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花
摘 要:新課標下的中學作文教學,應引領學生走進生活,自覺地用心感受生活,教師就必須堅持“學生是寫作的主體”的原則,在教學中盡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快樂的寫作環(huán)境,讓學生在快樂中體驗到作文的無限樂趣。
關鍵詞:作文教學;語文新課標;寫作教學
作文是一種復雜而系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而在這項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只能起到主導作用。近年來,中學語文教學在作文教學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革,成效也比較顯著。但是,由于受應試觀念和急于求成心理影響,還存在“純章法·純技法”的寫作訓練,并且教師包辦了批改過程,使寫作教學嚴重違背寫作規(guī)律和學習規(guī)律。學生作文嚴重缺乏自主性,缺乏真情實感,空話連篇,不見個性,難有創(chuàng)意。這不僅難以讓學生寫出真正屬于自己的文章,而且也影響到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個性品質(zhì)、健全人格、道德修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教師只有擺脫了僵化的思想,遵循教育規(guī)律,注重學生心理研究,處處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的寫作環(huán)境,才能使學生樂寫、敢寫、善寫。
一、 以寬松的形式醞釀寫作情感
語文新課標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薄岸嘟嵌鹊赜^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薄柏S富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比~圣陶先生也提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币_到新課標的要求,必須構建開放式的作文教學,著眼于提高學生素質(zhì),由重形式轉(zhuǎn)為重內(nèi)容,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生活素材,強調(diào)擴大學生的信息接受量,允許學生從自己的真實感受中提煉文章的主題,鼓勵學生寫出個性鮮明的作文。作文教學改革的出路在于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走出樊籠,用我手寫我心。
(一)提倡學生平時多寫隨筆,自由發(fā)揮
建議學生寫隨筆,不限體裁,不定字數(shù),選材自由,可以是上下學的所見所聞,可以是道聽途說,可以是觀后感、讀后感,可以記錄心情,可以描繪自然,總之,放手讓學生的習作充分展示其個性。或者教師也可以從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出發(fā)擬定一些專題,為學生提供寫生活隨筆的范圍。如上了《春》《雨的四季》就可以建議學生寫寫四季的景物、自然現(xiàn)象,學了《散步》可以試著寫寫平時與家人在一起的一些活動,也許就有了收獲,讀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建議學生寫寫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小事,想想它是否給你帶來一點啟示或者經(jīng)驗教訓,學習《天凈沙·秋思》后,可以建議學生進行改寫,一題多做,同一題目不同體裁和立意,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思考,如果課堂上出現(xiàn)一些突發(fā)事件,也可以建議學生或敘述或描寫或感悟,對上下學時一些見聞的描述、啟示等等。
(二)提供交流寫作素材的機會拓展思路
筆者曾經(jīng)做過這樣的嘗試,課堂上提供一個作文題,先讓學生們思考,然后把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對素材的選擇、對中心的確立都拿出來全班交流,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中,學生對素材的選擇拓寬了思路,寫作切入點越細越具體,這樣越有利于學生寫作,尤其對選材困難的學生是一個極大的幫助。同樣,討論多了,立意也有了延伸拓展,這樣出現(xiàn)千篇一律的文章自然就少了,甚至還會收到意外驚喜。比如七年級做關于“親情”主題的作文,老師先以《散步》為例,提示學生“親情”不一定都得轟轟烈烈,它其實就隱藏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有沒有現(xiàn)在細想起來這就是母愛表現(xiàn)的事?果然,一經(jīng)提醒,學生們覺得平時忽略卻體現(xiàn)母(父)愛的小事紛紛涌入了腦海,有“便利貼里的母愛”“夕陽中母親的等待”“仙人掌里的母愛”等等,隨后交上來的高質(zhì)量作文超出了以往。在這樣輕松愉悅又能盡情發(fā)揮思維的氛圍中,學生要寫出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也算不上難事了。
二、 以寬松的要求完成課堂寫作
課堂作文是限時限量的作文。從學生群體考慮,最好減少條條框框的束縛,使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大些。
(一)題目應新穎獨特
葉圣陶先生說得好:“教者命題,題意所含,要學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能有所撰作?!背鲱}要考慮學生的心理情感及認知水平,使學生喜歡并為之一動,這樣才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情感。
(二)出題形式應多樣化
語文教學改革已有許多出題方式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要求,如話題作文、半命題作文、材料作文。筆者覺得范圍還可以更廣些,形式還可以更多樣些。如有時只要求文體,不限制內(nèi)容,學生可以寫自己觀察到的社會現(xiàn)象或自然現(xiàn)象。有時只要求大體內(nèi)容,如“就你喜歡的環(huán)境進行一段描寫”,或列出幾首歌詞,讓學生選擇感受最深的一句寫一篇文章。
三、 以寬松的環(huán)境實現(xiàn)多方評價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對學生的要求:“養(yǎng)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教師應該努力為學生提供自評、互評與師生共評的機會,讓學生盡情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一)開展學生自評
學生初寫議論文時,筆者讓學生自評,標出中心論點、分論點句,用旁批形式標出論證方法等;記敘文寫作教學時,針對學生只會記敘不會用描寫的弊端,讓學生在習作中畫出描寫句,注明它與中心的關系。對于學生可以自主立意、自由選材、自然表達,可以寫自己想寫或自己擅長的題材的隨筆,筆者則要求學生畫出自己得意之句,并做好批注。交上來后筆者在學生自我評語旁注明自己的看法,有些學生沒畫出的好詞好句筆者會替他補畫,并加上批語。當然筆者也會指出他們的不足。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因為有了前面寫作獲得老師肯定的成就感,所以學生都會以更大的熱情去修改習作,力求獲得更大的成功。
(二)進行小組互評
特級教師、教育革新家魏書生總結其教學經(jīng)驗說:“課堂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按傳統(tǒng)做法,學生習作練筆完成后交到辦公室,學生的任務就完成了,剩下就是老師的事了。老師成為學生作文的唯一讀者,但面對一個龐大的學生群體,且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完成作文的批閱,老師肯定無法做到對每一篇文章都予以足夠的重視并詳批細改。所以對于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他們的勞動成果并不一定能得到別人的關注與肯定,當然也就談不上什么“成就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