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
- 身份認同焦慮與多元化男性氣質(zhì):以伍綺詩《無聲告白》為例
、伍綺詩與《無聲告白》美國華裔新生代作家伍綺詩(Celeste Ng)于2014 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無聲告白》(EverythingI NeverToldYou)[1],通過講述一個跨種族婚姻家庭的故事,探討了性別、種族、文化和家庭關(guān)系等問題。在小說中,男性人物形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者以女兒莉迪亞的死亡為中心線,細致地刻畫了四位男性形象:詹姆斯父親、詹姆斯、內(nèi)斯和杰克。他們與莉迪亞的死亡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關(guān)系。他們在面對身份認同、自我接受、家庭關(guān)系以及族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年5期2024-01-02
- 《無聲告白》中美籍華裔跨族裔家庭的家文化
有空可鉆。《無聲告白》一書中,詹姆斯的父親也是受到了所謂“兄弟”的幫助才得到學校的差事讓詹姆斯有書可讀。莫里森·G·黃和黃兆群在討論華裔美國人家庭形式的演變時,大致將其分為五個歷史時期,其中第二階段為“1850—1920年間的‘殘缺的’或‘破裂的’華人家庭”[2]。而童年的詹姆斯,周圍都是這樣殘缺、破裂的華人家庭,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深刻影響了詹姆斯的家庭觀。早期華裔由于法律限制,被迫淡化了血緣意識。此外,詹姆斯從小接受美國教育,為了融入集體,他一直擁抱美國文化
海外文摘·藝術(shù) 2023年7期2023-12-11
- 《無聲告白》中美籍華裔跨族裔家庭的家文化
有空可鉆?!?span id="seq0eim" class="hl">無聲告白》一書中,詹姆斯的父親也是受到了所謂“兄弟”的幫助才得到學校的差事讓詹姆斯有書可讀。莫里森·G·黃和黃兆群在討論華裔美國人家庭形式的演變時,大致將其分為五個歷史時期,其中第二階段為“1850—1920年間的‘殘缺的’或‘破裂的’華人家庭”[2]。而童年的詹姆斯,周圍都是這樣殘缺、破裂的華人家庭,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深刻影響了詹姆斯的家庭觀。早期華裔由于法律限制,被迫淡化了血緣意識。此外,詹姆斯從小接受美國教育,為了融入集體,他一直擁抱美國文化
海外文摘·學術(shù) 2023年7期2023-10-29
- 身份協(xié)商理論視角下《無聲告白》中詹姆斯的跨文化生存困境
憑借處女作《無聲告白》在美國文壇嶄露頭角。該書以中美混血女孩莉迪亞的離奇死亡為敘述起點,通過非線性的敘事結(jié)構(gòu)展現(xiàn)了中美跨族婚姻家庭生活背后暗藏的激烈矛盾與沖突,揭示了被隔離在美國社會邊緣的華裔群體不得不面對的生存困境。本文從身份協(xié)商理論視角切入,從身份的脆弱性與身份的差異性兩個維度分析了該書主人公詹姆斯跨文化身份構(gòu)建的消極性表現(xiàn),以及其在身份焦慮的干擾下采取的消極身份協(xié)商策略,以期為生活在現(xiàn)代美國社會中的華裔群體可能會面臨的跨文化生存困境起到警示性作用?!?/div>
今古文創(chuàng) 2023年12期2023-05-31
- 《無聲告白》中的創(chuàng)傷敘事與身份構(gòu)建
小說代表作《無聲告白》一經(jīng)發(fā)表就在美國文壇引起了重大反響,其文學創(chuàng)作在很大程度上引領(lǐng)了新時期以來華裔文學的發(fā)展方向?!?span id="0ucwgic" class="hl">無聲告白》主要敘述了美國俄亥俄小鎮(zhèn)上,一個平凡的華裔跨種族家庭所產(chǎn)生的一系列婚姻危機和情感危機,父親詹姆斯·李是一位華裔,由于不是美國公民身份而不能留在哈佛任職;母親瑪麗琳雖然是美國白人,一直懷揣成為醫(yī)生的夢想,但卻由于家庭和婚姻的束縛未能如愿;備受寵愛的大女兒莉迪亞默默承受著來自生活的壓力;長子內(nèi)斯和小女兒漢娜則總是被父母忽略,沒有存在感名作欣賞 2023年8期2023-04-06
- 從迷茫到頓悟:《無聲告白》中內(nèi)斯的成長突圍
,她創(chuàng)作了《無聲告白》一書。這部作品思想內(nèi)涵深刻,一經(jīng)出版便得到眾多好評。作品講述了來自跨族裔婚姻家庭的新生代華裔在美國多元化社會中經(jīng)歷了巨大的精神危機,作為“他者”和“邊緣人”在社會夾縫中生存,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社會化、族裔化、個體化交織的成長模式,既要反抗社會,也要追求生命價值。文章旨從《無聲告白》主人公內(nèi)斯的成長經(jīng)歷,分析探討了來自跨族裔家庭的華裔混血子女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走出困頓,尋求自我,最終走向成熟。《無聲告白》的成長主題研究不僅能引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 2022年3期2023-01-06
- 《無聲告白》中作者敘事權(quán)威的建構(gòu)
4年出版的《無聲告白》是美國華裔作家伍綺詩(Celeste Ng)的處女作,該書一經(jīng)出版就大獲成功,一舉成為當代美國小說界的黑馬。小說主要講述了第二代華裔移民詹姆斯·李一家的家庭悲劇,展現(xiàn)出女性與少數(shù)族裔的身份危機與生存困境。因其主題多元、情節(jié)精巧、敘事策略精湛,在國內(nèi)外都受到了廣泛的研究。國外對伍綺詩及其小說的研究多為采訪、評論與文章,論文與作品較少。Jesmyn Ward評論:“伍綺詩講述了一個充滿死亡和悲傷的故事,故事角色的背叛和愛都是盲目的和撕裂的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3期2022-12-07
- 傾聽沉默的聲音 ——《無聲告白》中的人物失語現(xiàn)象初探
