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玲
【摘要】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然而,如果教者只是按部就班教書本的內容,便會局限學生的閱讀視角,限制思維,閱讀能力就無法得到提升。只有科學、合理地進行前置學習的設計,以全方位的視野,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才能拓寬學生的閱讀思維,開發(fā)人的生命潛能,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閱讀能力;前置策略;閱讀視野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前置,打開閱讀世界的鑰匙
前置是一種先學后教的方式,是由教者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的學習任務,前置不同于預習。預習是學生的自主行為,是建立在學生能動學習基礎上完成的。而前置則是教者的主觀教學行為,在教學之前,教師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可以是開放性的,也可以是具有典型性的值得探究的問題。學生通過課前思考、詢問、實踐等學習方式,對課堂教學內容有了初步的接觸與了解,為課堂上深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有利于教者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估,以此來調整教學環(huán)節(jié)或者教學策略的行為。
例如在執(zhí)教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通過前置學習單設計了以下兩個主問題:你對杜甫知多少?這首詩中最能表達詩人心情的字或詞是哪一個?通過這樣較為核心的問題,提前考查學生對詩人杜甫的了解,以及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激發(fā)學生去尋找答案,這對于課堂上引導學生走進詩人,品析詩人愛國精神至關重要。前置學習單的設計與使用,有助于教者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和盲點,更有助于課堂上及時調整教學節(jié)奏、內容等,以便在有限的課堂上達到較高的教學效率。
(一)前置,創(chuàng)無限學習空間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體現。閱讀能力既包括學生閱讀的速度、對內容的理解深度,更體現在對閱讀過程中的語言要素的靈活運用,學生的閱讀能力關系到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語言建構運用、思維的發(fā)展提升、審美鑒賞創(chuàng)造等方面的培養(yǎng)。語文閱讀教學只有扎根于課內,采用前置策略進行教學,才能更加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才能引領學生全身心走進閱讀的殿堂,打開學生全新的閱讀視野,讓學生接觸到更為廣闊的優(yōu)秀作品,在閱讀、實踐、感悟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使閱讀成為學生終生發(fā)展的強大助推力。
(二)前置,提升學習能力
前置,包含課前、課中前置,以及課后延伸。課前前置: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憑借學習工具進行的一種自主學習形式。課中前置:在老師的引導下,采用小組合作或者自我學習的方式解決問題。課后延伸:學生運用課堂所學本領,課后進行再學習,這種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
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中,作者的游覽路線貫穿了全文,是一條主線。課前教者采用前置學習的方式,布置學生畫一畫作者游覽路線圖,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以便對雙龍洞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選擇一處自己印象深刻的景點進行介紹,在課堂上交流。 課前,學生根據學習單,認真閱讀課文,進行了游覽路線的梳理,課堂上進行小組合作交流,通過前置教學的設計,調動學生多種學習能力:觀察、繪畫、閱讀,對游記類散文的結構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
1.互助互學,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課堂上,當遇到難題需要解決時,教者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人人參與討論,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學習單進行思考,這樣不僅極大地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如在執(zhí)教《牛郎織女》這一課時,通過拓展閱讀讓學生比較中國四大民間故事與外國民間故事的異同,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閱讀、比較、發(fā)現,最終找到答案,這是在教材文本學習后的再學習,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2.叩問文本,學生閱讀的內驅力
前置教學貫穿了學生整堂課的學習,課前、課中、課后環(huán)節(jié),需要學生靜心去閱讀、去思考,找尋課本以外的閱讀資源來幫助理解難點。在執(zhí)教《石灰吟》這首古詩時,課前要求學生收集于謙的小故事,并通過自己的語言講一講。用這樣的前置設計,促使學生去閱讀、尋找課本以外的素材,豐富了知識儲備。
二、前置,乘上閱讀的快車
有人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空間有多廣闊,語文學習的空間就有多寬廣。因此,教者應該把語文課當作語文學習的紐帶和橋梁,使語文教學生活化。然而,學無止境,只有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讓他們乘上閱讀的快車,去汲取閱讀的營養(yǎng),獲得終身、長期的發(fā)展。
那么,怎樣針對不同的文本進行前置策略的設計呢?提升閱讀能力。
首先,巧設學習單,激發(fā)學習興趣。閱讀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它是在長期的讀書實踐中逐步培養(yǎng)起來的,這種能力來源于生活,更得益于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如何引導,如何設置學習單,就對老師提出了挑戰(zhàn)。不同的文體,需要采取不同的前置策略。
例如在執(zhí)教民間故事單元教學時,基于學生對民間故事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因此,可以由學生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
根據提示,閱讀《梁山伯與祝英臺》,先概括主要情節(jié),再分別從設置懸念、矛盾沖突等方面體會故事是怎樣做到一波三折的。這一環(huán)節(jié),給予學生學習、探究的把手以及歸納了小說類題材文章的閱讀方式,為學生再次接觸這樣的文章提供了較好的學習范例。
其次,挖掘語言訓練點,提升表達能力。民間故事《牛郎織女》,其中懸念的設置、情節(jié)的設置為小說增添了神奇的色彩,但是這種敘事的方式是語言實踐訓練的一個方面。課堂上,指導學生用對比閱讀的方法發(fā)現:故事內容的不同,選擇的文學表現形式也不一樣。但是不管是運用設置懸念還是矛盾沖突使得情節(jié)跌宕起伏,引人入勝,這是民間故事的敘事技巧,最后采用設置懸念和人物的矛盾沖突展開想象,創(chuàng)編《牛郎織女》中鵲橋相會這個情節(jié),學以致用 。
再次,找準切合點,提升閱讀力。閱讀能力是學生受益終身的能力,閱讀教學中,只有找準文章核心知識,找準切合點,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內在能動性,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例如在執(zhí)教古詩《石灰吟》時,課前通過前置單:搜集于謙的生平。學生了解了更多關于詩人的知識,于謙是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寫這首詩?通過課前的前置,學生對學習古詩、認識這個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學習的內驅力。而于謙這個人,在學生心目中已經有了大致的印象。那么課堂上,應該教什么,教者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展開深入的教學研究,在課堂上對教學內容、環(huán)節(jié)進行有機整合,進行取舍,帶領學生進行研究探討,真正走進于謙,于謙的故事,于謙的傳奇人生,這些將成功地為學生了解于謙這個人做好鋪墊。最后通過小組合作,再次閱讀于謙的其他作品,更加全面地了解詩人,為學生課后讀這類古詩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