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力木汗·木哈米提拜
摘要:“有效課堂”的提出,是新課程改革對每一門學科、每一位教師提出的要求,更是針對當前課堂教學低效的一種反思與應對。為此,本文將基于筆者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從小學科學教學困境入手,就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組織課外實踐活動三個方面分析了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以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方法;教學情境;課外實踐
G623.6
所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知識、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上有收獲、有進步、有提高。具體表現(xiàn)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好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小學生無論是在認知方面,還是在自制力方面,都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多加關注。為此,小學科學教師應該通過有效教學,使學生更喜歡科學,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yǎng)。
一、小學科學教學困境
當前的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著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教學方法陳舊無趣、課外活動嚴重缺乏等困境,大大地阻礙了小學科學有效性的提升,給教師造成了很多的困惑。
1.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
小學生神經系統(tǒng)尚在發(fā)育之中,因此容易缺乏自制力,注意力比較分散,上課時常常會左顧右盼,做小動作,對于教師所講授的內容,也常常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的教學是很難順利進行的,也是很難達到高效的。
2.教學方法陳舊無趣
小學生追求新異,常常會對教師的常規(guī)教學不感興趣,而且當前的確很多科學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不注意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教學形式陳舊,內容無趣,從而打擊了小學生的科學學習熱情。試想,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又怎能學好化學呢?
3.課外活動嚴重缺乏
雖然小學階段的學習壓力并不大,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開展課外活動。但是當前很多學校和教師普遍缺乏課外活動意識,很少帶領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科學是一門偏重于實踐性和實用性的課程,需要理論結合實踐。而當前的小學科學課程中,課外活動的缺乏使得科學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緊密,很多學生學習了科學知識也不知道如何應用到生活中,科學教學自然無法達到高效。
二、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基于當前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困境,要想突破困境,提升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集中學生注意力;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組織課外實踐活動,使科學從理論走向實踐。
1.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
為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以情境吸引學生,使學生將更多的關注力投入到課堂中來。比如,在教學《身體的結構》的時候,有的學生交頭接耳,有的學生神游物外,注意力還沒有集中到課堂中來。為此,我放棄了直接授課的念頭,而是讓學生畫一幅全身的自畫像??茖W課變成了美術課,小學生瞪大了雙眼,感覺到十分有趣。于是,他們紛紛摩拳擦掌,在紙上畫下了自己的身體。畫完之后,我引導他們看自己畫的畫:“同學們,大家都觀察一下自己的自畫像,說一說我們的身體由哪幾部分組成?”有的孩子說道:“頭,身子,腿?!边@時我笑著問她:“那,胳膊不要啦?”頓時學生哄堂大笑,這名發(fā)言的孩子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此時又有學生回答:“老師我知道,有頭、身子、胳膊、腿?!蔽抑钢@名學生所畫得畫說:“這名小帥哥,看你的自畫像,怎么好像少了點什么呢?”原來,這名學生的自畫像中沒有畫出脖子。我總結道:“我們的身體由四部分組成:頭、頸、軀干和四肢,這是我們身體的基本結構?!?/p>
2.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
科學課相對于語文、數(shù)學等課程而言更為靈活,因此陳舊的教學方法難以支撐科學課程的開展。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以有趣的科學課堂教學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燃起對科學的興趣,打下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比如,教學《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的時候,我提前為學生布置了任務,讓每組的學生帶不同的顆粒狀物質,比如有的小組帶白砂糖、食鹽和面粉,有的小組帶洗衣粉、沙子等。上課時,這些學生儼然變成了小科學家,利用所帶的東西進行課堂小實驗,有的學生負責操作,有的學生負責記錄,有的學生負責總結和最后陳詞。一節(jié)課結束后,學生都真正地體會到了“溶解”的含義,也學會了過濾的方法。這節(jié)課運用到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和實驗探究的方法,二者都是十分有利于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fā)的方法,將其應用到科學課教學中,勢必會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效率。
3.組織課外實踐活動
科學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對課堂教學起補充拓展的作用,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擺脫課堂上教學材料單一的束縛。適當?shù)亟M織開展課外活動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使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深化科學知識,最終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為此,教師應該積極組織課外實踐活動。比如,教學《降水量的測量》一節(jié)內容之后,為了使學生能夠清晰地了解如何測量降水量,教師在課上詳細地講解了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同時還引導學生制作簡易的測量工具,并組織學生在幾天后的一次雨天進行課外實踐活動——測量降水量。在這次課外實踐活動中,學生直觀地了解了氣象站中降水收集、測量的方法,并利用自己所制作的簡易測量工具對降水量進行了測量,同時與天氣預報的降水量進行了比對。在這樣的過程中,小學生增強了科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也提升了科學素養(yǎng),提高了綜合能力,培養(yǎng)了科學的嚴謹、認真的精神。當然,科學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可以組織開展的課外活動,小學科學教師應該抓住每一個契機,引領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中真正地了解到科學的美妙。這樣一來,學生在今后的科學課上也會越來越感興趣,懂得化學知識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而且其科學素養(yǎng)也會逐漸得以提升。
三、結語
小學科學課程對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提高科學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蒙作用,其在小學教育階段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我們探究小學科學課程有效性的提高方法,是基于這一前提,并著眼于學生發(fā)展的。希望本文的論述能為廣大科學教師提供更多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姜霞.利用當?shù)刭Y源優(yōu)勢建構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課堂[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09).
[2]余常欣.注重以生為本,打造高效的小學科學教學課堂[J].新課程(小學),2016(09).
[3]陳啟明.如何提高小學科學探究有效性的策略[J].讀書文摘,2015(02).
[4]伍洪勇.小議如何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實效性[J].新課程(小學),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