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立德樹人”成為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新時代教師需發(fā)揮學科教學德育的主載體作用,充分挖掘學科教學中蘊含的豐富的德育資源,緊扣文本特點,把握德育滲透的切入點和最佳時機,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同時通過靈活的語文教學手段和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將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拓寬德育滲透的路徑。
關鍵詞:中學語文;學科教學;德育滲透;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4)29-0020-03
一、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學科課程德育資源
(一)學科教學中蘊含了豐富的德育資源
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的文章多是文質兼美的優(yōu)秀篇章。就文學體裁而言,諸子散文、漢賦表記、唐詩宋詞等,注重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就內容而言,有的反映社會生活,贊美人情美;有的描繪自然景物,謳歌壯麗河山;有的解說科幻探險,揭秘科學之光。其他學科教材中也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德育資源,諸如民主法制、哲學原理、倫理道德、行為規(guī)范以及世界觀、方法論、藝術美等等。總體而言,教材中的德育資源多寓于學科知識之中,呈隱性狀態(tài)。
(二)滲透德育要緊貼學生生活實際
課程標準指導下的語文教學更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圍繞課時主題打造生活化情境,以學生已有經驗為背景切入教學,激活學生的對話熱情,引領學生剖析主題背后蘊含的道德價值觀,可以強化學生的情感共鳴,培根鑄魂、啟智增慧。
如教學朱自清《背影》一課時可以設問“提到母愛我們常常想到細膩的慈愛、體貼的疼愛,會想起母親的憔悴的面容、慈祥的眼睛等形象;談到父愛我們會想到什么詞語,又會勾起對父親什么形象的回憶?父親最令你難忘的是什么?”這一導入,自然而然地將學生的思緒引向個人的生活經驗,奠定了本文學習的情感基調。再如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教師先讓學生回憶自己的一次(或幾次)冒險經歷,回想在自己的冒險活動中父母的反應及態(tài)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問學生:“如果類似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在美國的家庭中,情況又會怎樣呢?”在教學的起始階段密切聯系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與探索新知的興趣,可在多元互動的情景教學中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二、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有機滲透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內容
(一)滲透德育應緊扣文本特點
一節(jié)語文閱讀課教學設計成功與否,教學成效理想與否與吃透文本、深掘文本緊密相關。因此,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應在教學目標預設時準確把握文本本身的特點。
歷史意義厚重的課文,如《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等,可結合時代背景并聯系生活實際挖掘文本的人文內涵,激發(fā)學生愛國報國、立志自強的愛國情懷;敘事類、情節(jié)類的課文,如《鄧稼先》《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偉大的悲劇》《太空一日》等,可通過“梳理文本——評價人物——暢談啟示”的板塊式教學激發(fā)學生致敬先賢、崇尚英雄、奉獻社會的高雅志趣;以“人與自然環(huán)境”為主題的課文,如《敬畏自然》《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等,可培養(yǎng)科學理性的精神和人文關懷;文質兼美的課文,如《春》《安塞腰鼓》等,可讓學生在品味、學習語言精美的同時增進愛自然、愛家鄉(xiāng)、愛人民、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二)滲透德育應巧妙設置切入點
抓“文眼”,從文末切入。如教學《老王》一課時,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后,教師不妨這樣設問“是什么原因使楊絳這位作家塑造‘老王’這一三輪車夫形象?哪一句集中表現了作者對老王的態(tài)度和情感?”之后抓住“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引申開去,抓關鍵性詞句反復朗讀品味,引導學生去感悟老王的“苦”和“善”,發(fā)現作者的“善”,進而喚起學生以平等的心態(tài)關注、同情、幫助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老王們”這一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意識。再如《散步》的最后一段中有這么一句話:“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苯處煆奈哪c睛處切入,引導學生去探究揣摩課文的深層意蘊:祖孫三代一家人的和和美美、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中年人對于生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文本的人文價值挖深挖透,將學生的思想感情引向高處。
