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平
摘要:畫圖是運用圖形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把抽象的語義表征轉化為形象的圖形表征,幫助學生對已學的概念進行分類、整理和內化,進而理解概念的本質?!度UA集合圖》一課,利用圖示(集合圖)的方法來表達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可以使隱性的知識外顯化、可視化,便于學生思考、理解和表達。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動手“畫圖”,并有條理地“話圖”,最終實現(xiàn)了認知的“數(shù)學化”。
關鍵詞:畫圖;幾何直觀;集合圖;數(shù)學化;小學數(shù)學
一、教學意圖與目標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幾何直觀”作為十大核心詞之一?!读x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依然將“幾何直觀”列為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提倡運用圖形描述和分析問題。畫圖是運用圖形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把抽象的語義表征轉化為形象的圖形表征,幫助學生對已學的概念進行分類、整理和內化,進而理解概念的本質。對此,我們開展了“趣HUA數(shù)學”的研究與實踐,并自編了系列學材?!度UA集合圖》就是其中的一課。
本節(jié)課的教學安排在五年級學生學習了方程、等式、質數(shù)、因數(shù)、倍數(shù)等諸多概念之后。數(shù)學概念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有的是交叉關系,有的是并列關系,還有的是包含關系,這些對于小學生而言顯然比較抽象,難以理解與掌握。這也導致學生在判斷“一個數(shù)不是質數(shù)就是合數(shù)”“一個算式不是方程就是等式”等問題時,錯誤率總是很高。而如果利用圖示(集合圖)的方法來表達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則可以使隱性的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于學生思考、理解和表達。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在具體情境中,親歷集合圖的產(chǎn)生過程,會畫圖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能理解集合圖每一部分的含義,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兩個量之間的關系,并能解決生活中稍復雜的實際問題;能在概念的整理應用中,不斷溝通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初步體會集合圖的價值和模型思想。
二、教學過程與說明
(一)喚醒經(jīng)驗,體驗一個量的表示方式
師五(1)班參加跑步的有6人,如何簡潔地表示這個量?
生(展示畫法,如圖1所示)可以畫一條線段圖來表示。
生(展示畫法,如圖2所示)可以畫一個圓圈來表示。
師兩種表示方法都很直觀、簡潔。你是怎么想到用圓圈表示的呢?
生前面的學習中,我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書上常常用一個圓把一些物體圈起來。
師的確,(出示圖3)數(shù)學上我們通常用一個圈來表示一個整體。
[說明:五年級學生在過去的學習中,已經(jīng)接觸了一些有關集合的知識。比如,認識11—20各數(shù)時,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圈一圈,這10根小棒就是一個整體,這樣圈可以看得更清楚。再如,認識分數(shù)時,把一些物體圈起來表示一個整體并平均分?;趯W生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課始創(chuàng)設一個簡單的情境,讓學生用簡潔的方法表示一個量,感受一個指定的對象集中在一起就是集合,使后續(xù)的學習有了生長點。]
(二)趣HUA集合圖,促進學生思考
1.“畫”集合圖,讓思維可視
師五(1)班的體育社團中,參加跑步的有6人,參加跳遠的有5人。學校打算給他們每人準備一套運動服,一共要買幾套?
生11套,6加5等于11。
師一定是11套嗎?想一想,說一說。
生有可能比11套少。
師小于11套是什么情況呢?
生可能有同學兩個項目都參加了。
師看似簡單的“一共要買幾套運動服”的數(shù)學問題,實則并不簡單。能不能把你們的想法畫出來,讓大家一目了然呢?
(學生畫圖。)
師(展示學生畫法,如圖4所示)能說說這個圖表示什么意思嗎?
生2個圓分開擺放,表示跑步的同學中沒有參加跳遠的,跳遠的同學中也沒有參加跑步的,所以用算式表示為6+5=11(人)。
師真好!看著畫好的圖,我們一眼就能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算出一共要買多少套運動服。(展示學生畫法,如圖5—圖7所示)這里還有3位同學的作品,誰能看懂這些圖的意思?
