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故
- 說點閑話也無妨
批評胡適的“整理國故”為“鉆故紙堆”。其實,這“故紙堆”魯迅也很是鉆過一陣的。從1912年履職教育部,到1918年“出山”為《新青年》寫稿,這六年是魯迅一生當中寂寞的時光。那時魯迅在北京還沒有房子,寄住在宣武門外的紹興會館里。白天在教育部上班,晚上則回到紹興會館的住處,抄古碑、整理古籍。魯迅校訂《嵇康集》《唐宋傳奇集》,編《會稽郡故書雜集》,寫《古小說鉤沉》,寫《中國小說史略》,均開始或完成于這一時期。這些工作非“整理國故”而何?非“鉆故紙堆”而何?且據(jù)周
書屋 2023年2期2023-02-21
- 新文化如何賡續(xù)傳統(tǒng)*
——陳寅恪《審查報告》中的時代議題
觀點恰在回應整理國故、科學方法、融通古今等重大的時代議題。而它們都可以匯聚在一個更高的、我們今天仍然需要持續(xù)思考和探索的題旨之下——新文化如何接續(xù)傳統(tǒng),中國文化如何在世界思潮的激蕩中守正開新。故此我們應深入到學術史語境和時代關涉之中,以期發(fā)掘陳寅恪《審查報告》的遠見卓識和參鑒價值。一、從述學文體看《審查報告》的“對話性”在切入《審查報告》的時代議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從述學文體的角度,簡要剖析《審查報告》包含的“對話性”。陳寅恪為其他學者撰寫的學術評議文章,往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3期2022-12-06
- “整理國故”之原始
一般認為,“整理國故”這個命題是由胡適提出來的。但顧頡剛認為,“整理國故”這一學術風氣的形成始于章太炎。1903年,章太炎在《癸卯口中漫筆》中說:“國故民紀,絕于余手,是則余之罪也。”他在這里首先提出了“國故”這個概念,盡管這里所指應該是中國古代的典章制度。后來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一書中則更進一步明確地界定了“國故”的基本范圍:語言(文字、音韻、訓詁)、文學(歷代散文、詩賦等)、諸子等?!罢?span id="drrnnv5" class="hl">國故”這個說法是由傅斯年首先提出來的。1918年底,近二十個提倡
書屋 2022年9期2022-05-30
- “整理國故”與中國近代美術發(fā)展方向的影響研究
美術學界,“整理國故”借助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大旗使中國近代美術發(fā)展呈現(xiàn)兩種方向發(fā)展。而以劉海粟、林風眠等為代表的所謂現(xiàn)代主義美術大家,我們則不能簡單地將之理解成為新文化運動下、徐悲鴻現(xiàn)實主義道路之外的西學對中國傳統(tǒng)美術的改良改造,從而與陳師曾、黃賓虹為代表的中國“新傳統(tǒng)文人繪畫”截然區(qū)分開來。不管這種帶有西方現(xiàn)代主義標簽的繪畫風格在表現(xiàn)形式上與中國傳統(tǒng)的美術國故如何沖突,但其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以發(fā)揚“中國本位文化”為己任的,是與中國美術“整理國故”中的科學意
天津美術學院學報 2021年6期2021-11-27
- 范文瀾《文心雕龍講疏》與整理國故運動
——從范文瀾的
以范氏著述與整理國故運動之關系為中心,全面檢視影響范氏寫作《講疏》的各種因素,以期更好地認識和評價該書在學術史上及范氏職業(yè)生涯中的意義。一、關于范文瀾佚文《整理國故》1923年歲末,范文瀾在南開有過一場題為“整理國故及其方法”的講演,但因為相關材料的缺失,范氏這場講演長期以來并未真正得到學界的關注,直到近年來始有學者提及,其中葉毅均的《范文瀾與整理國故運動》專就此事作了考證:南開校史曾記載范文瀾的一次校內演講,題目正是“整理國故及其方法”,惜其內容不但未見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3期2021-05-24
- 事的哲學:章太炎思想的基調※
——以《國故論衡》諸子學九篇為中心
展安內容提要:《國故論衡》諸子學九篇與章太炎之前對諸子學術的論列截然異質,是包含強烈現(xiàn)實關懷的思想型作品。其現(xiàn)實關懷特別表現(xiàn)為對同時代西方和日本文教政制的抵抗,其思想可以概括為“事的哲學”?!笆碌恼軐W”是以對“事”的忠誠為特征的哲學,它不是以“事”為“義”或“理”的質料,而是認為“事”本身就彰顯了“義”和“理”。由“事的哲學”導引,章太炎回溯了諸子學術之“原”,并從佛學、古文經學、西方哲學等學脈中提煉出“觸受”“現(xiàn)量”“質驗”“唯物論”等概念對“事”加以闡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 2021年12期2021-04-17
- “新文學”與“新國學”的互緣※
——“整理國故”運動與朱自清“新文學”思想的生成
緣,特別是“整理國故”運動扮演了重要角色。朱自清定義“新文學”的方式與他致力于建構一種平視古今的“新國學”的思路直接相關。而對于“現(xiàn)代生活的學術價值”的高度肯定,正是他從事“新文學”研究與教育的關鍵背景。通過這一個案,“整理國故”之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承繼與展開,尤其是與“文學革命”的辯證關系,也能夠得到一種新的理解。引 言朱自清1929年春季學期(即“1928—1929學年第二學期”)在清華大學首開“中國新文學研究”課程,到1933年后不再講授,五年間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 2021年11期2021-04-16
- 錢玄同五四時期語言哲學的內涵與特質
