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偉偉
摘 要:“圖形的變換”包括圖形的軸對稱、平移、旋轉、相似四種,其中軸對稱、平移、旋轉同屬于全等變換,利用這個特性可以探索基本圖形的性質,其同樣在初中數(shù)學解題中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培養(yǎng)學生“變化”的思維。
關鍵詞:平移變換;旋轉變換;四邊形;實際問題
波利亞說過:“對一個數(shù)學問題,改變它的形式,換一種敘述方式,變換它的結構,直到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東西,這是解題的一個重要原則?!薄读x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幾何變換是幾何也是整個數(shù)學中很重要的內容,它既是學習的對象,也是認識數(shù)學的思想和方法。變換又可以看作運動,讓圖形動起來是指在認識這些圖形時,在頭腦中讓圖形動起來。例如,平行四邊形是一個中心對稱圖形,可以把它看作一個剛體,通過圍繞中心(兩條對角線的交點)旋轉,認識、理解、記憶平行四邊形的其他性質。充分利用變換認識、理解幾何圖形,是培養(yǎng)幾何直觀的好辦法。
一、平移變換
經過平移,對應線段平行(或共線)且相等,對應角相等,對應點所連接的線段平行且相等。如要尋找?guī)讉€角之間的關系,可添加平行線使要證的角轉換為同位角、內錯角或構建全等三角形。
例1:如圖1所示,已知AB∥CD,分別探索下列四個圖形中∠P與∠A、∠C的關系,請你從所得的四個關系中任選一個加以
說明。
分析:本題點P在平行線內部或外部,添加平行線使要證的角轉換為同位角、內錯角或同旁內角,得到三個角之間的關系。
過點P作PE∥AB,
∵PE∥AB,CD∥AB,
∴PE∥CD(平行于同一條直線的兩直線互相平行)
∴∠EPC=∠C(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同理可得∠A=∠APE
∴∠APC=∠APE+∠CPE=∠A+∠C
例2:如圖2,直線MN與線段AB相交于點O,且OA=OB,∠1=∠2=45°,試探索AC與BD的關系。
分析:本題為“8”字模型,解決這種問題常用的方法為添加平行線BE∥AC,構造全等三角形即△ACO≌△BEO,證得AC=BE,∠ACO=∠BEO,再利用等角的補角相等,從而得到∠1=∠DEB=∠2,根據(j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知BE=BD,故AC=BD。而要確定AC與BD的位置關系,由圖可猜想AC⊥BD,故先延長AC、DB交于點F,由∠1和∠DCF為對頂角知∠DCF=45°,在△DCF中,由三角形內角和知∠DFC=90°,故AC⊥BD。
在實際應用中,利用此方法的實際問題也很多,如:在等邊△ABC的頂點A、C處各有一只蝸牛,它們同時出發(fā),分別以相同的速度由A向B爬行和沿著BC的延長線爬行,經過t分鐘后,它們分別爬行到D、E處,連接DE交AC于點F,則爬行過程中DF與EF始終相等嗎?為什么?
二、旋轉變換
在旋轉這部分中,需要掌握兩個圖形,很多中考題、中考模擬題都是從這兩個圖形演變過來的。
類型1:如圖3,共頂點的頂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形成旋轉全等。在△ABC和△ADE中,AB=AC,AD=AE,∠BAC=∠DAE,則△ABD≌△ACE。
例3:如圖4,∠BAC=90°,AB=AC,點D、E在邊BC上,且∠DAE=45°,若BD=1,CE=2,求DE的長。
分析:把△ABD繞點A逆時針旋轉90°至△ACG,可使AB與AC重合。通過證明△AEG≌△AED得到DE=EG,結合CG=BD,利用勾股定理BD2+EC2=DE2,易得DE=■。
類型2:變換背景:正方形ABCD,旋轉△AEB。
例4:如圖5,當點E、F分別在正方形ABCD的邊BC、CD上,∠EAF=45°,連結EF,則EF=BE+FD,試說明理由。
分析:把△ABE繞點A逆時針旋轉90°至△ADG,可使AB與AD重合,通過證明∠ADF+∠ADG=180°說明點C、D、G三點共
線,通過證明△AEF≌△AGF,得到EF=FG=FD+DG=DF+BE。
【類比引申1】
如圖6,E、F分別運動到邊CB、CD的延長線上且∠EAF=45°,連接EF,猜想EF、BE、DF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并證明。
【類比引申2】
在圖5中,若條件改為“在四邊形ABCD中,∠BAD≠90°,
AB=AD,∠B+∠D=180°”,則∠EAF與∠BAD存在 關系時,仍有EF=BE+FD,請證明。
【生活應用】
在圖5中將條件改為“在某公園的同一水平面上,四條通道圍成四邊形ABCD.已知AB=AD=80米,∠B=60°,∠ADC=120°,∠BAD=150°,道路BC、CD上分別有景點E、F,DF=40■-40,現(xiàn)要在E、F之間修一條筆直道路,則道路EF的長為多少?
總之,在探索幾何解題的思路時,可以通過“平移變換”添加平行線,轉換角或構建全等三角形,而對于圖形具有等邊的命題通??梢钥紤]用旋轉變換的思想來解決。它能使分散的已知條件集中起來,化難為易,使一些難題迎刃而解。熟練掌握平移變換和旋轉變換思想有助于增強解題能力,開拓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