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友
摘要:我們沒辦法真切的看到歷史上發(fā)生的那些事情,但這并不代表歷史的真實性可以遭到質(zhì)疑,因為歷史在被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都是在史料的基礎(chǔ)上進行探索的,而史料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確定為真實發(fā)生的事情,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歷史真實性自然不言而喻。而在初中生知識儲備尚且不足,對待歷史的看法跟偏向于故事的時候,史料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結(jié)合客觀實際,讓學生明白,歷史是真實存在的事情,消除枯燥感的同時,產(chǎn)生代入感。
關(guān)鍵詞:初中歷史;史料教學;客觀實際;消除枯燥;代入感
歷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當做一個故事,在學生剛剛接觸的時候,通過這種類似于故事的講解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其產(chǎn)生代入感。但是,當學生習慣歷史這一門課程,并且慢慢的喜歡上這一門課程的時候,教師就必須讓學生正視歷史,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的先輩的真實經(jīng)歷,絕對不可輕視。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jié)合史料,將書本上的內(nèi)容盡可能的詳細,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代入感,將自己當做歷史中的人物,并以此來加深理解。
一、結(jié)合客觀實際,激發(fā)興趣
歷史人物之所以名垂千古,最大的原因便是他們有著自己的夢想,心中有著無敵的信念,在真正的大義面前,又能舍生忘死,精忠報國。教師可以借助這一點,用這些任務(wù)將現(xiàn)實中的正常人進行對比,以此讓學生明白這些人物為什么能夠名垂青史。而當學生對于這種品質(zhì)抱有懷疑的態(tài)度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找出史料,來進行一個論證。歷史從來都不是一個空口說白話的科目,但學生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很容易將歷史當成一個個故事,這就需要史料來進行辯證,讓學生明白歷史的重要性。
例如,我在講解“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這一課程的時候,就會在最開始的時候,找到北京人的頭蓋骨圖片和計算機推演出來臉,以此為基礎(chǔ),我會對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北京人是我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大家看看,這個北京人和現(xiàn)在的我們有什么區(qū)別嗎?”,這個問題只是從表象上出發(fā),學生在尋找問題的時候,也會對北京人有一個較為深刻的了解。這種情況下,我的講解也會更加輕松,也正是因此,學生看著最早期的人類,肯定會有些難以相信,因為在那個時候,他們的進化還未完成,和猩猩有著很大的相似度,當他們對我提出質(zhì)疑的時候,我就可以趁機開啟講解,幫助其解決問題的同時,充分激發(fā)興趣。
二、消除枯燥感
學習中產(chǎn)生枯燥,幾乎是一個必然的事情,就像是讓你打游戲,一連打一天,一個月甚至一年,你也會產(chǎn)生枯燥感,這是一個無法逆轉(zhuǎn)的過程。但是,只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這個過程,史料教學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學生對課本中的知識總會產(chǎn)生厭煩,這是因為他們總是接觸課本,學習其中的知識也是一個稀松平常的事情,自然會產(chǎn)生厭煩。但史料不同,他們是學生沒有接觸過的全新版本,在進行學習的時候,新鮮感會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枯燥感,間接提升學生的專注度。
例如,我在講解“原始農(nóng)耕生活”這一課程的時候,考慮到學生沒辦法直觀的看到古時候的稻谷,即便是能夠看到,沒有一個直觀的對比,等到新鮮勁一過,學生還是會感覺到枯燥。這種情況下,我會在上課之前,準備一株稻谷,在講解開始之前,我會將稻谷給學生讓他們按順序傳閱。結(jié)束之后,我會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現(xiàn)在的稻谷和早期的稻谷有什么區(qū)別嗎?”,學生沒辦法清楚的感受到早期的稻谷,自然只能通過圖片,進行一個模糊的想象,但即便如此,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也不會感覺到哪怕一丁點的枯燥了,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結(jié)合了史料,學生不會把其當成一個故事。
三、增強學生代入感,加深理解
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一種東西,和只是通過課本觀察一種東西,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體驗,且在這兩種方式中,學生能夠感受到的知識量不同,理解的程度不同,甚至在某些細節(jié)的把握上也大不相同。而史料相較于課本上的內(nèi)容,就相當于一個更加精細的講解,學生在進行閱讀或者在聽教師講解的時候,會因為其更加細致的內(nèi)容,而產(chǎn)生一個很強的代入感,在這個代入感中,學生對于這一知識點的理解會直線上升,且學生在其中,不但不會產(chǎn)生枯燥感,反而可能會喜歡上這種教學方式。
例如,我在講解“遠古的傳說”這一課程的時候,因為這一章節(jié)中的內(nèi)容大都是一些常見的神話故事,所以,我會在講解開始之前,收集一些不是特別常見的民間傳說,并且在課程開始的時候,先用一個小故事來引出這一章節(jié)的課程,當學生被我的故事吸引的時候,我會對學生提出一個要求,“我都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了,大家是不是也該給我將一個故事啊?”,禮尚往來的道理學生肯定明白,而我也會讓學生將自己的故事寫在紙上,加深理解的同時,讓學生對故事進行聯(lián)想。而在學生完成之后,我會將課本上出現(xiàn)的一些故事,讓學生到講臺上進行朗誦,讓學生有明確的代入感,也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看法說出來,這些想法便是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聯(lián)想,讓其說出來的話,學生的代入感也是最為清晰的。
總而言之,史料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梳理一個正確的歷史觀念,讓學生在面對歷史的時候,能夠肅然起敬。而史料教學和初中歷史課堂相結(jié)合,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不容易產(chǎn)生枯燥感,學習起來勁頭更足。且在課程中穿插一定的史料,能在一定程度上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加知識積累的同時,讓學生產(chǎn)生代入感,身臨其境的對某一段歷史進行一個深刻清晰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彭治國. 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的探究與實踐[D].魯東大學,2014.
[2]李麗梅. 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4.
[3]邵靜. 初中歷史課堂史料教學的價值[J]. 教育科學論壇, 2014, 000(007):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