專作《漢字革命與國故》[11]285一文,反駁了“漢字革命會撲滅中國文化”的論調,理由如下:第一,文化是常常變遷、常常革新的。錢玄同文化的觀念主要著眼于中國新文化。所謂中國現(xiàn)在的新文化,就是“現(xiàn)代的世界文化”(有人稱為“歐化”,有人稱為“西方化”,都是不妥當?shù)拿Q)的一部分。批評所謂的撲滅中國文化的那個“中國文化”,“既是寄于漢字的書籍之中的,則當然是指過去的已經僵死腐爛的中國舊文化而言,不是現(xiàn)在的正在發(fā)榮滋長的中國新文化,過去的已經僵死腐爛的中國舊文化,
貴州社會科學 2021年9期2021-04-15
- 從“國故之爭”到“王國維之死”:近代報刊空間中的五四新文化思想轉型
出現(xiàn)”[1]。“國故之爭”和“王國維之死”作為民國學術思想史上兩個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連接著舊學與新學,溝通著古代與現(xiàn)代。學術界往往從思想史角度考察這兩種文化現(xiàn)象的來龍去脈,往往忽視報刊雜志在文化思想上的推動作用。本文以民國報刊雜志史料為依據(jù),對“國故之爭”“王國維之死”等當時的文化界新聞事件始末進行了梳理,認為報刊雜志作為傳播知識的媒介,發(fā)揮了培養(yǎng)和涵化的功能,催化了這一時期學術思想的現(xiàn)代化轉型[2]920-953。一、近代報刊空間中的“國故之爭”論戰(zhàn)以19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3期2021-03-25
- “明是非”與“別真?zhèn)巍?——對清末民初文史研究取向的檢討
炎:《原經》,《國故論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頁。章氏自1908年結束《民報》的工作之后,“頗欲潛入舊鄉(xiāng),效寧人故事”,乃“專以講學為務”,以著書自慰(30)章太炎:《致蔡元培函》(1911年6月21日),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1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09頁。??墒?910年他將那些旨在“明正道,辟邪辭”的文章結集為《國故論衡》出版后(31)《刊行〈教育今語雜志〉之緣起》,《教育今語雜志》,第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1期2020-12-14
- 五四新文化的多重性
化”、被否定的“國故”都面臨重估。在此背景下,《新青年》派與《時事新報》同人關于“外國偶像”與“固有文化”的爭論,成為傅斯年、胡適調整表述的契機,促使他們使用更折中、開放的口號——“重新估定一切價值”“整理國故”來回應對方質疑,并容納多元的新派。在這一情境中提出及流行的“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具有多重屬性:胡適在表述上統(tǒng)合種種不一致的新思潮,又暗藏其對中西文化的主張,并針對新興的“主義”;因其開放性,它在流傳中更被不同地理解與使用。這一口號的多重性體現(xiàn)出歷史上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20年7期2020-08-04
- Zhang Taiyan on Neo-Confucianism: A Review with a Focus on the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eng–Zhu and Lu–Wang Schools
arning [國故論衡], as well as performing the whole task of compiling his Book Series of Zhang Taiyan [章氏叢書]. These works represented his retrospective review and conclusive summing-up of his life-long academic career. And it was a sig
孔學堂 2020年1期2020-06-01
- 學路歷程:顧頡剛報刊編輯活動述論
術耕耘。二、整理國故運動中的報刊實踐(一)北大國學門時期《新潮》1919年1卷5號刊登毛子水《國故和科學的精神》一文,批判剛剛創(chuàng)刊不久的《國故》月刊。毛子水關于“國故”的觀點引起傅斯年、胡適的回應。1919年12月胡適發(fā)表《新思潮的意義》一文,正式提出“整理國故”的口號,并系統(tǒng)指出了“整理”的方針與計劃,得到北京大學眾多學者的響應,從而掀起整理國故運動。為實踐“整理國故”的理念,北大研究所國學門于1922年1月成立[4]。國學門成立以后,發(fā)行《國學季刊》《
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年6期2020-01-19
- “社會學轉向”與章太炎的“文學”界定
蓋極廣的范疇?!?span id="zl5vv3f" class="hl">國故論衡·文學論略》中也有以禮樂釋“文”的內容,可以說是對《說例》的延續(xù)?!墩f例》將文學起源歸于語言,謂:“文學之始,蓋權輿于言語。自書契既作,遞有接構,而二者殊流,尚矣?!比欢?,在語言、書契殊流二分之后,章氏所重在于書契,故他是立足于文字而非語言界定“文學”。而《說例》的主旨就在于“率取文學與雅故神恉相關者,觀其會通,都為一牒”。因此《說例》之論文學,實為兩條線索,一是小學、文字,所謂“雅故”;二是文學,即以文字之引伸假借解釋文學之踵事增
社會觀察 2019年9期2019-11-17
- 劉師培中西文化觀的歷史考察*
