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慶泰
摘?要?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質(zhì)兼美、意蘊深遠,準確深入的文本解讀,考驗著每個小學語文教師的教育理念和能力。教師作為課堂引導者的角色要求語文教師首先必須對各種文學現(xiàn)象有自己專業(yè)的理解。語文教師只有對文本進行深入細致地解讀,讀出文章蘊涵的深刻地感情、讀出文章精巧的構思、讀出文章隱藏的哲理、讀出難點、讀出疑問,才能做到高瞻遠矚,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地引導學生的思維,才能與學生一同在閱讀教學中享受閱讀的快樂。語文教師應立足課程標準、單元主題、寫作目的以及學生發(fā)展,正確解讀文本,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解讀文本;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23-0167-01
何謂文本解讀?指教師對文本(課標、教材及有關的課外閱讀資料)的感知、理解和評價,進而產(chǎn)生感受、體驗和理解,并形成對文本材料的價值取向的一個過程,是閱讀教學的準備階段。教師文本解讀的準確與否、深入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設計和教學效率。那么,如何正確解讀文本呢?
一、立足課程標準,正確解讀文本
《語文課程標準》循序漸進地具體提出了每一個年級段的“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的課程目標和實施建議,所以教師在解讀文本、確定教學目標時,先要考慮到本年級段課標的具體目標,不能任意拔高學習要求。例如對三年級的《廬山的云霧》一課進行教學設計時,有教師對于這一課要教給學生哪些表達方法產(chǎn)生了爭議。有的教師說;要讓學生知道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并讓學生運用;有的說:文章的總分寫法很明顯,要讓學生了解并掌握;有的說:課文中的動態(tài)描寫很出色,也可讓學生學一學。其實,根據(jù)課標要求和單元重點,就可以區(qū)分學習的主次了。對于剛剛學習寫作的三年級學生,教師教學的重點應放在讓學生了解總分的寫法上,以便讓學生對文段的結構有所了解,從而學會在作文中的運用。
二、立足單元主題,正確解讀文本
文本解讀的過程是一個豐富、復雜的過程,尤其是閱讀教學的文本解讀更應該做到多角度、多層面和多元化。走進課標,從本套教材的解讀入手,了解教材及本冊教材的特點及體系,是文本解讀的第一步。教師只有在教學前認真揣摩編者對本冊教材、單元、課文、練習的編排用意,在具體的教學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本,游刃有余。教師只有把握教材的編排特點,了解課標的理念和要求,才能進行準確的文本解讀,才能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文本,有的放矢的進行閱讀教學。
三、立足寫作目的,正確解讀文本
“與作者對話”是教師閱讀文本的過程,是對教材中某一篇課文和具體語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這時,教師以文本為媒介,與潛在地存在于文中的作者見面,發(fā)生心靈碰撞和靈魂融合?!芭c作者對話”,就是教師通過各種感官去觸摸、品味、探究文本,是教師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內(nèi),使自己的思想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的過程。只有當教師深入教材,真正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義及實質(zhì)性的重點內(nèi)容,才能給文本的價值取向準確定位,從而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例如《花邊餃子里的愛》這一課要感悟的是母子之間真摯的愛,而課文的結尾“花邊里浸滿濃濃的母愛,如今,我謹以花邊餃討得年邁買母親的快樂和開心?!本统浞煮w現(xiàn)了這一中心,這也正是作者的寫作目的所在。因此找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表達作者情感取向的中心句、關鍵句,就能掌握作者寫作的實際意圖,從而有效、準確地理解課文。
四、立足學生發(fā)展,正確解讀文本
文本解讀的最終目標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而“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边@就要求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對事物的認識態(tài)度和方法?!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奔炔荒馨褜W生的讀書收獲當作是對文本的理解,全然不顧文本的價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當然地把教師的認識和感受強加于學生。從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有利于課堂上及時、有效地引導和調(diào)控,使學生能及時調(diào)整自己與作者的對話,更正確、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義。如,成語故事《自相矛盾》的寓意對教師來說,是十分淺顯明了的。但對于生活經(jīng)驗不足的學生卻容易曲解。因此,站在學生的角度,抓住學生認知的難點,先跟文本進行親密的接觸,去預設生成,或許會讓語文課堂更加切合學生實際,更加符合學生需要,更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特級教師薛法根曾說過:“教師解讀文本有多深,他的學生就能在課堂上走多遠?!苯庾x文本時,要潛心會文,去抓住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的心境,再去感悟語言,就像橋梁和渡口把我們與文本聯(lián)系起來。每一個語文教師都走過了“普通讀者——教師——學生”的文本解讀心路歷程,因此教師擺脫功利目的,自由欣賞作品,細讀文本,潛心會文,既把握文本的主要傾向,讀出白己的獨到感受,還要充分考慮兒童學習的困難,深入淺出地幫助學生閱讀文本。就如王崧舟老師所說:“文本是你漂亮的倒影?!?/p>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10.
[3]成尚榮.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科研[J].江蘇教育研究,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