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蕓
摘 要:現(xiàn)代信息技術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被廣泛運用,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別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作用舉足輕重。合理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精彩。
關鍵詞:現(xiàn)代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c)-0117-02
隨著社會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如果依靠教科書、教師、學習的參考資料(書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現(xiàn)代信息技術已在教學中被廣泛運用,極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好地落實新課改精神。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合理運用”談一些看法。
1 課文情景再現(xiàn),填補想象空白。
優(yōu)美的語言能使人產生無限的遐想,但如果沒有相應的生活經(jīng)歷,學生閱讀的想象將成為無米之炊。這時,如果老師能給學生提供錄相、圖片或動畫場景,讓學生獲取直觀感受,學生理解課文,領悟文章寫法就不難了。以下就是我在平時教學中所采用的方法,收到不錯的效果。
1.1 美景再現(xiàn)
人教版第七冊中的《鳥的天堂》,學生沒見過獨木成林的大榕樹,沒見過眾鳥紛飛的場景,巴金那生動的描寫很難打動學生。學課文之前播放《鳥的天堂》的錄相,讓學生親眼目睹這棵長在水中央,獨木成林的大榕樹,親眼目睹眾鳥紛飛的熱鬧景象。再走進課文精彩的描寫,高大茂盛,充滿生機的大榕樹,自由快樂的鳥兒熱鬧的場景,學生自然而然就能在觀看錄相的基礎上理解課文所描繪的場景,同時也注意到作者是如何把看到的情景準確傳神地表達出來,悟出文章的寫作方法,達到閱讀教學的目標。再如同一單元中的《火燒云》學生也是需要有直觀的感受。通過動畫演示火燒云的變化,讓學生火燒云那活靈活現(xiàn)的變化中領會作者那生動有趣的寫法,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細膩的描寫。這時再設計一個文中沒有出現(xiàn)的火燒云動畫,讓學生模仿課文進行一個小練筆,有效做到讀寫結合。用課件再課文情景,能填補學生想象的空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領悟寫法,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1.2 場景再現(xiàn)
人教版第十一冊中的《少年閏土》,描寫雪地捕鳥的場景十分生動有趣,動詞使用十分準確,可城里的孩子想象不出那樣的場景。借用動畫,再現(xiàn)捕鳥全過程,學生從中懂得什么是“竹匾”,什么是“秕谷”,什么是“支起”,什么是“罩”……還有通過圖片認識文中提到的各種鳥。有了這些感性的材料,學生讀這段文字時,臉上洋溢著無限的喜悅,課件中的場景再現(xiàn),填補了他生活經(jīng)歷的空白,真正感受到文字描寫的準確生動。又如《祖父的園子》描寫了作者在祖父的菜園子里自由自在,快樂無比的場景,可這樣的內容對城里的孩子又是一大考驗。利用電腦制作動畫,賦予蜻蜒、黃瓜以生命,再現(xiàn)文中場景,學生從直觀的動畫中感受作者的快樂,也真正體會到文字的魅力。
1.3 歷史再現(xiàn)
教材中許多課文所寫的事情的年代久遠。離學生太遠,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如《長征》《圓明園的毀滅》《狼牙山五壯士》《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些文章總是激不起學生的興趣。因此,老師在課前可以播放和課文有關的電影或紀錄片,讓學生了解和課文有關的時代背景和內容,拉近學生和課文的距離,學生在朗讀圓明園被燒毀的語段是燃起憤怒之火,同時也燃起了愛國熱情;學生在朗讀《狼牙山五壯士》那激烈戰(zhàn)斗的語段時,燃起對狼牙山五壯士的贊美之情;學生在朗讀人們沉痛悼念魯迅先生的場景時,燃起對魯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再現(xiàn)課文中所敘述的歷史,有效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2 聲音再現(xiàn),突破課文難點
課文中有許多描寫聲音的內容,如婉轉的鳥叫聲,淅淅瀝瀝的下雨聲,叮叮咚咚的泉水聲……都來自大自然美妙的聲音,讓人感覺如臨其境。然而城里的學生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少,他們有的根本沒有聽過來自大自然的聲音。所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把握難以到位。如人教版第十一冊的《山雨》猶如一首歌,卻很難打動沒有山村生活經(jīng)歷讀者的心。這時,多媒體課件會幫你這個忙。用幻燈片制作文中描述的情景,再配上雨聲、雷鳴聲、雨停了之后的鳥叫聲,聲圖并茂的課件令學生耳目一新,讓學生感受到準確地運用象聲詞進行描寫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課文的難點就不再是難點了。
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冊的《月光曲》一文中第九自然段具體描寫了皮鞋匠聽著貝多芬彈的《月光曲》所產生的聯(lián)想。學生很難想象,什么樣的音樂竟能讓他產生這樣豐富的想象。學生沒有聽過這首曲子,大都沒有學琴的經(jīng)歷,對于鋼琴曲更不懂得如何欣賞。這成了這課難以突破的難點。這時課件制作再一次派上用場,找來鋼琴曲《月光曲》的聲音文件,根據(jù)文中描述的情景進行了剪輯,音樂的輕重緩急剛好和文中描述相吻合,再配上文中描述的三幅景象:月亮緩緩地升上天空,月光下大海波光粼粼,突然卷起大浪,直涌岸邊。最后加上老師動情地朗讀。學生也被這樣的音樂,這樣的情景,這樣的文章所陶醉了。學生為了給這樣的音樂,這樣的情景配上聲情并茂的朗讀,以驚人的速度背下這段文字。他們竟會忍不住想再來一遍。我真想說此時有聲勝無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懂得原來音樂能帶給人無邊的想象。
課文中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傊∪缙浞值穆曇粼佻F(xiàn),是突破課文難點的法寶。
3 音樂渲染,烘托情感
