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東平 (蕭山中學 浙江杭州 311201)
?
基于學生實際與數學本質的解題教學研究*
——一道高考題的閱卷分析與教學啟示
●金東平(蕭山中學浙江杭州311201)
摘要:從一道高考題的答題狀況分析入手,指出學生解題過程中存在的4重障礙.根據學生的解題過程,結合教學案例提出4個對策:理解問題——轉化問題形式,尋找策略——落實常規(guī)方法,完善策略——避開常規(guī)方法,遷移策略——捕捉問題本質.
關鍵詞:閱卷分析;數學本質;解題教學
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總會發(fā)現這樣的現象:有些問題雖然已經多次重復訓練,再次遇到時仍有學生理不清頭緒;或者有的學生明明課上聽得很明白,可當自己獨立完成時又是一頭霧水.究其原因可能是學生對題目的解讀不到位,沒有深入理解解題過程中涉及的數學思想;也有可能是教師忽視了學生解題思維過程,一味按自己的意愿在講題,沒有引起學生的共鳴.下面筆者通過對一道高考題的批閱和講評,就“如何研究學生的解題過程,提升學生的學習智慧”與大家一起探討.
1試題呈現
例1已知函數f(x)=x2+ax+b(其中a,b∈R),記M(a,b)是|f(x)|在區(qū)間[-1,1]上的最大值.
1)證明:當|a|≥2時,M(a,b)≥2;
2)當a,b滿足M(a,b)≤2時,求|a|+|b|的最大值.
(2015年浙江省數學高考理科試題第18題)
此題是含雙參的二次函數中的絕對值問題,涉及的知識點有函數的單調性和最值、不等式的性質,滲透分類討論、數形結合、化歸與轉化等數學思想.此題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形式新穎,抽象程度高,思維難度大.要想攻克它,必須具備較高的思維品質.
2研究學生的解題過程
2.1答題狀況分析
第1)小題的解題方式大致分以下4種情況:
③當|a|≥2時,
M(a,b)=max{|f(1)|,|f(-1)|}=
max{|1+a+b|,|1-a+b|};
④找不準合適的對象,對其分類討論.
第2)小題的解題方式大致分以下3種情況:
①大多數學生空著,不知道從哪里下手;
②當M(a,b)≤2時,有|a|≤2,對a進行分類討論,但討論不全;
③等價轉化M(a,b)≤2,用線性規(guī)劃的知識來解決雙參問題.
研究學生答題中出現的各種情況,此題有4重障礙:
①審題環(huán)節(jié).不能理解M(a,b)是|f(x)|在區(qū)間[-1,1]上的最大值.
②語言之間的轉化.不能將M(a,b)轉化為max{|f(1)|,|f(-1)|}.
③找不到條件與所求之間的聯系.要證明不等式max{|f(1)|,|f(-1)|}≥2成立,無從下手.
④對M(a,b)≤2這一條件不能合理的轉化,提取不到合適的策略解決雙參問題.
2.2閱卷啟示
從閱卷情況看,學生的解題過程分為4個階段.
1)理解問題.首先,要明確題目的條件和目標,其次,要對條件和問題的范圍進行定位;最后,對條件和范圍進行深度解讀,也就是進行自然語言、數學語言、圖形語言之間的轉化.
2)尋找策略.要尋找模型和思想方法.尋找模型,即尋找與該問題相似(包括條件和目標相似,解題方法相似)的模型;尋找思想方法,一般是在找到已有模型的基礎上再搜索匹配思想方法,當然也可能是突然想到一個數學思想方法,然后運用到本題目中[1].
3)完善策略.在實施策略階段,學生會碰到2個問題:一是實施策略失敗,要分析問題所在,以及這個策略的優(yōu)缺點;二是實施策略成功,要思考有沒有其他策略,這些策略之間有什么聯系.
4)遷移策略.在完善策略之后,仍需要再次分析:什么樣的題型需要選擇怎么樣的策略,并且這些方法能否遷移到其他題型上去.
研究每個階段學生的答題情況,有助于教師深入了解學情,有助于教師正確指導學生解題中存在的問題;有助于教師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優(yōu)化學生的解題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智慧.
3提升學習智慧
3.1理解問題——轉化問題形式
師:M(a,b)是|f(x)|在區(qū)間[-1,1]上的最大值,有以下3個層次的理解:
1)不清楚M(a,b)的含義;
3)M(a,b)=max{|f(1)|,|f(-1)|}=
max{|1+a+b|,|1-a+b|}.
哪位同學能給出正確判斷并作合理解釋?
