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艷
摘要:針對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缺少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美的過程,從而導致審美體驗不足這一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通過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游戲律動、課堂留白、技術利用、合作互動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審美興趣,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
關鍵詞:審美體驗;音樂教學;小學音樂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德教”“詩教”“樂教”的美育思想,發(fā)現美、愛好美和追求美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象征。無論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美育內容,還是“盡善盡美”的審美追求,處處彰顯著人們對美的追求。當前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還需開拓創(chuàng)新,除了專注教材和常態(tài)的歌唱教學,還需要強化學生感受美的過程,讓學生真正感受和體驗到美。那么,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有效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
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讓美的元素滲透在教室的每個角落
教室的環(huán)境不僅要美觀,還要具有美育的功能。因此,教師需要慎重設計教室的環(huán)境,如果條件允許,要能做到定期調整變化。因為音樂教師通常都會教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年級,在教室環(huán)境布置中,可以大單元教學為主題,根據單元教學內容進行跨年級的微調,統整相似的單元主題。比如,以“春天”為主題的單元,可以適當在教室布置一些具有春天氣息的裝飾,如用柳條來模擬五線譜,制作一些燕子的圖標,將之當作音符,“飛”在柳葉上與柳葉間。讓美與音樂知識交融在一起,同時讓美的元素滲透在教室的每個角落。
常規(guī)的教室布置,讓學生總是身處一成不變的環(huán)境中,較難提升學生的審美主動性。教師需要改變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思路,如可以將座位根據音樂學科特性有創(chuàng)意地加以自由組合和擺放,為開放式音樂課堂做好準備。這樣,學生就會特別期待進入教室,因為每一次進入教室都會看見不一樣的新事物。沉浸于新奇、自由、自主的氛圍中,學生不知不覺就能提高音樂審美興趣,增強音樂審美體驗。比如,教學蘇少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上冊《七個小兄弟》一課前,教師把教室常規(guī)的八小組座椅進行了微調,將其按照音階走勢排成了九小組,每組的七張座位都往上依次錯開一點點,呈現出do、re、mi、fa、sol、la、ti的音階走向。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旋律的走向或者學生對歌曲情感的理解,有目的地調整教室格局,使得學生把自己內心對歌曲的想法用椅子的個性化排列形式表現了出來,增強了審美體驗。
二、游戲律動:營造輕松愉悅的審美氛圍
小學生比較喜歡輕松、活潑的游戲律動。在游戲律動中,他們更愿意主動學習,并隨之探尋音樂中的美。根據學生的審美需求,游戲律動在教學中被廣泛運用。將游戲律動和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聯系起來,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心理進行精心設計。
游戲律動的特點是能幫助學生快速有效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教師不僅要依據學生的心智發(fā)展規(guī)律設計豐富多元的游戲律動,強化學生的音樂知識基礎,還要在設計中關注審美氛圍的營造,通過有質量、有目的的游戲律動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例如,小學中年級已經開始涉及合唱,在每節(jié)音樂課的開場律動環(huán)節(jié),教師選擇和聲為主,選用輕快、抒情等不同風格的音樂作為游戲律動的音樂,引導學生通過聆聽尋找恒拍 ,然后再延展成,等。接著,按聲部給學生分組,每個組悄悄指定一名學生使用其中的一種節(jié)奏進行拍打,相關聲部學生集中注意力,自主尋找各聲部的“領頭羊”,迅速跟上。這樣,學生較好地感受到了和聲之美,提升了注意力,在游戲的愉悅氛圍中加深了對和聲層次美的體驗。
三、課堂留白:給予發(fā)揮審美想象的時間和空間