生前兩幅圖表示的都是有2人既參加了跑步又參加了跳遠,只是一個用的是線段圖,一個用的是長方形。
生我覺得長方形這個圖看得清楚一些,重復的2個人只畫了一次。
生第三幅圖表示的是有1個人重復了,他把兩個圓交叉起來,左邊的圓表示跑步的共有6人,右邊的圓表示跳遠的共有5人,中間交叉部分就是那個既參加跑步又參加跳遠的1人,所以有5+6-1=10(人)。
生為什么要減1呢?
生因為那1個人被重復加了,所以要減掉。
生第三幅圖,看上去跑步的好像有7人,跳遠的好像有6人,容易產(chǎn)生誤解,我覺得不太好。
師(出示圖8)老師也帶來了一幅圖,誰能看懂這幅圖的意思?
生左邊的“3”表示只參加跑步的人數(shù),右邊的“2”表示只參加跳遠的人數(shù),中間的“3”表示既參加跑步又參加跳遠的人數(shù)。圖讓我們一下子看清了較復雜的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
生我還能對著圖說出兩道算式的意思呢。3+3+2=8,是把三部分的人數(shù)合并起來;6+5-3=8,是先把兩個圈里的人數(shù)加起來,再去掉重復的3個人。
師說得真好!大家想一想,重復的可能會有幾人?
生1人、2人、3人、4人、5人。
生不可能出現(xiàn)中間重復的有5人。
生我認為重復的有可能是5人。大家看,(展示畫法,如下頁圖9所示)我是這樣畫的。
生(展示畫法,如圖10所示)我也覺得有可能是5人。
生這兩幅圖,一個是用點表示人數(shù),一個是用數(shù)表示人數(shù),它們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生從這兩幅圖中,我看出跳遠的那5個人同時都參加了跑步,最右邊的空白部分其實一個人也沒有。
師那我們能不能讓這個圖表示得更清楚一點呢?跟同桌商量商量。
(學生同桌討論。)
師(出示圖11)這個圖是不是比剛才更清楚了?你讀懂了什么?
生當兩個圈重合得越來越多時,跳遠的小圈里的人就慢慢全跑到跑步的大圈里去了。這時表示跳遠的5人都參加了跑步。
生外面的大圈表示參加跑步的有6人,里面的小圈表示兩項都參加的有5人,也就有1人只參加了跑步。
[說明:對于小學生來說,上述有重疊關系的問題比較抽象。讓學生畫圖表示兩種量的不同情況,旨在幫助他們借助圖形直觀理解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讓思維可見,從而化難為易。隨著兩個圓的位置關系不斷變化,兩種量的關系由并列到交叉直至包含,學生的思維越來越全面。畫圖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工具,學生在畫的過程中也在觀察、比較、分析,不斷地體驗、感悟、調整,進而能更準確地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讓思維變得更嚴謹。]
2.“話”集合圖,讓表達有條理
師剛才我們通過畫一畫、說一說,解決了買運動服的問題。(出示圖12)老師這兒還有一幅圖,你能對著圖講一個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嗎?
生在六一節(jié)班級聯(lián)歡會上,唱歌的有10人,跳舞的有8人,兩項都參加的有3人。
師這不是問題。你能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并解決嗎?
生一共有多少人參加表演?10+8-3=15(人)。
生只參加唱歌的有幾人?10-3=7(人)。只參加跳舞的有幾人?8-3=5(人)。
生郊游時,帶飲料的有10人,帶水果的有8人,兩樣都帶的有3人。
……
師看,同樣的圖,同樣的數(shù)據(jù),我們能講出這么多不同的故事,但不同的故事反映的是同樣的數(shù)量關系。(出示圖13)這兒還有一幅圖,你也能講個故事嗎?
生樂器社團中,會吹笛子的有18人,既會拉二胡又會吹笛子的有10人。
師你也能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嗎?
生只會吹笛子的有幾人?
