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娜 杜海瑩
關鍵詞:美國華裔女性文學 身份認同 《無聲告白》 《喜福會》
一、 引言
譚恩美的作品多以展示美國華人經(jīng)歷及母女關系為主,《喜福會》是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于1989 年發(fā)表的長篇小說,小說講述了四位中國移民婦女和她們在美國出生的女兒之間的故事,表現(xiàn)了一代華裔與二代華裔之間的矛盾與溝通。
《無聲告白》是美籍華裔作者伍綺詩于2014 年發(fā)表的處女作長篇小說。小說圍繞一個美籍華裔的混血家庭展開敘述,講述了由女兒莉迪亞的意外死亡引發(fā)的種種家庭矛盾。主人公詹姆斯·李是美籍華裔,工人階級出身,在大學畢業(yè)后任教期間,遇見了自己的學生——白人女孩瑪麗琳,并與之相愛、結婚。后來,16 歲的女兒莉迪亞溺水而亡,悲痛之中他與妻子發(fā)生爭執(zhí),投入東方情人路易莎的懷抱,但最終與瑪麗琳重歸于好。
目前學術界對美籍華裔女性文學作品的研究熱度呈低迷化,研究內(nèi)容同質(zhì)化問題較為嚴重,相關研究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待提高。近幾年,關于《無聲告白》的研究雖日益增多,研究角度豐富,涉及文學性與審美價值、女性問題、家庭教育、心理學/ 哲學分析、身份問題等方面,但對跨族裔婚姻問題的分析不夠深入。對《喜福會》的研究主要圍繞母女關系、華裔女性形象解讀和中美文化差異,鮮少涉及《喜福會》中的婚姻關系。本研究所探討的《無聲告白》和《喜福會》中的跨族裔婚姻問題尚未被深入研究,值得進一步探索。
本文涉及的專有名詞有:跨族裔婚姻、美國華裔以及身份認同??缱逡峄橐鍪侵竵碜圆煌瑖业娜嘶蚝蟠g的通婚。美國華裔是指具有美國國籍的華人或具有華人血統(tǒng)的美國人。身份認同的問題復雜多樣,本文所探討的身份認同是指文化、種族層面上的身份認同。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華人身份的認知,表現(xiàn)為美國華裔與自己的華人血統(tǒng)和解;二是對美國公民身份的認知,表現(xiàn)為美國華裔在接受自己華人身份的基礎上,積極融入美國社會。
二、雙重身份對婚姻的影響
《喜福會》與《無聲告白》兩部小說都以濃厚的筆墨描繪了當代美國華裔的身份處境,同時也展現(xiàn)了其雙重身份——由血緣關系與家庭教育塑造的華人身份以及法律賦予的美國公民身份,二者互相融合摩擦,對他們的婚姻關系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一)互相吸引
一方面,美籍華裔努力融入主流社會,與美國人結婚、生子,不斷強化其美國公民身份;另一方面,本土美國人被華裔獨特的雙重身份所吸引,與之相戀、建立婚姻關系。在《無聲告白》中,跨族裔婚姻的雙方——美籍華裔和本土美國人,對待雙重身份的態(tài)度截然相反。
在小說《無聲告白》中,白人瑪麗琳對白人男性并不來電,當她初次見到華裔詹姆斯時,就被他深深吸引,“他的皮膚是茶色的,是被太陽炙烤過的秋葉的色澤,她從來沒有見過像他一樣的人”a??梢哉f,瑪麗琳對詹姆斯的愛始于她渴望與眾不同的心理。然而,詹姆斯愛上瑪麗琳的理由卻相反,“她不過是個漂亮白皙的平凡女孩而已,缺乏明顯的特色……這正是他愛上她的最初原因,因為她能夠完美地融入人群,因為她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和自然”。
小說有意強調(diào)二人的不同態(tài)度。第二章開頭,作者提到“瑪麗琳最希望與眾不同,詹姆斯卻最想要融入人群,而這兩件事都是不可能的”。瑪麗琳的成長經(jīng)歷解釋了她對“與眾不同”的追求。家人期待瑪麗琳學好管理住宅,成為家庭主婦,而她總是能把課程學習、科研實驗做得和男孩一樣好。在小說設定的背景下,女權思想尚未深入人心,瑪麗琳對成為一名女性醫(yī)生的追求“與眾不同”。此時,詹姆斯出現(xiàn)在瑪麗琳的求學生涯中。她主動追求這個華裔男人,期待他能理解自己一直以來追求的“與眾不同”。接著小說插敘詹姆斯的童年經(jīng)歷,為他喜歡“融入人群進而愛上瑪麗琳”提供了解釋。詹姆斯自幼跟隨父母來到美國,為了融入環(huán)境,他起草了“美國文化學習計劃”,聽廣播,看電影,了解棋牌規(guī)則……為防止自己的英文有口音,他拒絕和華人父母說話。白人女孩瑪麗琳對詹姆斯有著天然的吸引力,會給他一種“被美國社會接納”的感覺。
