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蘭英
摘要:師生之間的情感并不復雜,因為老師已是成人,而學生涉世不深,正在逐漸完成社會化的過程。師生之間建立的是一種區(qū)別于親情、友情而又真摯深刻的情感關系。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尊師愛生,學生對教師尊敬依賴,教師對學生關心愛護。
關鍵詞:師生 情感 尊師愛生 尊敬依賴
一般來講,學生都愿意聽從老師的教導,有接近教師的欲望,期待教師的關懷。教師的一句話有時會影響學生的一生。不尊敬教師的學生并不多見,但一些調查發(fā)現,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而下降,這往往是師生交往上障礙所造成的,學生非常討厭偏向、易怒、愛發(fā)牢騷的教師。師生交往大門的鑰匙握于教師之手,師生交往的封閉往往是教師所造成的。
一、了解、理解、尊重學生
尊重學生的什么?尊重學生人格,把他們當人看。首先,教師要注意發(fā)現學生身上的積極因素,要相信學生“向學生學習”。
尊重學生,對學生有一視同仁,切忌有親有疏,切忌歧視、辱罵和體罰學生。談到體罰,也許很多教師都知道,馬卡連柯曾忍無可忍地給了一個犯錯誤的學生一記耳光,而這個學生感受到的卻是馬可連柯對他的切膚之愛。這里仍然是情感因素在做怪。你平常讓學生感受到的不是關心,不是愛護,你碰一下他當然要委屈,要不接受。
尊重學生,教師還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教師也是人,也有喜怒哀樂,但在學生面前,要注意保持飽滿的精神和溫和的態(tài)度,特別是當自己遇到一些不愉快事情的時候。有人講,教師的情緒比較易調節(jié),因為有宣泄的對象,有“出氣筒”,這恰恰是教師應該注意的地方。有時,教師的自尊心也會受到傷害,這時應更注意自我控制。我們不要忘記,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占有主導地位,教師如果退一步,則海闊天空。當然,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這會使學生感受到教師也是活生生的人,但還要能夠得到學生的理解和感情共鳴,而不是消極影響。
增進師生情感,首先要做到了解學生。記得我校有一名學生,以前經常翻墻逃學,經過教育,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逃學了。有一次上課,他又缺課了,班主任老師課后才知道,他因遲到翻墻進校,被校長留在了辦公室。這位班主任沒有馬上去批評他,而是問他為什么翻墻,他說“我遲到了,學校的大門已經關上,可是想到這幾天各班正在進行紀律比賽,我怕影響班級成績,又怕耽誤上課,就翻墻了”。班主任了解了事情的原委,當著全班同學,講明了他翻墻的經過,稱贊他的進步:他過去是朝外翻,逃避學習,今天是朝里翻,為了學習和班級的榮譽。這位學生被老師的理解,流下了眼淚。
學生正處于心理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其獨立性和自我意識不斷增強,但他們需要從教師那里得到認可、同情、支持和贊賞。教師不能以成年的目光和心態(tài)去認識他們,而是要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也不能以自己當年的體驗看待他們,而是要注意時代變遷給現代學生帶來的影響。教師要能夠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學生,這被稱之為移情性理解。教師在了解學生時應該做這種假設:“如果我現在是學生,我也可能這樣做”,從而以同情的態(tài)度體驗學生的所感所想,師生之間就會達到“憂樂與共”。
二、師生之間情感聯(lián)系的重要性
誰都明白,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不過,師生關系不是孤立的個人之間的聯(lián)系。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擔當著不同的社會角色,他們的行為要符合社會對這個角色的要求。例如,我們學校有一位剛從大學畢業(yè)走上工作崗位的教師,他還沒有從學生的角色轉變過來,在課余時間總是和學生一起玩鬧。最初,一些學生還覺得這位老師平易近人,但后來很多學生則認為他沒個老師樣,不尊重他,而他的同事也覺得他的舉止不符合角色的身份,這使他很苦惱。如果一名教師不能按社會的要求行事,在人際交往中就會出現問題,也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務。
絕大多數老師能夠認真的認識到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角色,也清楚自己的任務是教書育人。 但是,師生關系這種服務主體與服務對象的社會關系有其特殊性。師生之間關系的特殊之處在于其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正因為如此,師生之間比較充分的交往機會,在這種交往過程中能夠形成情感上的聯(lián)系,而這種情感上的聯(lián)系無論是對學生掌握科學知識,還是形成個性品質都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師生間的情感聯(lián)系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也是至關重要的。
很多研究發(fā)現,當學生喜歡某位教師時,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學生所喜歡的教師首先應該具備令人情緒安定的人格特性。教師應該知識廣博,嚴格要求學生,但必須是教師充滿人情味,令學生感到親切之時,教育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見,學生對教師情感的要求甚至超過了教師知識的要求。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互動過程中形成與發(fā)展起來的。由于教師與學生之間要進行交往,相互之間就會產生影響,這種相互影響的過程可稱之為師生相互作用過程。例如,青春期教育是心靈對心靈的啟迪,精神對精神的感化,而離開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啟迪”與“感化”便只是教育者的一種情愿。相反,如果教師對學生具有了真誠的信任與尊重,學生就會感到一種人格的尊重,他們的自卑、自私、孤獨、膽怯、抑郁等心理問題的發(fā)生率就會大大降低。一旦學生對教師產生了朋友般的信賴,他們就會主動地向教師敞開心扉,訴說自己的喜怒哀樂,這就有利用教師誰時了解學生的心靈及時幫助他們解除心理煩惱。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心育要從與學生建立和諧的關系入手。首先,要端正對學生的看法,我們應該認識到自己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年齡雖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有著自己獨特的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師生關系是平等、尊重、信任的朋友關系。其次,要注意平時的感情投入與積累。要善于與學生一起活動,同時,要盡力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最后,教師還應充分理解并尊重學生的一些獨特的、奇妙的甚至錯誤的想法,這并不是說教育者放棄自己的責任而一味遷就學生,而是要讓學生在老師面前有一種人身安全和思想自由感,不然,學生不愿對老師說話,“教育”“引導”又從何做起呢?
三、教學相長
我們有一種觀念,教師在學生面前應是一個知識的權威,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做到誨人不倦。誨人不倦的源泉是教師的學而不厭?!敖倘缓笾А保袄А本屠г诓涣私鈱W生,不善于引導學生,對學生的長進無能為力。向學生“學”是教師“教”的必要條件。教學相長,就是不能居高臨下,總是好為人師,擺出一副老師就是對的姿態(tài)。只有共同探討,相互促進,平等施教才會帶來融洽的師生關系??梢?,師生間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習的興趣,精力的投入和努力,制約著學習效果與師生關系。這就要求我們要積極培養(yǎng)愛心,增進對學生的情感,并選用學生能夠接受、理解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良苦用心,要確信學生身上是蘊藏著向上的意識及學習的潛能的。而要想了解學生就要主動接近,與個類學生交朋友,真誠的關心、愛護、了解、尊重他們。去體驗他們的歡樂與憂愁,了解其心靈的秘密。力爭做一個摯愛型的老師。只有成為摯愛型的老師才能獲的得學生的尊敬與愛戴,才能建立起民主、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師生感情也得到了加強。
綜上所述,師生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對于學生的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但我們需要克服一些認識上的誤區(qū),向學生傾注我們的真實情感,建立起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