M(a,b)=max{|f(1)|,|f(-1)|}=
max{|1+a+b|,|1-a+b|}.
師:非常好,能從圖像的角度解釋得很清楚.若沒有|a|≥2的條件,|f(x)|在區(qū)間[-1,1]上的最大值是什么?
圖1 圖2 圖3
師:非常好!審題時要注重已知和未知條件之間的聯系,特別是“形”與“數”之間的聯系.
教學感悟數學是從形或數的角度對客觀事物進行研究的,最常用的2種語言是圖形語言和數學語言.圖形語言直觀形象,數學語言抽象嚴謹.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經常引導學生對圖形語言和數學語言之間的轉換,使學生能清楚地認識這2者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
3.2尋找策略——落實常規(guī)方法
師:如何證明:當|a|≥2時,M(a,b)≥2?
生3:當|a|≥2時,
M(a,b)=max{|1+a+b|,|1-a+b|},
需要比較|f(1)|和|f(-1)|的大小,這里有2個參數還有絕對值,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去討論?
生4:當a≥2時,f(x)在[-1,1]上單調增函數,從而
f(1)>f(-1).
1)由f(-1)>0,得1-a+b>0,即1+b>a,從而
M(a,b)=f(1)=a+b+1>2a≥4.
2)由f(-1)≤0,得1-a+b≤0,1+b≤a,從而
①當-f(-1)>f(1)時,1+b<0,故
M(a,b)=|f(-1)|=a-(1+b)>a≥2.
②當-f(-1)≤f(1)時,即1+b≥0,故
M(a,b)=|f(1)|=1+a+b≥a≥2,
同理可得當a≤-2時也成立.
師:非常好.我們一起觀看這位同學的解題思路:碰到絕對值問題的常規(guī)方法是去掉絕對值.依據f(1)>f(-1),需要確定一級分類討論f(-1)與0的大小.當f(-1)≤0時,需要確定二級分類討論-f(-1)與f(1)的大小.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5:當a≥2時,f(x)在[-1,1]上是單調增函數.
M(a,b)=f(1)=a+b+1≥a≥2.
①當-f(-1)>f(1)時,1+b<0,故
M(a,b)=|f(-1)|=a-(1+b)>a≥2.
②當-f(-1)≤f(1)時,1+b≥0,故
M(a,b)=|f(1)|=1+a+b≥a≥2,
同理可得當a≤-2時也成立.
生6:當a≥2時,
M(a,b)=max{|f(1)|,|f(-1)|}=
max{f(1),-f(-1)}.
1)當-f(-1)>f(1)時,1+b<0,故
M(a,b)=|f(-1)|=a-(1+b)>a≥2.
2)當-f(-1)≤f(1)時,1+b≥0,故
M(a,b)=|f(1)|=1+a+b≥a≥2.
師:這位同學依據圖像的特點,從整體考慮得到
M(a,b)=max{f(1),-f(-1)},
只需一級分類討論-f(-1)與f(1)的大小,非常好!
生7:當a≥2時,f(x)在[-1,1]上是單調增函數,從而
f(1)>f(-1).
1)因為f(1)≥2,所以M(a,b)≥f(1)≥2.
2)因為f(1)<2,b<1-a≤-1,f(-1)=1-a+b≤-a≤-2,所以M(a,b)≥|f(-1)|≥2.
生8:根據f(1)=1+b+a,f(-1)=1+b-a的結構特點,不僅平方可以去掉絕對值,而且有共同的結構.由此想到下面的解題過程:
|f(1)|2-|f(-1)|2=
|1+a+b|2-|1-a+b|2=4a(1+b),
當a≥2時,
1)當b≥-1時,
M(a,b)=|f(1)|=|1+a+b|=1+a+b≥a≥2;
2)當b<-1時,M(a,b)=|f(-1)|=|1-a+b|=a-1-b>a≥2.同理可得當a≤-2時也成立.
師:生7,生8分類的角度特別、層次清晰,非常棒!
師:縱觀以上各種方法,不難發(fā)現共同的策略是選擇合適的角度去掉絕對值.數學思想是分類討論,如何選擇合適的角度呢?分類討論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生9:此題的主要問題是比較|f(1)|,|f(-1)|的大小,依據f(x)的圖像選擇合適的角度.
生10:分類討論感覺好難,難在如何尋找標準,當我們找到標準后,層次一定要分析清楚.
師:分類討論要注意以下4點:1)在已知和未知尋找突破口;2)弄清分類的原因,找準分類的對象;3)選擇分類標準,正確作出分類;4)明確分類層次,優(yōu)化分類順序.