師培等人創(chuàng)辦了《國故》月刊,被新文化運動知識分子認為是與倡導新文化的《新潮》相對立的刊物,劉師培也因此遭到批判。實際上,這一時期,劉師培開始回歸文化的民族性,并致力于捍衛(wèi)民族文化?!?span id="lrdl55x" class="hl">國故》并不排斥新文化,它與之前國粹派創(chuàng)辦的《國粹學報》是一脈相承的。首先,《國故》并不排斥新文化。劉師培創(chuàng)辦《國故》月刊的目的是提醒新文化運動知識分子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不要忘記民族文化的保存。1917年,劉師培在老友陳獨秀的引介和蔡元培的幫助下,來到北京大學任教,成為北京大學
江淮論壇 2019年1期2019-11-12
- 平生受益“一部半”書的大師毛子水
年胡適倡導“整理國故”時,第一次提出“國故學”概念的就是毛子水。在1919年4月撰寫的((國故和科學的精神》一文中,他就提出:“古人的學術思想,是國故;我們現(xiàn)在研究古人的學術思想……這個學問,應該叫作‘國故學’:他自己并不是國故,他的材料是國故?!边@一概念和解釋很快被胡適所接受,他不僅隨即在《論國故學——答毛子水》一函中加以運用,而且還在后來的《(國學季刊>發(fā)刊宣言》中對此重新給予詮釋,他解釋說:“國學’在我們的心眼里,只是‘國故學’的縮寫。中國的一切過去
名作欣賞 2019年2期2019-09-10
- “整理國故”:為科學在中國尋根
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作為新思潮和新文化運動的綱領。在這一綱領中,“整理國故”是以“再造文明”為根本目的的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內容和步驟。在被稱為新文化運動的諸位思想先進中,胡適卻又首先提出要“整理國故”,的確有些出人意外。但在胡適而言,這卻是“順理成章”的。胡適又在《〈國學季刊〉發(fā)刊宣言》發(fā)文強調,“新思潮的根本意義只是一種新態(tài)度。這種新態(tài)度可叫做‘評判的態(tài)度?!薄霸u判的態(tài)度,簡單說來,只是凡事要重新分別一個好與不好?!币簿褪悄岵伤f的“重新評價
同舟共進 2019年5期2019-08-19
- 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化自覺
議”促成了“整理國故”,整理國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非要完全推翻一切中國固有的文藝作品,它的真正意義,不僅表現(xiàn)在要建設中國的新文學觀,而且表現(xiàn)在通過整理國故來重新估定傳統(tǒng)價值。“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jié)、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碑敃r,在對待“國故”的態(tài)度與方法上千差萬別,可以把那時的知識分子群體分為“泥古”“疑古”“考古”和“釋古”四
知與行 2019年2期2019-06-11
- 論胡適對儒家思想的踐行
設打開通道。二、國故整理中顯露的儒學態(tài)度(一)國故整理中高度肯定儒家的自省意識在自省中求發(fā)展是胡適在國故整理過程中一直秉持的態(tài)度。胡適認同孔子“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觀點,稱這是“一個圣人的模仿”,并指出“一個民族也和個人一樣,最肯學人的時代就是那個民族最偉大的時代”[6]117。孟子“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的觀點也影響了他。他認為:“真誠的反省自然發(fā)生與真誠的愧恥?!保?]121真誠的反省才能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認識到不足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
甘肅開放大學學報 2019年6期2019-03-17
- 論胡適的民族文化觀及其內在矛盾
胡適發(fā)起的“整理國故”運動,與梁漱溟等人關于東西方文化的論爭,提出中國文化要“充分世界化”的主張,都反映了他對民族文化的基本態(tài)度和為推動民族文化現(xiàn)代轉型所做的努力,反映了他在民族文化遭受外來文化沖擊時對民族文化復興的期望。胡適對待民族文化的態(tài)度有很多方面是矛盾的,他發(fā)表過很多對民族文化有成見的看法,他的確向往西方的物質文明和美國的民主制度,但說胡適有民族文化自卑感,卻未必正確。這些矛盾既反映了他個人思想的局限,也是中國一些思想界精英現(xiàn)實態(tài)度與學術態(tài)度的分裂
江淮論壇 2018年6期2018-11-12
- 策略與方法:整理國故與新國學的幾個問題*①
1926年,整理國故的討論已近尾聲,各種觀點和言論都已漸漸平息的時候,《現(xiàn)代評論》第4卷第106期突然發(fā)表了浩徐的《主客答問》,提出在這辭舊迎新的時節(jié),“希望大家別忙著整頓國故”,認為“整頓國故的工作,真是白費勁兒”,“那些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的有為的光陰,去認真輸入西洋的各種科學藝術,那是多么有益”,而把功夫都用在了整理國故上面,“想起來真是可惜”。這篇文章發(fā)表后,作為整理國故學術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的胡適,馬上給浩徐寫信,并由陳西瀅作“跋語”后發(fā)表在1927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6期2018-04-03
- 從語篇探析百年國學
0年代,受“整理國故運動”的影響,“國學”逐漸成為一種學術概念[1]。當然“國學”觀念的改變并非是某一時間點能夠限制的,但是陳來的分析便于厘清“國學”觀念的演變。20世紀末至今,“國學”在沉寂了半個世紀后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黃玉順則對當下“國學”的學術性從性質、方法、形式、地位、作用進行辨析,認為作為學術研究的“國學”應具備五大基本特征:第一,其性質是一種現(xiàn)代性的中國學術;第二,方法上是經典詮釋;第三,形式上是統(tǒng)合學術;第四,地位上應是奠基性的學術,可統(tǒng)攝
