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在整理國故運動的歷史語境中考察《國學叢刊》的思想淵源

        2015-03-26 20:51:06李書杰
        關鍵詞:國故叢刊國粹

        李書杰

        (東南大學 人文學院,江蘇 南京210096)

        《國學叢刊》是1920年代東南大學以國文系師生為主的國學研究會以“整理國學,增進文化”為宗旨創(chuàng)刊發(fā)行的學術雜志。彼時,整理國故運動正在學術界如火如荼地展開。整理國故運動由北而南波及全國,這成為《國學叢刊》應運而生的誘因;而《國學叢刊》的創(chuàng)刊也正是東南大學國學研究會直接參與“整理國故運動”的結果。本文的重點是理清“整理國故運動”的發(fā)展脈絡,明確整理國故運動中存在著不同的兩派:國粹派與新思潮派。并以此為基石,追溯東南大學國學研究會“整理國故”的思想淵源。

        一、整理國故運動的醞釀期

        整理國故運動肇始于章太炎。

        清季,國粹歐化之爭大行。閉關鎖國許久的中國人一旦睜開眼看世界,在對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頗感震撼之余,部分激進者仿佛瞬間就洞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荼毒。便力主“全盤歐化”,認為“提倡國粹有礙于中國之發(fā)展”。但也不乏主張“溫故知新”者,其中以章太炎最為代表。此派由于對“國粹”的大力提倡,被后人冠以“國粹派”之稱。章太炎早年師從俞樾,致力于“稽古之學”。1894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民族危機深重。章太炎走出書齋,投身革命,親身經歷1911年辛亥革命以及此后的反北洋軍閥的戰(zhàn)爭。投身革命的同時,章太炎未曾廢學。早在辛亥革命之前章流亡日本時,就主編《民報》,并任“國學講習會”主講。由章太炎主講的“國學講習會”于1906年成立于日本,會員為中國留學生?!秶鴮W講習會序》由“國學講習會發(fā)起人”起草,其中關于章太炎的有以下文字記載:

        今先生避地日本,以七次逋逃、三年禁獄之后,道心發(fā)越,體益加豐,是天特留此一席以待先生,而吾人之欲治國聞者,乃幸得與此百年不逢之會。同人擬設以國學講習會,請先生臨席宣講,取為師資,別為規(guī)則,附錄于后。先生之允為宣講者:一、中國語言文字制作之原;二、典章制度所以設施之旨趣;三、古來人物事跡之可為法式者。

        從此段文字記載可以看出,章太炎可謂是此國學講習會最為重要的第一人。章太炎作為此會會員的精神導師,足以代表此會的學術旨趣。國學講習會序言開篇就說:“今之世多能言昌明國學之必要者。顧國學何以須昌明?抑由何道而始獲昌明?且昌明之者當屬之何人?則人亦罕能詳言其故也。今幸有會,吾人獲以解決此問題焉”。因此,“昌明國學”四字足以概括本會宗旨。序言接著分析了“科舉、國學、新學”的復雜關系:“科舉廢矣,代科舉而興者新學也。新學者,亦利祿之途也,而其名為高。業(yè)新學者,以科舉之道業(yè)之,其弊害自與科舉等。而新學則固與國學有比例為損益之用,非詞章帖括之全屬廢料者比。前之言國學者,可絕對棄置科舉;而今之言國學者,不可不兼求新識。前之業(yè)科舉者,不敢排斥國學,而今之業(yè)新學者,竟敢詆國學為當廢絕”。這段文字表面看來是在辨析科舉、國學、新學三者之間的關系,但科舉于1905年已被清政府正式廢除,這篇序言寫于1906年,此時關于科舉已實在沒有爭論之必要,因此此矛頭所指實僅為新學。當此之時,歐化與國粹之爭正處于風口浪尖,國學講習會同人認為支持新學,詆毀國學應當廢絕,這帶來的弊害實不亞于千年科舉之障害。正是由于新學的興起,由于激進的歐化論者的存在,在科舉已當廢絕的今日,國學之昏暗較之科舉時代而尤倍蓰。國學講習會同人反對“全盤歐化”的論調可謂振聾發(fā)聵。最為進步的是,他們反對“全盤歐化”,卻并不反對“新學”,而是主張“國學與新學可資為消長”。主張“國粹可以包容歐化,中國卻不能儀刑他國,也不能毀其過去而別鑄新型”。從對新學與國學的態(tài)度上說,他們承接了清末主張“溫故知新”的國粹派的主張。除此以外,國學講習會同人更是有著強烈的愛國好學意識,這體現在以下文字:“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能自立者也。固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于國家之存滅,是不亦視前世為尤岌岌乎?”[1]國學講習會同人深感國學不興則國不能自立,他們“昌明國學”以救國、立國、興國的目的就不言自明了。近世言國學者頗有意將國學與民族國家聯(lián)系起來,此篇序言更是明白無誤地提出“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國家之存滅”,使國學一詞帶有[濃厚的文化民族主義色彩。

