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順娟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新課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中心展開,并提出“優(yōu)化案例,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的綜合性教學形式”的實施建議。筆者在吃透新課標的基礎上,將案例教學、情境教學綜合運用于教學改革實踐中,緊緊圍繞“讓學生真‘信,增進政治認同;讓學生真‘懂,培養(yǎng)理性精神;讓學生真‘遵,養(yǎng)成法治意識;讓學生真‘行,規(guī)范公共參與;讓學生真‘樂,快樂獲取知識”等五個方面,強化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較好的效果,供各位同行參考。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教學? 案例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 綜合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074-02
高中思想政治新課標,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需要培養(yǎng)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大背景,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中心展開,將教學的唯一目標指向培養(yǎng)具有“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yǎng)”的接班人。同時,新課標中提出了“優(yōu)化案例,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的綜合性教學形式”的實施建議。作為高中政治教師,必須認可和采納這一建議,自覺將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綜合運用于教學改革實踐中,努力提高教學實效。
1.引入案例、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真“信”,增進政治認同。
高中思想政治課,培育政治認同素養(yǎng),從本質(zhì)上講,就是要通過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使他們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理解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從靈魂深處認同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所有這些,都是建立在真“信”的基礎上。要讓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信,以“粉筆+黑板”為主的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顯然難以勝任。教師有目的地引入合適的案例,將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的過程都交給學生,將“老師教、學生學”轉(zhuǎn)變成“老師引、學生自主學”。學生自主研學得出的結論,當然自己最為信服。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具體、生動、形象的場景,寓教學內(nèi)容于情境之中,以“景”增進記憶,以“情”感化靈魂,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譬如,在進行為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教育時,本人選取了“參加中共一大13名代表的政治人生”為案例,課前要求學生依托圖書、網(wǎng)絡查閱13名代表的生平資料,了解每一位代表的人生歸宿;課堂上拋出3個問題:①13名代表人生歸宿有幾種類型?②每一種類型說明了什么問題?③如何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通過案例的引入和問題的創(chuàng)設,經(jīng)學生們討論,將13名中共“一大”代表歸宿分成了“背棄信仰走向反面、中途動搖、付出生命代價、奮斗終生成就偉業(yè)”等4類,并讓學生們進一步分析不同歸宿所說明問題,得出如下結論:堅持真理、堅守理想信念,是艱辛曲折的,不可能一帆風順;如果像陳公博、周佛海、張國燾3人那樣,放棄真理、背離信仰,必將一事無成,甚至釘上歷史的恥辱柱;只有像毛澤東、董必武、何叔衡、鄧恩銘、陳潭秋、王盡美等革命先賢那樣,為理想信念,奮斗終生,不惜代價甚至生命,才能完成偉大的壯舉、成就偉大的事業(yè)。
2.引入案例、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真“懂”,培養(yǎng)理性精神。
高中思想政治課,培育理性精神素養(yǎng),從本質(zhì)上講,就是教會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矛盾的方法,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理性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讓學生能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fā)展和人類文明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真正弄“懂”的基礎之上。要達到真“懂”,情境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比如,在進行“貨幣與市場”章節(jié)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貨幣形態(tài)的變遷和貨幣的職能,我創(chuàng)設了最原始的物物交換場景:從班級中找出三個同學,讓一個同學用一支筆向其他同學換取筆記本;一個同學用一本英漢字典換取圓規(guī)和筆盒;一個同學用教師提前準備好的玩具換取學習參考書。其他同學則每人從自己的物品中拿出一件準備交換。并制訂交換規(guī)則:①換取物品的數(shù)量不定,雙方認可就行。②本著公平、自愿的原則進行。③可以通過多次換購獲取最想需要的物品。換購結束以后,讓學生談談對這種交換的感受,老師因勢利導,讓學生們共同探究,想辦法簡化交易環(huán)節(jié),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尋找大家相對都比較樂意接受的商品“一般等價物”。然后教師以多媒體展示中外歷史上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充當過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案例,引導學生認識它們的優(yōu)點和缺陷,并選取優(yōu)點最多的金銀作為一般等價物。充分理解金銀作為貨幣的優(yōu)點:體積小、價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損、便于保存和攜帶。從而總結出貨幣的產(chǎn)生過程: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出現(xiàn)——固定在金銀上——貨幣。通過兩種教學方法的巧妙運用,揭開了貨幣的神秘面紗,讓學生真正理解了馬克思所說的:“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含義。
