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當前高職公共英語教育課堂普遍存在的問題,筆者結合實例,從多元識讀的角度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多元識讀;高職公共英語;多模態(tài)課堂
【作者簡介】夏錦萍,女,漢族,江西余江人,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博士,職稱中級,研究方向: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篇分析。
【基金項目】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6年度一般非資助課題“高職公共英語教科書多模態(tài)語篇研究—基于多元識讀在視角”,批準號:ybfz16004;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第六批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基于眼動儀的高職公共英語多模態(tài)教學話語研究”,立項編號:2016jgqn08的階段性成果。
公共英語作為高職教育最重要的基礎課,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的重擔。以滿足全球國際化對于各類人才涉外能力不斷提高的要求。近年來,很多一線教師和學者對于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堂教改做了理論和實踐的研究。但是由于本身的不足和外界因素的影響,高職公共英語課堂研究的深度不高,描述性的研究較多,缺乏深入探討。本文首先介紹了高職公共英語課程存在的問題,再從多元識讀理論體系的角度提出解決和應對方法。
一、高職公共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是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的發(fā)展基調和目標。但是,我國很多高職公共英語的課堂教學模式依然是單一的教學模式,也就是老師對于單詞、課文、對話和語法的講解使用單一模態(tài)的翻譯式教學。而高職院校的學生基礎普遍比較差,被強行的灌輸英語單詞和句型的意思,導致學習英語的熱情和興趣銳減。有些英語教師能認識到單一的填鴨式教學方式有問題,能認識到公共英語課堂都是多種模態(tài)并存的。但是在實際的授課中,許多高職公共英語老師卻不一定能理解:語言、聲音、圖像、顏色都是符號資源,都對意義的創(chuàng)建起作用;同時,老師們面對多模態(tài)英語教學材料的時候,自身的多元識讀能力也較弱,不知道怎么選擇、整合不同的模態(tài),以使課堂話語意義的解讀更加全面、正確,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學生在課堂上面對多模態(tài)材料也同樣茫然,不懂得怎么應用多種模態(tài)和信息渠道來表達意義,實現(xiàn)自主學習。
二、多元識讀理論框架對高職公共英語課堂教學問題的啟示
“多元識讀”是由學術團體“新倫敦小組”提出的。該小組認為,伴隨著科學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飛速發(fā)展以及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致使文化的多元化和各種語言變體不斷出現(xiàn),世界各國的教學理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何培養(yǎng)能適應多元化社會,具有國際視野并掌握信息技術的世界公民,成為各國教育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該理論針對學校的讀寫教育可能選擇的方向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設,以幫助學生適應急劇的社會變化,迎接經濟全球化、語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際技術多樣化的挑戰(zhàn)。胡壯麟(2007:8)強調了在當今多媒體時代多元識讀能力的重要性,他將多元識讀能力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指多模態(tài)識讀能力;另一方面指文化和技術識讀的能力。他認為,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的識讀能力的培養(yǎng)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多元識讀能力的培養(yǎng)。
筆者以《職程英語2》第二單元第四課的詞匯教學為例,分析多元識讀理論和方法對于高職詞匯教學的問題的啟示。
本課的詞匯是圍繞 difficult people 這個話題展開的,比較抽象,單詞也較長。教師通過一則相關視頻模態(tài)引入話題,并用PPT,圖片以及聲音等多種方式去呈現(xiàn)相關詞匯,讓圖像、聲音、動作模態(tài)一起與語言模態(tài)參與輸入,提高學生的興趣。接著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學生也試著用聲音模仿出difficult people 的 rude 的一面,或者用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表現(xiàn)出difficult people的pushy、forceful的一面等。在本課的詞匯教學中,教師以語言為主模態(tài),用多種模態(tài)設置情景提高學生的興趣,并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使他們也能成為聲音模態(tài)、肢體模態(tài)等的使用者,而不僅僅是各種模態(tài)的接收者。通過給學生提供相關聯(lián)的語境,幫助學生加深對difficult people相關詞匯的語義、搭配和應用場景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多元讀寫能力。
三、總結
本研究以高職公共課堂教學為研究對象,通過一個具體的教學案例,嘗試用多元識讀理論探討公共英語課堂的問題。該研究在全球多元化互相滲透和信息技術大爆炸的今天,有著積極的意義。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多模態(tài)的選擇者和示范者。教師有責任和義務提高自己的多元識讀能力,以滿足學生在新的識讀時代的學習要求。
參考文獻:
[1]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tài)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7(1):1-10.
[2]韋琴紅.超文本化與大學生多元識讀能力構建[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0,6(4):44-47.
[3]韋琴紅.多模態(tài)化與大學生多元識讀能力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 2009(3):28-32.
[4]The 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In B. Cope, & M. Kalantzis (eds.) Multiliteracies: Literacy Learning and the Design of Social Futures[M].London&NewYork: Routledge,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