        同一時期,1905年初,鄧實、黃節(jié)于上海成立“國學保存會”,該社刊物《國粹學報》于此年的2月23日正式創(chuàng)刊。避居日本的章太炎成為該雜志的主要撰稿人。除章太炎外,國學保存會主要成員還有鄧實、黃節(jié)、章太炎、劉師培、黃侃、鄭孝胥、鄭文焯、馬敘倫等人。馬敘倫提出:“國之立也,有大寶焉,是名曰國粹。國粹存則國存,國粹亡則國亡,國粹盛則國盛,國粹衰則國衰”[2]。國學保存會成員也都有著文化民族主義的自覺意識。鄧實撰寫《國粹學報發(fā)刊詞》明確指出:該刊之志,在于“保種、愛國、存學”[3];而在《略例》篇復曰:“本報以發(fā)明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鄧實在其《國學無用辯》一文,開篇即曰:“學以為國用者。有一國之學,即以自治其一國,而為一國之用;無學者非國,無用者亦非學也”。鄧實強調國學的社會功用,將國學興衰緊密聯(lián)系國家興亡。更有言曰:“明之季,國既亡矣,而北有夏峰、習齋,西有二曲,東南有亭林、梨舟、船山,皆思本所學以救故國。著書立說,哭告天下,而天下之人不應,漠然若毋動其中。其言不用,而神州遂至陸沉。夫使數君子之學,得以見施于時,則亭林鄉(xiāng)治之說行,而神州早成地方自治之制;梨州原君、原臣之說昌,則專制之局早破;船山愛類辨族之說著,則民族獨立之國久已建于東方矣”[4]。鄧實將學術與國之興亡的關系強調至此地步,有力地反駁了“國學無用”的論調,同時也再次證實了“學,可以興國”的主張。國學保存會等人“國粹盛則國盛,國粹衰則國衰”、“無學者非國,無用者亦非學”的論調與日本國學講習會“國學不興,則國不能自立”的論調相比,可謂是在文化民族主義的思想進路上更進了一步更深了一層,除強調國學與民族國家的緊密聯(lián)系外,更提出了“無用者亦非學”,學術不用于促進社會進步就不是學術,將學術的社會功用強調到了一個更深層次。章太炎作為《國粹學報》的主要撰稿人,同時又是日本國學講習會主講,兩者對國學的大力推崇以及對國學社會功用的強調,都是深受章太炎文化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關于歐化與國粹的論戰(zhàn)稍有緩解,《國粹學報》隨之??珖鴮W卻日益為學界重視。

        章太炎于1908年4月至10月再次退居日本講學。當時留日學生雖好學,卻因為校課所牽以致錯過聽講。章太炎便特于星期日另開一課,其誨人不倦至此。當時聽講者很多后來成為大有所為之人,如黃侃、錢玄同、魯迅、許壽裳、朱希祖、周作人、龔未生、汪東等。

