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六英
摘要:小學科學課程以其通俗易懂的科學知識、豐富有趣的原理講解而成為新課改教育中的重要科目。隨著信息化教育技術的普及,在小學科學課程中融入信息化技術已大勢所趨?,F代信息化技術可利用不同形態(tài)的媒體形式同時調動多個感覺器官,最大限度地豐富信息傳輸渠道的多樣性。為深入研究探討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課程中的作用,文章從四個方面對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作用進行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小學科學教學;作用
在小學科目中,小學科學是一門傳統(tǒng)的科學理論知識講授課程。在新課改政策推行前,其課程教學制度與其他傳統(tǒng)學科無異,且具備傳統(tǒng)學科教學的典型問題。隨著新課改政策的推行,各地小學逐漸嘗試將信息技術引入到科學課中,就實際情況看,整體反饋較好,但多數學校對信息化技術在科學課中應用的主要途徑及作用認識不準確,因此,研討信息化技術在科學課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應用價值。
一、利用信息技術攻克教學重難點
由于小學科學課程內容涉及的知識面積較廣,少數內容無法通過單一的表述形式進行闡述,因此,在小學科學授課過程中時常出現各類難點問題。例如,在講授“日地月系統(tǒng)”“離不開的電”“周圍的空氣”“物體的運動”等課程單元時,由于單元內容較為復雜或相距學生較遠,使得重點知識無法通過傳統(tǒng)課堂講述形式進行表述。而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中,上述單元內容可通過多媒體形式進行完整而系統(tǒng)的演示,從而將教材重點內容分步驟、分階段地展現在小學生面前,幫助小學生構建思維意識與知識點概念,進一步促進小學理解教材中的部分抽象概念,并建立重難點知識的思維習慣方式。具體方式如下,在講解“周圍的空氣”一章時,教師可在預習階段就空氣提出多個問題。例如,“如何證明空氣存在?”“空氣有質量嗎?”等問題,在空氣質量問題探究階段,教師可采取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式。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為學生闡述空氣的大致構成及各成分的具體質量,然后要求學生以籃球、打氣筒、電子秤為實驗材料,進一步測量多媒體課件中的空氣質量數據,以此深化小學生對空氣質量概念的認識。此章節(jié)的內容教學主要借助信息技術與實驗結合的教學方法,從理論概念與實際操作中幫助學生理解重難點知識。
二、創(chuàng)設多樣化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趣味性
小學科學課程的常用教學方式一般為口頭講授與實物講解等,此類教學方式因其簡單直觀、生動形象而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紅極一時,但隨著教材內容的多樣化以及知識內容的復雜化,此類教學方式形勢單一、應用范圍窄等缺點暴露無遺,因此已不適用于當前的教學環(huán)境。而信息化技術則可利用互聯(lián)網中海量的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造全新的教學體驗,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不同環(huán)境下幫助小學生理解學習科學課中的各類復雜知識,從而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實現教學多樣化后,教師可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進一步提升科學課的趣味性。在講解“物體的運動”一章時,教師可利用運動的相對性以及不同的運動形式實現趣味講解。例如,在將講解相對性概念時,教師可利用信息化技術播放火車及乘客的相對運動原理視頻,幫助學生建立相對運動概念,而后教師可邀請兩學生在教室中依據相對運動原理演示相對運動,由此將復雜抽象的相對運動概念通過信息化技術與實踐活動簡單化。在運動形式講解過程中,教師可通過科教短片或紀錄片等教育方式,將生活環(huán)境中宏觀與微觀的運動形式一一展現在小學生面前,通過鯨魚、飛機等大型物體與浮游生物、足球等小型物體的運動對比,在實現多樣化教學方式的前提下,提升教學趣味性。
三、利用信息技術豐富學生知識體系深度
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逐漸發(fā)展,小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及知識體系已經逐漸超越小學科學教材的知識體系范圍,而信息化教育技術的出現則滿足了小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F代信息技術可三維動畫、視頻短片、互動游戲等多種技術手段,將人類科技發(fā)展史、進化史代入科學課堂中,讓學生在視聽互動中學習科學知識內容。例如,在講授“日地月系統(tǒng)”單元時,由于日地月系統(tǒng)無法通過口語表述或實例講述等方式講解,因此,筆者基于教學信息化技術構建如下教學流程:階段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日地月系統(tǒng)的整體結構,并逐一講解系統(tǒng)的結構組成與運行規(guī)律;階段二,通過日地月系統(tǒng)運行動畫,直觀展現系統(tǒng)的整體運作模式,幫助小學生理解系統(tǒng)運行規(guī)律;階段三,提出“日食”及“月食”在日地月系統(tǒng)中的形成條件問題,讓小學生帶著問題參與到教學討論中,最后通過視頻課件闡述日食與月食的形成原理。以此深化小學生的知識體系深度。
四、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小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由于小學科學課程教材內容的編制對象是小學生群體,因此無法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的差異化發(fā)展。在新課改政策推行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逐漸消除,學生逐漸回歸教學主體地位,教學資源逐漸傾向于學生,為信息化技術背景下的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提供有利條件。例如,在講解“離不開的電”一章時,筆者要求學生依據理解搜集生活、科學中電的應用。在接受任務后,多數學生依據自身理解從交通工具、家用電器、天氣現象等類別中尋找電的產生及應用,而少數知識體系較為扎實的學生則從法拉第、麥克斯韋等電學先驅的歷史成就中尋找電的應用。得益于信息化教學技術的靈活性特點,不同資質的小學生可依據自身條件實現差異化發(fā)展。
結語
綜上,小學科學課程內容的多樣性為教育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良好的應用條件。隨著新課改政策的推行,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應用范圍逐漸拓展,進一步促進現代教育體系與信息化教學技術的融合。在數字化時代的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應深入了解信息化技術在科學課堂中的應用方式,基于信息化技術的優(yōu)勢不斷完善現有的教學體系與教學模式,盡可能地發(fā)揮信息化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優(yōu)勢,以提高小學生的整體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志芬.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合理運用[J].新課程研究,2020(10):90-91.
[2]韋全俊.淺談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區(qū)域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整合研究”研討會論文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