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林
摘 要 本文通過對大學校園流行語的語言分析,深入把握通過流行語折射出來的大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求新求異不喜俗套、追求時尚個性獨特、抒發(fā)情感排解壓力,進而更加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引導、價值教育,培育健康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 校園流行語 大學生思想 心理引導 思想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2.085
The Language Analysis of Campus Catchwords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Survey of popular words based on Guangdong Food and Drug Vocational College
CHEN Shulin
(Guangdong Food and Drug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campus catchwords language, through in-depth grasp of popular language reflects the ideological state of crearive do not like conventional fashion, unique personality and emotions more effectively and relieve the pressure, psychological guidance, valu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e a healthy campus culture.
Keywords campus popular words; college students thought; psychological guidance; Ideological education
校園流行語是指某一時期內(nèi)大學校園里出現(xiàn)的,流行于大學生群體的言語形式。校園流行語具有流變快、平權化、娛樂性等特點,流變快適應大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特點,平權化切合大學生張揚個性的思想訴求,娛樂性滿足大學生調(diào)劑生活的感情需要,因此大學生與校園流行語之間存在緊密聯(lián)系,大學生不僅是校園流行語的關注與參與者,更是創(chuàng)造與傳播者。
本文運用“三一語言學”理論,①以廣東食品藥品職業(yè)學院2013級、2014級、2015級在校生為調(diào)查對象,時間段為2014至2016學年,通過問卷調(diào)查和個人訪談相結(jié)合的方式,就大學生使用流行語的情況進行調(diào)查研究。調(diào)查在“每人一句流行語”的基礎上展開,內(nèi)容包括校園流行語的來源,使用流行語的態(tài)度、場合、原因等。
1 校園流行語的使用分類與內(nèi)在特征
1.1 首先,從校園流行語的語義內(nèi)容上看
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校園流行語的內(nèi)容與大學生的校園生活緊密相關,既有反映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比如“英語B級”“專升本”“加分”“扣分”“逃課”“點名”“遲到”“請假”等,又有反映大學生的休閑生活,比如“開黑”“約嗎”“我宣你”“買完這次就剁手”等,還有反映大學生的交際生活,比如“上網(wǎng)”“QQ”“微信”“朋友圈”“說說”“有圖有真相”等。對流行語的使用中,“表達情緒類”和“表明態(tài)度類”流行語是主流。
1.1.1 表達情緒類
一方面,大學生是朝氣蓬勃的新一代。他們熱情活潑,富有愛心,比如“動作要快,姿勢要帥,深藏功與名”“別問我是誰,請叫我紅領巾”“給你32個贊”;他們喜歡賣萌裝嫩,扮酷比帥,比如“么么噠”“每天早上起床照鏡子,我都會說TMD又長帥了”;他們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幽默感,比如“帥氣的我本來可以靠臉吃飯,但我非要固執(zhí)地依靠才華生活”“不是我不笑,一笑粉就掉”;他們充滿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充滿積極向上的力量,比如“想想都有點小激動”“就這么愉快地決定了”。