        1910年,章太炎將自己的國學研究成果輯為《國故論衡》。“國故”一詞,即來源于此。變“國粹”而為“國故”,這實開后來“整理國故運動”的先河。

        1912年,章門弟子馬裕藻、錢玄同、沈兼士、許壽裳等在杭州發(fā)起國學會,以“講授國學,保存國故”為宗旨。章太炎被推舉為會長。在1919年新文化運動中,章門弟子發(fā)生分化,這是后話。

        二、整理國故運動的“發(fā)展高潮期”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前后,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人發(fā)起了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在高舉“民主與科學”大旗的同時,又喊出了“反傳統(tǒng)、反孔教、反文言”、“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打倒孔家店”等口號。新文化運動甫一肇始,對傳統(tǒng)就發(fā)起了尖銳的攻擊。《新青年》雜志以及北京大學成為此運動的兩大陣地。由于章太炎投身革命之時不惟自己不曾廢學,更是樂于誨人。因此在作為新文化運動陣地的北大,章門弟子占據著主導地位。當新文化運動爆發(fā)后,部分學人在思想大解放的影響下,思想由保守一躍而改為激進。如1912年還發(fā)起國學會的章門弟子錢玄同在《新青年》第四卷第四號上就“中國今后的文字問題”與陳獨秀等人通信,稱“欲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5]。原來的保存國粹的主張現在走向了另一個破壞毀滅國粹的極端。章門弟子原都是追隨章太炎的國粹派,至此發(fā)生分化。其中以錢玄同、沈兼士為代表的開新派否定了此前“講授國學,保存國故”的主張,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而以黃侃為代表的守舊派不改初衷,仍堅守著以學救國的理想。

        新文化運動全盤否定傳統(tǒng)以及部分章門弟子的倒戈自然引起了“國粹派”的不滿。1919年初,在作為新文化運動陣地的北大校園內,在守舊教員劉師培、黃侃、馬敘倫、陳漢章、陳中凡、吳梅、黃節(jié)、林損等支持下,由北大國文系學生成立國故社,并出版刊物《國故》?!秶省芬浴安髦袊逃兄畬W術”為宗旨,緊承國學保存會文化民族主義思想進路,與校園內的新文化運動形成對立之勢。國故社實為國學保存會的繼續(xù),不僅因為國故社主力成員劉師培、黃侃都曾為國學保存會的老會員,更是因為兩者在學術取向上的一致性——都主張“保存國粹”“昌明國故”。

        雖然新文化運動不容置疑的占據著學術界的主流,可是處于邊緣的被潛流化的國粹派“昌明中國固有之學術”口號的提出,還是讓新文化運動參與者不得不去重新思索:在一味趨新的同時,對傳統(tǒng)文化到底應該采取怎樣的一種態(tài)度。胡適最先發(fā)聲,1919年12月他一改新文化運動初期“反對舊文學”、“打倒孔家店”等激進論調,在《新思潮的意義》一文中,提出了“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的主張[6]。“整理國故”不僅給新文化運動者指明了對待傳統(tǒng)文化應有的態(tài)度和立場,同時它以其中立、不褒不貶的中性色彩矯正了運動初期對傳統(tǒng)文化全盤否定的激進論調。因此它一見諸紙端,立即贏得了新文化運動參與者大多數人的支持。他們很快響應胡適的號召,參與到“整理國故運動”,這就是整理國故運動的新思潮派。新思潮派的主力其實多是從章門弟子中分化出的“開新派”,他們本就對舊文學、舊傳統(tǒng)不忍全盤否定。之所以將新文化運動參與者中支持“整理國故”的一派,稱為“新思潮派”,是因為胡適在《新思潮的意義》一文中最早提出了“整理國故”的觀點。1921年北大成立研究所國學門。至1923年1月,其雜志《國學季刊》創(chuàng)刊。此后,整理國故運動便在全國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1921年7月31日,胡適在南高師暑期學校演講《研究國故的方法》。是時,整理國故運動已形成全國之勢,胡適此次演講可謂“正合時宜”,并成為南高師東南大學參與此次運動的導火線。東大順應潮流,于1922年10月13日,正式成立“國學研究會”,其后正式創(chuàng)刊同人刊物《國學叢刊》。