生只會吹笛子的有8人,18-10=8(人)。
生五(1)班喜歡看動畫片的有18人,既喜歡看動畫片又喜歡看科幻片的有10人。“18-10”就是只喜歡看動畫片的人數(shù)。
……
[說明: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想得清楚才能說得明白。讓學生看集合圖創(chuàng)編實際問題并自主分析解決,可以以畫促思,以思促話。同樣的圖編出不同的故事,實現(xiàn)了由一到多,培養(yǎng)了學生有條理表達的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3.“化”集合圖,讓認知結構化
師(出示圖14—圖17)這些是部分教材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集合圖,請說說這些圖表示的意義。
(學生交流。)
師生活中我們常常用這樣的集合圖表示兩個量之間的相互關系。(指圖16)比如剛剛看的這一幅圖,我們可以用它來表示等式和方程的關系。你還想到用這樣的圖來表示什么?
生我想用它來表示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關系。
生我想用它來表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
……
(學生繼續(xù)說哪些概念之間的關系也可以用圖14、圖15、圖17這樣的圖來表示。)
師看來集合圖在我們的學習中隨處可見,它能直觀地表示出兩個量甚至是多個量之間的關系。
[說明:前面的“畫”“話”,最終是為了更高層次的“化”做鋪墊。這里的“化”,主要指數(shù)學化。教學中,再現(xiàn)學生曾經(jīng)見過的集合圖,引導他們思考還有哪些概念之間的關系也能用同樣的圖來表示,溝通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凸顯知識的本質,完成縱向數(shù)學化,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
(三)應用集合圖,促進深度理解
師用集合圖表示下列題中數(shù)或式之間的關系,并和同桌說一說。
(1)①2的倍數(shù):2、4、6……;②3的倍數(shù):3、6、9……。
(2)2、3、4、7、9、11、12。
(3)①5+3=8;②x+3=28;③15-A=24;④27÷3=9;⑤16×4=64;⑥ △-9=122。
生第(1)題,我們可以畫兩個交叉的圈,因為2和3有公共的倍數(shù)。
生第(2)題,我把這幾個數(shù)分成了奇數(shù)和偶數(shù)。
師那該畫一個什么樣的集合圖表示它們的關系?
生畫兩個分開的圈,因為一個數(shù)是奇數(shù)就不可能是偶數(shù)。
生我把他們分成了質數(shù)和合數(shù),畫的圖也是分開的兩個圈,因為是質數(shù)就不可能是合數(shù)。
生第(3)題這些等式中的②③⑥都是方程,可以畫一個大圈套一個小圈,因為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
[說明:練習設計是在學生學過了方程、等式、倍數(shù)、奇數(shù)和偶數(shù)等多個概念以后,作為單元整體建構的延伸,試圖讓學生在應用中不斷溝通概念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再次體驗集合思想,培養(yǎng)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其中,第(2)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四)回顧與反思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是怎樣解決問題的?
生我們通過畫圖、討論、聯(lián)想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
師當我們解題有困難的時候,可以畫一畫;進行知識的歸類整理時,也可以畫一畫……借助HUA圖,我們能想得更清楚、說得更明白、理解得更深刻。
[說明:通過回顧與反思,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jīng)驗,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畫圖策略的意義與價值,做好學習方法的儲備。]
本節(jié)課通過生活中常見的重復問題,制造認知沖突,引發(fā)學生畫圖的需要。讓學生把抽象的關系通過圖示表征出來,使學生的思維外顯化、可視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圖意,力求讓學生的表達更加條理化;借助集合圖,將前面所學的概念加以辨析、分類與整理,讓學生的認知結構化,理解更加深刻。此外,本節(jié)課通過同樣的圖讓學生聯(lián)想不同事物之間的相同關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再讓學生把不同事物之間的相同關系用本質相同的圖表示,培養(yǎng)了學生的模型意識。課堂中,學生有創(chuàng)意地“畫”,有個性地“話”,有深度地“化”——通過動手“畫圖”,并有條理地“話圖”,最終實現(xiàn)認知的“數(shù)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