另一方面,他們會對現(xiàn)實現(xiàn)狀感到無奈甚至失望,比如“心塞”“怪我咯”“坑爹”“伐開心”“整個人都不好了”“心好累”;他們會對某人某事感到不解甚至憤怒,比如“這樣真的好嗎?”“傻的嗎?”“狗來的”“what曹”“去年買了個表”“真是夠了”;他們會因?qū)κ蛻嵟M而感到厭惡甚至恐懼,比如“作死”“深井冰”“當時我就笑了”“別以為你長得丑我就不敢打你”“你弱你有理”“不要看我超可愛就欺負我”“處處是心機”。
1.1.2 表明態(tài)度類
當代大學生個性突出,富有主見,不畏權威,對人對事喜歡發(fā)表各自的看法,表明各自的態(tài)度。分析表明,大學生使用流行語多表否定態(tài)度,比如“其實一開始我是拒絕的”“有錢就是任性”“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屁大點事也發(fā)說說”“你是猴子請來的逗比嗎”“你是逗比請來搞笑的嗎”“我不打你,你就不知道我文武雙全”“像你這種人,在電視劇里最多活兩集”“你的話,我連標點符號都不信”“聽君一席話,顛覆人生觀”。
此外,大學生也使用流行語表達肯定態(tài)度,比如“給力”“土豪,我們做朋友吧”“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你很有想法”;或表示中立,比如“給你一個眼神,自己體會”“關我屌事”“打醬油”“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
1.2 其次,從校園流行語的表達形式上看
1.2.1 “零度”與“偏離”
王希杰指出:“如果把規(guī)范的形式稱之為零度形式,那么對零度的超越、突破、違背和反動的結(jié)果,便是偏離形式”,“在交際活動中,語音、語義和語法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偏離現(xiàn)象”。大學生群體富有創(chuàng)造力,樂于求新求異,展現(xiàn)個性,所以用作流行語的語匯,很少采用其意義的零度形式,而是有意識地對零度形式進行超越或扭曲,使偏離形式意義與零度形式意義大相徑庭甚至完全相反( 見表1)。endprint
這些偏離形式是新穎而詼諧的,而且“接地氣”,比如范冰冰李晨的“我們”,語言不再是書本干巴巴的規(guī)律,而是和交際和社會緊密相關的新語匯新用法,這體現(xiàn)了大學生群體生活活潑而富有情趣的一面,是時尚的創(chuàng)新。
1.2.2 “潛性”與“顯性”
語言的顯-潛理論是三一語言學的主要理論支柱之一,潛顯現(xiàn)象在校園流行語的使用上,主要體現(xiàn)為固定格式(潛)的無限復制(顯)和創(chuàng)造新詞新語新用法(由潛入顯)。
運用固定格式進行無限復制,體現(xiàn)了大學生對語言的強吸收力和創(chuàng)造力,比如“你盡管……,……算我輸”結(jié)構(gòu):“你盡管復習,考到算我輸”“你盡管裝逼,不被雷劈算我輸”等。而創(chuàng)造新詞新語新用法則有三種基本情況。第一種是在固定語匯的形式上進行變形,意義和原義相同或相近,比如“老虎不發(fā)貓,你當我病危啊”來自“老虎不發(fā)威,你當我病貓啊”的變形;第二種是在固定語匯的語義上進行修改,意義與原意不同,比如“我要去找奧特曼(ATM)”用家喻戶曉的動漫形象“奧特曼”的漢字拼音首字母“ATM”來表達“取款機”;第三種是縮略,意義和原意相同,但如果不熟悉原形式,則難以理解其意義,比如“何棄療”,為“為何放棄治療”的縮略,比如“不明覺厲”,為“不明白但是覺得很厲害”的縮略等。第四種是五花八門的音譯,乍一看一臉懵逼,說出來會心一笑。比如“因缺思/斯廳(interesting)”。
大多數(shù)校園流行語產(chǎn)生的目的是為了調(diào)節(jié)緊張刻板的校園生活,使校園生活多些輕松活潑的色彩,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加入一些潤滑劑。大學生們通過對名言、歌詞、廣告語、日常生活用語、方言等固定語匯進行模仿、改造,以達到話語出奇,讓人會心一笑甚至捧腹的目的。
2 校園流行語的內(nèi)在基礎與價值觀念
校園流行語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語言世界),它的產(chǎn)生和流行與社會現(xiàn)實(物理世界)、文化背景(文化世界)、學生心理(心理世界)緊密聯(lián)系,換句話說,社會現(xiàn)實、文化背景、學生心理是校園流行語產(chǎn)生的基礎。
2.1 社會現(xiàn)實基礎
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讓語言表達追求經(jīng)濟原則,使大學生崇尚簡潔的表達和書寫,這是字母類、數(shù)字類、縮略類流行語風行的重要原因。比如字母類的“no zuo no die(不作死不會死)”“duang(含義豐富,出自成龍洗發(fā)水廣告語)”“chock(矬)”“MD(媽的)”“GG(哥哥)”“BC(白癡)”等,數(shù)字類的“666666(表贊嘆、無語等)”“484傻(是不是傻)”“1834(一巴掌扇死)”“94(就是)”“7(親)”等,縮略類的“城會玩(城里人真會玩)”“高大上(高端大氣上檔次)”“屌智硬(屌絲的智力是硬傷)”“然并卵(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不明覺厲(不明白但是覺得很厲害)”“活久見(活這么久第一次見或活這么久還不曾見過)”等。