阜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2期2018-04-03
- 顧頡剛“古史辨”思路對中國美術史研究的影響
響。例如,“整理國故”運動激發(fā)了美術史學界對古代畫學文獻科學系統(tǒng)的整理與研究,“古史辨”思潮推動了古代畫學問題的專門考證。在這些影響當中,值得一提的是歷史學家顧頡剛,其疑古辨?zhèn)蔚乃悸穼Ξ敃r美術史研究有著極其重要而具體的影響。一顧頡剛(1893-1980),原名誦坤,江蘇蘇州人。192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門,先后任教于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等學校。創(chuàng)辦過樸社、民俗學會、禹貢學會、邊疆研究會等學術團體。顧頡剛受新文化運動和新史學觀念的影響,承襲了胡適“
石家莊學院學報 2018年4期2018-04-02
- 論國學觀念的歷史與重筑*
——以中西學術話語權之爭及其得失為中心
,分別為國粹學、國故學兩說。國粹學由晚清士大夫以及當時諸多留日學人所持。19世紀末,日本借助之前的全盤西化政策,國力大盛,甲午一戰(zhàn)大敗中國而立于強國之林,與此同時為在世界中確立自身,國粹運動也日益興盛。當時中國在戰(zhàn)事上一敗再敗,且西學東漸、中學衰微,保國全種之聲日隆,于是以其為借鑒,也興起了自己的國粹意識。梁啟超便認為中國特有的文化精神即國粹,保存光大之才能養(yǎng)成國民。[注]黃遵憲: 《法時尚齋主人復簡》,見《飲冰室?guī)熡颜搶W牋》,《新民叢報》,1902年第2
思想與文化 2018年2期2018-04-01
- 漫論20世紀中國學術研究的轉型(下)
孔家店、整理 “國故”、問題與主義、科學與玄學等。經過這些爭斗與討論,幾千年建構的經學價值系統(tǒng)終于化神奇為腐朽。以下從三個方面簡要敘述之。1.降經學為史學在中國古代的很多領域里,排座次一直都是很重要的。誰排第一,誰排第二,這個千萬馬虎不得。不僅人的排序重要,連我們今天所說的國學中的經、史、子、集也注重排序,其實這樣的排序也是一個價值序列,價值大的在前,價值小的在后。但是,在近代,經學排名第一的身份受到了嚴峻挑戰(zhàn),隨著章學誠提出“《六經》皆史”,到章太炎將經
名作欣賞 2018年16期2018-01-27
- 從保存國粹、整理國故到國學新生
了保存國粹、整理國故和國學新生三個階段,在這三個不同的階段,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時代的思想線索和國家盛衰狀況?!娟P 鍵 詞】保存國粹;整理國故;新媒體;國學經典出版【作者單位】白中林,商務印書館?!局袌D分類號】G237 【文獻標識碼】A“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泵褡逦幕膹团d是一個民族走向富強和興盛的標志,這種復興必然也是充分吸納外來文化影響之后的復興。在此意義上,國學經典的出版就是一種新生,尤其是在當下新媒體環(huán)境中,國學經典的出版更加具有活力。
出版廣角 2017年20期2017-11-28
- 論國學的內涵及馬一浮國學論的立教義旨
們的心眼里,只是國故學的縮寫。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這是胡適給出的關于國學的第一個定義。依照胡適的看法,國學就是國故學,也就是研究所有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國故”這個詞,是章太炎的發(fā)明,辛亥革命前他旅居日本時寫的一本書就叫《國故論衡》,該書正式出版在1910年。所以胡適說:“自從章太炎著了一本《國故論衡》之后,這‘國故’的名詞于是成立?!比欢?span id="7px5rhl" class="hl">國故”這個詞,在“五四”前后所引起
社會觀察 2017年8期2017-11-21
- 從一件小事談起(節(jié)選)
章太炎師稱之為‘國故。他的《國故論衡》,便是談中國學術的專著。我曾稱之為‘國故學,也曾為國內學人所共許??墒?,‘國學一詞,約定俗成,一直和‘國故一同流傳著,也就算了。以類推之,乃有國樂、國劇、國術、國醫(yī)等名詞。大家心中明白,這便是中樂、中國戲、中國武術、中醫(yī)的意思,不待細說了?!币环矫妫皣鴮W”“漢學”“中學”這一類名詞,有著和“西學”對抗的意味——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西學是物質文明,中學是精神文明”,都有著阿Q式的夸大狂心理作用。清末維新志士們說
讀者 2017年20期2017-09-26
- 從一件小事談起(節(jié)選)
章太炎師稱之為‘國故。他的《國故論衡》,便是談中國學術的專著。我曾稱之為‘國故學,也曾為國內學人所共許??墒?,‘國學一詞,約定俗成,一直和‘國故一同流傳著,也就算了。以類推之,乃有國樂、國劇、國術、國醫(yī)等名詞。大家心中明白,這便是中樂、中國戲、中國武術、中醫(yī)的意思,不待細說了。”一方面,“國學”“漢學”“中學”這一類名詞,有著和“西學”對抗的意味—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西學是物質文明,中學是精神文明”,都有著阿Q式的夸大狂心理作用。清末維新志士們說過
讀者·校園版 2017年20期2017-09-26
- ??? ???? ???? ???
? ???(整理國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 ??? ? ? ??? ?????? ????? ????? ???? ?