        國學運動其實最早應溯源至章太炎。以章太炎、劉師培、黃侃等為代表的國粹派從最初的國學保存會到如今的國故社,一直從事的便是對國故的整理工作,只是因為在那個特定的趨新的時代,一味固守舊文學不足以形成大的影響。而胡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提出“整理國故”的口號,一方面容易爭取到同派學者的認同,另一方面又由于他有意修正新文化運動前期的對舊文學的步步緊逼,愿意給舊文學的延續(xù)提供生存條件,因此也極易得到國粹派的擁護。所以整理國故運動實際肇始于章太炎,而至于胡適方才形成大的影響。但是筆者認為決不能簡單地以時間為縱向維度把國學運動劃分為醞釀期,高潮期及其后延續(xù)多年至于落幕。這樣一來,就把胡適和章太炎在整理國故上的差異給遮蔽了。

        三、整理國故運動中的兩派

        以章太炎為首的國粹派與以胡適為首的新思潮派雖然同為整理國故,但兩者卻有著不可調和的沖突。這沖突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成為整理國故運動內部的兩派間的論戰(zhàn)。

        首先,整理國故的目的取向不同。隸屬于國粹派的國故社成立的初衷便是不滿北大校園內的新文化運動。而新思潮派是從新文化運動參與者中派分出來的,他們只是把整理國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一部分,認為整理國故是新文化運動的題中應有之意,他們是新文化運動參與者中對舊文化比較溫和的一派,他們只是在提倡新文化運動之余,對舊文化進行整理。對新文化運動態(tài)度之不同,決定了兩派整理國故的目的取向必然相迥。以1905年成立的國學保存會論,以章太炎論,以國故社論,三者無一不把國學興衰與國家興亡等同起來,主張“學可以興國”,看重的強調的是整理國故的社會意義。他們整理國故是為了在民族危亡之際,在危機深重之時,以中國幾千年來積累的舊學厚典來復興國家,重振民族。他們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濃厚的民族國家意識,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自覺擔當。而新思潮派卻截然相反。他們推崇新文學,在整理國故之前就對國故抱足了成見,他們認為國故那些昔日的光輝于如今之社會已不合時宜,整理國故就是真正弄懂國故之如何不利于如今社會的發(fā)展。早在胡適提出“整理國故”的口號之前,兩名北大學生:新思潮派成員毛子水與國粹派成員張煊之間曾發(fā)起過一場關于國故的論爭。后胡適發(fā)表《論國故學——答毛子水》以聲援論爭中的毛子水。文章指出:“張君的大病是不解國故學的性質”并接著說:“國故學的性質不外乎要懂得國故,這是人類求知的天性所要求的。若說是應時世之需,便是古人通經而致生平的夢想了”[7]。胡適認為做學問不當先存狹義的功利觀念,只當存一個“為真理而求真理”的態(tài)度。胡適此段話是最能代表兩派整理國故目的之不同的。借這段話,便可以分別概括兩派整理國故的目的。國粹派便是“通經而致生平”,重在整理國故的學術功用。而新思潮則是“為真理而求真理”,重在純學術的研究。

