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落實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四個方面的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是高中生物課堂的基本要求。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突出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以導學案為載體,通過問題的設置和問題導學的過程高效完成教學任務。本文以新教材“種群的數(shù)量特征”為例,闡述如何用問題導學教學模式落實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問題導學;種群數(shù)量的特征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8-0059-02
引 言
發(fā)展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是《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核心宗旨,也是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在高中生物課堂上應用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的相關參考文獻不多。有學者強調問題導學的方法指導,但沒有展示具體的課例,比較抽象,不利于教學時間緊迫的高中教師學習和應用[1]。此外,也有學者直接以具體的課例進行問題導學的教學設計,但沒有進行方法總結,未體現(xiàn)問題導學的精髓。本文不僅分析了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在教學設計中的應用,還對問題的設置方法和問題導學的教學過程進行了總結。
一、問題的設置
問題的設置是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的關鍵,教師要參考新舊兩個版本教材內容、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及《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聯(lián)系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本文以新教材“種群的數(shù)量特征”為例,講述問題的設置。
(一)新舊兩版教材分析
“種群的數(shù)量特征”是生物學新教材選擇性必修2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安排在必修1和必修2后面。此時,學生已經初步掌握種群的概念,因此本節(jié)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旨在為學生后續(xù)學習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做好鋪墊。新舊兩個版本的教材內容主要講述了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和影響種群密度的因素,學習內容有很強的生活性和實踐性。新舊兩版教材中的“問題探討”差異很大,舊教材設置了一個模擬調查實驗,幫助學生初步認識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與探究實驗實地調查方法有重復的地方;而新教材的“問題探討”通過引入真實的資料分析,重點突出研究種群數(shù)量特征的意義,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體現(xiàn)了生物教學要落實社會責任這一層面的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新舊兩版教材的探究實驗主題相同,即“調查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舊教材探究實驗后面的討論問題比新教材多兩個,一個是分析和歸納實地調查和“問題探討”活動中模擬調查的異同,另一個是討論調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其他問題。這種問題設置的方法,導致課堂上學生的討論時間減少。而實地調查的探究實驗設計足以幫助學生掌握如何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而且通過對實地調查結果的分析,學生同樣也可以發(fā)現(xiàn)新問題,因此,新教材關于這個探究實驗的討論問題設置得更精簡,重點突出樣方法的隨機取樣原則和誤差分析。新教材探究實驗的標題也更簡潔,在舊教材基礎上刪去了“樣方法”,因為實驗方案的設計已經包括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必修1接觸過種群的概念,在必修2學過種群是研究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很容易就能夠理解種群與個體的特征。因此,學生可以根據(jù)新教材提供的背景資料,體會動物的保護和害蟲的防治都需要依據(jù)種群數(shù)量的動態(tài)變化,從而認識到研究種群數(shù)量特征的意義。對于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學生利用已有的數(shù)學知識,很快就可以掌握這兩種方法的計算過程。在教師給出探究實驗主題“調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種群密度”后,學生可根據(jù)之前學過的探究實驗的基本步驟,經過小組討論,設計出實驗方案。對抽樣方法的誤差分析,學生可以收集其他組的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從而掌握減少誤差的方法:隨機取樣和取平均值。學生還可以通過構建思維導圖來厘清影響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學生平時生活中接觸過計劃生育、性別比例等知識,所以迫切想學習相關專業(yè)知識。教師可利用學生這一心理,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活躍課堂氣氛。
(三)教學目標
(1)查找資料,闡述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
(2)設計實驗方案探究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
(3)討論并歸納影響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因素。
(4)了解瀕危動物和害蟲的種群密度,為保護瀕危動物和防治害蟲獻計獻策。
(5)關注中國人口的性別比例,認識到男女比例平衡的重要性,樹立男女平等的思想。
(四)《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
《課程標準》強調教學內容聚焦大概念。對于“種群的數(shù)量特征”這節(jié)內容,教師可以設置有價值的問題串,在大問題下面分多個小問題。這樣既能提高教學效果,又能讓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得到質的飛躍。
二、問題導學過程
三、應用方法總結
基于問題導學的教學模式,將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相結合,能夠實現(xiàn)師生的雙邊互動。教師的“導”不僅給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讓學生明確具體的探究問題,也讓教師意識到問題設置的重要性。問題不僅要包含基本教學內容,還要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能力,促進知識的轉化和遷移。學生的“學”不能是紙上談兵,學生要學會查找教材或課外的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能提出新的探究問題,使探究性學習持續(xù)下去。
教師要結合新舊兩版生物教材,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完善。例如,對于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舊教材只提到了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新教材中的“生物科技進展”介紹了調查種群密度的其他方法,如用紅外觸發(fā)相機采集和計算機處理相結合的方法,探究東北長白山東北虎和東北豹的種群數(shù)量。
教師可通過精講精練和思維導圖固學,提高課程教學效率。教師不能把學生當成考試機器進行題海戰(zhàn)術,而應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應對題目進行精挑細選后,再拿給學生做,從而讓學生更高效地鞏固和拓展本節(jié)課的知識。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系統(tǒng)化,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問題的設置要具有可操作性。一節(jié)優(yōu)質課離不開問題的巧妙設置。問題設置不是簡單的問題堆疊,教師不僅要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還要遵循學習規(guī)律。問題設置要體現(xiàn)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突破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觀。
結語
綜上所述,應用問題導學教學模式,是生物課堂教學落實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問題導學模式的優(yōu)勢,積極探索和實踐其應用方法,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孫珊瑚.“問題導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 9(35):7.
作者簡介:周艷超(1991.9—),女,廣東清遠人,碩士學位,中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