的長篇小說《無聲告白》是美籍華裔女作家伍綺詩耗時六年精心打磨而成的處女作和代表作,一經(jīng)出版便好評如潮,廣受讀者喜愛。其中故事情節(jié)編排巧妙,文筆細膩沉穩(wěn),不僅一躍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籍排行榜,還奪得當年度亞馬遜最佳圖書獎。作為新生代華裔女作家,伍綺詩憑借這部小說和《小小小小的火》震驚了歐美文壇,在全球掀起了“伍綺詩現(xiàn)象”。伍綺詩的《無聲告白》分別描述了美國少數(shù)邊緣群體——華裔男性、白人女性及中美混血兒——由種族歧視、性別壓迫和代際沖突而產(chǎn)生的“失語性”現(xiàn)象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7期2022-11-21
- 淺析《無聲告白》中異族家庭關(guān)系
◎祁 昕(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56)一、研究背景和意義《無聲的告白》這部作品自2014年問世以來,一路暢銷,在中美兩地大賣,也成了文學評論家們熱衷評論的作品。文章文筆平淡直接,受到了讀者的一致好評。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之間,當時的美國種族主義和女權(quán)主義盛行,華裔詹姆斯試圖融入美國的主流社會中,而瑪麗琳作為白人女性也希望獲得和白人男性一樣的地位,他們都在尋找一種身份。因此,這對夫婦的復(fù)雜關(guān)系引發(fā)了身份認同的危機。以往今古文創(chuàng) 2022年29期2022-11-01
- 《無聲告白》中主人公詹姆斯的創(chuàng)傷原因研究
00]小說《無聲告白》是美國華裔作家伍綺詩花費六年時間寫成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一經(jīng)出版便廣受好評,成為2014 年度最具實力且眾望所歸的黑馬。其作品不僅躍升為《紐約時報》的暢銷書,還獲得了包括美國亞馬遜網(wǎng)站在內(nèi)的無數(shù)媒體評選出的2014 年度最佳圖書。小說講述了一個生活在美國的華人詹姆斯,從小不斷受到來自外界的傷害,從而導(dǎo)致他逐漸厭棄自己的華裔身份,渴望成為一個“白人”。盡管他為了融入白人主導(dǎo)的社會做了很多努力,但是這些努力無一不以失敗告終,由此他認識到名作欣賞 2022年26期2022-08-15
- 美國華裔女性文學作品中的跨族裔婚姻與身份認同的探究
身份認同 《無聲告白》 《喜福會》一、 引言譚恩美的作品多以展示美國華人經(jīng)歷及母女關(guān)系為主,《喜福會》是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于1989 年發(fā)表的長篇小說,小說講述了四位中國移民婦女和她們在美國出生的女兒之間的故事,表現(xiàn)了一代華裔與二代華裔之間的矛盾與溝通?!?span id="si0cm08" class="hl">無聲告白》是美籍華裔作者伍綺詩于2014 年發(fā)表的處女作長篇小說。小說圍繞一個美籍華裔的混血家庭展開敘述,講述了由女兒莉迪亞的意外死亡引發(fā)的種種家庭矛盾。主人公詹姆斯·李是美籍華裔,工人階級出身,在大學名作欣賞·學術(shù)版 2022年7期2022-07-17
- 《無聲告白》中莉迪亞神經(jīng)癥人格的霍妮式解讀
鵬關(guān)鍵詞:《無聲告白》 神經(jīng)癥人格 卡倫·霍妮 順從型人格《無聲告白》是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處女作,一經(jīng)出版就引發(fā)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小說圍繞20 世紀70 年代美國小鎮(zhèn)米德伍德的一個亞裔-美國混血家庭展開。小說一開篇就告訴讀者“莉迪亞死了”,以少女莉迪亞的死因為線索,抽絲剝繭,用細膩沉靜的筆觸帶領(lǐng)我們在回憶與現(xiàn)實之間穿梭,一步步逼近莉迪亞之死背后的殘酷真相,從一個小切口展現(xiàn)了美國社會存在的深層文化困境。本文通過霍妮的神經(jīng)癥人格理論探討莉迪亞神經(jīng)癥人格的表現(xiàn)、名作欣賞·學術(shù)版 2022年6期2022-06-15
- 《無聲告白》中主人公詹姆斯的創(chuàng)傷原因研究
玲關(guān)鍵詞:《無聲告白》 詹姆斯 身體創(chuàng)傷 華裔身份 種族歧視小說《無聲告白》是美國華裔作家伍綺詩花費六年時間寫成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一經(jīng)出版便廣受好評,成為2014年度最具實力且眾望所歸的黑馬。其作品不僅躍升為《紐約時報》的暢銷書,還獲得了包括美國亞馬遜網(wǎng)站在內(nèi)的無數(shù)媒體評選出的2014年度最佳圖書。小說講述了一個生活在美國的華人詹姆斯,從小不斷受到來自外界的傷害,從而導(dǎo)致他逐漸厭棄自己的華裔身份,渴望成為一個“白人”。盡管他為了融入白人主導(dǎo)的社會做了很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2年9期2022-05-30
- 《無聲告白》中人物的 創(chuàng)傷與救贖解析
李路暢小說《無聲告白》的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70年代,講述了華裔家庭中二女兒莉迪亞的死亡及給全家?guī)淼膫础!袄虻蟻喫懒?,可他們還不知道?!蓖ㄟ^莉迪亞的死亡這一線索,深入了解這個混血家庭。這個家庭表面上雖一片祥和幸福,實則暗流涌動。莉迪亞的父母早期結(jié)婚并不被人祝福,后期以表面的和諧來維系空洞的家庭。父親詹姆斯是大學教授,作為一位融不進美國主流社會的華裔,他婚后出軌了東方學生路易莎來慰藉寂寞的心靈。母親瑪麗琳是位慕強又自我的白人女性代表,婚后為了實現(xiàn)多年的人生新閱讀 2022年3期2022-04-09
- 《無聲告白》的意象敘事功能
的時間創(chuàng)作《無聲告白》,出版后備受好評,成為2014年《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故事的背景設(shè)置在上個世紀70年代,講述了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混血家庭的故事。書中,伍琦詩有意選擇一些意象比如烹飪書、湖水、具有東方特色的眼睛等,穿插這些意象使文章背后的意義更加發(fā)人深省,也使敘事事半功倍。一、烹飪書:女性的告白在西方,女性也是有著“家庭天使”的稱呼,她們要細心照顧丈夫與孩子,操持著繁瑣的家務(wù)。小說中,瑪麗琳整理母親的遺物時發(fā)現(xiàn)母親有一本《貝蒂·克羅克烹飪書》。烹飪書上綏化學院學報 2022年8期2022-03-18