        其次,整理國故的方法取徑不同。新思潮派與國粹派兩者學術背景迥然相異,雖同整理國故但目的取向又不同,這些便決定了兩者在整理國故的取徑方法上必然不同。胡適《新思潮的意義》,明確指出“新思潮的運動對于中國舊有的學術思想應持批判的態(tài)度”。并且將整理國故分為系統(tǒng)的四步:第一步是條理系統(tǒng)的整理;第二步是要尋出每種學術思想怎樣發(fā)生,發(fā)生之后有什么影響效果;第三步是要用科學的方法,作精確的考證;第四步是綜合前三部的研究,各家還他一個本來面目,各家都還他一個真價值。胡適提出要用科學方法整理國故。這里的科學方法不惟是外國的發(fā)明,在胡適看來在中國亦是有源可溯的。在《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一文,胡適直言:“中國舊有的學術,只有清代的‘樸學’確有‘科學’的精神”[8]。“樸學”又稱“漢學”,與之相對的是“宋學”。大概來講,“漢學”又稱“章句之學”,從輯補、校正、訓詁入手,形成了重訓詁、重考據的研究方法;而“宋學”又稱“義理之學”,從經書的要旨、大義、義理著眼,去探究其豐富內涵。胡適認為清代學者在文字學、訓詁學、??睂W、考訂學方面拋棄宋以來學者用主觀的見解來做學問的方法,而替之以尋找物化的證據、類推、歸納、演繹等科學方法。胡適倡言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實際所提倡的便是重訓詁、考據的清代學術方法。而國粹派整理國故,因其“通經而致生平”的取向,因重學術的社會功用,因此從淵源上說,不免偏于重義理的宋學一途,但國粹派也并不因此輕視訓詁、考據之學,雖有所偏于義理,在學術方法上實是“調和漢宋”。雖是調和漢宋,但因國粹派特別強調學術與國家的緊密聯(lián)系,對“不言致用”的漢學難免有所疵議。章太炎就指出清代的古史研究不過是“度制事狀征驗,其務觀世知化,不欲以學術致用”[9]。國學保存會創(chuàng)立者鄧實更是明言反對無以致用的漢學,而推崇顧炎武“以實用為歸,故其說經,追漢采宋,不名一家,各通其大義而施之今日所可行者”。鄧實強調治學“以實用為歸”,學術不能獨立于“致用”。通過以上比較,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新思潮派在整理國故運動中,以清學漢學為宗尚,倡言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重視訓詁、考據,不重義理,將義理視為主觀,將學術獨立于社會致用;而國粹派以重義理的宋學為宗尚,但不輕視考據、訓詁在做學問時的作用,試圖在“調和漢宋”的基礎上實現“學可以興國”的學術理想。

        四、東南大學《國學叢刊》的思想淵源

        東南大學于1922年10月13日正式成立國學研究會,正式參與到整理國故運動中。此前1921年7月31日胡適在南高師東南大學演講《研究國故的方法》,此文成為東南大學參與整理國故的直接導火索??墒菛|南大學國學研究會在學術取向上,卻不同于胡適,而是延續(xù)了以章太炎、劉師培為代表的國粹派的學術理路。

        首先,國學研究會最重要的四位指導員:陳中凡、顧實、吳梅、陳去病都曾參與國粹派陣營。國學研究會雖然是由東南大學國文學系的學生發(fā)其創(chuàng)辦的,但在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則是此四位國文系教授。其中,陳中凡、吳梅都曾是北大國故社《國故》月刊的特別編輯,尤以陳中凡更是《國故》總編輯劉師培的嫡傳弟子,并曾于劉師培仙逝之后親自料理后事,照料一切。由于這一層關系,劉氏后人將劉師培遺稿交付陳中凡,陳中凡擇其關于國學者,刊載于《國學叢刊》。顧實早年留學日本期間,深受章太炎主編的《國粹學報》影響。陳去病更是直接參與編輯《國粹學報》,并曾于《國粹學報》發(fā)詩文數篇。因此,《國學叢刊》四位指導員從學術傳承來看,都曾受到來自章太炎或者劉師培的影響。而與新文化運動中派分出的“新思潮派”無甚交集。

        其次,《國學叢刊》繼承了國學講習會以來國粹派一以貫之的“文化民族主義”思想。這具體體現在《國學叢刊·發(fā)刊詞》:

        強鄰當前而知宗國;童昏塞路而思圣學。語曰:“見兔顧犬,亡羊補牢”。洵乎猶足以有為也。昔者,隋唐之隆也,華化西被,方弘海涵地負之量。迨及遜清之季,外學內充,大有喧賓奪主之概。曾幾何時,事異勢殊。自非陳叔寶太無心肝,誰無俯仰增慨?則海宇之內,血氣心知之倫,咸莫不囂然曰“國學”。與夫本會同人,近且出其平素之研究,而有《國學叢刊》之舉行。豈有他哉?一言以蔽之曰“愛國也,好學也”,人同此心而已矣。[10]