教學感悟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方法的共同點,讓學生意識到一類問題常規(guī)的解決方法;更要深入細致地講透這類方法的特點以及該注意的地方,必要時給學生一定的訓練,落實常規(guī)方法.同時讓學生體會到:當問題不能直接得到解決方法時,可以將問題分解成幾個部分,然后對每一部分進行分析,從而得到整個問題的解決.
3.3完善策略——避開常規(guī)方法
師:此題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11:由f(1)-f(-1)=2a,得
2M(a,b)≥|f(1)|+|f(-1)|≥
|f(1)-f(-1)|=2|a|≥4,
從而
M(a,b)≥2.
生12:假設M(a,b)<2,則
|f(1)|<2,|f(-1)|<2,
即
解得
-4<2a<4,
即
|a|<2,
與已知矛盾,結論成立.
師:觀察f(1)=1+b+a與f(-1)=1+b-a的結構特點,可得f(1)-f(-1)=2a,依據絕對值不等式的性質解決,非常棒!
生13:當a≥2時,M(a,b)=max{|f(1)|,|f(-1)|}=max{f(1),-f(-1)},最小值在-f(-1)=f(1)時取到,故
b=-1,M(a,b)=|a|≥2,
同理可得當a≤-2時也成立.
生14:為什么最小值在-f(-1)=f(1)時取到?
師:從函數角度分析:當a≥2時,M(a,b)=max{f(1),-f(-1)}=max{1+a+b,-(1-a+b)}是雙變量的函數,并且變量a,b的地位是同等的,但依據是(1+b)±a的形式,優(yōu)先選擇1+b為主元.
從而
M(a,b)≥M(a,-1)=a≥2,
同理可得當a≤-2時也成立.
從幾何角度看:|x-a|的幾何意義是數軸上的點x到a之間的距離.令x=1+b,則當a>2時,
M(a,b)=max{|f(1)|,|f(-1)|}=
max{|1+a+b|,|1-a+b|}=
max{|-a+x|,|a+x|},
故
2M(a,b)≥|-a+x|+|a+x|≥2a,
當且僅當x=0時,等號取到,也就是b=-1[2].
對于雙變量問題,可以從函數角度和幾何角度來分析,要關注幾何和代數之間的聯系.
教學感悟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要深入細致地化解學生的困惑.
3.4遷移策略——捕捉問題本質
對于雙變量問題,是否可以從函數和幾何這2個角度來處理呢?能否用同樣的方法來處理例1的第2)小題呢?
學生給出以下2種解法:
解法1函數角度
由題意知
因為M(a,b)≤2,所以
即
從而
當(a,b)=(-2,-1)或(a,b)=(2,-1),得到|a|+|b|=3,且(a,b)滿足條件.
分析不管是一元函數還是二元函數,都要研究函數的定義域、解析式和值域,并通過圖像來探究函數的圖像.
解法2消元思想
由M(a,b)≤2,得
即
當|a|=2,b=-1時,|a|+|b|=3,且(a,b)滿足條件.
分析消元思想的核心是尋找2個變量之間的關系,轉化為1個變量,通過函數的性質來解決.關鍵是理清2個變量之間的關系.
教學感悟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捕捉問題的本質,善于分析源問題和靶問題之間的相互聯系,也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類比遷移意識和能力.
4教學啟示
教學中應研究學生的解題過程,清楚學生的困惑所在、清楚學生思考的動向、清楚如何去引導學生.以下3點啟示與同行分享:
1)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數學交流機會,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和對問題的分析過程.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可以使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提升自己的解題水平.
2)數學是從形或數的角度對客觀事物進行研究的,在數學表達中最常用的2種語言是圖形語言和數學語言.圖形語言直觀形象,數學語言抽象嚴謹.若能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圖形語言和數學語言之間的轉換,使學生能清楚地認識到這2者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許多數學問題,從表面上看,內容不同,但事實上有相同或類似的深層數學結構,可以用相似的數學方法解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在數學解題教學中,多設計出一些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解多題的練習,讓學生通過比較,識別數學模型,進而總結出相應解題策略.若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數學問題時,就可以快速識別模型,并獲得先前的解題策略.
參考文獻
[1]波利亞.怎樣解題:數學思維的新方法[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7.
[2]葉興炎.形容樸素意在思維[J].中學教研(數學),2015(8):43-45.
中圖分類號:O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407(2016)05-46-05
作者簡介:金東平(1981-),女,浙江蕭山人,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數學教育.
修訂日期:*收文日期:2016-02-10;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