- 文化差異與反思 ——論《無聲告白》華裔群體身份重建
1000)《無聲告白》是華裔新晉女作家伍綺詩所書寫的長篇處女作,2014年出版不久便被美國諸多媒體評為最佳圖書。小說的主人公詹姆斯·李是一位美籍華人,擁有純正的華裔血統(tǒng),但卻因膚色和族裔問題無法融入白人群體。為了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獲得主流文化的認可,詹姆斯決定與白人女性瑪麗琳組成中美跨族裔家庭,以期在美國文化語境中站穩(wěn)腳跟。而大女兒莉迪亞的突然死亡,卻逐層揭穿少數(shù)華裔群體“成功”面具下的身份焦慮與自卑心理?!?span id="0uaw0y0" class="hl">無聲告白》中所涉及的族裔身份認同與歸屬困境,在某種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22年3期2022-03-18
- 《無聲告白》和《上帝幫助孩子》互文性探究
試啼聲之作《無聲告白》(EverythingINeverToldYou)出版,這是一部關(guān)于跨種族家庭的文學佳作。該書一經(jīng)出版,就成為炙手可熱的暢銷書,榮獲2014年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獎第一名。國內(nèi)學者劉長欣分析武綺詩有意識地表達“糅雜種族、性別、家庭、個人追尋自我價值、青春危機、愛情等諸多主題”[3]。對于這兩部作品的研究,大多數(shù)國內(nèi)學者都沒有跳出創(chuàng)傷、族裔身份,以及解構(gòu)主義之窠臼,鮮有學者將兩部作品進行對比研究。事實上,兩部作品的背景都如出一轍,都放蘭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 2022年1期2022-03-18
- 《無聲告白》中的家庭倫理敘事探析
詩的處女作《無聲告白》就是一部關(guān)乎家庭倫理的文學作品,小說以二女兒莉迪亞的突然自殺為開篇,講述了一個中美混血家庭因為愛而失去愛的故事,華裔父親詹姆斯是大學教授,母親瑪麗琳是一位追求獨立的白人女性,3個孩子品學兼優(yōu),乖巧懂事,一切看似完美,卻又危機四伏。以往學者們對小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種族歧視[2]和創(chuàng)傷理論[3]方面,著重分析了華裔族群作為夾縫中的“他者”,在混雜空間里所遭遇的歧視和困境。也有人結(jié)合小說中不同女性的生活方式,展現(xiàn)了她們所遭遇的壓力和苦悶。有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22年4期2022-03-17
- 《無聲告白》中莉迪亞神經(jīng)癥人格的霍妮式解讀
0024]《無聲告白》是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處女作,一經(jīng)出版就引發(fā)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小說圍繞20世紀70年代美國小鎮(zhèn)米德伍德的一個亞裔-美國混血家庭展開。小說一開篇就告訴讀者“莉迪亞死了”,以少女莉迪亞的死因為線索,抽絲剝繭,用細膩沉靜的筆觸帶領(lǐng)我們在回憶與現(xiàn)實之間穿梭,一步步逼近莉迪亞之死背后的殘酷真相,從一個小切口展現(xiàn)了美國社會存在的深層文化困境。本文通過霍妮的神經(jīng)癥人格理論探討莉迪亞神經(jīng)癥人格的表現(xiàn)、成因以及造成這種人格的深層社會動因。一、卡倫·霍妮的名作欣賞 2022年18期2022-03-14
- 二元對立的建構(gòu)
詩的處女作《無聲告白》是一部有關(guān)家庭親情、身份焦慮的長篇小說。作者從自身經(jīng)歷出發(fā),酣暢飽滿地塑造了上世紀70年代由華裔二代移民詹姆斯·李所組建的一個混血家庭,并細膩深刻地揭示了這個家庭所面臨的種族、性別、身份沖突。順應(yīng)時代的特殊性,“反英雄”形象從社會折射到單個家庭之中。論文從該形象入手,展現(xiàn)小說中人物身份的二元對立,并通過重復(fù)理論探索反英雄人物的個性、環(huán)境和命運等,并探討其現(xiàn)實隱喻,從而為當今人類如何立足全球化環(huán)境提供啟示。關(guān)鍵詞:《無聲告白》;二元對立文學天地 2022年1期2022-03-03
- 《無聲告白》中美籍華裔女性的身份建構(gòu)
詩的代表作《無聲告白》一經(jīng)出版,便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guān)注。部分評論家認為,繼黃玉雪等華裔女性文學先驅(qū)之后,伍綺詩進一步填補了華裔女性作家在歐美文學界的空白。事實上,《無聲告白》卻并未引起國外文學界的重視。目前,國外有關(guān)《無聲告白》的文獻資料大多是書評。《波士頓環(huán)球報》的常駐專欄作家克麗·西蒙表示:“極其感人……《無聲告白》是一部優(yōu)秀的著作,道盡了家庭關(guān)系的失常與悲傷?!盵1]《洛杉磯時報》的前專欄作家赫克托·托巴爾評論道:“一部優(yōu)秀的處女作……令人心痛……伍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4期2021-12-07
- “第三空間”中的重生 —— 《無聲告白》中離散華人的身份探討
部長篇小說《無聲告白》,因其多重的主題、細膩的筆觸而廣受評論界的贊譽,一經(jīng)出版便使她聲名鵲起。隨著它流動的記憶之河,整部小說將過去與現(xiàn)在兩條時間線很自然地聯(lián)接起來,引起了眾多移民和離散群體的共鳴,同時也獲取了許多作家、編輯和評論家的關(guān)注,成為評論界和文學界津津樂道的話題。該小說于2014年被收錄入《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榮登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榜首,目前已經(jīng)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出版。《無聲告白》講述的是米德伍德小鎮(zhèn)上居住的唯一一個華裔家庭的故事。唯一一個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4期2021-12-04
- 《無聲告白》中人物間的沖突、內(nèi)心的痛苦及自我救贖