        國學研究會同人在強鄰當前、童昏塞路之時,而知宗國,而思圣學,與國學保存會成員鄧實的“學以為國用者。有一國之學,即以自治其一國,而為一國之用”如出一轍。其“愛國好學”的學術理路與重視學術社會功用的國粹派同一系統(tǒng),可將其視為國粹派在整理國故運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繼續(xù)與新思潮派為求真理而做學術的純粹學術理路保持對立。

        《國學叢刊》以“愛國好學”作為其堅持文化民族主義的理論宣言。接下來不妨看看《國學叢刊》對“愛國好學”的具體實踐。傳統(tǒng)文學民族文學的思想基礎是儒學,是以孔子學說為基礎,包括孟荀的儒家學說。新文化運動主張除舊革新,打倒孔家店。與此對立,學術界主張文化民族主義者卻力圖給孔子以中肯的評價?!秶鴮W叢刊》貫徹著文化民族主義,多載有關儒家的學術研究成果,他們不事打鬼,反而對孔子對儒教多有褒譽。如《孔子仁說》篇就通過系統(tǒng)闡釋得出結論:孔子人生哲學,以仁為本,而仁之中,又可析為忠恕,以禮樂為用[11]。接著作者楊筠如指出孔子的人生哲學在立身與治世兩方面很有功效。這便是在打倒孔家店的主流語境中,給孔子哲學的中肯評價,是對傳統(tǒng)文化民族文化的捍衛(wèi)。其他如《孟荀以前之儒家思想》《儒家教育學說》《荀子心理學說》等“尊孔”學術在《國學叢刊》上是占有一定比例的。除“尊孔”一端,《國學叢刊》對文化民族主義的堅守還表現在其文化立場上堅守民族文化本位。顧實《國民文學之決心》最后的結論雖為:“采擷古今中外之長,而任人之所取,高高下下,各得其宜,此吾民對于國民文學唯一之決心也”,但在古今中外文化中,顧實還是以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通篇談論的都是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六藝百家詩賦三分國學之情勢,大成于姬漢之間,是曰古三派,浸淫流變迄于近代,六藝復古而有考據,百家失真而有性理,詩賦幻形而有詞章,是曰今三派。古三派者,源泉也。今三派者,末流也。源泉用之而不竭,末流循之而多歧,不可不早辨也”。

        再者,《國學叢刊》第一卷第四期刊載了由顧實起草,國文系通過的《國立東南大學國學院整理國學計劃書》專件。計劃書提出了“兩觀三支”說:

        治學功效,在于練心積智。然偏尚智識,非心量之全。舊分心理為智情意三部,然尚不如分主觀客觀兩面之為簡要。其民族心理而主觀客觀俱強也,其學術必昌,學為science,術為art,兼包詩文。故本學院整理國學根據心理。假定為兩觀三支如下;

        客觀:以科學理董國故——科學部

        以國故理董國故——典籍部

        主觀(客觀化之主觀)——詩文部[12]

        顧實在整理國故中,提出了以科學理董國故以及以國故理董國故的兩種方法。其中,科學方法適用于學說、圖譜、器物等需要專門知識的部分;而國故法則包括傳統(tǒng)的疏證、校理、纂修三者,主要適用于朝代通史的整理。

        顧實在有關典籍部的論述中說道:“天下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以科學理董國故誠為今日之大利,而弊亦即可立見。蓋今日學子之大患正在徒誦數冊講義報章雜志及奉某某學術書為神圣,而未嘗根本課讀古書矣,亦以著有科學系統(tǒng)之色彩,狃于成見,信口開河。譬如戴西洋有色眼鏡,視中國所有,無一不可變?yōu)槲魇?。是其弊也,上焉者比諸魏晉玄風,程朱理學,皆戴印度有色眼鏡,而讀中國書。下焉者比諸唐宋八家明清八比,亦嘗勞精敝神于頭項腹尾之系統(tǒng),徒造成所謂投時利器,小試圣手也,豈不難哉。且科學本位不完全之學,今日學者間之所公認,尤必有以補其闕,故更進之以國故理董國故說”。

