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涵泳”是指對文學藝術鑒賞的一種態(tài)度和方法,對文學藝術作品的鑒賞應該沉潛其中,反復玩味和推敲,以獲得其中之味。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中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效率,本文探討了通過“涵泳”提高中學生語文閱讀效率的意義以及措施。
【關鍵詞】涵泳? 中學生? 閱讀? 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099-02
宋代教育家朱熹說:“學者讀書,須要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己省察?!薄昂尽币辉~在此處便有仔細揣摩書中內容、深入領會的意思,這也體現(xiàn)了漢民族從古至今特有的思維方式,既西方人重邏輯,而中國人重體會和感悟。由此可見,“涵泳”也是我國語文教學流傳至今的一種很重要的基本方法。
中學語文課堂閱讀和普通的讀者閱讀形式不一樣,課堂閱讀相比于普通的讀者閱讀更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閱讀的內容也是經過長期篩選和研究的文學精品,對學生具有極強的啟發(fā)性和教育性,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更需要學生通過“涵泳”的方式進行反復揣摩、深刻體會。那么,中學老師如何引導學生沉浸在文學作品中,快速有效地提高課堂閱讀的效果呢?
一、提高自身閱讀素養(yǎng)
雖然素質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行業(yè)的基本核心,但是部分教師和學校依然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教學效果的唯一標準,這就導致部分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對課堂閱讀教學不夠重視。往往只是帶著學生讀一遍課文之后就要求學生進行背誦,缺乏必要的“涵泳”引導,有時候學生就算對課文倒背如流,但是根本沒有仔細揣摩文中的深意和作者的情感。作為老師,應當先通過“涵泳”對文學作品進行全面了解,然后通過有感情的朗誦感染學生,并通過提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帶著疑惑去品讀文學作品。例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時,因為中學生階段學生的社會閱歷還不夠,對于該文也只能站在作者的角度進行體會,而老師可能已經是為人父母,所以對該文進行體會時,不僅可以帶入到作者的角度,還可以以作者父親的角度來對該作品進行感知。《背影》開頭段落里面“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其實很多中學生因為缺乏生活閱歷,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離家外出學習,無法深刻體會,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情感帶入讓學生對作品背景進行深刻感受。教師還可以向學生講述自己在生活中送別孩子的情景,引導學生通過“涵泳”揣摩《背影》中相關人物在送別時的各自的心理情緒,并分析文中人物各自的行為動機。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專注度,還能提高課堂閱讀的效果。
二、讓學生自主閱讀
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往往學生的課堂閱讀僅僅是為了熟悉和背誦課文,在閱讀過程中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成立相關的語文學習興趣小組,例如唐詩小組、宋詞小組、外國文學小組、李白研究組、杜甫研究組等等,通過學生對相關類型作品的積極了解讓他們自主閱讀。例如在學習南宋詩人陸游的《示兒》這首詩時,教師可以結合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進行教學,因為兩首詩的立意和背景相似,都飽含詩人對收復國家失地的渴望和對國家統(tǒng)一的期盼。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介紹陸游的生平和所處的時代背景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自己帶入到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同時,對作者也能有一個更加立體的認識。這就讓學生在對該作者的其他作品進行閱讀時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看法與收獲,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做到自主閱讀。
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近幾年,在語文教學中涌現(xiàn)出各種新的教學模式,如PPT、微課等等,新的教學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但是有時候對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會適得其反。因為閱讀本來是一個需要平心靜氣、全情投入的過程,如果讓閱讀進入了一個喧鬧的環(huán)境,不但會影響老師的教學質量,還會讓學生無心閱讀,只有安靜的環(huán)境才能夠更好的閱讀。新的教學技術對良好課堂閱讀氛圍的形成并無裨益。反而適得其反。教師需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涵泳”,深入到作品中體會感悟。只有靜下心來,在作品中與作者進行交流,才能深入了解作品的內涵。同時,因為中學生的知識面相對不夠廣,所以對部分課文通過反復揣摩也無法知其深意,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查資料、看別人的讀后感等加深自己的理解,完善自己對作品的認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激發(fā)創(chuàng)新潛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想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改變學生在以往學習中的固定思想,改變傳統(tǒng)思想,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把學生看作是發(fā)展的人,是學習的主體。進行因材施教,多鼓勵學生,激發(fā)他們的自信。要鼓勵他們多方位的進行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大膽想象,開闊思維,擁有自己的看法,避免千篇一律。同時也要學會合作學習,不懂就問。只有學生的創(chuàng)新水平得到了激發(fā),他們的思維也會隨之提高,理解水平也會得到提高。在閱讀中也不忘記寫作,要學以致用,學習了就要應用,有了好的閱讀能力就要培養(yǎng)好的寫作能力,兩者是互通的?,F(xiàn)在的一些互聯(lián)網發(fā)展科技也能夠改變學生的閱讀,老師也應該通過這些教具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對于現(xiàn)在的學生來說,他們很多可能會更加的喜歡與網絡打交道,所以,老師就應該利用這一點進行教學,可以通過網絡來和學生們交流,相信這也是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注意力的一個很好的教學手段。
五、改善教學方法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是要求學生要做好各項學習工作,老師也要有老師應該具備的職業(yè)道德。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這樣學生們才會服從管教,也能夠更好的接受老師教授的知識。它還要求老師也要有良好的教學方法,只有老師有了好的教學方法,不斷地改進、不斷的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才能夠更好的教育學生,才能把完整的新知識教授給學生。那么老師應該怎樣來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呢?
創(chuàng)設情境式教學,情境教學模式不只是適合小學生,它同樣也適合中學生,不管是多大的學生都需要一個好的老師,好的教學方法。一個好的情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情境教學課分為:直觀演示、生動描述、設疑導入、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造范圍等。創(chuàng)設情境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從而更好的進行閱讀學習,能夠把生活和書本知識相結合,把思維和想象相統(tǒng)一,使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得到發(fā)展。
結語
曾國藩在《諭紀澤》中說到:“涵泳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魚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讀書者,須視書,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笨梢?,只有全身心的沉浸到文學作品中進行品味,才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才能提高中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夏云飛.古詩詞教學,別讓涵泳流于形式[J].小學教學參考,2018(1):48-49.
[2]姜華.閱讀教學中的“涵泳”式策略[J].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 2017(5):89-90.
[3]唐開權.涵泳語文的提出及其實踐追求[J].基礎教育研究, 2016(12):85.
作者簡介:
張曉清(1976.05-),女,甘肅武威人,漢族,本科,中教一級,研究方向:語文閱讀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