小說突出了二人對待雙重身份的不同態(tài)度?,旣惲照J為詹姆斯的身份“與眾不同”,并且將他遭受的種族歧視與男女區(qū)別對待共情起來;詹姆斯則與瑪麗琳結婚,努力融入美國社會。
(二) 沖突隔閡
在跨族裔婚姻中,一方的雙重身份會引發(fā)婚姻中大大小小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原因在于雙方的價值觀不同,而價值觀不同又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對平等的理解差異、對自我認知的差異、對子女教育方式的差異。
1. 對平等的理解差異
婚姻雙方對平等的理解差異會引發(fā)跨族裔婚姻中的沖突隔閡。作為少數(shù)族裔,美籍華人更易受到歧視,難以感受到平等的社會關系,因而謹言慎行。在《無聲告白》中,夫妻二人對待警察的態(tài)度是相反的:瑪麗琳堅持投訴警察的執(zhí)法不力,而詹姆斯小心翼翼,唯恐得罪警察?,旣惲照f:“我知道怎樣獨立思考,你知道,不像某些人,我不會對警察叩頭。”這句話給詹姆斯帶來極大傷害,“叩頭”一詞仿佛使他看到一群頭戴尖頂帽、留著大辮子的苦力趴在地上,進而讓他懷疑別人一直都認為他唯唯諾諾,奴性十足。
這種對平等的理解差異還體現(xiàn)在金錢觀上?!断哺分?,麗娜的丈夫在金錢問題上一切均分,履行“誰用誰付錢”的原則,而麗娜深受其華裔家庭影響,認為金錢是表達愛情的方式之一,僅是出于對丈夫的愛才同意平均分攤一切?!半m然我們一直是均攤賬單的,但我在錢的問題上,其實態(tài)度不是這樣的。我為你掏錢都是心甘情愿的。”b正因這種差異,二人出現(xiàn)隔閡,最終婚姻破裂。
2. 對自我認知的差異
雙重身份對美籍華裔在婚姻中的自我角色和地位上的認知產(chǎn)生了影響。一方面,他們?nèi)菀滓驗樨毢纳硎篮蛡鹘y(tǒng)的家庭教育產(chǎn)生自卑心理,在婚姻中傾向于將自己定義為弱勢的一方;另一方面,出生于中國富庶人家的一代華裔有著清高的態(tài)度,認為自己屬于“下嫁”。
首先,美國華裔外表上的特殊性使得華裔更易受到他人的關注。不過,這份關注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強調(diào)的謙遜低調(diào)相違背。面對現(xiàn)實與傳統(tǒng)的矛盾,許多華裔選擇隱藏鋒芒,甚至否定自己在工作和家庭中的貢獻,以此達到自己心目中謙遜低調(diào)的標準。因此,在婚姻中,華裔女性選擇順從自己的丈夫。然而,一味地順從并未帶來幸福,而是增加了她們對于不平等婚姻關系的不滿以及患得患失的焦慮。這種矛盾心理在《喜福會》中華裔女性麗娜的婚姻中充分體現(xiàn)出來。在麗娜被求婚時,她懷疑自我,感到自卑,擔心自己配不上對方。緊接著,自卑心理逐漸變成無休止的沉默。即便當麗娜對丈夫“井水不犯河水”式的財產(chǎn)處理方式感到不滿時,她也只是在心里發(fā)出抗議,卻不曾告訴丈夫自己的感受。除此之外,當丈夫?qū)惸仍谑聵I(yè)上的貢獻只字不提時,她也選擇緘默,將不快隱藏起來。終于,被壓抑的不快與委屈爆發(fā),麗娜的婚姻遭受了巨大的沖擊。
除自卑心理外,部分來自中國上流階層的華裔自視清高,清高姿態(tài)的表象下隱藏著一些一代華裔消極順從的人生態(tài)度。自傲的心理讓他們對婚姻感到不滿,但順從的人生態(tài)度又導致他們在婚姻中被動的地位,這種矛盾的心理影響了她們的婚姻。在《喜福會》中,華裔女性瑩映與美國丈夫圣克萊爾的婚姻中存在著許多無聲的矛盾。他們語言不通、性格不同,且雙方感受也不同。由于娘家的富庶,瑩映認為自己完全是“下嫁”,而圣克萊爾認為中國貧窮落后,所以自己是解救了瑩映于水火之中的英雄。面對這樣的差異,夫妻二人并沒有進行過交流,而是沉浸在各自的主觀世界中。瑩映把自己的痛苦情緒埋在心底,認為美國丈夫無法理解自己。她還把自己的婚姻看作是命中注定,只因為圣克萊爾曾轟轟烈烈地追求她,并將她帶到美國,所以她只能接受??傊?,在這段婚姻中,瑩映將自己放置在被動的位置,丈夫只能通過揣測來理解妻子的情緒,然而揣測出來的結果大部分都不是瑩映真實的內(nèi)心,這種心態(tài)影響了他們的婚姻和諧。
3. 對子女教育方式的差異