韓國語教學與研究 2017年4期2017-03-07
- 古典學知識與民族精神的雙重建構*
——當代中國國學學科建設的思考
詞,就是所謂的“國故學”。1906年9月章太炎在日本東京發(fā)起“國學講習會”,不久又成立了國學振起社。章太炎又稱“國學”為“國故”,并著有《國故論衡》?!?span id="pvhrphz" class="hl">國故論衡》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論小學,共十一篇,討論語言、音韻問題;中卷論文學,共七篇;下卷論諸子學,共九篇,通論諸子學的流變。章太炎所說的“國故”一詞,“國”當然是指作為國家、國族的中國,“故”則是指中國歷史上已經過去的古典學術,“國故”也就是“我國固有的文化、學術”。可見,“國故”顯然是一個中國古典學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5期2017-01-14
- 研究國故的方法
胡適研究國故,在現(xiàn)時確有這種需要。但是一般青年,對于中國本來的文化和學術,都缺乏研究的興趣。講到研究國故的人,真是很少。這原也怪不得他們,實有以下二種原因:(1)古今比較起來,舊有的東西,就很易現(xiàn)出破綻。在中國,科學一方面,當然是不足道的;就是道德和宗教,也都覺淺薄得很,這樣,當然不能引起青年們的研究興趣了。(2)中國的國故書籍,實在太沒有系統(tǒng)了。歷史書,一本有系統(tǒng)的也找不到;哲學也是如此。就是文學一方面,《詩經》總算是世界文學上的寶貝。但假使我們去研究《
中外書摘 2016年11期2016-10-22
- 目的決定聲音:“整理國故”與“創(chuàng)造國新”
聲勢浩大的“整理國故”運動?;仡欉@場“整理國故”運動的發(fā)起、發(fā)展以及結局,可以看到其與新文化運動者在文學革命潮頭上所表現(xiàn)出的狂飆突進有著鮮明的對比,體現(xiàn)著他們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舊文學的某種別樣態(tài)度。此外,“文學革命”與“整理國故”的關系,這幾乎可以看成是放大了的“白話”與“文言”,這兩組概念的沖突和境遇著實耐人尋味。1919年,《國故》月刊創(chuàng)刊,宣稱要“昌明中國固有之學術”,其主要作者為羅常培、張煊等北大學生,以及后來常大罵胡適“白話文運動”的劉師培、
書屋 2016年3期2016-03-29
- 既是歷史,也是現(xiàn)實
——國學的歷史界定與現(xiàn)實處境
實的國學定論即以國故學之立場,其界定相對中和。錢穆在《國學概論?弁言》中說:“學術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的名詞?!睂嶋H上,今日國學便是當時國故學的省稱?!?span id="tjhvtbd" class="hl">國故學”并無褒貶之意,詞語本身略顯客觀,不僅包括“國粹”,也囊括“國渣”。今天,人們對國學普遍有兩種認識。其一是廣義的國學,這通常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楚辭、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明清小說以及歷代史學典籍等一套完整
大眾文藝 2016年13期2016-01-27
- 毛子水與“整理國故”
用了大量章太炎《國故論衡》等資源。而留美期間就關注《國粹學報》的胡適,對毛子水旁征博引卻最終得出“調辭氣”這一經驗式的結論毫不在意,反而對毛氏本人產生了興趣。據(jù)說因此毛子水“得到了胡適的賞識,此后,便常出入于胡家,……以致有人把毛子水戲稱為‘胡宅行走”(季羨林《北大校長胡適》)。受到胡適器重、與傅斯年這樣的學生領袖過從甚密,再加上聆聽過章太炎反“孔教”的教誨,毛子水也就順理成章地投身于“新文化運動”中。一九一九年,傅斯年、羅家倫創(chuàng)辦新潮社與《新潮》雜志,毛
書城 2015年9期2015-05-30
- 晚清民國時期國學論爭主要問題研究綜述
中在“國學”是“國故學”的簡稱還是特指中國學術,恰恰體現(xiàn)了這個問題從一開始就具有糾結性和爭議性。1919年毛子水受章太炎《國故論衡》的啟發(fā),論證出“國故”的定義,即“國故就是中國古代的學術思想和中國民族過去的歷史”[5]。進而又闡發(fā)了“國故”與“國故學”的關系:“古人的學術思想,是國故;我們現(xiàn)在研究古人的學術思想,這個學問,亦就是我們的國新了。這個學問應該叫做國故學:他自己并不是國新,他的材料是國故”[5]。這篇文章發(fā)表后張煊對此進行了駁斥,對“國”與“故
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5年6期2015-04-10
- 整理國故與民國文論的體系書寫
代發(fā)凡起例的整理國故運動是新文化運動深化的產物,它所體現(xiàn)出的科學理性和系統(tǒng)眼光推動了民國文論書寫的獨立進程,顯示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現(xiàn)代轉型。一、進化論視野下的文論書寫“國故”一詞,《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義為“我國固有的文化(多指語言文字、文學、歷史等)”。在古代意味著國家遭受兇、喪、戰(zhàn)爭等重大變故,它至晚清被賦予新義,魏源《定庵文錄敘》為龔自珍文集作序:“其書以六書小學為入門,以周秦諸子、吉金樂石為崖郭,以朝掌國故、世情民隱為質干?!盵1](P239)其中“國故”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2期2015-04-10
- 在整理國故運動的歷史語境中考察《國學叢刊》的思想淵源
