文。本輯又有幸約到全國著名魯迅研究專家陳安湖教授總結(jié)其數(shù)十年研究魯迅的文章。作為華中師大文學院現(xiàn)代文學學科奠基人之一,作為一名年逾八旬的老教授,陳先生回顧其一生研究魯迅所走過的學術(shù)道路,具有特別的價值。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陳先生的文章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部魯迅研究簡史的縮影。陳先生獨到的“以魯解毛,以毛釋魯”的研
華中學術(shù) 2015年2期2015-03-27
- 略論王富仁的魯迅研究特征
5)王富仁的魯迅研究可概括為:用全球性、關(guān)聯(lián)性的眼光,暗含部分西方美學的論證方法,對魯迅的文本和思想進行回歸性的探討,并將文化因素與文獻學的因素帶入歷時性的研究過程,以期得到魯迅研究成果與時俱進的本土意義和世界意義。從具體上看,王富仁的魯迅研究擁有如下五個特征。第一,王富仁將文獻學的方法論帶入魯迅研究,力求把與魯迅相關(guān)的資料收集完整。他在《評介》一文中,提出了以下幾點說法。首先,王富仁認為針對魯迅的文獻學研究的出現(xiàn)和興起,是一件好事。因為文獻學確立是某一個
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4年7期2014-04-07
- 推介語
表了四篇有關(guān)魯迅研究的文章。從互文應用來研究《阿Q正傳》,在學術(shù)界鮮有人問津,拙作開了一個先例?!队浤顒⒑驼渚返木駥嵸|(zhì)由于受到“左”傾思潮的影響和文本頌主人公的傾向,往往掩蓋了作者的真實意旨。杜永青文則通過現(xiàn)象論述本質(zhì),立論深刻。穆旭光文從一個新的角度立論,來談周氏兄弟失和事件,新鮮獨到,富有創(chuàng)新思維。劉愛麗文是對誤解魯迅精神的駁論,詳盡魯迅對“施舍”和“報恩”的立場,內(nèi)容比較深刻,深邃?,F(xiàn)在對魯迅的研究正在深入進行,新的成果不斷出現(xiàn)。青年學者是一支不
名作欣賞 2013年20期2013-08-15
- 論魯迅研究中的“細讀”
價直到今天,魯迅研究在中國已經(jīng)走過了八十多年的歷史。一批又一批研究者的辛勤工作使這門學科不斷朝著科學化、體系化的方向邁進,從而形成了一門“顯學”。魯迅研究的日益成熟離不開研究方式方法的多元化及兼容并蓄的發(fā)展,而研究方法的豐富與完善也同樣經(jīng)歷了由簡單模式到“百花齊放”的過程,即從最初的感悟式研究,到三四十年代的社會思想分析、階級分析,再到新時期以來精神分析、結(jié)構(gòu)主義、形式主義、接受理論、闡釋學等諸多方法融合匯流,使魯迅研究呈現(xiàn)出旺盛的生命力。作為文本研究的一
戲劇之家 2012年3期2012-07-12
- 魯迅研究在東亞文化交流中的資源價值
53004)魯迅研究在東亞文化交流中的資源價值成 然(六盤水師范學院中文系,貴州 六盤水 553004)日本與韓國的魯迅研究都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和時代特征。以魯迅在本國的影響研究及魯迅與本國或他國作家的平行研究為重點,在魯迅及其作品的本體研究上也以新視角開辟了詩學研究、意象研究等新領(lǐng)域,是中國魯迅研究的有益參照。中、日、韓三國已圍繞魯迅資源形成了較發(fā)達的研究體系,有望進一步拓展為東亞魯迅研究,但社會狀況、民族文化的差異和學術(shù)上的分歧不容忽視,應以激活魯迅研
大連民族大學學報 2011年2期2011-08-15
- 魯迅研究在中韓文化交流中的資源價值
53004)魯迅研究在中韓文化交流中的資源價值成 然 (六盤水師范學院 中文系,貴州 六盤水 553004)韓國的魯迅研究分為3個發(fā)展階段,在淪陷期以介紹、評論為主,因?qū)Ⅳ斞敢暈榉捶饨ǖ亩肥慷鸸缠Q,光復后主要吸收魯迅反抗專制的精神內(nèi)核用以爭取民主的社會變革,20世紀90年代以來,則體現(xiàn)出將魯迅的思想與藝術(shù)融合、作品分析與時代背景融合、學術(shù)研究與文化交流融合的趨勢,而貫穿這3個階段的是對魯迅精神內(nèi)涵的重視,此即為魯迅研究在中韓文化交流乃至東亞文化交流中最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1期2011-03-31
- 走近“走下神壇”的魯迅
會。關(guān)鍵詞:魯迅研究 教材選文 魯迅為人 冬天的太陽馮鈞國說靠研究魯迅吃飯的人很多,的確如此??v觀研究魯迅的文章和著作,蔚為大觀,洋洋灑灑,然而在這個學術(shù)大廈中,驀然回首,“先生本人已不見了”。本來魯迅先生“走下神壇”應該更方便大眾走近,然而我們卻發(fā)現(xiàn)先生正漸行漸遠。是因為這個時代已不需要魯迅了呢?還是魯迅真的不合現(xiàn)代人的口味了呢?周海嬰曾在《我與魯迅七十年》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建國后,曾有人問毛澤東:“假如魯迅還在的話,他會怎樣?”毛澤東回答:“要么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 2009年9期2009-10-28
- 在童心失落的荒原上真心回眸
?!娟P(guān)鍵詞】魯迅研究 《朝花夕拾》 兒童視角 散文研究魯迅沒有專門寫過自己的母親,卻寫了這篇懷念保姆的文章。在《阿長與〈山海經(jīng)〉》文章結(jié)尾,作者說,“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編者把這篇文章安排在以普通人的“愛”為主題的閱讀單元。那在《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我們讀到的“愛”又是一種怎樣特殊的“愛”呢?這還待從文章兩種敘述視角說起。作者運用兩種視角在寫,一種是兒童視角,一種是成人的視角,這是非常明顯的。而且兩種視角交叉進行著,那作者為什么
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 2009年4期2009-05-21
- 廢名的兩部魯迅研究專著
他還撰有兩部魯迅研究專著,一為《跟青年談魯迅》,一為《魯迅研究》。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大調(diào)整,廢名由北京大學調(diào)到東北人民大學(后改為吉林大學),有半年多沒有分配工作。他利用這一段時間,潛心撰寫《跟青年談魯迅》(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1956年編印的《全國高等學校已完成的重要科學研究題目匯編(第一集)》,原題似應為《跟青年談談魯迅》),至1953年1月17日脫稿。廢名曾將書稿交給學校,希望能夠作為輔助材料印發(fā)給青年教師和學生閱讀。他一直等待校方的
博覽群書 2009年2期2009-03-03
- 魯迅研究的研究
法的更新,在魯迅研究界,似乎有一種壓力感和困惑感:在新的形勢下,魯迅研究怎樣才能繼往開來,取得新的拓展和新的突破?不少專家、學者在思索著、探求著、努力著,袁良駿同志即是其中之一。為了總結(jié)過去魯迅研究中的經(jīng)驗教訓,找出必須填補的空白點和必須加強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以利開創(chuàng)魯迅研究的新局面,從一九七九年開始,他便開始對七十余年來魯迅研究的歷史作系統(tǒng)的考察。經(jīng)過艱苦的努力,《魯迅研究史》上卷終于作為“魯迅研究叢書”之一種,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堆芯渴贰芬詴r間順序為線
讀書 1987年8期1987-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