        顧實整理國故的兩觀三支說,本意是補胡適以科學方法統(tǒng)領整理國故的一切領域之不足,這卻引起了學術界的批評。署名“天鈞”的批評者發(fā)文《評東南大學國學院整理國學計劃書》,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而顧實將傳統(tǒng)文化認為的分割成兩部分并用不同的辦法去整理,實在是莫名其妙。署名ZM的批評者在《顧實學生之妙文》中更是對顧實計劃書大肆諷刺。

        來自新思潮派的批評,則可以從反面證明,新思潮派并未將東南大學整理國學者引為同道。而尖銳的諷刺挖苦,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東南大學國學研究會群體與新思潮派是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兩者雖同為整理國故,卻存在著同屬一運動的事實派分。東南大學國學研究會是國粹派的分支,與國粹派同一學術旨趣,而與新思潮派對立。

        [1] 國學講習會發(fā)起人.國學講習會序[J].民報,1906-9(7).

        [2] 馬敘倫.中國無史辯[J].新世界學報,1902-12(9).

        [3] 鄧實.國粹學報發(fā)刊詞[J].國粹學報,1905(1).

        [4] 鄧實.國學無用辨[J].美術叢書初、二集.

        [5] 錢玄同.錢玄同文集(第3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6] 胡適.新思潮的意義[J].新青年,1919-12(7卷1號).

        [7] 胡適.論國故學——答毛子水.胡適文集(第2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8] 胡適.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M]//胡適文集(第2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9] 章太炎.檢論·清儒[M]//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479.

        [10] 顧實.國學叢刊發(fā)刊辭[J].國學叢刊,1923,1(1).

        [11] 楊筠如.孔子仁說[J].國學叢刊,1924,2(2).

        [12] 顧實.國立東南大學國學院整理國學計劃書[J].國學叢刊,1923,1(4).

        猜你喜歡
        國故叢刊國粹
        論五四時期毛子水的國故觀
        華夏文化(2023年4期)2023-03-22 04:05:47
        《古本戲曲叢刊》五集目錄考述——兼談《古本戲曲叢刊》的目錄學意義
        戲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8:00
        “整理國故”之原始
        書屋(2022年9期)2022-05-30 00:24:52
        中國國粹——京劇
        大灰狼畫報(2022年1期)2022-05-23 12:53:38
        《長江叢刊》雜志征稿啟事
        長江叢刊(2020年14期)2020-06-28 07:30:56
        《長江叢刊》雜志征稿啟事
        長江叢刊(2019年27期)2019-11-02 08:26:36
        保護好我們的國粹
        中華詩詞(2019年10期)2019-09-19 08:59:34
        略談《古本戲曲叢刊》中的幾部碧蕖館舊藏傳奇
        戲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 09:38:00
        飄逸在方寸里的國粹
        學與玩(2017年12期)2017-02-16 06:51:18
        走進國粹臉譜大本營
        學生天地(2016年35期)2016-04-16 05:16:43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福利久久蜜桃 | 亚瑟国产精品久久|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欧美|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 国产女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香蕉一区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有码无码av| 免费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86| 亚洲最大不卡av网站|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东京热| 越南女子杂交内射bbwxz| 国产真实乱XXXⅩ视频| 国产人妖伦理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郑州公司|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久久久99精品视频| 男女性行为免费视频网站| 日韩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色| 美女胸又www又黄的网站|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国产高清成人午夜视频|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 亚洲一区亚洲二区中文字幕|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 av片在线观看免费| jk制服黑色丝袜喷水视频国产|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色综合|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一无码| 最新国产午夜福利| 亚洲av成人无网码天堂| 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蜜臀av一区二区| 看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久| 手机在线观看免费av网站| 少妇高清精品毛片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v欧洲高清| 亚洲国产免费不卡视频|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看片一区| 区一区二区三免费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