雜志。彼時,整理國故運動正在學術界如火如荼地展開。整理國故運動由北而南波及全國,這成為《國學叢刊》應運而生的誘因;而《國學叢刊》的創(chuàng)刊也正是東南大學國學研究會直接參與“整理國故運動”的結果。本文的重點是理清“整理國故運動”的發(fā)展脈絡,明確整理國故運動中存在著不同的兩派:國粹派與新思潮派。并以此為基石,追溯東南大學國學研究會“整理國故”的思想淵源。一、整理國故運動的醞釀期整理國故運動肇始于章太炎。清季,國粹歐化之爭大行。閉關鎖國許久的中國人一旦睜開眼看世界,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1期2015-03-26
- 以西學為闡釋視角的整理國故
——傅庚生批評史學研究
為闡釋視角的整理國故 ——傅庚生批評史學研究趙靜蕓(山西大學文學院,山西太原030006)從具有傳統(tǒng)意義的詩評文到中國文學批評的現(xiàn)代轉型,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建立,始終面臨著如何處理中西關系的問題。對此,傅庚生主張以西學為闡釋視角,重整梳理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評文;在整理國故的同時,關注對西方文藝理論思潮的借鑒與融合,在接受和傳播四要素理論的同時,探尋四要素理論與傳統(tǒng)詩評文的相通之處,并以此為理論框架,建構批評史學觀念。這種以西釋中的視角,超越了傳統(tǒng)考據(jù)、注疏層面的批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1期2015-02-22
- 論整理國故運動對齊魯文化發(fā)展的啟示問題
3165)論整理國故運動對齊魯文化發(fā)展的啟示問題王凱,李先明(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東曲阜273165)整理國故運動是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影響最大的文化思潮之一,它有力推動了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由于其學術理路的一些缺陷及當時時代背景的影響導致這場運動的最終衰竭。本文對整理國故運動這段歷史的興衰原因進行簡要探究,并從致用與求真兩個視角解讀整理國故運動對當下齊魯文化發(fā)展的啟示問題。整理國故;齊魯文化;社會責任;中國夢;學術求真民國時期是中國文化由傳
棗莊學院學報 2015年4期2015-01-31
- “五四文化圈”里的傳統(tǒng)文化
——關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再認識
之后倡導的“整理國故運動”以及種種努力同樣對發(fā)現(xiàn)與重新評定傳統(tǒng)文化價值有著重要作用。如果僅就一些言論就來判斷知識分子對于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或者認為傳統(tǒng)文化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只是被扼殺與打倒也太過于片面。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個復雜的現(xiàn)象,但可以說五四新文化運動不管是支持的和反對的人都圍繞著傳統(tǒng)文化這樣一個問題,所以無疑傳統(tǒng)文化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大背景里獲得了勃勃生機。五四新文化運動給予了傳統(tǒng)文化一個先天發(fā)展的背景,倡導一種科學精神來重新評定傳統(tǒng)文化
參花(上) 2014年1期2014-12-11
- 走進國學
章太炎,提出了“國故之學”,章太炎著的《國故論衡》一書,主要論小學、文學和諸子學,涵蓋了國學研究的主要領域,但這本書不太容易讀。中學、漢學、國粹、國故等名稱都不是總攬全局的概念,最后學者選定了“國學”這一稱謂,因為它有縱覽諸家、包羅萬象之意,這是“國學”一詞的大體淵源。國學的源頭活水究竟是什么?用一句最簡單的話來概括,即“先秦之學的生發(fā)”,這是對國學簡潔而明了的論述?!跋惹亍币话憬缍ㄔ谖髦堋⒋呵锖蛻?zhàn)國時代。國學是一個融匯百家的開放性學術體系。公元一世紀到二
內蒙古教育·綜合版 2014年11期2014-10-21
- 現(xiàn)代化潮流中的國學思潮及其使命
文化運動的“整理國故”運動,其目的在于運用西方學理批判、清理和改造中國舊有的學術體系,引導其匯入現(xiàn)代國際學術潮流。這是現(xiàn)代學術史和教育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國學思潮?!坝每茖W方法整理國故”的口號,較早由毛子水、傅斯年在1919年5月的《新潮》雜志提出,經胡適等人極力提倡而形成一種學術風氣。為推動此項學術工作的開展,1922年1月,北京大學率先成立了研究所的第一個專業(yè)分支研究機構國學門。隨后,又由胡適代表國學門同人起草《〈國學季刊〉發(fā)刊宣言》,詳細闡述了“整理國
中國思潮評論 2014年0期2014-08-15
- 重建斯文
當務之急?!安?span id="5v5pnfb" class="hl">國故”、“融匯新知”, 才能讓中國“斯文”如今我們要重建斯文,再創(chuàng)中華文明的輝煌,不應該被簡單地理解為要重建一個“儒教中國”?!耙蚋飺p益”本來就是孔子面對儒學之“變”而提出的一個基本原則。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儒學之所以始終是一個活生生的傳統(tǒng),就在于她能夠保持開放,不斷吸收其他的思想傳統(tǒng)。傳統(tǒng)文化也并非能囊括今日“斯文”之一切。因此,一切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成分,對于目前我們所當重建的“斯文”,都是值得吸收的資源。因此,對于“斯文”,我們首先得有
