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銘澧
摘 要:在小學階段,音樂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同比其他任何學科在貫穿德育滲透的意義更為重要。音樂課本中優(yōu)美動聽的歌曲都帶有濃郁的感情色彩和思想傾向,其中含有教育學生愛家鄉(xiāng)、愛自然、愛學習、愛勞動、愛科學、樹立遠大理想、繼承革命傳統(tǒng)、尊敬師長、互相友愛等豐富的德育內容。優(yōu)美的旋律,生動活潑的歌詞,多樣的演唱形式,豐富的音樂想象,都可以作為德育內容滲透到音樂課堂中去。通過審美體驗的積淀,產生巨大的行為力量。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音樂課程;德育滲透;重要性
山東省中小學音樂學科德育實施指導綱要中指出: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性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思想情感表現與交流必不可少的聽覺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音樂課德育滲透的重要性
在小學階段,音樂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同比其他任何學科在貫穿德育滲透的意義更為重要。因為,音樂是傾注了濃厚感情和鮮明意向的藝術。音樂課本中優(yōu)美動聽的歌曲都帶有濃郁的感情色彩和思想傾向。其中含有教育學生愛家鄉(xiāng)、愛自然、愛學習,愛勞動、愛科學、樹立遠大理想、繼承革命傳統(tǒng)、尊敬師長、互相友愛等豐富的德育內容。優(yōu)美的旋律,生動活潑的歌詞,多樣的演唱形式,豐富的音樂想象,都可以作為德育內容滲透到音樂課堂中去。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鮮明的音樂形象生動地反映和影響著人的思想感情。音樂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浸入學生的內心世界。通過審美體驗的積淀,產生巨大的行為力量。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我在德育滲透中的誤區(qū)
在剛開始的時候,我進入了一種誤區(qū)。我曾經認為,德育滲透,就是要在我的課堂上,通過學習歌曲,告訴學生:你要愛國家、愛自然、愛父母、愛同學等等,這樣才算是滲透了德育。2016年,我參加了濟南市音樂學科德育滲透課例評比。當時我選擇的是《愛的人間》一課。我通過一位盲童學鋼琴的故事,將歌曲貫穿起來。課中講了主人公盲童自強不息學習鋼琴,講了社會上的各種好心人幫助盲童,以及盲童的媽媽為了他學習鋼琴所做的付出等等,最后還回到學生身上,設置了很多自認為是滲透了德育的問題,比如:你怎樣愛你的父母愛、你的同學?當時我自認為是一節(jié)很成功的德育滲透課。但是,當我聽了那次比賽獲得前三名的老師的展示課之后,我一下子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他們的課中,聽不到一句:關于愛祖國、愛父母、愛自然、愛同學之類的語言。于是,我開始反思,到底什么樣才是滲透了德育的音樂課呢?
三、我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反思
音樂的變化與詞義表達的感情變化有很重要的相似之處。聲音運動的速度、力度、長短、音色上的律動性變化,正好與人感情上的喜、怒、哀、樂等復雜的情感變化相適應。聲音的抑、揚、頓、挫,快、慢、強、弱都能表達感情的喜、怒、哀、樂。音樂作品恰恰是抓住這一規(guī)律來塑造藝術形象的,所以音樂善于表現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德育。
在音樂教材當中,有很多有明顯的德育意義的歌曲。比如:《乃喲乃》《彝家娃娃真幸?!返壬贁得褡甯枨ㄟ^學習歌曲讓學生了解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和民族文化;《國歌》《龍的傳人》等歌曲通過學習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懷以及了解歷史,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等等。
但是有些歌曲,它的德育內容似乎并不明顯。但是實際上,學生通過學習歌曲,體會到這首歌曲的美,通過聆聽、演唱、演奏不同情緒的音樂作品,區(qū)別并描述音樂情緒變化,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tài)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通過音樂的學習感受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作用,激發(fā)音樂學習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通過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信、有表情的良好演唱習慣和演唱不同類型風格的作品,掌握正確的音準和節(jié)奏,分析理解歌曲的思想意境,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和表現能力。這些都是德育在音樂課堂當中的體現。
因此,我也為此做了一些努力。比如,我是鋼琴主項,我就力求把我每節(jié)課每首歌曲的鋼琴伴奏都設計得很“漂亮”?,F在,有很多同學喜歡在課上假裝在桌子上彈琴,一遍“彈琴”一邊歌唱。我覺得這是我這兩年的音樂教學給了他們一種潛移默化的“德育滲透”。
德育是一項重要的育人工作,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這樣一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是音樂教師不容推辭的一項重要職責。我們應充分利用音樂獨特的藝術魅力,恰當處理好教育與教學的關系,結合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育形式,讓學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得到良好的德育,以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目的。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