4105)《無聲告白》是華裔美國作家伍綺詩的第一部小說,于2014年出版并一舉奪得2014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第1名。這部小說在種族偏見、身份危機、家庭問題、個人成長、尋找自我與愛等方面都有著深刻的描寫。性別的不平等和種族歧視是長期存在的嚴肅話題,伍綺詩用她特殊的方法講述了一位少女如何努力去尋找自己的人生意義的故事,引發(fā)人們思考自己對待他人時是否存在偏見,我們的愛對家人是否為一種束縛和重壓,真正的關(guān)心和愛是什么?一、小說主要人物的痛苦來源(一)詹姆斯的痛苦詹安陽工學院學報 2021年3期2021-11-29
- 《無聲告白》中餐桌上的女性異質(zhì)倫理觀
學習寫作?!?span id="caays0c" class="hl">無聲告白》是她的第一部小說,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發(fā)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美籍華人家庭的故事。詹姆斯·李是俄亥俄州米德伍德學校的一名出生在美國的華人歷史教授,他的妻子瑪麗琳則是一名金發(fā)藍眼的純正美國人。他們相識在哈佛,那時候李還是一名助教,瑪麗琳則在學習物理,夢想著從事醫(yī)學相關(guān)專業(yè)。他們婚后生下三個孩子:內(nèi)斯、莉迪亞、漢娜。莉迪亞是他們最寵愛的孩子,因為她從一出生便具有其他兩個孩子沒有的特征—一雙藍眼睛。這給了父親很大期望,他希望莉迪亞能夠融入青年文學家 2021年21期2021-09-05
- 榮格人格理論下《無聲告白》中莉迪亞陷入困境的分析
第一部小說《無聲告白》出版后,其不僅躍升為《紐約時報》暢銷書,還獲得包括美國亞馬遜網(wǎng)站在內(nèi)的無數(shù)媒體評選出的“2014年度最佳圖書”稱號。這本書講述的是美籍華人詹姆斯和白人女性瑪麗琳結(jié)合組成五口之家,二女兒莉迪亞跳湖自殺使家庭矛盾浮出水面,并且引發(fā)一系列關(guān)于民族身份,“他者”還有家庭教育等問題。這部小說引發(fā)了國內(nèi)外著名媒體人以及學者的廣泛議論和評價。當代評論家傾向從故事內(nèi)容和角色進行分析:Mark Lawson認為這本小說揭示父母的偏執(zhí)可以影響的一切。(L青年文學家 2021年18期2021-08-09
- 《無聲告白》中主人公的成長歷程
,其代表作《無聲告白》講述了莉迪亞在被家庭給予過多的厚望而無法忍受后走向不歸路的故事,作者先把死亡的結(jié)局交代了,再回過頭來帶著我們抽絲剝繭追蹤原因?!俺砷L”與“愛、死亡、生命”一樣,是文學主要探索與表現(xiàn)的對象,是具有經(jīng)典性與永恒性的文學主題。小說聚焦莉迪亞的成長歷程,在經(jīng)歷成長的困惑、成長的磨難,付出成長的代價后,放棄從外界尋找認同,最終找到真正的自己。一、成長的困惑詹姆斯一生都面臨著自我身份認知的困惑。為了詹姆斯能夠正常上學,他的父母放棄了加利福尼亞的工青年文學家 2021年18期2021-08-09
- 《無聲告白》中的象征手法解讀
摘? 要:《無聲告白》講述了一個家庭中三代人的相互關(guān)系。在這部作品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象征就其本質(zhì)而言是一種形象化了的思想。文學中的象征是指某種精神內(nèi)容或抽象意義,它不僅是微觀表現(xiàn)要素上的手法,也可以成為作品整體的宏觀表現(xiàn)手法?!?span id="0y0eoc0" class="hl">無聲告白》這一題目本身以及文中講述的家庭教育具有明顯的象征含義。此外,廚房、月亮、琥珀、蒼蠅、項鏈等客體也被作者帶入了象征的概念,用來揭示當代人對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身不由己。關(guān)鍵詞:《無聲告白》;標題的象征;家庭教育的象征;青年文學家 2021年6期2021-04-28
- 《無聲告白》中詹姆斯的三重困境與“他者”烙印探討
內(nèi)容摘要:《無聲告白》是美籍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處女作長篇小說,其中探討了種族、性別、代際矛盾等諸多方面的社會問題。本文分析《無聲告白》中華人男性詹姆斯在美國社會面臨的三重困境,即滲透入他的成長歷程、婚戀生活、親子關(guān)系中的身份認同危機,探討貫穿詹姆斯一生的“他者”烙印因何形成并如何影響了他的一生。關(guān)鍵詞:《無聲告白》 他者 賽義德《無聲告白》是美籍華裔女作家伍綺詩耗時六年所作的長篇小說,本書在2014年一經(jīng)出版就榮膺當年亞馬遜最佳讀物稱號。作者描繪了一個由美文學教育下半月 2021年3期2021-04-12
- 倫理線·倫理結(jié)·倫理意識
悅摘 要:《無聲告白》是美國華裔作家伍綺詩的處女作。小說以主人公莉迪亞之死為敘事主線,采用反復(fù)迂回的敘事方式,書寫了關(guān)于異類的故事。本文以文學倫理學批評為視角,通過解析小說的倫理線、倫理結(jié)、倫理身份、倫理意識等,研究作者的倫理訴求。關(guān)鍵詞:倫理線 倫理結(jié) 倫理意識 《無聲告白》一、引言《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2014)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俄亥俄州小鎮(zhèn)上一個華裔跨族婚姻家庭的故事。華裔父親詹姆斯·李,白人知名作欣賞·學術(shù)版 2021年3期2021-04-01
- 伍綺詩《無聲告白》中的創(chuàng)傷敘事與療傷之旅
4300)《無聲告白》(EverythingINeverToldYou)是美國華裔作家伍綺詩(Celeste Ng)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英文版于2014年出版。作品一經(jīng)問世,即好評如潮。以黑馬之勢奪得2014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第一名等多項殊榮。后被譯成中文,于2015年出版。小說講述了一個跨種族家庭的故事。女主人瑪麗琳是一位聰慧的美國白人,追求與眾不同,夢想成為一名醫(yī)生,而不是像母親那樣的家庭主婦。男主人詹姆斯為美國華裔,是一名哈佛大學博士、大學教授,一直渴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1期2021-01-02
