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設計PBL視域下的問題驅動式科學活動,明確教學目標、激發(fā)主動學習、培養(yǎng)實踐能力。在強化問題驅動過程中,注重問題的情境性、學生的主體性、思維的逆向性,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PBL;問題驅動式;科學活動;小學科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6B-0049-03
小學科學教學的總目標是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隨著《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出臺,科學核心素養(yǎng)有了更明確的定義,課程目標也不斷完善,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科學本質,還要求學生形成思維、探究、實踐等能力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
項目式學習即PBL的學習方式,主張設計驅動性問題激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在已有認知和經驗的基礎上自主學習、解決問題。項目式學習在改變學習方式的同時,還能將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有機融合,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問題導向:明確教學目標
“導”即為“引”,問題導向,就是以問題為指引,基于目標設計問題,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思考的方向與工具的選擇等都與“問題”本身的指向息息相關,任務非常明確,教學在重難點突出的同時,也避免了浪費時間。
以“形狀與結構”的科學活動設計方案為例,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利用一張A4白紙,你有辦法讓它承受一本書的重量,并且讓書離桌面15厘米以上嗎?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各種方法,并且一一驗證,發(fā)現只要將紙卷成筒狀或柱狀,就能承受一本書。也就是改變了紙的形狀,增加了承受力。那么怎樣的紙筒能承受更多的重量呢?學生很明確,要卷不同形狀的紙筒進行對比,在對比中發(fā)現為了公平,除了形狀,其余因素都需保持一致,形成控制變量的思想。一個指向性非常明確的問題就足以成為引線,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制定方案—探究實踐—解決問題”的過程,激活原有認知,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形成知識的建構與轉化,完善概念。
二、問題驅動:激發(fā)主動學習
問題驅動學習[1],學習就是從問題開始的。什么樣的問題能成為驅動性問題,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呢?筆者認為需要滿足以下要求:
(一)注重問題的情境性
情境指具體場合的情況、環(huán)境、事件等,具有很強的具體性和場域感。在問題設計中融入生活情境,能引起學生情感、興趣、精神等方面的共鳴,讓“情”與“景”有機融合,對調動積極性、活躍思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探究水的導電性項目中,設計這樣兩個問題:1.水會導電嗎?2.有這樣一則社會新聞:海南突降暴雨,一學生在蹚水的時候路過電線桿,突然觸電倒地,幸好經搶救后脫離生命危險。新聞中的學生為何會在水中觸電?作為驅動式問題,這兩個問題哪個更合適?很顯然是第二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指向性比較單一,學生的答案基于其已有認知,且指向比較單一。第二個問題利用真實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件,能吸引學生注意,還能讓學生啟迪思維,思考多種可能性。豐富生動的情境問題,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讓學生先感受后表達,挖掘大腦的潛在能量,可以獲得比傳統(tǒng)教學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注重學生的主體性
在問題驅動式科學活動設計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方案設計的基本要求。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只有激發(fā)內部驅動,想要探究,才能發(fā)揮主動性與能動性,我們的問題設計就需要能“吊出”學生的好奇心,當然,問題的解決也要符合學生能力水平。
以小學科學“冷熱與溫度”的方案設計為例,首先“冷”“熱”本身是自然中對熱量的傳遞過程所體現的一種衡量方式。對學生而言,“冷”與“熱”本身并無太大的趣味性,也缺乏對其進一步認識的動力,如果換成這樣的問題就不一樣:當你發(fā)燒時,為什么忽冷忽熱?冷的時候體溫高,還是熱的時候體溫高呢?體溫的變化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冷熱感知方式,同時也是已知的一種科學嘗試,所有人都有發(fā)燒的經歷,但卻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肯定好奇,想一探究竟。以“體溫”的變化入手探究問題,既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也符合學生的基本知識能力。要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就必須聯系學生在現實中的生活經驗,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并從易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方向著手,加強科學活動設計方案的“驅動力”。
(三)注重思維的進階性
思維是人類大腦在解決問題中運用分析、綜合等方式的一種心理活動,低階思維強調知識的記憶、描述,對問題的把握是定式的,缺乏發(fā)散性和批判意識。高階思維強調分析、綜合、評價等認知能力,驅動性問題的設計要引導學生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發(fā)展,即思維進階。
以“空氣中有什么”科學活動設計為例。根據實驗步驟完成實驗后提問:通過實驗,你發(fā)現了什么?這是什么氣體?閱讀資料,說一說空氣主要由哪幾種氣體組成?每種氣體的比例及性質是怎樣的?很明顯,以上問題都是能直接找到答案的事實性問題,只要學生去觀察、閱讀就行,沒有思維的發(fā)展和進階。如果設計這樣的問題:某品牌薯片,廠家為保證安全性,沒有放入防腐劑,而是在袋中充入了某種氣體,同樣可以達到延長薯片保質期的目的,請問可能是哪種氣體?為什么?這個問題就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它不僅需要學生查閱資料,尋找信息,還需要提出觀點、對比分析、推理論證。
前一個事實性問題是后一個開放性問題的基礎,要解決這個開放性問題,僅僅知道空氣的主要成分及性質還不夠,還需要考慮食物變質的原因,影響微生物生長繁殖的因素以及食品安全、經濟效益等。好的驅動性問題能在激發(fā)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的同時,促進知識的運用與遷移,引發(fā)求異思維,對學生的主動學習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三、問題探究:培養(yǎng)實踐能力
在提出好的驅動性問題后,還需要設計項目式學習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動腦的探究實踐過程,學會知識的運用、遷移,能夠綜合、分析信息,從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態(tài)度、社會責任感,促進實踐能力的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比如,在工程與技術領域,需要各學科相互滲透,交叉融合,我們需要設計實踐性的項目學習任務,讓學生經歷“發(fā)現問題—創(chuàng)意方案—篩選條件—優(yōu)化設計—加工制作”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根據步驟完成作品或實驗。在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各項目活動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反思創(chuàng)新能力。
仍以“探究水的導電性”項目為例(見表1):
從上表可以看出,常規(guī)教學流程中,學生只是按部就班,看似在探究,只有簡單的機械的操作,浮于表面,完成任務而已,缺乏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而在實踐性的學習中,我們將生活中的情景引入主題,再利用驅動性問題引發(fā)思考,進行實驗探究,并融入技術與工程領域,設計制作水位報警器,在評價中反思、優(yōu)化,產生新的問題,在問題探究中,提升實踐能力,驅動下一輪項目式學習。
項目化學習中的實踐不只是動手操作,而是要知、行、思合一,需要學生在了解科學本質時,帶著思考去解決某一問題,是動手動腦的過程,是發(fā)展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yǎng)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53.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自籌課題“小學科學‘問題四驅’教學模式的實踐建構”(B-b/2020/02/05)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01-11
作者簡介:沈丹,常州市武進區(qū)星河實驗小學分校,常州市教學能手,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科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