黨建文匯·上 2014年6期2014-07-04
- 章太炎的國學思想與閱讀觀
候,有“國粹”“國故”“國學”等多種不同的說法。1905年2月《國粹學報》創(chuàng)刊,章太炎為主要撰稿人。1906年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東京組成國學講習會,章太炎為主講人。1910年章太炎在日本講演的文字集結出版,即《國故論衡》。胡適說:“自從章太炎著了一本《國故論衡》之后,這‘國故’的名詞,于是成立?!盵1]胡適認為國學就是國故學,在《〈國學季刊〉發(fā)刊宣言》一文中,他這樣說道:“國學”在我們的心眼里,只是“國故學”的縮寫。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
新世紀圖書館 2014年4期2014-07-02
- 國文 國史 國倫
國學”一詞,為“國故之學”的簡稱。所謂“國故”,指中國傳統(tǒng)的學術文化之故實,此前清人多有用例,如魏源認為,學者不應迷戀詞章,學問要從“討朝章、討國故始”(《圣武記》卷十一),這探討國故的學問,也就是后來所謂之國學。經清末民初諸學者(章太炎、梁啟超、羅振玉、王國維、劉師培、黃侃、陳寅恪等)闡發(fā)和研究,“國學”所涉領域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文學,約與現(xiàn)代人文學的文、史、哲相當,但突現(xiàn)了中國固有學術的內容,自有其存在與發(fā)展的根據(jù)?!皣鴮W”包括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
書屋 2014年4期2014-05-26
- 黎庶昌與《全黔國故頌》
3002)《全黔國故頌》(簡稱《國故頌》)是黎庶昌收錄編撰的一部貴州從漢到清歷史名人的專題資料集*注釋:本文引文未出參考文獻者,均見《全黔國故頌》稿本。。全書仿方志人物傳體例,分名臣、忠義、循吏、儒林、文苑、孝友、貨殖、方技、列女、土司、奸臣十一類。加上附錄共收錄一百三十五人,約69萬字。除抄錄了有關傳主的各種資料外,還增加了以賦體形式對所收人物立身行事及功業(yè)德行、學術、文學成就作的概略評述的“頌”。由于現(xiàn)存全書是以稿本存世,并未完成,黎庶昌撰寫有頌的僅何
教育文化論壇 2014年5期2014-04-17
- “整理國故”:“五四”激進文人的駁難與作為
081)一“整理國故”是1920年代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在經學走向邊緣的民國初年,當1919年11月胡適于《新思潮的意義》中揭橥“整理國故”口號的時候,更多偏重于廣義的史學范圍和批判畛域。正如胡適1924年再次于東南大學的演講所說:“兩年前來寧的時候,曾在貴校講演‘研究國學方法’。那時有許多朋友都說:‘是偏于破壞方面,提倡壞古;于建設方面,多未談及’”。①殊不知破壞或者說批判的趨向在1923年前后就發(fā)生了改變,新舊人物無論是名流巨擘還是學界新秀紛紛追隨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年3期2014-04-01
- 國學與國民教育
。他認為國學是“國故學”的簡稱?!?span id="plv5nt5" class="hl">國故”一詞是章太炎的發(fā)明,他早年的一本書就叫《國故論衡》。那么什么是“國故”呢?國故就是所有的中國歷史文化,包括禮儀、制度、人物、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工藝、服飾等等。如果對所有這些內容作研究都叫做“國學”,那么“國學”的概念便過于寬泛,內涵不夠確定,定義難以成立。因此,國學是國故學的簡稱這個定義,并沒有被學術界采用,后來大家一致認可的說法,是國學為中國固有學術,包括先秦諸子百家之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代理
教師博覽 2013年2期2013-11-25
- 近代國學的新舊、中西之維
解為“國粹”、“國故”或者與后兩個概念互用?!皣狻备拍钍加谌毡久髦尉S新時期,本指民族文化的精髓,旨在突出為一國所獨有、他人難以模仿的文化特性,后來更多指承載著這種文化獨特性的物質產品;“國故”指民族歷史文化的一切遺產。可見,“國粹”側重價值判斷,指本國文化之精華;“國故”側重固有之舊,主要指世代的歷史傳統(tǒng)和積淀。二者各有側重,卻共同指向國學之作為一國之學為本土固有的不可或缺。一言以蔽之,古代意義上的“國學”是在中國本土文化的視域中進行的,近代意義上的“國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3年11期2013-08-15
- “國故學”與“中國學術”的糾結*——民國時期兩種“國學”概念的爭執(zhí)及其語境
文祺在《重新估定國故學之價值》中提出:“整理國故這種學門,就叫做國故學,國故是材料,國故學是一種科學。從來沒有人替國故學下過定義,我且來替它下一個定義吧!”①吳文祺:《重新估定國故學之價值》(1924 年2 月12 日) ,許嘯天編:《國故學討論集》第1 集,上海:群學社,1927年,第 41 頁。當代學者也有認為吳文祺所講的,“多半都是在發(fā)揮或系統(tǒng)化毛子水、胡適、曹聚仁先已提出的觀念,很能提示當時少年新進那種目中無人、橫掃一切的氣慨”②羅志田:《西學沖擊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5期2013-01-22
- 章太炎和他的《國故論衡》
