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華
摘 要 本文基于“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創(chuàng)設的“競賽課程化”教學模式和評估模式,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教學改革實證研究,分析結果顯示:競賽選修課程對學生的成績產生了顯著影響。通過實證研究和競賽成果,證明“競賽課程化”具有實質有效性,對英語教學的課程設置和高職人才培養(yǎng)具有積極的反撥作用。
關鍵詞 口語大賽 競賽課程化 有效性分析 反撥作用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7.021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ompeti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l and evaluation model created in the "Professional English Spoken Language Contest", and carries out a one-year empirical study of teaching reform.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ctive course of the contest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tudents' performance.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and competition results, it is proved that "competition curriculum" has substantial validity, and it has a positive backwash effect on the curriculum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Keywords Spoken Language Contest; competition curriculum; effectiveness analysis; backwash
教育部文件《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體系建設規(guī)劃2014—2020》強調:完善職業(yè)院校教學比賽制度,辦好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提升國際影響力,將學生比賽成績作為升入高一級學校的重要依據(jù)。對于高職院校英語語言學習者而言,“全國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以下簡稱“口語大賽”)儼然視為語言技能人才展現(xiàn)的重要平臺。
1 “競賽課程化”產生背景
口語大賽自2004年首屆開賽以來,始終堅持與高職英語人才培養(yǎng)理念相互促進的原則引領教學活動的開展。大賽試題題型包涵“職場描述”、“情景交流”、“職場考驗”和“即席辯論”環(huán)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了職業(yè)教育的實用性、職業(yè)性和社會性。我院正確認識到比賽目的在于賽事背后的人才培養(yǎng)以及對整個英語教學的改革推進作用。只有將競賽常態(tài)化,才能真正除去競賽的特殊性。我院試點兩種方案,一是將部分學生編進“演講班”,二是面向所有學生開設選修課?;诮虒W和競賽相融合之上,英語課程的教學材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估模式等方面都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競賽課程化”模式也隨之而生。
2“競賽課程化”模式
2.1 教學材料
以精讀課程為例,課程組一直選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大學英語綜合教程》。該書有助于學生提高語言基本功,但忽略了商務英語專業(yè)的職業(yè)性和社會性。為切實符合高職語言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課程組改選了商務類英語綜合教程,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融入社會話題。以2017年國賽的職場描述為例,要求學生就國內三大城市的空氣污染調查圖表進行陳述,包括對圖表調查結果客觀陳述和主觀分析。這在英語課程中已很常見。
2.2 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發(fā)生交互作用、服務于教學目的達成的動態(tài)生成的素材及信息。兩個關鍵要點:動態(tài)和信息。以2017年國賽的情景交流為例,要求學生就電子產品與用戶進行交流。在我們開設的試點選修課中,英語新聞和英語閱讀成為其中核心內容。課程組沒有固定教材,所有教學內容來源于網絡和社會熱點話題,目的就在于服務教育的社會性。
2.3 教學方法
語言課程的教學方法千變萬化,但無論如何改革都離不開“交際”二字。以2017年的職場考驗和即席辯論為例,要求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互相合作或進行正反辯論,這其中的“競爭”與“合作”實際都在于“交際”。課程組在日常教學中,經常在課堂上采取角色扮演、小組辯論、情景實訓、頭腦風暴等多種教學方法。
2.4 評估模式
早在1971年,美國學者Stufflebeam在泰勒行為目標模式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了CIPP模型,并經過多年的改良與完善。該模型是具有全局性、過程性和注重反饋性等特點的評估模式,包括:背景評估(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估(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估(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評估(Product evaluation)四大部分?;诖?,課程組也提出了競賽課程化的評估模式。以聽說課程為例,課程組提出了相應的CIPP評估模式(圖1):
圖1所示的聽說課程CIPP評估模式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從學生的聽說基礎到學生需要達到的聽說目標,每次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老師都需進行仔細推敲并調整,每個單元的老師評價和學生實訓互評,到聽說技能測試(多種形式:包括新聞復述、角色表演、辯論等)、期末測試以及各級比賽活動(國家級比賽可以用來替代課程學分,且分數(shù)居于前列),此動態(tài)評估模式有助于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
3 競賽課程化實證分析
3.1 研究對象
英語學院就“競賽課程化”開設的選修課針對所有學生,這里以2016級參與選修課程的20位學生為例。這20位同學都是大一新生,來自2016級的各個班級。相對來說,英語基礎能力比較好,而且自身對提高英語的動力比較濃,也對選修課程的教學目的比較明確。
3.2 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社會統(tǒng)計學軟件,具體運用了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分析。
3.3 研究過程
本次研究時間前后一年,主要采用SPSS工具分析此次研究中參與常規(guī)課程與選修課程的20位對象,與沒有參加選修課程的隨機抽取的任意20名同學進行分析比較。
研究問題:競賽課程化對學生是否有影響?如果有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研究過程:一是分析共40位同學的前測成績和后測成績進行對照。所有新生入學后都參加了前測,前測基本仿照四級題型,考慮到前后對比,我們選取了閱讀模塊。后測采用他們的大一結束考察的期末閱讀成績。二是分析所有40位同學在這一年中參加的所有活動,以上文提到的CIPP評估中的比賽為例。
3.4 研究結果
將40位學生前測和后測試成績分別導入SPSS軟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分別得出測試成績的均值、T值和Sig.值,結果如表1、表2。
表1、表2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40位同學(不論參與競賽選修課程與否)經過一年的學習和練習,成績都有所提升,盡管未參與選修課同學均值提升不顯著。另一重要結果是:在前測成績來看,參與選修課同學與未參與的同學Sig.值大于.05,雖然均值方面有所差異,說明他們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后測成績來看,參與選修課同學與未參與的同學Sig.值小于.05,而且均值方面差異較大,說明一年的競賽選修課使得兩組成績存在顯著差異。這兩個結果表明競賽課程對學生產生了巨大的有效性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技能競賽和學業(yè)成績兩個方面。
4 競賽課程化反撥作用
競賽選修課的學習不僅在語言學習上使得學生有所進步,特別是在信息量閱讀能力、聽說能力,尤其是思辨能力等方面。最直接的成就是2017年我院選手獲得國賽資格。此外,競賽選修課的模式對于整個課程設置的優(yōu)化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帶來了一定的思考。學院推出“技能+專業(yè)+文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融合商務職場專業(yè)和文化素養(yǎng),在“一帶一路”和“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與時俱進調整課程設置以適應不斷發(fā)展的商務英語人才需求。
參考文獻
[1] 陳為華.以技能競賽推動高職院校專業(yè)建設的實踐與研究[J].職教論壇,2013(23).
[2] 鞠錫田.基于“倒逼理論”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研究[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2(18).
[3] 李清華.外語形成性評估的后效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4] 孫韻雪.高職英語口語大賽的“職業(yè)性”轉向對教學改革的影響力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5).
[5] 張朝霞.實用英語口語大賽對高職口語教學改革的影響研究[J].職教通訊,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