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摘要:小組教學 的課堂模式已經提出很多年了,在實施小組教學的過程中,有許多老師認為這種教學形式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使整個課堂“活”起來;同時,也有許多教師認為這種形式有失嚴謹,影響了課堂紀律,導致課堂漸漸“亂”起來。筆者就如何正確運用小組教學進行了深入思考。
關鍵詞:小組教學 教學效率 學習興趣
面對與以往安靜、嚴肅的課堂氣氛所不同的新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把它認定為“活”還是“亂”?這不僅是對課堂教學方法的表面評價,更是對如何正確運用小組教學的深入思考。
對于如何評價小組教學,很多專家有著獨到的見解:“評價課堂教學亂不亂,要看學生的注意力,如果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形散神不散,這樣的課堂教學就不叫亂,如果學生沒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形散神又散,這樣的課堂教學就叫亂。”就像杜郎口中學的課堂那樣:盡管每個學生都看似搗亂似的以夸張的高度舉手;盡管每個學生都旁若無人的大聲喊出自己的見解,甚至為此爭得面紅耳赤;盡管每個學生隨時都會離開座位;盡管每個學生都“目中無人”地在黑板上寫寫畫畫;但是每個學生都沒有偏離學習這個主題,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所以,這就叫“活”,而不是“亂”。有些教師的小組教學從表面上看已經跟杜郎口的課堂極為相似,但卻缺少了一種無形的約束,使學生“形散神又散”,從而導致了徹底的“亂”。
要真正做到讓課堂活而不亂,就必須形成一種無形的約束力,讓課堂變得規(guī)范。這就要求教師擔當起課堂調控者的角色,必要的時候既要放得開,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關鍵時又要收得來,使學生的活動不至于偏離正常軌道。那么怎么才能使小組教學“活”而不是“亂”呢?要做好這看似簡單的一件事情,我認為至少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讓每個學生心里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我們所常用到的小組合作,其本質含義是:通過每個學生自己的主觀努力來實現(xiàn)整個小組的共同進步。在進行小組合作的教學活動中,每個小組成員既要完成自己的個人目標,而且還要幫助同組的成員通過互相協(xié)作,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所以,如果要采用小組合作的課堂教學模式,就要求教師一改往日以單個學生為中心制定個人學習目標的習慣,轉而養(yǎng)成以整個小組為中心制定共同學習目標的習慣。有了共同的學習目標,他們的一切活動就會有目的,整個小組的活動就有條不紊的開展,從而杜絕“亂”的現(xiàn)象。
第二,讓每個學生嚴格按照課堂行為規(guī)范來參與小組活動。
以往的課堂嚴肅而沉悶,當學生接觸到小組教學這種新模式時,勢必會有“一發(fā)而不可收拾”的局面出現(xiàn),一些基本的課堂規(guī)范會被沖破,從而又把小組活動引向“亂”的一面。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協(xié)助學生形成新的課堂行為規(guī)范,如良好的討論習慣,耐心傾聽他人發(fā)言的習慣,必要時能停止小組活動傾聽教師講解的習慣等。
在協(xié)助學生養(yǎng)成新的課堂行為規(guī)范的同時,還要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滿足學生的展示欲和求知欲,讓學生在討論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合作中解決問題,在展示中沉淀知識,在交流形成能力,真正做到讓課堂“活”起來,使每個學生都能完成既定的學習目標。
第三,及時糾正小組合作中的錯誤和誤區(qū)。
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經驗有限,所以我們可以預見,在遇到一些比較抽象或者比較復雜的問題時,小組成員的討論很可能會無處入手,進而會發(fā)展到漫無目的的“自由討論”或者“高談闊論”,使原本有序的課堂由于盲目討論 和合作變得“亂”起來,如果不加以糾正,學生很容易形成錯誤的思路、錯誤的知識甚至得出錯誤的結論,從而完全背離課堂教學的最初目的,使課堂教學出現(xiàn)“負效率”。所以,在學生進行小組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及時巡視、細心傾聽甚至可以直接以成員的身份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從而及時發(fā)現(xiàn)小組合作中的問題并及時糾正,確保小組活動始終處在教師可以控制的范圍內,保證小組合作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
第四,教師要關注到每一個學生,不使一個學生脫離主體。
在班內,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都不相同,學習小組中也會有學習吃力的邊緣生,在開展小組活動的時候,他們往往會處在很尷尬的境地:一方面,他們對所要討論的問題還沒有理解到位,與問題相關的基本知識、概念還沒有消化吸收,所以在小組活動中根本“無話可說”,對小組活動有恐懼感;另一方面,由于小組教學往往伴隨著小組評價,由于邊緣生的存在,某個小組可能長期得分較低,使得小組成員對這些邊緣生產生排斥感,甚至會說出傷害他們自尊心的話,長此以往,邊緣生會逐漸脫離課堂,成為小組中“亂”的潛在因素。帶有邊緣生的小組由于覺得本組競爭力“先天不足”,也很會慢慢對課堂活動失去興趣,從而脫離教學活動,成為班中“亂”的潛在因素。
鑒于以上情況,教師應該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上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為個別學生開辟“綠色通道”和“特別權力”,使每個學生、每個小組都能以積極的心態(tài)參與教學活動。
第五,教師要做好處理突發(fā)事件的準備和預案。
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正處在最為活躍的階段,好奇心、好動性都很強,一個由初中生占主體的課堂,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狀況發(fā)生,比如某個學生的發(fā)言會引發(fā)全班大笑不止,某個生性頑皮的學生會故意搗亂,某個自尊心很強的學生在答案遭到大家的否定后會甩手不干或者高聲爭吵……
面對以上問題,教師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和預案,課堂教學就會因為這些突發(fā)的小事情難以順利進行,使課堂教學由“活”瞬間變“亂”,使原本精心設計的一堂課瞬間崩潰瓦解。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就要求教師具備很高的學科素養(yǎng)和豐富的教學機智,能隨時處理課堂上的突發(fā)事件,在很短的時間內使教學恢復正常,使小組活動重新走上正軌,避免課堂由“活”變“亂”。
可見,小組教學的“活”與“亂”不是以課堂的表象來判斷的,而是應該更注重這節(jié)課的效率和成果;使用小組教學后,會使課堂變“活”還是變“亂”,也沒有固定的、可以預見的答案,而是要看以上幾個方面做的是否到位。小組教學這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在實施的同時,應該根據(jù)本班的情況進行調整,使小組教學“本土化”,這樣才能使其避免走到“亂”的地步。
隨著各地各學校的深入實踐,小組教學的具體形式和細節(jié)會被不斷地修正和改良,我們應該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小組教學會以其獨有的激勵性和優(yōu)越性,影響甚至取代其他教學形式,成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塑造學生優(yōu)良品格的主流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