音樂,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氣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領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利用音樂這一特性,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人教版第十一冊的《老人與海鷗》,引導學生品讀老人如何喂海鷗的的內容,學生總覺得這位老人很愛海鷗,可人類愛護動物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沒能打動學生的心。這時,圖片出現(xiàn)老人蹲在地上喂海鷗的背影,配上低沉舒緩的音樂,老師動情地介紹老人從他一個月三百元的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買餅干,不顧路途遙遠前來喂海鷗……學生這時的眼睛濕潤了,老師的眼睛也濕潤了。學生被感動了,他們被老人愛海鷗的深情感動了。此時音樂繼續(xù)播放,讓學生齊讀最后描寫海鷗送老人的感人情景的段落。在音樂的襯托下,海鷗對老人的情感同樣深深地打動了學生,這樣的效果是出乎意料的。又如人教版第十冊的《橋》也是十分感人,特別是文章結尾描寫的: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這里祭奠。她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教學時,課件配上圖片,再配上悲情的音樂。此時沒有一個人不會被感動,心里的悲痛轉化為對老書記無以言表的敬佩……恰如其分的音樂能使學生把握文章情感得到升華。
4 開發(fā)網(wǎng)絡資源,豐富閱讀教學,啟迪創(chuàng)造思維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如教科書、工具書、網(wǎng)絡、圖書館……”信息技術體現(xiàn)了很強的網(wǎng)絡優(yōu)勢,能收集更多的語文學習的信息資源,能將教師、學生、圖書館及自建的資料庫的信息有機結合起來,增大教學的信息量,充分地開發(fā)了語文資源。
談到這里,可能有許多老師報怨,哪有時間和精力去制作這些課件?其實現(xiàn)在網(wǎng)絡資源相當豐富,網(wǎng)上課件應有盡有。當然不是拿下來就用,老師要根據(jù)自己的教學需求進行二次制作,真正讓它為我們的閱讀教學服務。除了一些現(xiàn)成的課件,老師還可以尋找一些能豐富閱讀教學的材料,讓我們的閱讀教學更精彩。如人教版第十二冊的《匆匆》,這是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學生要讀懂它有一定的難度。我發(fā)現(xiàn)盡管老師如何介紹背景,如何賣力地講解,學生大部分還是一臉茫然,那特定的時代,那特定的情感,那特定的語言,都那么令人費解。印象中記得中央電視臺曾拍過《匆匆》的電視散文,上網(wǎng)一找,馬上能找到。電視散文把《匆匆》所蘊含的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真可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班級播放給學生聽,那優(yōu)美的音樂,那聲情并茂的朗讀,那準確詮釋作者情感的畫面,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學生輕聲地跟著朗讀,那是一種享受。老師過多的講解,不如多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久而久之,學生便心領神會了。有趣的是每當下課時,學生還會要求:老師,播放《匆匆》,讓我們放松放松。我想時間長了,學生的情操也得到熏陶。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的閱讀鏈接《我的中國心》,學生朗讀歌詞還不見得會喜歡。這時找來張明敏唱的《我的中國心》,學生的熱情被調動起來,很快就學會這首歌,你就不用愁他們背不下這首歌的歌詞了。每次聽到這首歌的過門曲,他們就會一齊放聲歌唱。好不歡快。這何嘗不是這一單元的主旋律?
網(wǎng)上像這類的資料非常豐富,只要我們老師用心尋找,合理運用,定能讓我們的閱讀教學綻放精彩。
網(wǎng)絡資源能豐富老師的教學手段,也能拓寬學生的學習資源,帶領學生根據(jù)所學課文到網(wǎng)站搜集材料,觀看圖像、影片等,把我們的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學習,而不再是老師的滿堂灌。這樣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拘泥于教材中的課文,豐富他們課外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他們求得知識的能力,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讓課堂變得輕松有趣,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自然流露。
總之,合理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能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精彩,當然它和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并非對立的關系,而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互補關系?,F(xiàn)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也不是閱讀教學的唯一途徑,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同時不要忘了要遵循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規(guī)律。
參考文獻
[1] 2011年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S].
[2] 邵世.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磨合”[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8(10):54.
[3] 李國純.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整合探索[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10(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