3.引入案例、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真“遵”,養(yǎng)成法治意識。
高中思想政治課,培育法治意識的素養(yǎng),從本質(zhì)上講,就是要讓學生能理解法治是人類文明演進中逐步形成的先進國家治理方式,了解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樹立憲法至上、法律權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懂得權利與義務的關系,養(yǎng)成依法辦事、依法維權、依法履行義務的習慣;具有法治讓社會更和諧、生活更美好的認知和情感。說到底,就是要讓學生在有充分認知的基礎上,真正地學法用法、遵紀守法。要做到這一點,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更能鞭辟入里、教化入髓。案例是現(xiàn)實問題的縮影,它能把大課堂中的真實生活引進小課堂,通過展現(xiàn)一些真實的典型問題,讓學生進入案例情景,設身處地地做出反應,為他們提供一種不用真正深入社會,卻能短期接觸并處理到實際問題的機會。如在講“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時,我選用周永康嚴重違紀違法的案例。周永康雖官居中央政治局常委,掌管國家政法大權,但他觸犯了法律,依然難逃法律的制裁。用新近重大典型案例,告訴學生們,“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沒有免罪的‘丹書鐵券,也沒有‘鐵帽子王”。
4.引入案例、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真“行”,規(guī)范公共參與。
高中思想政治課,培育公共參與的素養(yǎng),從本質(zhì)上講,就是要讓學生能夠遵循有序參與公共事務的途徑、方式和規(guī)則;熱心公益事業(yè)、樂于公共服務、踐行公共道德、展現(xiàn)公共(下轉(zhuǎn)第77頁)
(上接第74頁)
精神,獲取參與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jiān)督的實踐經(jīng)驗;具備公共交往中善于對話協(xié)商、溝通合作、表達訴求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享受人民當家作主幸福感,表現(xiàn)勇于擔當?shù)呢熑胃?。?guī)范公共參與,關鍵靠行動,靠社會實踐中的應用,校園教育、課堂教學顯然有其局限性。這時,引入案例、創(chuàng)設社會實踐情境,往往能突破這種時空的局限。如在講解“公民作為納稅人應依法自覺納稅”時,我選用本地民營企業(yè)依法納稅的正面案例和范冰冰偷逃稅罰款8億的反面案例。同時,制作播放“假如國家沒有稅收”的動畫影片,顯現(xiàn)一種虛擬的情境,讓學生理解國家通過稅收杠桿來調(diào)節(jié)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小培育依法自覺納稅的公民意識。
5.引入案例、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真“樂”,快樂獲取知識。
高中政治課具有“理論性強、信息量大、邏輯性嚴、理解性難”等特點,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往往離不開枯燥的灌輸、機械的識記、反復的背誦,學生不堪重負,難免有厭學情緒。作為教師,須謹記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教導,結合學科特點,充分發(fā)掘快樂元素,引入案例(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刺激學生感官,激發(fā)學習興趣,將單一、枯燥的灌輸式教學,轉(zhuǎn)變?yōu)樨S富、愉悅的師生互動式、學生自主式教學,讓學生成為“自學者+樂之者”, 在無壓力、高興奮、全投入的精神狀態(tài)下完成學習任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引入案例(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快樂教學,要遵循以下4個原則:一是與教學內(nèi)容緊密相關原則。引入的案例(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必須是精心挑選、科學設計好的,與教學內(nèi)容有嚴密的邏輯聯(lián)系,對學生獲取知識、理解知識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避免案例教學、情境教學僅僅淪為吸引學生眼球、活躍課堂氣氛的小插曲。二是以學生為中心原則。開展案例教學、情境教學,都要讓學生充分參與、扮演角色,自主設問、自主求知、自主解答,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三是教師引導原則。教師要適時互動,始終把握主線,避免學生自主學習偏離教學內(nèi)容,并在案例教學、情境教學結束時,做好知識點的歸納,幫助學生系統(tǒng)掌握知識。四是正面教育為主原則。選用案例應以正面教育為主,反面教育為輔。有些揭露社會陰暗面、丑惡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應慎用、少用。如果教師上課時大談特談的都是一些消極的東西,而學生判斷是非,分析問題的能力尚有欠缺,容易產(chǎn)生錯覺,讓學生思想上產(chǎn)生迷惑和動搖,不利于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yǎng)和社會主義信念的確立。運用案例時應把握正確方向,唱響主旋律,多弘揚正氣,謳歌正義,用積極的例子去激勵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國家教育部制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曹東艷.快樂教學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成才之路》.2011(29):65
[3]馬繼宗.巧高情境,啟迪智慧,落實核心素養(yǎng).《文理導航》.2018(0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