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斌華
摘要:《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是強調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使語言學習的過程稱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主動思維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由此可以看出,新課程標準非常注重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深度學習”,這對學生英語學科素養(yǎng)成長的需要,在推動小學英語教學質量方面發(fā)揮出非常顯著的積極作用。然而對比深度學習的理念,傳統(tǒng)的小學英語教學還存在著出一些缺陷和不足。
關鍵詞:小學英語;故事教學;指向深度
英語教學內容的粗淺性問題。英語內容的粗淺問題在小學課堂教學,尤其是英語課程教學中比較普遍,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以及教師主觀意識的缺失,很多課程的英語內容“粗陋”而“膚淺”,僅僅局限于書本上,對學生沒有實際的觸動和影響,這種英語似有實無,無法起到實質性的育人作用。而且當前英語教學存在程式化的傾向,對教學內容的直接解讀多于引導,講解多于啟發(fā),學生會依賴于老師直接的告知或提示,而沒有自己去體驗教材語境和語意的意識和技巧。
一、現行教學問題
(一)英語教學方式的問題
當前的英語教學中,采用最多的方法依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喧賓奪主的講授法。教育者將自己的英語經驗直接傳導給學生,教學過程中往往是“看得少,說得多;靜的少,動地多”,學生自主探究、理解學習內容的時間不夠充分,經常還沒有完全消化其中的諸多語言元素,就被帶到了下一個章節(jié),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蜻蜓點水”式的學習習慣,這種生硬的英語方式看似直接而高效,其實讓學生很難產生主動認知、探究的欲望和動機,課程的教學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二)課程評價機制的粗略性問題
對于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而言,教育者關心更多的還是知識是否介紹清楚、是否講授全面,而在英語環(huán)節(jié)則采用“只放不收”“效果隨緣”的粗略性評價反饋模式,缺乏應有的互動技巧,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驗受到嚴重的影響。很多時候在英語教學的進行中,是老師們在“自娛自樂”,學生們“努力配合”,看似一團和氣,其實質上早已本末倒置。老師不知道或不關心英語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也不愿意圍繞英語與學生進行專門的互動性評價反饋,因此英語所提出的深度學習根本無法保證,英語的教育目標也就失去了基本的評價和保障體系。鑒于此,我制定了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是依托小學英語的故事教學策略,通過教學行動的深入研究,來達到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英語認知能力和認知技巧,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二、深度學習理念下的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的策略
(一)圍繞主題,自主創(chuàng)編故事
英語故事教學分為多個環(huán)節(jié)多項內容,需要依次進行,協同呼應。教師要負責整體的把握和局部的安排,讓學生盡情地投入其中,做好學生的“后勤部長”“保障部長”以及“參謀長”的角色,讓學生能夠真正體驗深度學習的過程。
1.圍繞主題,創(chuàng)設情境
圍繞故事主題,通過虛擬與現實,師生共同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變換學習場景,對學生進行多感官刺激,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英語和應用英語進行表達的積極性。
例如《I have a toy》一節(jié)的故事教學中,教師請學生把自己最喜愛的玩具帶到學校,開展下面的對話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語言進行真實的交流。
-I have a teddy bear.
-Oh,really?May I have a look?
-Sure.Here you are.
-Thank you.Oh,it’s nice/cute/lovely/beautiful!I like it.
-Thanks.
