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培明
【摘要】中職學校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不僅要夯實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在中職學校信息技術教學中,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之間存在客觀差距,統(tǒng)一的教學模式難以取得因材施教的良好效果。本文圍繞分層教學法的應用,從合理分層、目標分層、任務分層、評價分層四個方面探討了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中職學校;信息技術課程;分層教學法
中職學校信息技術教學需要兼顧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目標,來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素養(yǎng),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尋求更為有效的教學模式。中職學校生和普通高中生相比,學習基礎較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距更大,這更需要教師堅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開展分層教學。
一、合理分層,動態(tài)調整
分層教學的基礎在于全面詳細了解學生的學習信息,認真做好學情分析,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狀態(tài),然后將學生合理分層。我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將他們劃分為三個層次:先進生、中等生和后進生。教師要做好學生情緒的安撫工作,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分層,被劃分為后進生并不代表對學生個體的輕視和不尊重,僅代表學生當前階段的學習狀態(tài)。對學生的分層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定期動態(tài)調整,以激勵學生積極學習,憑借自己的努力,提升個人的學習水平,盡快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可以在新學期開始對全體學生進行分層,并在每個期末階段對分層進行調整。在開學分層階段,可以采用問卷調查、成績評比等方式,了解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掌握情況,將學習基礎較好、興趣濃厚的學生劃分為先進生層次,將學習基礎一般的學生劃分為中等生層次,將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劃分為后進生層次。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包括作業(yè)完成情況等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時調整針對學生個體的學習計劃。在期末階段,教師應對分層教學情況進行總結,將學生的學習情況與開學時進行對比,肯定學生的努力和進步,實現(xiàn)學生層次不斷向上遞進的正向發(fā)展。
二、目標分層,因材施教
在對學生合理分層后,教師需要結合中職學校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要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這需要教師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課程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制定更加符合他自己的學習計劃。教師要將教學目標進行分解,對于先進生應著重突出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中等生則強調夯實理論基礎培養(yǎng)實踐能力,而對于后進生更多的精力放在鞏固基礎知識層面。教學目標分層可引導學生有計劃的參與學習,激發(fā)各個層次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例如,我在“Word插入文本框”教學中,設定以下教學目標:先進生利用word制作結構流程圖,中等生插入不同的文本框后輸入文字,而后進生僅需掌握word插入文本框的操作。每個層次學生在完成基本目標后,可以嘗試完成更高一個層次的學習目標,這種目標分層方式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挑戰(zhàn)性,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
三、任務分層,高效訓練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我在教學目標分層的基礎上,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適合的學習任務,以確保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在任務的設置上,對于先進生要有充足的思維發(fā)展空間,對于后進生要有基本操作練習的空間,盡量不給學生制定最低標準,而是鼓勵學生向更高標準挑戰(zhàn)。例如,在“圖文混編的設計和制作”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學生結合“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制作一個海報,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學任務。其中,后進生主要負責收集相關信息,先進生負責海報的具體設計,由中等生負責操作環(huán)節(jié)。這樣的教學方式,充分發(fā)揮了各個層次學生的作用,在合作互助下完成了整體學習任務。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可以發(fā)揮先進生帶動后進的作用,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xiàn)全體學生的共同提高。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中職學校信息技術教學不僅采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還可以采用網絡教學方式。例如,在學習“圖文混排”時,教師可以制作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微課視頻,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反復觀看視頻,在完全掌握后嘗試去學習更高層次的知識和技能。
學習任務的合理分層,可使學生的學習訓練不會浪費大量精力在暫時難以掌握的知識上,而是集中力量攻克最接近的知識點,循序漸進,不斷進步。因此,任務分層是高效訓練的重要保障,教師在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yè)布置中要注意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適合的學習任務。
四、評價分層,有效激勵
教學評價是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是否科學合理關系到教學的成敗。如果評價標準過于單一死板,可能會挫傷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和信心,無法指導學生更加科學高效的參與學習。
首先,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以肯定與鼓勵為主,鞭策和指正為輔,不能過于嚴苛。例如,對學生制作海報的評價要符合學生的層次劃分,要肯定后進生搜集信息的努力和成果,根據海報的成果展示情況中肯評價海報的設計水平和制作情況,在肯定學生的基礎上指出他們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和問題,引導他們向著更好的方向前進。其次,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不能僅限于學習成績,而是要覆蓋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重視過程性評價。同樣以制作海報為例,要肯定學生互相合作、積極交流的表現(xiàn),不僅關注于最終的成果展示,更側重于海報制作過程中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積極態(tài)度,考察學習態(tài)度、操作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情況。再次,評價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發(fā)揮學生自評、互評的作用。在完成海報的制作后,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也可以對組內其他同學的評價給出自己的意見,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在和其他同學的互相評價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最后,評價結果的運用要充分,取得實效。比如海報制作中某個學生表現(xiàn)不積極,在了解情況后,要批評該學生的消極表現(xiàn),還要對同組其他學生給出建議,小組合作要發(fā)揮每個人的作用,積極帶動其他組員共同完成任務。有的學生在制作海報過程中不能熟練使用相關技巧,可以督促其自行復習“圖文混編的設計和制作”相關的知識和方法,多加練習。
綜上所述,中職學校信息技術教學中引入分層教學法,有助于實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促進全體學生信息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合理分層,因材施教,在教學目標、學習任務、教學評價等方面落實分層教學法,以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熊希璐,張欣.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170.
[2]張倬霖.大數據背景下的信息技術融入分層教學課堂實踐[J].上海中學數學,2018(Z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