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波
摘 要: 課堂教學是教師永恒的話題,如何在課堂上下足工夫,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教師備課、鉆研教材時思考最多的問題。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核心,沒有問題就無所謂探究,所有探究活動都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有了明確的問題,才能明確探究的目標和任務。
關鍵詞: 問題導學 教學模式 提問策略
學生往往習慣回答別人的問題,而不善于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因此,在探究教學中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使探究活動得以順利展開。下面筆者根據(jù)自身教學經驗,就“問題導學”教學模式下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談談看法。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問題意識
1.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
將問題創(chuàng)設在學生熟悉的現(xiàn)實情境中,特別是學生親身經歷的比較關注的生活情境中,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講“液化”:時,通過多媒體展示:A.夏天,從冰箱拿出來的飲料罐的外面有水珠出現(xiàn)。B.冬天,戴眼鏡的人從室外到室內,眼鏡片上會蒙上一層水霧。學生在課堂上看到這些生活中的現(xiàn)象會有一種熟悉感又陌生感,熟悉是每個同學可能曾碰到過以上的現(xiàn)象,陌生是解釋不出其中的道理。因此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同時對其中的原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種欲望的驅使下,自然會在頭腦中產生水珠和水霧是如何形成?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物理現(xiàn)象等等問題。學生利用日常生活經驗和熟知的生產實際事例,積極思維,甚至平時對物理課缺乏興趣的學生,也會變得積極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
2.自然情境創(chuàng)設
在自然界中,物理現(xiàn)象比比皆是,如雷電交加的自然情境,會使學生頭腦中產生雷電是如何發(fā)生的?雷電發(fā)生處距離我們多遠嗎?為什么會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等等一系列問題。在學習“物態(tài)變化”時,教師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霧,房屋上的白霜,西藏的雪山,樹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來時,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爐燒水時水壺上冒出白氣,茶杯上的白氣遇冷變成小水滴等現(xiàn)象。創(chuàng)設“霧、霜、雪、冰是怎樣形成的”“水為何會變成白氣”“白氣又為何會變成水滴”等一系列自然物理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境中產生疑問,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此例子雖然比較簡單,但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目標,以自然界的奇妙引入,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導學生探究科學、探索科學。
3.實驗中創(chuàng)設情境
通過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操作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具有真實、直觀的特點。只要小實驗選取得當、演示巧妙,就可以使學生發(fā)生驚奇,產生疑問,從而激起學生的思維,這符合亞里士多德說的“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如講授“物體的浮沉條件”這節(jié)課時,一開始可先做這樣的演示實驗:在盛有一定比重鹽水的燒杯中,放進一個木塊,木塊便浮于水面;放進一塊石子,石子便沉入水里。放進一個雞蛋,雞蛋則懸浮在鹽水中。再將此蛋放進清水里,則見蛋下沉;放進濃度更大的鹽水里,則見蛋浮在水面上。當學生親眼看到這些物理現(xiàn)象,自然產生疑問:為什么同一種液體里放進不同的物體,浮沉情況不相同?為什么同一個物體放進不同的液體里,浮沉情況也不相同?物體的浮沉條件究竟是什么呢?如講改變內能的方法前,教師先做壓縮引火實驗,學生首先提出:“筒內為什么會有火花?”通過教師引導棉花燃燒說明什么,學生提出:筒內溫度為什么會升高?教師又提醒溫度升高說明什么,最后學生提出:筒內內能為什么會增加?又如做覆杯實驗,學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做筷子提起米杯實驗,學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有意識設計一些有趣的實驗,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比較,提出問題,并不斷完善問題。
二、教會學生提問問題,讓學生會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提出問題的基本方法。有人說: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個平庸的教師只會奉送真理,而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則會教人發(fā)現(xiàn)真理的方法。因此,學生只有掌握了發(fā)現(xiàn)問題的基本思維方法,才能從平常中看出異常,從普遍中發(fā)現(xiàn)特殊,從而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我常采用的方法有:(1)及時點評學生提問的問題。由于學生的差異,學生提問的問題參差不齊,有的層次比較低,有的比較有價值。當然教師應該以鼓勵為主,承認學生有差異,但是并不是不加評論,教師應有價值導向,讓學生明確哪個問題更有價值。最后進行小結,讓學生體會如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2)在物理課堂教學中適當出一些探究題,設置一些情景讓學生提出問題,檢驗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三、把握提問對象的選擇和時機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多數(shù)情況下提問后要停頓一會兒。有經驗的教師常在提問后環(huán)顧全班,一些非語言的暗示也可告訴教師,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如學生舉手則表明他想回答這個問題。每當一個學生準備回答問題時,他便會嘴微張,身體稍前傾,眼睛也睜得更大一些,或許會抬起頭微笑,這表明他對回答這個問題比較有把握;而對聽到問題后低頭或躲避教師的目光者,則可能他對這一問題不會。因此,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停頓期間,要尋找這些表現(xiàn)。當學生對問題不能正確回答時,提示與探詢是必要手段。對學生答案中出現(xiàn)的錯誤或不確切的內容,或者思維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時給以提示。要善于運用探詢的方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思考,給出更完整的答案,運用追問、解釋等幫助學生回答,最終達到滿意的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初中物理教師在問題導學教學中要注意適當?shù)匾龑?,促使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哪怕是簡單的問題。如果學生自己確實不能提出問題,教師也可以直接提出要探究的問題,讓學生根據(jù)問題進行探究,在探究過程中,他們可能會提出自己的問題。對學生的問題,無探究價值的不要批評,有探究價值的要給予肯定和表揚,特別有創(chuàng)意的,可以張貼在教室墻壁上展示,以此調動學生提出問題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喜歡提問,并且使他們的質疑能力越來越強,提出問題的質量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