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
摘要: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就以“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著稱于世,然而今天我們的學生,尤其是職業(yè)技術學校的學生,他們的禮儀教育卻明顯的存在著不足,他們的禮儀修養(yǎng)和文明行為令學校、家長、社會擔憂。本文作者闡釋了職高生的禮儀現(xiàn)狀,分析了導致中學生禮儀失范的原因,對職校生禮儀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途徑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禮儀教育;職校生;德育滲透
所謂禮儀,就是用來約束自己、尊敬他人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是通過特定的行為、語言等表達自己對別人尊重、理解的一種方式和手段,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受歷史傳統(tǒng)、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發(fā)展等因素綜合作用而形成的,以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關系為主要目標的行為準則的總和。
一、當前職校生禮儀修養(yǎng)的現(xiàn)狀
職校生曾經(jīng)作為一個被忽視的群體,得不到社會的關注。隨著近年國家對職業(yè)教育的扶持,人們觀念的轉變,職校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關注,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對職校生的看法也越來越多。職校學生在這種聲音中自暴自棄,出現(xiàn)許多不良的狀況:
1.亂扔雜物,隨地吐痰。不注意公共衛(wèi)生,垃圾隨便亂丟。在許多數(shù)教室里廢紙、飲料瓶、冰糕包裝紙等垃圾隨處可見。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旁若無人。
2.誠信缺失,精神空虛。大部分職校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是被忽略的學生,他們沒有什么精神寄托,沒有什么目標,以混日子為目的。對于學校的校規(guī)校紀不放在眼里,甚至以各種各樣的借口來欺騙學校和家長。
3.早熟叛逆,自以為是?,F(xiàn)在的學生普遍早熟,受不良現(xiàn)象的影響,變得固執(zhí)、叛逆;有時候故意違背家長和老師的教導,做出出格的事情,且自以為是,不肯悔改。
4.張口罵人,打架斗毆。在校園中,經(jīng)常會聽到一些學生的口頭禪,如“滾”、“放屁”、“他媽的”等,甚至有的學生認為幾個要好的朋友聚在一起時,臟話連篇,才顯得“哥兒們”,才有兄弟情,才夠人情味。這些與校園的環(huán)境極度不協(xié)調;部分學生以家境優(yōu)越、身強體壯、年紀大等各種原因號稱某個團體的老大,并以欺負其他同學、打架斗毆為樂趣。
二、職校生禮儀缺失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文明行為的教育是可以從小進行的,而且這種行為習慣一旦習得也就很難改變。在執(zhí)行國家計劃生育政策以后,獨生子女的數(shù)量猛增。獨生子女的成長過程缺少了分享、謙讓、關愛他人等體驗,于此同時,不少家長過分溺愛孩子,更多的關注于對孩子物質需求的滿足,對于其人格完善關心的少。另外,由于是獨生子女,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更多的關注于子女的學習成績,對于禮儀教育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錯失了禮儀養(yǎng)成教育的最佳時機。
2.職校生不注重自己的修養(yǎng)。受義烏市場經(jīng)濟的影響,不少職校生功利思想較為嚴重。他們認為學習知識無用,將金錢作為衡量自己人生價值的唯一尺度,忽視了自身道德素質和禮儀修養(yǎng)的提高。有的甚至認為,講文明禮貌是“傻”、“俗”,而大大咧咧、出言不遜、滿嘴臟話、不敬師長是“酷”、“帥”,是“新潮”、“不拘一格”、“不拘小節(jié)”。
3.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隨著各地區(qū)交流的頻繁和網(wǎng)絡資源的普及使學生與外界的聯(lián)系越來越頻繁,社會上的各種思潮都會給學校帶來影響。職校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形成,社會上的不良思潮,特別是一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等不文明現(xiàn)象嚴重腐蝕學生的靈魂。如果不及時加以正面引導,容易產(chǎn)生價值觀念的扭曲,造成是非觀、榮辱觀的偏差,甚至產(chǎn)生種種反社會的行為。
三、培養(yǎng)職校生禮儀素養(yǎng)的途徑
1.要加強社會實踐、野外活動等第二課堂活動。從以上的原因分析中,我們知道,大部分職高生厭倦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職高生動手能力強,喜動不喜靜,因此我們應該多設置一些社會實踐,或野外游戲等,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近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合理布局德育課堂,充分調動學生主人翁的積極性。職高生在初中階段由于長期被排斥在課堂之外,他們厭倦了老套的教學模式。如果老師在進行禮儀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填鴨式教學方式,非但起不到效果,反而會讓學生排斥禮儀學習。在課堂上,禮儀老師應該在課堂設置上多花心思,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情景設置、情景表演、小游戲等方式進行教學。把所教內(nèi)容融入在游戲中,使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達到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
3.要規(guī)范管理制度,嚴格執(zhí)行管理措施。制度是規(guī)范禮儀、文明行為的標尺;有了標尺以后,在規(guī)范的過程中就必須嚴格執(zhí)行。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
(1)樹立典型,舉辦文明禮儀競賽。學校宣傳欄、廣播站、校園網(wǎng)、閱報欄、報刊、學生文學社刊等輿論陣地為依托,采取生動活潑的形式,及時準確地向學生傳遞文明禮儀的作用促使學生注重文明修身,并通過總結校園內(nèi)的典型事例和各種爭創(chuàng)活動,如在學生當中開展每月班級之星的評選、優(yōu)秀學風班的評選等活動,宣傳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使更多的學生崇尚文明、追求進步 、爭當先進。
(2)要增強自我教育意識,凈化自身。充分發(fā)揮學生“三自”作用,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突出學生文明習慣的培養(yǎng)。文明行為教育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同時,必須以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為主要內(nèi)容,如禮貌習慣、守紀習慣、衛(wèi)生習慣等。充分發(fā)揮學生組織的積極主動性,特別是學生會、食堂管理部門、學生文明督導檢查小組、班委等學生組織的作用,借助這些平臺,開展各種各樣的禮儀文明競賽。在學生群體中倡導自律自愛的同時,能使學生自覺養(yǎng)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并最終將其內(nèi)化成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操。
參考文獻:
[1] 萬美容,姬會然.《國外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對我國學校德育的啟示》,《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年第4期,第79頁.
[2] 胡凱.《禮儀教育——增強德育實效性的必要環(huán)節(jié)》,《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6年第1期,第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