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本宏
摘 要:在傳統(tǒng)的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教師由于受教材和教學模式的局限,往往將教學重點更多地放在大綱和教材上,從而忽視該課程資源的開放與利用。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資源的內容闡述出發(fā),對充分利用該課程教學資源的原因進行了具體分析,并探討應該如何運用這一課程的有效資源。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資源利用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程資源概況
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兩種。其中,校內課程資源是指除教科書以外的其他資源,諸如教師、學生本身所攜帶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經驗,還有課堂上的學習方式、教學策略等,都是可以直接獲取的寶貴的校內課程資源。而校外課程資源,則是指校外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等公共場所提供的具體資源,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所接受到的媒體資源和網絡資源,以及學生在家庭中所獲取的家庭資源等。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資源充分運用的重要性
我們之所以要重視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資源的充分運用,很大程度上和該課程自身的特征有關。首先,這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課程,開設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其次,它十分注重課程的基礎性、綜合性和實踐性,強調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培養(yǎng)學生認識世界和參與社會的實踐能力。這些特征都對課程本身充分運用自身資源提出了更高要求。除此之外,品德與社會課程自身的教學目標也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提供了方向性指導。它讓我們認識到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材,而是拓展到廣泛的社會實踐中。要想讓學生具備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能力,我們就必須更加充分地開發(fā)和利用好校內外各種資源。
三、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資源的利用措施
1.資源選取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開發(fā)課程資源時,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探索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接受方式,從學生視角出發(fā),選取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資源,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被學生接受和理解。比如,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文字理解能力不如對圖片和動畫視頻的理解力強,那么,教師在傳授某堂課的知識點時,就可以借助一些生動活潑的圖片或動畫視頻資料,來吸引學生的眼球,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我們的合作》這一章為例,教師在給學生講解合作的重要性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圖片對比的形式,讓學生觀看“團結合作”與“不團結合作”的后果有什么區(qū)別,從而使二者之間的差異在學生頭腦中表現(xiàn)得更加形象深動。
2.資源利用的方式要盡可能豐富多樣
在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上,由于信息技術尚未普及和教師缺乏創(chuàng)新的教學思維,導致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常出現(xiàn)教師主導課堂,而學生被動聽講的局面。教師對課程資源的利用,也大多采用口頭描述的方式,無法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日益普及,教師利用課程資源的方式也更加多樣化了。我們不僅可以將某些內容通過圖像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還能讓學生親身參與游戲活動,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同樣以《我們的合作》這一章內容為例,教師可以開展一些類似于三人四足這樣趣味性比較強的團隊合作游戲,通過比賽讓學生感受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3.資源分析要結合生活實踐深入徹底
經過嚴謹?shù)睾Y選課程資源和充分展示課程資源后,第三步就應該是如何挖掘課程資源的深刻內涵,使其發(fā)揮應有的價值了。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教師對對課程資源的運用,應該注重形式與內容的相互契合。對于那些表現(xiàn)簡單實則蘊含豐富意蘊的資源,我們應該深入分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走馬觀花”的過場儀式上。比如,教師在組織學生觀看一段關于“小烏鴉如何尋找食物給媽媽吃”的視頻時,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思考小烏鴉這種行為的意義何在。然后聯(lián)系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孝道”觀念,給學生傳授孝順父母的重要性,并且給學生布置一道家庭作業(yè),“今天我主動幫爸爸媽媽做了一件什么事”。
參考文獻:
[1]盧有林.如何開發(fā)和利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J].江西教育,2012(3).
[2]吳奇.小學品德課堂動態(tài)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J].小學德育,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