追求個性獨立讓大學生偏愛創(chuàng)新,體現(xiàn)為同一流行語隨著使用而不斷衍生所產(chǎn)生的多種形式,意義也因此發(fā)生變化。比如“get到新技能——新技能get”“作死——不作死不會死——no zuo no die”“你行你上——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瞎BB”“專業(yè)補刀手——說什么大實話——不接受小刀”“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我讀書多,我不騙你”等。
2.2 文化背景基礎
校園流行語言的產(chǎn)生與時代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娛樂文化。從校園流行語的出處可以看出,流行語的產(chǎn)生受娛樂性電視節(jié)目、影視作品、流行歌曲、動漫游戲、網(wǎng)絡語言、廣告語言等的影響很大。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娛樂文化流行性強、傳播面廣,得到青年學生的普遍青睞,他們可以模仿這類語言,并以此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個體語言,使得流行語帶有鮮明的娛樂化風格。
比如浙江衛(wèi)視引進韓國SBS電視臺綜藝節(jié)目《Running Man》推出的大型戶外競技真人秀節(jié)目《奔跑吧兄弟》,就帶來了一批時髦的流行語。例如“嚇死寶寶了”,節(jié)目里王寶強說“嚇死爸爸了”,爸爸即“寶寶”,所以后來“嚇死爸爸了”就變成了“嚇死寶寶了”。大學生多用“嚇死寶寶了”來表示自己受到了驚嚇,帶有賣萌或調(diào)侃的意味。例如“We are伐木累(family)”,節(jié)目里鄧超此句一出,讓在場的兄弟團和導演組瞬間笑噴,而自封“學霸”的他也引發(fā)網(wǎng)友的集體吐槽,網(wǎng)友調(diào)侃他:“段子手鄧超,當過英語科代表,老師都哭了。”大學生多用此舉來鼓舞士氣或調(diào)侃他人,另一個流行語“what are you弄啥嘞”,亦出自鄧超。
2.3 學生心理基礎
在知識創(chuàng)新的時代,大學生追求新奇、崇尚創(chuàng)新,常將舊詞賦新義,故意別解舊詞或創(chuàng)造偏離意義,從而滿足求新求異的心理,以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例如關于嘲笑批評別人“愣”或“二”,他們會說“裝B”“2B的不只是鉛筆,還有你”“聽君一席話,顛覆人生觀”“你這么牛B,為什么天安門沒有掛你相片啊”“你那么厲害,怎么不去青青草原抓羊”等。
展示自我,追求時尚,是當代大學生的流行風,前衛(wèi)的發(fā)型,另類的穿著,專屬的話語,都是大學生表現(xiàn)個性的方式,他們稱之為“cool”,體現(xiàn)在日常交流中,就是語言的變異,大學生鐘愛打破約定俗成的非常規(guī)表達。例如表達“我喜歡你”要說“我宣你”,表達“知道”要說“造”,表達“不要這樣子”要說“表醬紫”,大笑要說“233333”,罵人要說“去年買了個表(去你媽個B)”“深井冰(神經(jīng)?。?,問人怎么辦要說“腫么破”等。
同時,他們需要舒緩壓力,需要情感宣泄,豐富多彩的流行語暗合了這一需求。比如“一個月總有那么30天不想上課”,是“逃課”的新表達;長得不好看,自嘲說“我不是難看,我只是美得不明顯”;表示不解不滿不屑說“什么鬼”;無以言表說“給你一個眼神自己體會”等。
3 校園流行語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啟示
綜上所述,校園流行語是反映大學生生活的風向標,通過對校園流行語的語言、社會、文化、心理角度的多維研究,能更好地幫助我們把握流行語的鮮活特點以及通過流行語折射出來的大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進而更加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引導、價值教育,培育健康的校園文化。endprint
3.1 全面認識教育對象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學界對當代大學生群體的缺點討論甚多,筆者認為,教育應該關注大學生個體成長的豐富性,所以首先必須摒棄“一代不如一代”的固有偏見,全面去認識當代大學生的群體特征。而語言是個體生動的反映,從流行語的角度,教育管中窺豹。
(1)從流行語中理解大學生的時代困惑。對流行語的使用偏好表明,他們承接著價值多元化帶來的思想沖擊,成長在社會轉(zhuǎn)型變革的大背景下,共和國曾經(jīng)的革命與建設歷史對他們來說比較遙遠,但對社會轉(zhuǎn)型變革產(chǎn)生的一系列負面問題他們卻耳濡目染,因此不可避免對國家和社會存疑,更多地展示他們的反叛與個性。