這樣的源于學生生活實際的對話交流可以迅速把學生代入到故事情景當中,激活他們的學習欲望,讓學生能夠在視覺、聽覺和情感的多重刺激下更加投入的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之中。
2.結合故事,創(chuàng)建圖式
將話題內容可視化,借助key words或思維導圖等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梳理和構建,習得學習方法和策略,提高處理語言的能力。
在完成“Transportation”一章的英語教學后,老師根以“我最喜歡的交通工具”為主題進行了故事設計。并且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為學生展示了不同的交通方式,引導學生更好地將所學內容融入到故事之中。這種益趣方式結合的方式是學生們非常喜歡且非常受益的。
(“我最喜歡的交通工具”思維導圖)
(二)深度引思,捕捉文本留白
我們在學習文本故事內容時,不僅要對文本本身內容進行學習,而且要對文本之外的信息進行預測和思考,要求兒童推斷出未在所學材料中明確指出的信息,此類問題一般在文本留白處出現,以引發(fā)兒童的深層思考。讓語言的學習更深層,更立體化。以下面課文為例:
1.內容留白
內容留白是指在具體內容方面留下相應的空白,它可給予讀者想象和發(fā)揮的空間。本單元Part A語篇的引言中有這樣兩句話:David has a busy day.He is busy from seven in the morning to ten at night。而文中第三幅插圖的墻上有一面顯示九點整的鐘面圖,畫面中的David特別疲憊地寫家庭作業(yè)。引言中的十點和插圖中的九點之間有一小時的時間差,這段時間David在做什么呢?教師的問題隨之呈現:Can you imagine?Now it's____.Perhaps Nancy is sleeping but David is_____.多媒體呈現鐘面走動的畫面,兒童展開想象,用所學語言描述David正在忙碌的事情,這一留白巧妙地凸顯了主題—David's busy day.
2.主題留白
主題留白是指基于語篇主題之外的相關主題,它可以拓展兒童的思維,豐富兒童的語言表達.
本單元的主題是A busy day,通過學習Part A語篇,兒童真正感興趣的話題是什么呢?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如果反復引導兒童說自己如何忙碌,這或許不是他們語言表達的本意。在語用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Do you want to know my ideal day?然后,教師播放一段音樂,在舒緩的音樂聲中動情地述說著自己理想的一天,由a busy day到an ideal day,主題留白的藝術呈現深深打動了兒童,在之后的展示環(huán)節(jié),兒童在語言支架“Today is...I don’t need to...I can...at...I want to....What a...day”的幫助下,對自己的ideal day暢所欲言。
(三)自主探究,學研展評故事
1.自主創(chuàng)新,開闊視野
英語學科的故事教學既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體現教學發(fā)散性和延展性。在不偏離英語教學主題和目標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讓他們用自己的英語知識對故事的情節(jié)、內容進行自主的改編,擴大語言交流和應用的渠道,啟發(fā)他們的多元化思考,拓展學生的英語視野。
例如在在《what would you like?》這一章節(jié)的故事設計中,老師為學生創(chuàng)編了一個“Foreigners eat Chinese food”的故事,在故事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們在集思廣益、分工合作,用所學單詞完成各具特色的菜單制作,將相應的菜品種類和價格進行標注,有的還在菜單上附上了“文明用餐”提示語。而在對話編排中更學生們更是結合自身外出就餐的經歷,對“進店、點餐、用餐、結賬”的場景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的對話安排,這種故事設計不僅實現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有效拓展,更實現了英語知識內容與自身生活實際的相結合。
2.小組表演,合作探究
在故事表演中堅持“小組合作”是其中的基本原則。要求每個小組中必須存在不同水平層次學生的搭配。在進行分組時,對于搭配合理的小組我們會進行著重的表揚,為學生們樹立起典范和榜樣。對于分組之后配置不理想的小組,老師會引導學生尋找和加入更加適合自己的小組,進行再次的調整。
本著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原則。我們?yōu)閷W生規(guī)劃了大致的表演角色定位。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負責領讀;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主要進行跟讀。劃分好大致分工之后,老師讓學生自主決定自己的表演內容,安排自己的角色。這樣的分組策略一方面充分保證了學生能夠發(fā)揮自身的自主選擇權,體現學生在故事教學中的主人翁地位,同時也讓學生能夠對自己自愿參加的小組產生歸屬感,與組內成員的配合意愿會更加強烈,在分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深度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和氛圍。
參考文獻:
[1]高麗嵐.初探深度學習導向下的小學英語故事教學模式[J].西部教育研究(陜西),2021(8):1.
[2]張丹燕.依托前置性任務,讓深度學習真實發(fā)生——例談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前置性任務的有效應用[J].英語學習,2021(4):5.
[3]白小皙.基于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英語繪本故事教學研究[J].校園英語,202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