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詩歌藝術源遠流長,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學樣式之一。詩歌教學在課程標準中極其的受到重視,要求學生能夠具備欣賞詩歌的能力,通過詩歌學習提高人文素養(yǎng)。但在現(xiàn)在詩歌教學課堂上,最困難的就是讓學生欣賞詩歌,讓教師和學生共同體悟到詩歌的美,與詩歌產生共鳴,從而從學習詩歌中獲得愉悅的體驗。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本文分析了新課程標準中對于詩歌等文學作品的學習所提出的要求和相應通過教學需要達到的目標,針對課程要求和在實際教學中的實踐經驗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詩歌上的學習。
【關鍵詞】新課標理念;初中;詩歌教學策略;詩歌審美
一、注重詩歌欣賞個性化的美感體驗
對于初中學生,老師很容易對其形成生活經歷不足、社會閱歷不夠的刻板印象,認為其對于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等理解不夠深刻,所以往往不給學生學習的空間和余地,采用教導式和指令式的方式直接對學生灌輸詩歌中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忽視了學生對于欣賞詩歌意境的個人美感體驗。
語文新課程標準把詩歌的教學目標定位于從文學作品的欣賞中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領悟作品中所表達的深刻內涵,并能從中獲得生活的啟示;能夠參照文化背景對作品的思想情感傾向給予自己的評價;對于作品中觸動人心的情感體驗和情境能夠對自己的體驗做出很好地表述。新的課程標準明顯很注重學生在學習文學作品時的過程以及掌握欣賞文學作品的方法,這一目標定位非常明顯地有別于過去歷年的教學大綱,注重學生與詩歌產生共鳴,體會到藝術的美感,并在其中培養(yǎng)人文情懷和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對于同一文學作品,每個人的感受和情緒喚醒程度都是不同的,各具風格和特色,都會結合以往自己的生活體驗對于作品產生獨特的體會和感悟。例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詩句,只有在給予學生充分的發(fā)展空間的情況下,讓學生結合每個人過去獨特的體驗,來體味其中雄渾壯闊的美感,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靈性,讓詩歌學習促進他們自身的發(fā)展。
二、通過點評來把握詩文大意,傳遞詩歌美感
詩歌教學中最具有挑戰(zhàn)性的部分就是詩歌的點評,點評需要把握住作品的靈魂,并且需要用通俗的語言將其傳遞給學生,讓學生體會到作品的精髓和感受到藝術感的美,這對于教師的領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需要以詩歌為中介,教師為引導,使學生產生共鳴,讓學生體悟到老師所傳達的詩歌的意境和美,是詩歌教學中最困難的部分,這需要通過詩歌點評來實現(xiàn)。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極易于對于詩歌做出日?;慕庾x,不能領會詩歌中的深意或誤解了其中的大意,這也需要通過點評來把握詩歌理解的基本方向。比如在李白名作《行路難》中:多歧路,今安在,學生可能會把其解釋為官場失意。教學在允許學生對于詩歌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同時,又要通過點評把握好方向,不能偏離主題,需要打下欣賞詩歌的專業(yè)基礎,尊重文章和作者的本意。同時在把握住內涵的范圍內不讓學生停留在大意層面上,允許學生向外延伸,有不同的體會和體驗,能夠欣賞詩歌凝練形象、靈動美麗的語言,感知到詩歌的魅力和藝術美感。
三、重視詩歌誦讀,體味其中韻味
詩歌的魅力不僅僅體現(xiàn)在其中傳達的深意和意境的美感,更是語言運用的藝術,通過富有張力和表現(xiàn)力的語言表達來傳遞思想情感。新課標中強調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詩歌中的語言不是嚴謹?shù)目茖W表述,而是具有韻味的靈活性地表達,只有學生體會到其中感性的美的情況下才能通過誦讀出作品的韻律和節(jié)奏,真正地把體會到的美感用語言的韻律表現(xiàn)出來。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月有陰晴圓缺,既需要讀出賞月的美感,有需要讀出思念親人的哀思,還要讀出其中蘊含的哲理和韻味,通過誦讀來傳遞詩文的靈魂?,F(xiàn)在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注意到誦讀對于學生體會藝術作品和提高語言能力的作用,只是強調機械背誦,通過這種方式對于學生語言能力和欣賞能力的提高極其地有限,只有通過誦讀才能將詩歌中的意境和情緒內化為學生的個人體驗并對于學生駕馭母語,應用語言進行藝術性表達有著實際的益處。
四、結束語
新課程標準提出加強中小學生的人文教育,培養(yǎng)學生文本欣賞能力和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質,用良好的人文素材來完善學生的人格。要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作品,體會其中深邃的思想和意境,感悟其中精煉靈動的語言表達,使學生感受到作品的美感提升審美情趣。要做到這些就需要對于詩歌教學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對于詩歌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同時把握住詩歌文本的含義和傳遞的意境、重視詩歌的誦讀及其中的語言表達,在詩歌的學習中提升語文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于冰.詩歌教學中不可忽略的一環(huán)——淺談詩歌的想象[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遼寧,2014(03)
[2]陳玉麟.詩歌教學中形象和意境的補充[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13(02)
[3]袁行霈.感受 聯(lián)想 修養(yǎng)——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鑒賞[J].北京大學學報.2010 (03)
作者簡介:
吳艷,女,綿陽市人,工作單位:綿陽外國語實驗學校,職務:教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