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忍冬
摘 ?要: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學生模仿操作的教學方法,既浪費了課堂上大量的寶貴時間,也抑制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與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提出“先做后學”,為信息技術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本文就“先學后做”還是“先做后學”展開討論。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先做后學;學生中心
【中圖分類號】G 622.0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6-0139-01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做中學”的教育思想,要求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獲得主觀經(jīng)驗。學生從實際活動中學習,學校設立各種活動環(huán)境,并提出各種假設,使學生“由做事而學習”。學生通過學習活動,收集資料,確定問題所在,并提出各種假設,進行推論,最后再實踐驗證自己的假設。陶行知先生創(chuàng)造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強調“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他認為要“在學上做,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
“做中學”的教育思想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以學生為主體,采用活動的組織形式,充分發(fā)揮課堂的活力。
1.“先學后做”還是“先做后學”
信息技術課程除了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更注重的是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從三年級開始開設,除了常用的軟件,目前流行的創(chuàng)客教育、機器人教學以及物聯(lián)網(wǎng)教學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高。這些知識都需要學生自己動手上機操作、搭建模型、編寫程序代碼等。比如,前文提到的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如果教師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嘗試每一個軟件中的任何菜單、工具等,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自主嘗試,并將自己通過嘗試獲得的知識與經(jīng)驗向同學分享、介紹。學生先動手操作,再自行習得窗口的組成部分,一方面滿足了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通過向同學分享成果提高了他們的自我成就感;另一方面又減輕了教師負擔,提高了教學效率;第二個例子先讓學生自己嘗試用相應工具填充顏色,再演示學生填滿屏幕的“反面”例子,學生會很好奇為什么沒填好,然后教師指出“用顏色填充工具”填充的對象必須是封閉圖形,筆者嘗試過這樣的方式教學,效果反而更好,因為學生在操作失誤中總結出經(jīng)驗,印象更為深刻。
2.“先做后學”教學模式的流程
“先做后學”教學模式是在老師主導作用下,有目的地對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通過一定時間活動熟記教學內容,并在實踐活動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將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的知識連貫起來,并解決學生不懂的問題。
“創(chuàng)設情境”階段,教師要為本節(jié)課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這個情境最好貼合學生學習與生活實際。例如,學習WPS文字時,可以設置“為自己設計一張個人名片”的情境,將所要學習的知識串聯(lián)起來。
“實踐探索”階段,就是“先做后學”中“做”的階段。學生根據(jù)學習目標要求以及本節(jié)課應掌握的技能方法通過自主學習或者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實踐活動。例如,上述設計一張個人名片的例子,對學生先分組,小組討論得出名片的組成包括文字和圖片,再組內分工,利用課本等資源找到插入圖片、插入文字的方法與途徑以及排版與美化的方法等。當然,在此階段中,教師的引導也尤為重要。
“后學”環(huán)節(jié)包括概括疏導、鞏固應用階段。
“概括疏導”階段,教師在學生動手做的基礎上,組織課堂教學,對重點、難點內容進行概括總結,引導學生對沒有發(fā)現(xiàn)或雖發(fā)現(xiàn)而未解決的問題提出并幫助其解決,從而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組織教學的內容一定是教學重難點、易錯點。這一階段是學生有效學習的過程。
“鞏固應用”階段,對階段性教學內容進行鞏固和運用。通過學生對新知識的運用過程,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反饋檢查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使學生學到的知識系統(tǒng)化和深入化,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互聯(lián)系,從而將知識有效地轉化為學生內在的能力。
最后,對教與學的情況作出評價。評價的重心放在相對應的“做”與“學”聯(lián)系結合點的分析上,分析任務達標狀況,分析其問題解決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有沒有得到提高。要幫助學生樹立自我評價意識和小組互評意識,逐步養(yǎng)成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的習慣,這樣對“做”與“學”起到促進作用。
3.教師: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
“先做后學”中的“學”也同等重要,尤其要注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合理啟發(fā)與適時引導。愛因斯坦認為:“對一個人來說,學習知識并不像顯現(xiàn)的那么重要,他也沒有必要因為這樣就專門去學校,他完全可以從書本上獲得滿足。在學校里,衡量教育的價值并不僅僅只依靠我們學到的知識的多少,而是受到如何進行思維的訓練”。他還指出:“用富有活力的表達和知識去喚醒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是教師的至尊藝術?!边@些都表明,只有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啟發(fā)和引導作用,才能把握好教學的重難點知識與知識內在的邏輯關聯(lián),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更有效的訓練,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之,“先做后學”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加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與探究興趣、促進理論知識的有效內化,對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設計與把握好 “先做后學”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爭取做到充分認識和了解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還學生以“學”的自主性,同時也還教師以“教”的自主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范健波.巧用“翻轉課堂”,提高學生計算機高新技術考試通過率[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5(10)
[2]林秋霞.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J].吉林教育,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