- 膚色之殤 ——美國華裔作家伍綺詩小說《無聲告白》中莉迪亞的悲劇人生
理創(chuàng)傷,對《無聲告白》中莉迪亞的悲劇人生進行分析解讀。《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3]是美國華裔作家伍綺詩(Celeste Ng)歷時六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4]。該書獲得包括美國亞馬遜網(wǎng)站在內(nèi)的無數(shù)媒體評選出的2014年度最佳圖書第一名?!?span id="0us0oue" class="hl">無聲告白》主要講述了20世紀50至70年代一個美國華裔混血家庭的故事?!袄虻蟻喫懒耍伤麄冞€不知道。”[4]1開篇的懸念設(shè)置猶如驚雷[5],幾天后,警察抽干了湖水,找到了她。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5期2020-12-28
- 《無聲告白》中莉迪亞的親密恐懼癥解讀
家伍綺詩的《無聲告白》以莉迪亞的死開頭制造懸念,莉迪亞獨來獨往,沒有任何朋友,與家人看似親近,實則疏遠,與最親近的媽媽也保持著情感上的距離,這一心理行為模式推動了小說的演進。本文從心理分析中的親密恐懼癥出發(fā),指出莉迪亞親密恐懼癥的表現(xiàn),從她與家人、朋友的接觸來看分析她的親密恐懼癥,并從莉迪亞的童年經(jīng)歷、家庭環(huán)境以及時代等方面揭示莉迪亞出現(xiàn)親密恐懼癥的原因以及給我們的啟示。關(guān)鍵詞:莉迪亞;親密恐懼癥;家庭[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青年文學家 2020年33期2020-12-25
- 從恐懼到言說:世界主義文學視域下《無聲告白》中人物的身份認知情感解讀
)的處女作《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一經(jīng)出版,就深受中國和美國讀者及評論界的喜愛和關(guān)注。《無聲告白》榮登2014年亞馬遜最佳暢銷書榜榜首,并獲得馬薩諸塞州圖書獎、亞太裔美國文學獎等獎項,被十多家出版物評為年度最佳圖書。不僅如此,《無聲告白》還入圍多個其他獎項,如俄亥俄州圖書獎、約翰·克雷西(新血)匕首獎、弗吉尼亞聯(lián)邦大學卡貝爾小說獎等。小說的流行和受關(guān)注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一個老生常談的美國華裔生活主題,本來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3期2020-12-10
- 文學文本中的跨族裔家庭教育 ——以《無聲告白》為例
,其處女作《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自2014年出版以來便廣受好評。小說敘述20世紀70年代美國米德伍德小鎮(zhèn)上一個中美族裔混血家庭的悲劇。作為華裔第二代的詹姆斯在種族歧視文化下形成自卑敏感的性格,竭力想要融入美國社會群體。妻子瑪麗琳是美國人,追求與眾不同的女性人生,夫妻之間的文化價值觀的沖突導(dǎo)致家庭關(guān)系趨向破裂。文化夾縫中的女兒莉迪亞承受不了父母的雙重期待而迷失自我,最終放棄生命以實現(xiàn)精神自由。小說意蘊豐富,情節(jié)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0年3期2020-12-02
- 《無聲告白》中詹姆斯的身份構(gòu)建研究
詩的處女作《無聲告白》出版后廣受好評。故事以70 年代美國社會為背景,探索了少數(shù)族裔面臨的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創(chuàng)傷心理及由此引發(fā)的身份危機、身份焦慮等問題。《無聲告白》中的主人公詹姆斯一家是跨種族婚姻家庭。丈夫詹姆斯是華裔美國人,在俄亥俄州一所大學教授美國歷史;妻子瑪麗琳是白人,為了家庭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從哈佛大學輟學;長子內(nèi)斯被哈佛大學錄取,即將攻讀他所熱愛的天文學科;二女兒莉迪亞就讀于本地高中,好學上進且乖巧聽話;小女兒漢娜年齡雖小,卻最善于察言觀色,僑園 2020年9期2020-11-30
- 分析《無聲告白》中女性獨立與家庭教育的作用
0033)《無聲告白》講述的是一個名為莉迪亞的女孩自殺的故事。故事并沒有開門見山地指出女孩自殺的原因。而是類似于《百年孤獨》開頭一樣讓讀者帶著好奇進入,“莉迪亞“離開了”,可他們還不知道”。他們還如往常一樣,只是覺得莉迪亞沒有時間吃早飯了。故事開頭的他們指的是詹姆斯一家,父親詹姆斯李是美籍華人,母親瑪麗琳則是美國白人,家庭成員還有哥哥內(nèi)斯,妹妹漢娜。二女兒莉迪亞萬眾矚目,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背負著父母望女成鳳的期望。但是她被迫承載著父母的夢想,壓抑著心底海外文摘·藝術(shù) 2020年24期2020-11-18
- 文化夾縫中的生存:《無聲告白》中“模范族裔”的個體與集體身份認同之殤
文化困惑?!?span id="cuuc0ae" class="hl">無聲告白》作者伍綺詩著眼于看似完美的跨族裔家庭,以家庭悲劇為開端,用反復(fù)迂回的結(jié)構(gòu),敘寫了“模范少數(shù)族裔”詹姆斯·李在文化夾縫中的掙扎,揭露了族裔、身份不平等和沖突等深層焦慮;同時,也是華裔作家通過書寫邊緣人完成自身文化身份構(gòu)建的過程。1 自我身份認同:詹姆斯對“自我”的拋棄彼得·沙洛維認為美國亞裔人群中存在“邊緣人”,即抵制亞裔文化,又不被白人主流文化接納的群體?!?span id="o0gqagu" class="hl">無聲告白》中的“邊緣人”詹姆斯,拒絕回溯自己不光彩的華裔家族歷史,“搞家譜調(diào)查海外文摘·藝術(shù) 2020年4期2020-11-18
- 文化夾縫中的生存:《無聲告白》中“模范族裔”的個體與集體身份認同之殤
份構(gòu)建貫穿《無聲告白》始終。伍綺詩通過身份認同危機揭示了華裔“邊緣人”詹姆斯·李在美國主流社會中的困惑、無奈和掙扎。從“模范族裔”的自我和集體認同危機到跨族裔家庭代際關(guān)系,因身份焦慮最終造成難以挽回的家庭悲劇。關(guān)鍵詞:《無聲告白》;身份認同;邊緣人;模范族裔人群中圖分類號:I712.0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20)04-0035-020 引言二戰(zhàn)后,族裔人群涌入以“民族大熔爐”著稱的美國,多元文化碰撞卻難以融合,白人文化始終占海外文摘·學術(shù) 2020年4期2020-10-21
