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莉
摘要:新媒體技術的出現不僅加快了社會發(fā)展的腳步,還豐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載體,有助于打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思政知識,不斷強化思想道德品質。文章圍繞思政教育展開深入研究,重點闡述新媒體技術環(huán)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路徑。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新媒體技術
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大學生參加交流活動的關鍵媒介資源,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同時,新媒體技術的多元化特點,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積極的影響。教師將新媒體技術融入思政課堂,能夠顯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新媒體技術應用的特點
現階段,借助于網絡平臺傳遞信息數據,信息傳遞者能夠短時間內完成信息傳遞任務,并能在任意時間段發(fā)布重要信息,受眾群體也可以隨時接收信息。同時,通過運用新媒體技術,人們能同時傳輸和接收信息,既是信息的傳遞者,又是接收者,還根據自身喜好選擇接收信息,充分體現出新媒體技術的及時性和交互性特點。
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在傳播時間和方式等方面,具有較高的開放性特點,傳播地點不受限制,能夠跨越省市、國家,以最快的速度將具有閱讀價值的信息傳遞出去,做到全天候傳播信息,降低了外界環(huán)境對信息傳輸的影響。同時,人們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查找新聞報道的信息,并能短時間內找到關鍵信息,且方便人們閱讀。
二、新媒體技術環(huán)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原則
(一)理性舍棄與批判繼承相統(tǒng)一
基于新媒體技術環(huán)境,不同類型的信息不斷涌現,在豐富高校思政教育內容的基礎上,也帶來一些影響。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新媒體技術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很多便利,也豐富了教育模式和教育資源。而在這一過程中,為了保證教學質量,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教師應進行適當的取舍,將思政教育與新媒體技術良好融合起來,做到批判性繼承,以此促進高校思政教育順利開展。另外,教師應從多個角度入手,深入研究新媒體技術,了解非主流與主流思潮的爭鋒,秉承著理性舍棄與批判繼承相統(tǒng)一的原則,正確舍棄一些負面內容,向學生傳達積極向上的內容。
(二)價值性與工具性相統(tǒng)一
教師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能有效豐富高校思政教育內容,降低整體教學難度,提高教學質量。但是,部分教師過于依賴新媒體技術,盲目使用,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如在制作演示文稿時,教師應思考如何提高演示文稿內容的質量,能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yè)性知識。但是,部分教師不考慮內容的質量,只想減輕備課的壓力,一味依賴于新媒體技術的便捷性,只想快速制作完演示文稿了事。對此,教師應端正態(tài)度,了解思政教育的本質,站在辯證視角考慮問題,正確運用新媒體技術,發(fā)揮其價值性和工具性的優(yōu)勢。
(三)社會發(fā)展需求與個人責任相統(tǒng)一
在新媒體技術的作用下,高校思政教育目標與社會發(fā)展需求相符合,能夠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體驗,使其更加系統(tǒng)化地了解社會發(fā)展的真實情況,并能及時解決思想上的困惑,明確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
在開展思政教育時,高校合理融入新媒體技術,能讓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及時向學生傳遞社會熱點內容,讓學生的思維理念貼近于社會發(fā)展需求,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但是,若教師僅僅將新媒體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忽略其隱藏價值,則會影響思政教育效果。
三、新媒體技術環(huán)境對學生的影響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教師借助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通過新媒體平臺傳達自身的教學理念,能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端正學習態(tài)度。不僅如此,新媒體技術環(huán)境改變了學生的生活模式,學生更加喜歡通過網絡展開交流,社交方式呈現多樣化。新媒體技術還能快速向不同網絡平臺傳遞信息,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接收信息,可以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儲備,并主動參加不同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社會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具有多元化和復雜化的特點,不良信息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判斷能力,導致學生走上錯誤的道路,所以教師應加強管控,幫助學生篩選積極向上的內容。
四、新媒體技術環(huán)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路徑
(一)優(yōu)化教育平臺搭配
如今,線上教學逐漸成為教師主要的教學方法,但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常常出現網絡教學平臺擁堵、網絡卡頓等情況,導致教師無法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影響教學效果?;诖耍陂_展思政教育時,為了提高線上教學效率,教師應靈活運用新媒體技術,合理搭配教育平臺,發(fā)揮每個教育平臺的特色。
如在教學前,教師要提前測試教育平臺,熟悉不同平臺的功能,并匯總不同教育平臺的功能,選擇最恰當的教育平臺。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優(yōu)先選擇比較熟悉的平臺,之后根據教學內容反復練習,不斷調整教學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
(二)重構教學方法
在新媒體技術環(huán)境下,教師若想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模式,應從教學方法入手,并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引入現代化科學技術,針對性優(yōu)化教學方法,以此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目前,高校的學生思想比較活躍,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實際需求呈現多元化。面對新的教學實際,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教學模式和教學地點發(fā)生改變,知識的獲取、收集方法呈現多元化,所以教師應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更新教學理念,融入新媒體技術,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在重構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思政教育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點,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思政教育模式。