在婚姻中,雙重身份對父母的影響體現(xiàn)在對子女教育方式的差異上。《無聲告白》中瑪麗琳與詹姆斯對莉迪亞的教育方式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作為美國人的瑪麗琳將自己未遂的學醫(yī)夢想寄托在莉迪亞的身上,要求女兒“與眾不同”,逼迫莉迪亞勤奮學習;而作為華裔的詹姆斯則強調(diào)“與眾相同”,希望女兒合群,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因為詹姆斯從小便渴望擁有美國朋友,融入美國主流生活,備受歧視與侮辱的他認為人際關系比學業(yè)成績更為重要。因此,他將自己作為華裔的未盡愿望寄托在莉迪亞身上。他送女兒學習人際關系的書本、關注女兒與朋友打電話的情況,就是希望女兒能夠走出華裔被主流社會排斥的怪圈。
三、跨族裔婚姻對身份認同的影響
華人的雙重身份既能夠促使夫妻雙方相互吸引,也會讓他們產(chǎn)生隔閡,這種跨族裔婚姻關系也會反向促進美籍華裔對自己雙重身份的認識,促進身份認同。
(一)對華人身份認同的影響
在跨族裔婚姻的矛盾與溝通中,華裔增強了他們對自身華人身份的認同?!断哺分?,華裔麗娜在接納了自己的華人身份后,恢復了自信。她終于明白自己與配偶是平等的,“我們(麗娜和哈羅德)旗鼓相當,我也很聰明,通情達理,而且具備很強的直覺”。在心理醫(yī)生羅絲的建議下,她不再將婚姻問題怪罪于自己從小所接受的儒家觀念,而是透過婚姻問題認識到自己一直以來都對華人身份持有的消極態(tài)度。正是得益于跨族裔婚姻關系,麗娜才獲得了生命中從未有過的身份自信,消除了對自己華人身份的偏見。
通過在跨族裔婚姻中經(jīng)歷的摩擦與融合,華裔開始正視自己的華人血脈,逐步接受自己的華人身份,并通過這種認知上的轉(zhuǎn)變來緩解跨族裔婚姻中的矛盾,構建個人身份認同。
(二)對美國公民身份認同的影響
在跨族裔婚姻關系中,華裔對于美國公民身份的看法也會發(fā)生變化。一方面,他們逐漸拋棄了對于美國文化的渴望,放下因種族帶來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他們意識到盡管自己是移民的后代,但在法律上是美國公民,因此理應享受與配偶以及其他美國人同等的待遇。
白人在華裔內(nèi)心“神化”后的形象逐漸喪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意識、平等意識的覺醒。在《無聲告白》中,詹姆斯與華裔女子路易莎的婚外情使得他與瑪麗琳的婚姻步入前所未有的危機狀態(tài)。妻子發(fā)現(xiàn)后,他的愧疚使其終于愿意向妻子敞開心扉,這也意味著他開始與美國公民身份和解,詹姆斯在家庭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身份認同。女兒莉迪亞死后,他不再將自己融入美國社會的夢想強加于自己的后代身上;與瑪麗琳坦承婚外情后,他不再對妻子隱瞞自己因種族原因而產(chǎn)生的自卑,不再努力討好美國主流社會。總之,詹姆斯開始平等地看待自己的美國公民身份與華人身份,在和諧的家庭中找到了身份認同。
除此之外,華裔也逐漸明白自己與白人公民平等,理應享受應有的權利。在《無聲告白》中,詹姆斯并不信任警方,認為警察并不關心一個華裔女孩的生死。而事實上,警察積極履行了自己的責任,幫助詹姆斯夫婦進行調(diào)查。詹姆斯逐漸意識到,真正讓自己與美國主流社會產(chǎn)生隔閡的是自己內(nèi)心的芥蒂,是自己雙重身份的敏感自卑。
總而言之,在跨族裔婚姻中,華裔不斷認識到自己的美國公民身份是真實存在的,與其他美國公民別無二致,并最終找到自己獨有的身份認同。
四、結語
本文以華裔女性文學的經(jīng)典代表作《喜福會》與《無聲告白》為研究文本,剖析美籍華人的雙重身份對跨族裔婚姻的影響,并探討這種婚姻關系對增強身份認同的作用。我們發(fā)現(xiàn),充滿矛盾與融合的跨族裔婚姻關系使得美籍華裔逐漸接受自己的華人身份與美國公民身份,擺脫自卑的心理,用平等的目光看待自己的雙重身份。
《喜福會》和《無聲告白》的跨族裔婚姻由沖突走向和解,華裔主人公也隨之增強了自身的身份認同。這些作品的傳播,不僅能在現(xiàn)實中促進華裔個人的自我認同,更能加強他們對中國的文化自信,幫助他們平等地看待自己的跨族裔婚姻關系。華裔不再因為自身的華人血統(tǒng)而感到自卑從而掩飾自己的出身,這便是中國文化自信增強的最好體現(xiàn)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