- 《無聲告白》中詹姆斯認同危機解構(gòu)
賤一、引言《無聲告白》是美國華裔女作家伍綺詩(Celeste Ng)的處女作,小說出版后大獲好評。小說主人公詹姆斯是美國第二代華人移民,在俄亥俄州一所大學教授美國歷史;妻子瑪麗琳是美國白人,為了家庭放棄學業(yè),卻無時不在抗爭,希望可以擺脫喪失自我的命運藩籬;三個子女成績優(yōu)異。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以詹姆斯一家為代表的跨種族婚姻家庭從社會地位及經(jīng)濟地位來看都堪稱亞裔族群成功的典范,但這個“成功”的家庭實則承受了巨大的社會和種族壓力。隨著對二女兒莉迪亞死亡原錦繡·中旬刊 2020年4期2020-10-20
- 淺析“邊緣化”——以《無聲告白》為例
? 要:《無聲告白》曾為亞馬遜網(wǎng)站的暢銷書,受到了無數(shù)國內(nèi)外讀者的青睞。美籍華人伍綺詩在她的小說《無聲告白》中塑造了“邊緣化”的人物角色。整個故事的脈絡(luò)以莉迪亞的死為線索展開,小說的主人公詹姆斯以移民的身份與美國人瑪麗琳結(jié)為夫妻,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邊緣化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如:種族歧視、性別歧視。關(guān)鍵詞:無聲告白;邊緣化;文化;種族歧視《無聲告白》的作者伍綺詩在2014年年底出版這部小說,小說講述了一個家庭個故事,家庭成員有妻子瑪麗琳、丈夫詹姆斯以及三視界觀·下半月 2020年2期2020-10-14
- 論美國小說《無聲告白》的別樣緘默與現(xiàn)實意義
的長篇小說《無聲告白》從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講述了一個混血家庭中的二女兒自殺身亡的悲劇故事。通過解析導(dǎo)致此悲劇的別樣緘默,揭示此書在身份危機、女性困境、親子矛盾三個方面所展現(xiàn)的現(xiàn)實意義。關(guān)鍵詞:別樣緘默;現(xiàn)實意義;身份危機;女性困境;親子矛盾中圖分類號:I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6-0179-02《無聲告白》是美籍華裔作家伍綺詩2014年推出的長篇小說處女作。此作品一經(jīng)出版便轟動文壇,獲譽無數(shù),如2014美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 2020年6期2020-09-10
- 精神分析視角下《無聲告白》中莉迪亞真假自體的博弈
摘要:《無聲告白》是美國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故事以莉迪亞的死亡為線索,在尋找起其死亡原因的過程中,逐步揭露出潛伏在這個看似和諧美滿的混血家庭中的種種危機。本文從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克特精神分析理論中真假自體這一角度出發(fā),分析了莉迪亞在與父母相處時,真自體(True Self)與假自體(False Self)之間相互博弈的過程和結(jié)果,論證了莉迪亞死亡的必然性。通過文本細讀筆者發(fā)現(xiàn),莉迪亞的真自體最終未能戰(zhàn)勝假自體。在以挑戰(zhàn)獨自橫渡小湖作為重新教育論壇 2020年4期2020-09-10
- 創(chuàng)傷理論視角下《無聲告白》人物形象解讀
年,處女作《無聲告白》獲得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第一名。本文從創(chuàng)傷理論角度分析了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性格矛盾以及人物關(guān)系之間的問題所在,并探究童年創(chuàng)傷對人物性格影響的主要方式以及如何走出童年陰影,活出自我。關(guān)鍵詞:伍綺詩;心理創(chuàng)傷;《無聲告白》小說《無聲告白》講述了一個過度承載父母期望的女孩最終走向了不歸路的故事,作者匠心獨運,先把死亡的結(jié)局交代了,再回過頭來帶著我們抽絲剝繭追蹤原因。這其實又是一個“為何家會傷人”的故事,每個人最初的受傷都來自家庭,或輕或重,北方文學 2020年11期2020-08-13
- 天花板上的鞋印 ——試論《無聲告白》敘事倫理建構(gòu)
小說處女作《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講述的就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活在美國中東部只有三千居民的米德伍德鎮(zhèn)上,一個由美國二代華裔移民詹姆斯李和美國人瑪麗琳,組成的混血家庭所經(jīng)受的雜糅了歷史、身份、族裔與性別等問題的創(chuàng)傷敘事。無論是敘事人物塑造還是敘事主題選擇,《無聲告白》都顯現(xiàn)了相對高超的藝術(shù)水準。2014年問世后好評如潮,在美國亞馬遜2014年度最佳圖書的評選中,憑借此書伍綺詩力壓村上春樹、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 2020年3期2020-07-23
- “模范少數(shù)族裔”神話祛魅 ——《無聲告白》中華裔光鮮背后的身份危機與家庭創(chuàng)傷
,長篇小說《無聲告白》出版,由美籍華裔作家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該書一經(jīng)刊印,便在國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銷量超過村上春樹、史蒂芬·金等知名作家的作品,一舉獲得美國亞馬遜年度圖書獎第一名。赫克托·托巴爾(Hector Tobar)在《洛杉磯時報》中評論該作品是“一部難得的佳作,獨具魅力,她深入寫出了這個美國家庭里每個人內(nèi)心的秘密。讀完的時候,仍讓人淚流不止”。小說講述了一個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美混血家庭的故事,故事圍繞二女兒莉迪亞的死亡展開,探討了種族偏見、身名作欣賞 2020年26期2020-07-12