第一,慕課與思維導圖的融合。慕課因為獨有的教學優(yōu)勢,被廣泛運用于教育領域?;诖?,教師應利用慕課平臺,選擇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思政視頻,讓學生提前了解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為了降低學習難度,教師還可以在備課階段,制作完善的思維導圖,合理梳理知識點,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脈絡。
第二,微信公眾號與微信群的融合。目前,微信已經成為人們交流溝通的主要通信軟件,更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微信不僅可以組建微信群,方便學生交流,還能創(chuàng)建微信公眾號,及時向學生傳遞更多的教學資料。
(三)制作優(yōu)質的新媒體傳播內容
在開展思政教育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yè)知識,教師應利用新媒體技術,結合教學內容,制作優(yōu)質的新媒體傳播內容,向學生傳播積極向上的知識。
第一,增加節(jié)慶活動。相關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在各大歷史節(jié)點、法定節(jié)假日、開學、校慶等時間點,開展一些滲透性較強的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通過參加活動掌握思政知識。如在端午節(jié)期間,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市區(qū)中心或養(yǎng)老院等場所大規(guī)模宣傳關于端午節(jié)的知識,并表演相關節(jié)目,以此吸引更多群眾觀看。在確定表演內容和宣傳內容后,教師與學生應通過新媒體技術制訂內容,然后根據不同群體的特點,策劃不同的宣傳內容。
第二,堅持價值導向。教師應正確認識新媒體技術,靈活運用其各項功能展開思政教育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制訂優(yōu)質的傳播內容,利用新媒體技術展開系統(tǒng)化教學,并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查找相關教學素材,以視頻、動畫等形式大規(guī)模傳播。
(四)建立高素質思政教育隊伍
現階段,新媒體技術的出現和大范圍運用,有效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難度,但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靈活運用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模式,并積極學習新媒體技術相關內容,了解其特點,實現合理化運用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和質量。對此,高校應根據現有教師資源,對相關教師開展深層次的培訓,從而建立一支高素質思政教育隊伍,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技術環(huán)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同時,思政教育負責人應起到帶頭作用,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制訂多元化的培訓方法,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處理能力,引導教師學會利用網絡平臺展開教學,并掌握四位一體思政教育模式,如表1所示。
(五)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實踐考核體制
為了保證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教師應利用新媒體技術的特點,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實踐考核體制,定期對學生進行全面考核,提高思政教育的科學性。在理論知識教學時,教師應采用鼓勵式教育,通過口頭評價方式,合理評價每個學生的表現情況,如對每節(jié)課表現優(yōu)異的學生,教師需要及時夸贊,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對表現較差的學生,教師需要指出他們的不足之處,并采用恰當的評價語言鼓勵、激勵學生,促使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并在課堂活動中發(fā)揮自己的長處,最終有所收獲。
另外,在舉辦校園活動時,高??梢愿鶕煌瑢I(yè)學生的特點,設置不同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尋校友足跡”“三下鄉(xiāng)”等活動,每個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選擇活動,再由班級委員統(tǒng)計,之后上交至思政學院辦公室。
(六)注重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教學資源
校園文化包含大量的思政知識,與思政教育的價值觀相呼應,有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因此,高校應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合理充實和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形式,使其更加符合學生的思維模式,并重視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引入動漫等文化元素,加快校園文化信息化建設,從而為思政教育提供更多素材。例如,高??梢栽O立“心心語”信箱,為學生提供交流和傾訴的平臺。
另外,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多數高校思政教育資源呈現分散性的特點,整體教學內容相對枯燥,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大多數教學活動比較單一,缺少創(chuàng)新性,影響思政教育質量。面對這一問題,在實際教學工作時,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通過學習網站、軟件等獲取教材以外的知識點,并在校內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例如,教師可以舉辦“伸伸手、彎彎腰”活動,鼓勵學生主動清理校園垃圾,為美化校園作貢獻。
總而言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新媒體技術已廣泛運用于各個階段的教學工作中?;诖?,在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模式過程中,高校應注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通過多種方式,推動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曹迎春.新媒體技術環(huán)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探索:評《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J].領導科學,2020(21).
[2]于蒙蒙.基于智慧校園時代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研究[J].知識經濟,2022(28).
[3]黃彥菁.淺析大思政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J].成長,2021(4).
[4]宋海英,王淼.基于融媒體環(huán)境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建構研究[J].黑龍江工業(yè)學院學報(綜合版),2021(1).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現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