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英
摘 要:教師應設計豐富多彩的數(shù)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做”數(shù)學,在“做”中思,獲得一些屬于學生的感悟和經驗,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有效積累;活動經驗;問題引領
2011年版數(shù)學課標由原來“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變?yōu)椤八幕?。原來“雙基”指的是“有形”的數(shù)學知識,而增加的部分是“無形”的思想方法。怎樣利用“有形”的知識獲得“無形”的方法呢?對老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需要教師課堂不能停留在簡單的一問一答,教師講解,學生簡單模仿模式上,教師應設計豐富多彩的數(shù)學活動,例如動手操作、觀察、大膽猜想、實驗、操作、推理、得出結論并應用。讓學生通過“做”數(shù)學,在“做”中思,獲得一些屬于學生自己的感悟和經驗,并在生活中利用這種經驗去實現(xiàn)“四能”的最高要求——解決問題。
一、“數(shù)學問題”引領
我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數(shù)學三角形內角和這一節(jié)課時,就設計了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活動:
首先,先提出“三角形三個角之和是多少度?”這個問題,學生們分別計算了我們熟悉的一副三角尺的內角和是180°(45°+45°+90°=180°,30°+60°+90°=180°)。所以得出初步猜想: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隨即我又提出:這兩個三角形很特殊(孩子若有所思),是直角三角形,所有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嗎?(隨著我在黑板畫下問號,孩子們陷入沉思。)一片寂靜之后,有孩子勇敢地舉起手說:我們全班可以每人任意畫一個三角形,然后量一量,看看結果如何。(我很驚喜,他說出我想引導同學們做的。)于是全班都動起來了,畫、量、交流結果,很快每個人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原來三角形內角和真的是180°??!
此時我擦去黑板上的問號,又問道:“剛才我們是通過量的方法,你有其他方法說明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嗎?小組同學一起想辦法并做一做”很快有孩子想到了把三個角撕下拼一拼,可以拼成一個平角就是180°。說完后全班同學都笑了,但都認同這也是一種方法。還有同學提出,可以不撕,折一折,能把三個角折到一起去,折成一個平角也能說明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樣孩子們通過量、拼、折等活動驗證了猜想的正確性。
在以“數(shù)學問題”引領的動手操作中觀察比較積累活動經驗,領悟數(shù)學思想在教學活動中讓孩子多做、多動手,孩子們很喜歡動手操作,每次動手操作孩子們都很積極。在教學中凡是需要動手操作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自制各種教具留足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動手實踐并在活動中提出“數(shù)學問題”,使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主動探索,在操作中運用數(shù)學思想思考、觀察、比較,概括歸納積累活動經驗,領悟數(shù)學思想。
二、設計豐富、有趣的活動,幫助學生積累經驗
當我反思這節(jié)課時,讓我驚喜的是:有學生能提出讓全班每個人畫一個不同的三角形去驗證,其實他的這個方法是有經驗積累的。他的這個經驗來源于探索積的變化規(guī)律活動,當我們通過發(fā)現(xiàn)幾道算式初步得出猜想“一個乘數(shù)不變,另一個乘數(shù)乘幾,積就乘幾”后,當時我就引導全班孩子每人寫一道不同的算式去驗證。這種有了猜想舉例驗證的活動經驗被聰明的孩子遷移到這節(jié)課上來了,讓我明白課堂活動是積累經驗、感悟方法的重要手段。
這節(jié)課課堂活動的不足:(1)學生探索活動參與度不夠,撕角然后拼及折角這樣兩個重要方法受時間限制,我只讓個別同學演示給大家看,這樣活動流于形式,變成個別同學的演示活動。對于其他同學只是被動接受,應該讓所有同學都拼一拼、折一折。這樣才有利于所有同學形成經驗感悟方法。(2)沒有設計拓展延伸的探索活動,不利于學生經驗積累。課的末尾教師還可以設計這樣的活動:讓學生用兩個相同的三角尺拼一拼,看拼成了什么圖形?它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在拼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孩子積累兩個三角尺既可以拼成三角形,也能拼成四邊形的經驗。在討論交流無論是大三角形還是小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三角形內角和一定是180°的認識,明白三角形內角和與三角形大小無關。在解釋四邊形內角和是360°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內角和與拼的三角形的個數(shù)有關系,為進一步探究多邊形內角和積累經驗。學生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反思自己平時教學,孩子們在遇到單位問題時總是出錯,例如小強15分鐘能步行大約是1千米還是10千米?操場面積是3600平方米還是平方分米?這說明上課設計讓孩子體驗、感悟的活動不夠,如果能組織孩子們到操場計時走一走,感悟100米,1000米長度及時間。同時應讓孩子們養(yǎng)成估算的習慣。這些問題會更容易解決。除了課堂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生活中購物(認識千克、容積單位、估算)、游戲等也能積累大量經驗及方法也可以開發(fā)為課堂所用。教學中這樣的過程還有很多。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購買物品、校園設計等是直接獲得活動體驗;而間接的、作為創(chuàng)設實際情景、構建數(shù)學模型中所獲得的數(shù)學經驗,可以在諸如雞兔同籠等問題的解決中獲得。設計的活動經驗是單純的數(shù)學活動中所獲得的經驗,在隨機摸球、地面拼圖等活動中可獲得,而思考活動經驗則通過分析、歸納等方法獲得數(shù)學經驗,如預測結果、探究成因。
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和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產生興趣的重要條件。”從低年級開始我們就要激發(fā)學生探求數(shù)學知識的興趣,引導學生積累初步的數(shù)學活動經驗,盡早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