從課文的空白點切入。如教學《孔乙己》一文,可就“孔乙己大約的確是死了”一句設問“孔乙己真的死了嗎,是怎么死的?”抓住這個空白點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使學生對中國舊社會的人情冷暖,對造成孔乙己的悲慘命運的根源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三)滲透德育應創(chuàng)優(yōu)教學環(huán)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教師要多角度分析、使用課程資源”“優(yōu)化教與學活動”。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和單一的教學方式,和諧師生關系,豐富教學手段,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課程資源的育人功能。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快樂、和諧的課堂;創(chuàng)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設新奇的教學情景,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形象教學情景,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三、豐富學生的情感和實踐,有效拓寬德育滲透的路徑
(一)分析評價,語言熏陶
語言既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載體,也是傳播思想文化,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揮語言的作用,通過分析評價、對話交流,傳道授業(yè)解惑,遷移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
中學語文課文中有許多具有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物,教師利用課堂上對人物形象的評價分析,在教會學生學習描寫人物形象的同時,讓學生在一些人物崇高理想和優(yōu)秀品質的感染熏陶下,自覺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如統(tǒng)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課文中的鄧稼先、聞一多、魯迅、孫權等這些歷史名人,教師在教學時進行人物評價,可以讓學生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對話交流,碰撞思維,提升認知。再如,對經典的文學形象“孔乙己”“范進”的評析,“同為讀書人,他們性格和命運有何異同?”等等,讓學生在人物形象分析評價活動中明辨是非善惡、真善美丑,積淀良好的精神底色。
(二)誦讀感染,感同身受
特級教師于漪說:“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笨梢?,誦讀是語感形成的基礎,是分析研討體悟的前提,是“以文傳道、以文化人”的重要手段。
對于文質兼美的古今中外的詩詞散文,廣大語文教師一定要引領學生在課堂上放聲誦讀,讓瑯瑯的書聲開啟學生的心智、陶冶學生的情操、滋養(yǎng)學生的性情。如教學《關雎》《蒹葭》時,可以設置配樂朗讀、名家范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誦讀活動,使學生在誦讀中感知,在聽讀中想象,在吟讀中體會,在感知《詩經》韻律美、畫面美的同時領悟其意蘊美和情感美。再如抒情性極強的《安塞腰鼓》《白楊禮贊》《回延安》《黃河頌》《我愛這土地》等經典課文,教師在教學時要做足“朗讀功課”,既要精心設計朗讀活動,也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朗讀,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朗讀活動中讀得聲情并茂,讀得感同身受,讀得情感升華。
(三)以寫促讀,遷移情感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意滲透“寫”的訓練,以寫促讀,以寫促悟,不僅能錘煉學生的語言,還能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如學習《鄧稼先》一文,教師“拋磚”:“肝膽相照,一腔碧血灑戈壁;堅貞不屈,滿腔熱忱獻中華”,學生寫到:“忠純樸正揚四海,孝義勇謀振中華”“兩彈元勛鄧稼先,鞠躬盡瘁萬人贊”。 學習《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文,教師“拋磚”:“死水沉沉先生凝眉為國憂,紅燭閃閃國人顏笑頌獅吼”,學生寫到:“昂首挺胸堅定如鋼盡顯英雄本色,慷慨陳詞視死如歸大展義士風采”。再如學習《醉翁亭記》學生主動提出來寫對聯,有學生這樣寫道“四面峻山歸眼底,八方素客舉杯歡”,還有學生寫道“欣花賞木寄情美景,游山玩水與民同樂”……
(四)活動引領,潛移默化
《課標》指出:“教師要利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語文學習與實踐機會”“引導學生在多樣的日常生活場景和社會實踐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如在日常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舉辦優(yōu)秀筆記展覽、讀書分享會、經典名篇朗讀會、課本劇表演、名人故事會等活動,讓學生在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開闊視野,提升素養(yǎng),厚實精神底色。根據教育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創(chuàng)造條件開展研學活動,讓學生走進田野山川親近自然、放飛自我、愉悅身心;讓學生走進工廠民宿親近社會、發(fā)展見識、發(fā)奮有為;讓學生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當下;讓學生走進名牌大學感受高等學府的氛圍,拓寬視野、立志成才。此外,還可以利用國家重大節(jié)日如:國慶節(jié)、黨的生日、國家公祭日等,組織觀看天安門升旗儀式和閱兵式;閱讀革命題材文學作品,組織革命英雄事跡報告會,舉辦主題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手抄報展示等等,讓學生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懷、英雄主義情懷和強國有我的責任擔當意識。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初中學科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0401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