1)一、章太炎《國故論衡》的名義清同治七年戊辰十一月三十日(公元 1869年 1月12日),章太炎先生出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縣東鄉(xiāng)倉前鎮(zhèn)。初名學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一作“梅叔”)。因傾慕明末清初愛國學者顧炎武(名絳),改名絳,別號太炎,太炎先生的弟子、后學和仰慕者多以這個別號相稱。他的筆名、別號較多,主要有:絳叔、章燐、章緇、章氏學、西狩、日本西狩祝予、陸沉居士、窮荒孤客、臺灣旅客、亡是公、獵胡、支獵胡、末底、戴角、獨角、支拉夫、支那夫、獨立生、毛一、膏
邯鄲學院學報 2011年3期2011-08-15
- “整理舊文學”與“整理國故”
——論鄭振鐸治學思想的形成
舊文學”與“整理國故” ——論鄭振鐸治學思想的形成李 俊*(暨南大學文學院,廣東廣州 510632)作為一代歷史記憶,“整理國故”成為一場影響深遠的學術運動。延至文學領域,胡適以歷史方法考證文學,開文學考據(jù)化的風氣之先。在此背景之下,鄭振鐸提出“整理舊文學”,其整理范圍和方法與“整理國故”遙相呼應,并借助《小說月報》等文學傳播媒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治學個性與研究范式。整理國故;治學思想;胡適;鄭振鐸作為新文學建設過程中最早提出“整理舊文學”的鄭振鐸,繼胡適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1年1期2011-08-15
- 胡適與實驗主義史學新探
驗主義史學;整理國故如果把中國的新文化運動看作中國的“文藝復興”,胡適可謂是這場“復興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和推動者。胡適先生著作等身,在文史哲等領域皆有造詣。在史學上,其主要史觀為實驗主義史學。他也是按照實驗主義的理論和方法來治中國史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胡適的實驗主義史學思想(一)實驗主義與實證主義“實驗主義”一詞,有人也稱之為“實用主義”、“工具主義”等。但胡適認為“實驗主義”更恰當。實驗主義不僅注重經驗和過程,還強調實踐。實驗主義作為一種方法論就是用科
黑龍江史志 2011年7期2011-08-15
- 矯枉過正,退而自省
—— 胡適思想論戰(zhàn)策略初探
在影響深遠的整理國故與中西文化論戰(zhàn)中,胡適這種“矛盾”言論與思想論戰(zhàn)策略尤值得深思。探討胡適的思想論戰(zhàn)策略,對于理解胡適,對于時下的中國,具有理論與現(xiàn)實的意義。胡適;矯枉過正;退而自??;思想論戰(zhàn);整理國故;全盤西化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暴得大名”,繼而成為引領中國現(xiàn)代思想界之旗手,除了個人卓絕的學識外,在很大程度上與其思想論戰(zhàn)策略也是分不開的。其思想論戰(zhàn)策略,概言之,即矯枉過正、退而自醒:在論戰(zhàn)之始,他往往采取過于激烈的言辭,置論敵于措手不及之境,頗有縱橫捭
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1期2011-03-19
- 胡適和他的《希望》
——現(xiàn)代“歌詩”賞析(三)
話文學革命、整理國故、自由主義的熱切期待和一往情深的形象寫照。在這當中,白話文學革命的成功和整理國故的卓有成效,都曾讓胡適感到希望成為現(xiàn)實的欣慰,唯獨自由主義,一直到他逝去的那一刻仍然只是他心中不愿放棄的希望。1970年代,這首詩經過陳賢德和張弼的譜曲,臺灣救國團青年自強活動的教唱,以及銀霞、包美圣、劉文正等歌手的演繹開始流傳,到了1980年代以臺灣校園歌曲的名義在大陸風靡一時,在那個吉他盛行的年代,這首歌成了學習吉他彈唱的啟蒙曲。只不過,這首歌的歌名不再
名作欣賞 2010年16期2010-08-15
- 梁啟超與近代“國學”概念的提出
——兼論中國近代國學思想形成的幾種分析路徑
中學”“舊學”“國故”“國粹”等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讓位于“國學”,與梁啟超對國學的獨特闡釋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梁啟超把國學與“舊學”從區(qū)分到合并,確立了“國學”的學統(tǒng);國學與“新學”的對立,樹立了“國學”的中心位置;“新國學”與國故運動的交鋒,標明了“國學”的完整內容。梁啟超;國學;漢學;新學;新國學“國學”最早的確切含義是指國家一級的貴族學校,西周時期的學校分為“國學”和“鄉(xiāng)學”兩種,設在周王朝都城和諸侯國都城的學校為國學,是大貴族子弟的學校;各地所設的鄉(xiāng)學
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2期2010-04-11
- 略談胡適的小說考證與整理國故
,而應是當時整理國故的內容之一。胡適恰好既是新文學運動的發(fā)起者,又是整理國故的號召者,這使他由推崇白話小說進而從整理國故的視角去作認真的學術研究?!?span id="htplxz5" class="hl">國故”這一概念亦是二十世紀初年出現(xiàn)的,它體現(xiàn)了一種學術思潮。晚清以來隨著西學東漸的加劇,一些文化保守主義者力圖保存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華——“國粹”,從而樹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因而于1903年冬在上海倡議成立國學保存會。此會于1905年正式成立,創(chuàng)辦《國粹學報》,刊行《國粹叢書》,宣告國粹學派的興起。章太炎是國粹學派
古典文學知識 2009年3期200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