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山
摘 要:閱讀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項重要活動,是人們認識世界和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閱讀能力對一個人終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重視數學閱讀能力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筆者總結出五種行之有效的培養(yǎng)策略。
關鍵詞:數學教學;閱讀能力;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23-044-1
數學是一門學科,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語言,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曾說:“數學教學也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而語言的學習是離不開閱讀的,閱讀能力是數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也是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近年來,閱讀理解題成了數學考試的必考題,很多學生對此類題感到難以下手,看了題目搞不懂是什么意思,這是數學閱讀能力差導致的。另外,教學中教師付出很多艱苦勞動,學生也努力地學習,但效果不好的現象比較普遍,其實這種狀況的瓶頸就是學生自學能力差,而自學能力差的根本是閱讀能力差。學會學習的基礎是學會閱讀,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那么,如何重視課堂閱讀,充分利用教材,給學生提供閱讀機會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探討。
一、讀教材中的插圖
新課程教材中有相當豐富的插圖,都具有形象直觀、內容簡明、主題突出的特點,有著文字所不能取代的作用。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本上的插圖,認真領會其中的道理,并且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推理、想象等過程,把插圖與文字、實驗結合起來,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補充和提高,從而達到有效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目的。如“平均數”教學中,學習時要求學生先通過閱讀,自己讀懂教材中的插圖:師:圖中的紅線表示什么?是用什么辦法才能使每排的瓶數同樣多?學生認真看插圖,明確了圖中的使每排同樣多的方法、步驟,大部分同學很快找到了“移多補少”的方法。這樣閱讀把插圖的操作過程還原而獲得對知識深刻的理解,這一閱讀操作環(huán)節(jié)更為巧妙的作用在于,不少學生還悄悄地閱讀了例題的解題過程,從而產生了認知矛盾:當瓶的行數超過了4排甚至更多時,“移多補少”的方法還行得通嗎?書本中的求平均數方法與“移多補少”有什么聯系?在接下去的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就非?;钴S,因為新知的學習已成為他們自身的需要。
二、讀教材中的例題
課本例題一般都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關聯性,它們或是滲透著某些數學方法,或是體現了某種數學思想,或提供某種重要結論。閱讀教材中的例題,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數學表達能力,規(guī)范學生的數學解題格式等都有好處。因此,學生閱讀教材例題就顯得更為重要。在閱讀例題時,不能只是讓學生看看、讀讀、念念,要注重教師的點撥和指導的作用,讓學生帶著問題來閱讀。如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苯虒W時,應這樣引導學生閱讀:①結論中“同時”是什么含義?刪除“同時”可以嗎?②為什么要乘或除以“相同的數”?如果乘或除以“不同的數”會怎樣?③如果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會發(fā)生變化?④零為什么要除外?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性質的認識,又加深了對數學語言的科學性、精練性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閱讀效果。
三、讀教材中的總結語
這里的總結語是指教材中概念、定義、性質、公式的閱讀。數學課本上的這些總結語是經過歸納而得出的精練、準確的表述性語言,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點。學生要讀懂它們,完全領會這些表述的含義是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反復仔細地閱讀,咬文嚼字,理解每個字詞的含義,以求把握其本質,同時進行認真的分析、思考與比較,直至弄懂含義。例如:“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睂ζ叫芯€的概念的理解必須抓住關鍵的詞語,“同一平面內”這是前提,“互相平行”告訴我們平行是互相的不是單開看的。教學時,應這樣引導學生閱讀:①結論中“互相平行”是什么含義?②刪除“同一平面內”可以嗎?這樣緊扣結論,細琢磨、深推敲。讓學生通過深度閱讀和思考,弄清結論成立的條件,準確把握結論的內涵,既加深了學生對數學性質的認識,又加深了對數學語言的科學性、精練性的理解,解決了課堂講授的重點和難點。
四、讀教材中的拓展素材
在教學不同的知識時,由于所涉及的知識內容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課后閱讀材料。新課程一般設計有“讀一讀”、“你知道嗎”、綜合應用等課后閱讀材料。這一部分內容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和所學知識也聯系很緊密,主要是要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內容一般都生動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如三年級教材中介紹了“分數寫法的來源”、“四則運算符號的來歷”、“七巧板的來歷”、“指南針的來歷”、“古代計時工具”等,內容相當豐富。學生從拓展知識面的角度去讀,興趣昂然。
五、讀教材中的習題
新課程背景下的習題更加貼近社會生產、生活的實際情況,呈現形式多樣化,除文字敘述外,還可以用表格、圖畫、對話等方式,適當增加有多余條件和開放性的問題,向學生提供鮮活的、真實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考價值的數學問題,以凸顯習題的問題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涩F在經常發(fā)現有的題孩子解答不出時,只要教師將題目讀一遍,有時甚至讀到一半時,他就會叫道:“哦,原來如此!”問題就出在學生的閱讀能力上,平時在讀題時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要想使數學素質教育目標得到落實,使學生最終能獨立自主地學習,就必須重視數學閱讀教學。學生認真閱讀數學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yǎng)成的,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老師經常提醒、督促和長期的指導。只有在學生的主觀意識中播下數學閱讀的種子,才能使數學閱讀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在閱讀中提高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和數學分析、推理能力,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真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上都獲得不同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