課間,我們經常會聽到學生結伴自由地歌唱時下的流行歌曲,但是在音樂課上卻從不主動歌唱,似乎一直在聆聽、在模仿。對此“癥結”,小學音樂課堂需要教師適當地留白。這個留白是多元化的留白,是引導學生充分思考、想象、體驗、嘗試的留白,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教材中優(yōu)美歌曲內蘊的留白。這樣留白,能夠給予學生進行審美想象的時間和空間。
在教學設計中設計留白,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有時寧靜安逸,有時激情奔放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給予學生充分思考、想象、體驗的時間。在課堂留白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跟隨音樂伴奏安靜地聆聽思考,也要給予學生交流的時間。當然,僅思考和交流肯定是不夠的,教師還需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離開座椅,根據音樂旋律動起來,用身體表現對音樂的感知;或者讓學生自行到打擊樂區(qū)選擇適合表達音樂情感的樂器,來進行對音樂的訴說;等等。給足學生將奇思妙想與音樂聯系起來的空間,學生就能更好地認識、理解音樂,自發(fā)地探索到音樂中的情感。比如,教學蘇少版小學音樂二年級上冊《水族館》一課,教師先播放音樂,讓學生根據音樂想象。學生一上來就說大象、太空、玩耍等。教師引導學生靜下心來,閉上眼睛,靜靜聆聽,并讓身體自然跟隨音樂晃動,用心感受。隨著音樂的流淌,學生開始沉浸其中,慢慢通過身體感知到了水草、魚、海豚等海洋生物,增強了審美體驗。
四、技術利用:創(chuàng)設更加直觀的審美感受
現代技術日漸發(fā)達,多媒體設備已經逐漸成為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用好這些硬件設施,讓它們成為音樂課與學生審美體驗之間的橋梁,需要教師不斷去研究、去發(fā)現、去觀察、去學習,不斷地推陳出新。
許多具有音樂特性的軟件可以用于音樂教學,如有的App中涵蓋了各種中西樂器,當說起古箏、琵琶等樂器時,我們不只是在書本上了解古琴的低沉深奧,在聆聽中知曉二胡的催人淚下,而是能利用它親自撥彈出古箏的柔和優(yōu)美之音、簫的綿綿凄涼之聲。
我們還可以利用畫板的繪制功能,繪制出具有美感的旋律線條。比如,蘇少版小學音樂二年級下冊《春天的小河》一課教學,以往只能讓學生通過在空中模擬繪制,體驗旋律的走動,或是請學生代表借助黑板展示繪制的旋律線條。現在,則可以讓每個學生把自己對于音樂的感受繪制在平板電腦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旋律的感受,勾勒出流動的江海湖河。
信息技術給了學生更多自主表達對美的理解的機會。借助多媒體,學生從視覺、聽覺上都獲得了更加直觀的審美體驗。
五、合作互動:增加參與審美的機會
小學音樂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每一位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音樂中蘊含的藝術美,幫助他們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開發(fā)潛能,增強音樂審美體驗。達成這一任務要求,課堂上的合作互動尤為重要。
音樂課堂中,我們要設計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等環(huán)節(jié)。通過多種具有音樂特色的途徑,讓學生在合作中參與音樂體驗,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音樂中來,感受和體驗音樂作品中獨特的藝術魅力。比如,在《水族館》一課中,在想象動物形象的時候,學生一開始一臉茫然,沒有人愿意說出自己的想法,即使教師不斷鼓勵,他們還是不肯主動。顯然,他們還是缺失審美體驗。于是,教師改變教學模式,在音樂不停止的情況下,迅速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商討,并借助各自的身體動作去感受音樂,發(fā)揮想象。如此,蛇、鰻魚、金魚、海草等一系列形象應運而生。又如,蘇少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上冊的《音樂是好朋友》一課教學,教師在教授完齊唱后,帶領幾名學生進行音階式的第二聲部演唱,以開小火車的形式游走在教室中,讓學生用耳朵去感受雙聲部音色的美,利用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再加上反復有目的、有要求的聆聽,增加每位學生參與審美的機會,使得學生在合作中充分感受到了音樂帶來的美妙。
參考文獻:
[1] 徐希茅,傅利民,鄒建林,等.音樂美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杜衛(wèi).美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 史佳露.少年兒童審美素養(yǎng)培育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7.
[4] 代百生.“音樂美育”的內涵與實質[J].美育學刊,2012(4).
[5] 趙霞.教師美育培養(yǎng)的重要性及其實現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5(35).課例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