- 文化適應(yīng)視角下小說《無聲告白》中詹姆斯?李的文化認同解讀
摘? 要:《無聲告白》是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代表作品,小說以二十世紀70年代美國華裔詹姆斯·李一家人的生活為例,講述了華裔家庭成員在文化夾縫中生存的困境,以及華裔移民在美國白人文化主導(dǎo)下的艱辛的文化適應(yīng)過程,揭示了美國多元文化沖擊下少數(shù)族裔的文化身份認同危機。關(guān)鍵詞:文化適應(yīng)理論;詹姆斯·李;文化認同引言:伍綺詩是華裔美國作家,高中學習期間,伍綺詩便展現(xiàn)了一定的寫作天賦。她的短篇小說我《我們不是陌生人》《騙局》《B&B》等曾在美國故事等雜志上發(fā)表。之后大學期青年文學家 2020年17期2020-06-29
- 《無聲告白》中的女性之聲
處境。而在《無聲告白》這部作品中打破了第三世界婦女在理論話語中的一個盲區(qū)和誤區(qū)。在很長的時間里,西方女性主義者關(guān)注的重點是白人女性,而后殖民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關(guān)注的重點是第三世界男性,第三世界婦女的獨特身份和特征則被忽略了。華裔女性受到男權(quán)社會的擠壓,又因族裔特質(zhì)而難以融入主流,卻很少受到關(guān)注?!?span id="6umwimi" class="hl">無聲告白》反映了華裔女性受到的雙重壓迫——性別歧視以及種族和文化沖突,將身份認同、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問題放在一個跨族裔家庭中呈現(xiàn)。相較于白人女性瑪麗琳遭受的性別新閱讀 2020年6期2020-06-22
- 分析《無聲告白》中女性獨立與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無聲告白》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20)24-0021-02《無聲告白》講述的是一個名為莉迪亞的女孩自殺的故事。故事并沒有開門見山地指出女孩自殺的原因。而是類似于《百年孤獨》開頭一樣讓讀者帶著好奇進入,“莉迪亞“離開了”,可他們還不知道”。他們還如往常一樣,只是覺得莉迪亞沒有時間吃早飯了。故事開頭的他們指的是詹姆斯一家,父親詹姆斯李是美籍華人,母親瑪麗琳則是美國白人,家庭成員還有哥哥內(nèi)斯,妹妹海外文摘·學術(shù) 2020年24期2020-06-10
- 《無聲告白》中莉迪亞悲劇原因探析
:吳綺詩在《無聲告白》中講述了一個跨種族家庭的悲劇故事。該研究從家庭背景、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解讀《無聲告白》,分析莉迪亞死亡的多種深層原因,指出良好寬容的外部環(huán)境與穩(wěn)健的心理素質(zhì)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關(guān)鍵詞:莉迪亞 家庭背景 社會環(huán)境 心理素質(zhì)《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是80后華裔女作家吳綺詩的處女作,作家憑借該作品一舉榮獲了2014年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獎第一名。美國作家赫克托·托巴爾在洛杉磯時報中評文學教育下半月 2020年4期2020-05-21
- 尋找自我
要:小說《無聲告白》圍繞主人公莉迪亞的死亡悲劇事件展開,展現(xiàn)了在一個由美籍華裔和一個白人女性組成的跨種族婚姻家庭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主人公莉迪亞的悲劇結(jié)局既是其擺脫期待、尋找自我的方式,也是解鎖其家庭沖突與矛盾的鑰匙。關(guān)鍵詞:《無聲告白》;期待擺脫;女性;華裔[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6--02小說《無聲告白》是由美籍華裔女作家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該書一經(jīng)出版便好評如潮,奪青年文學家 2020年6期2020-04-09
- 鏡像理論視角下《無聲告白》中的人物身份分析
綺詩的小說《無聲告白》,這個故事圍繞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展開,大篇幅講述的是這個混血家庭中三位主要成員白人母親瑪麗琳,華人父親詹姆斯和他們最愛的女兒莉迪亞,三人遭受的內(nèi)心痛苦,還有經(jīng)歷過一系列事情以后所做出的不同的人生選擇。關(guān)鍵詞:《無聲告白》;人物身份;鏡像理論[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6--01拉康所說的鏡像階段,意思是指主體與外界接觸時,人們所接觸的總是想象中的形象。他將主體從幼兒到成青年文學家 2020年6期2020-04-09
- 屈服·迷失·成長——《無聲告白》中女性“逃離”主題探析
·成長——《無聲告白》中女性“逃離”主題探析李 瀾a,張 宇b(阜陽師范大學 a.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b.外國語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無聲告白》對來自跨族裔家庭三位女性的生活經(jīng)歷和內(nèi)心世界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展現(xiàn)了她們遇到的來自社會的歧視、家庭的壓力以及內(nèi)心的苦悶,最終選擇了不同的逃離方式,造成了不同的結(jié)果。通過分析女性屈服、迷失、成長三種逃離結(jié)果,向讀者展示了精神困惑存在的普遍性。女性在面對困惑和焦慮時,一味地自欺逃避并不能擺脫困境,而是應(yīng)當通阜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3期2020-03-22
- 《無聲告白》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解讀