(2)從流行語中研究大學生的精神食糧。從流行語的來源分析表明,在信息化時代他們的思想啟蒙更多來自網(wǎng)絡小說、漫畫、偵探小說等“快餐式”閱讀,郭敬明、韓寒、春樹的文章他們耳熟能詳,他們的休閑娛樂更多來自影視作品、綜藝節(jié)目、動漫游戲,這樣的娛樂文化對他們學習、生活模式以及思想觀念影響潛移默化。
(3)從流行語中挖掘大學生的優(yōu)點特點。從流行語的創(chuàng)造傳播表明,他們身上具有“熱愛祖國”“關注社會”“視野開闊”“勇于創(chuàng)新”“獨立性強”“個性突出”“不畏權威”“善于學習”等特點,當然也存在“人生觀、價值觀偏差”“學風慵懶”“心理承受力弱”等不足,如何揚長避短、因材施教是培養(yǎng)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課題。
3.2 改革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
傳播真理的方法和真理同樣重要,教育的動機與教育的效果必須統(tǒng)一。要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必須從認同的角度切入,以大學生為本,以他們喜聞樂見的語言和方式,實現(xiàn)從社會話語體系到大學生話語體系的轉(zhuǎn)變,實現(xiàn)從單向知識傳播到師生雙向思想交流的轉(zhuǎn)變。
(1)從消極觀望到積極引導。在泛娛樂化的風潮下,教育者應由消極觀望轉(zhuǎn)為積極引導,引導學生堅持文藝、語言的人民性和審美性,反對娛樂至上,引導學生從追隨青年偶像轉(zhuǎn)為學習青年楷模,從語言調(diào)侃轉(zhuǎn)為語言激勵。
(2)從被動適應到主動進攻。在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下,教育者應由被動適應轉(zhuǎn)為主動進攻,通過主動了解大學生話語,到引導話語傳播,潛移默化去教育學生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尊重個性自由、個人權利的同時強調(diào)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社會利益統(tǒng)一。
(3)從思想灌輸?shù)侥芰ε囵B(yǎng)。在信息化、數(shù)據(jù)化的浪潮中,教育者應由對學生進行思想灌輸轉(zhuǎn)為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在人人都可以發(fā)出聲音的自媒體時代,要讓學生懂得人人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負責,通過語言的力量,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分析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培養(yǎng)他們的世界眼光、中國情懷和時代精神。
教改課題:該論文是省級德育創(chuàng)新一般項目“校園流行語視角下“雙體引領”德育建設創(chuàng)新模式(2015DYYB073)”、院級人文社科青年項目“基于校園流行語視角的高校文化建設創(chuàng)新研究(2014YR010)”、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培育專項哲學社會科學類重點項目“校園流行語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與啟示(pdjh2017a0635)”的共同研究成果
注釋:
① “三一語言學”是以王希杰為代表的“三一語言學派”根據(jù)王希杰修辭學論著中闡述的是三組核心范疇“四個世界(語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零度和偏離”“顯性和潛性”及一個原則“得體性原則”提煉并構(gòu)建的理論體系。以前學界將之稱為王希杰創(chuàng)建的“三一修辭學”理論,現(xiàn)在學界普遍把“三一修辭學”升格為“三一語言學”。
參考文獻
[1] 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 王希杰.漢語修辭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 潘世松.大學校園流行語詞語特征[J].咸寧學院學報,2005(2).
[4] 魏彤儒.2007年以來大學生群體流行語調(diào)研報告——以河北省高校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7).
[5] 李少丹.大學校園流行語修辭應用論析[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