4000)《無聲告白》是美籍華裔作家伍綺詩于2014年發(fā)表的一本以第二代華裔移民詹姆斯·李一家生活為主要內(nèi)容的小說。小說一經(jīng)出版便獲得了巨大成功,大量國內(nèi)外學者從后殖民理論、邊緣人理論、創(chuàng)傷理論等諸多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分析。小說把大背景設(shè)置在美國上世紀50至70年代,故事小背景是詹姆斯中美跨種族婚姻,圍繞李家二女兒莉迪亞意外死亡,展現(xiàn)出美國當時種族歧視、性別歧視、性取向歧視等問題。本文擬從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視角,分析《無聲告白》中當時美國基于二元對立劃分所造成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3期2020-03-03
- 《無聲告白》的偽裝行為書寫
部長篇小說《無聲告白》(EverythingINeverToldYou) 和《小小小小的火》(LittleFiresEverywhere)都收獲了多個文學獎項。作為伍綺詩的首部長篇小說,《無聲告白》更是作者經(jīng)過六年時間精心打磨的優(yōu)秀作品?!?span id="kieam0k" class="hl">無聲告白》二○一四年一經(jīng)出版就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并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全球發(fā)行,受到各國讀者的喜愛。伍綺詩以其細膩流暢的筆調(diào),通過描寫生活在美國白人社區(qū)的華裔家庭所發(fā)生的悲劇,不僅探討了美國少數(shù)族裔通常所面臨的種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 2020年1期2020-03-02
- 從存在主義分析《無聲告白》中人物的身份構(gòu)建
綺詩的作品《無聲告白》講述了一個20世紀大批華人移居海外,去謀求生存的故事,在異國他鄉(xiāng),人物的自我價值和身份都得不到一定程度的認同,以至于她們身處異國,卻找不到應(yīng)有的歸屬感。本文借助存在主義理論深入分析《無聲告白》中人物的種種不安和焦慮。關(guān)鍵詞:存在主義;身份構(gòu)建[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2--01一、引言都說作家寫的小說實際是自身生活經(jīng)歷的重現(xiàn)和升華。作為20世紀跟隨父母移居美國的美籍華青年文學家 2020年2期2020-03-02
- 分析《無聲告白》中畸形愛情的形成原因
其處女小說《無聲告白》耗時六年完成。小說出版后獲得無數(shù)好評,并贏得2014年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稱號。該小說講述了一個華裔教授和一名白人女性所組成的跨族裔家庭的悲劇故事。本文從社會和家庭兩方面分析李氏夫妻畸形的愛的形成原因?!娟P(guān)鍵詞】跨族裔家庭;畸形的愛;種族歧視;性別歧視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1-0218-01華裔美國女性作家伍綺詩是第二代香港移民。《無聲告白》是伍綺詩的第一戲劇之家 2020年1期2020-02-18
- 從成長中的“他者”到“自我”實現(xiàn) ——論《無聲告白》中的倫理敘事
借其處女作《無聲告白》一舉奪得2014年亞馬遜最佳圖書獎,其作品又于2015年5月進入《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前十名,堪稱歐美華裔文學界的一匹黑馬。小說以懸疑倒敘的方式從大女兒莉迪亞的失蹤入手,一點點揭開這個華裔混血家庭的秘密,以細膩的手筆刻畫了每個家庭成員在當時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和家庭背景下追尋身份和認同的艱辛歷程。該書的線索人物,也就是主人公莉迪亞,作為家庭中的大女兒,父母的掌上明珠,完美地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發(fā)。父母深信莉迪亞一定能實現(xiàn)他們無法實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3期2020-02-10
- “模范少數(shù)族裔”神話祛魅
綺詩所做的《無聲告白》中“模范少數(shù)族裔”面臨的創(chuàng)傷和難處。書中,父親詹姆斯、女兒莉迪亞和兒子內(nèi)斯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族裔身份危機,而女兒莉迪亞不堪幼年心理創(chuàng)傷重負,走上輕生的道路。伍綺詩娓娓道出了華裔纏繞交織的身份危機和家庭創(chuàng)傷,是“模范少數(shù)族裔”光鮮背后的陰暗面,是美國和中國讀者不曾設(shè)想的精神灰色地帶,值得深思。關(guān)鍵詞:《無聲告白》 伍綺詩 身份危機 創(chuàng)傷2014年,長篇小說《無聲告白》出版,由美籍華裔作家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該書一經(jīng)刊印,便在國外產(chǎn)生了巨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0年9期2020-01-21
- 《無聲告白》中主人公莉迪亞的成長歷程
6100)《無聲告白》[1](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2])是美國華裔作家伍琦詩(Celeste Ng)的處女作。該作品歷時六年完成,一經(jīng)出版,便廣受贊譽,榮獲多項桂冠。故事發(fā)生在二十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華裔混血家庭中,大女兒莉迪亞在父母的期待中長大,同時卻為滿足父母期待承受了越來越重的學習壓力和交友壓力。在家庭壓力和族裔身份的雙重裹挾下,莉迪亞不堪重負,漸趨麻木,不再追求上進,對父母的要求置若罔聞,逐漸與曾經(jīng)的自己背道而馳銅陵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 2020年2期2020-01-09
- 《無聲告白》中的創(chuàng)傷敘事與身份構(gòu)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