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摘 要:英語作為學生學習的第二語言,學生的語言能力水平是衡量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因此,對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成為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重點。文章從大觀念視角入手,通過單元整體設計、語篇結構解讀、語言情境創(chuàng)設、趣味活動設計、深度學習、文化意識聚焦六大維度,切實探究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大觀念;小學英語;語言能力;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8-0047-02
引 言
當前,學科教學中的大觀念,是指在一定內容范圍內處于核心地位、發(fā)揮統(tǒng)領作用的上位概念和基本觀點。在教學內容的選擇、組織和設計過程中,大觀念理論是指導課堂從淺表學習走向深度學習的抓手,是學生由知識向素養(yǎng)轉化的理論支撐。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過程中應用大觀念,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語言技巧,幫助學生對當前的學習活動、學習任務形成結構化的新認識,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素養(yǎng)。如何在大觀念背景下培養(yǎng)小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下文將對此展開詳細的論述。
一、單元整體設計,定位知識目標
在大觀念的推動下,學生在英語學習活動中看見的并非碎片化的語言知識,而是以大觀念為統(tǒng)領的知識結構,強調知識間的聯(lián)系[1]。教師應圍繞大觀念視角打破單元與單元之間的隔閡,從單元整體設計視角開展教學活動,打破不同教學板塊之間的壁壘,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全方位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技能。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Hello的教學為例,作為教學活動的開端,教師可以從應用頻率較高的日常用語入手,引導學生利用英語進行交流。圍繞大觀念理念下的整體設計,教師可從Hello板塊的有關教學入手,設計更為細致的教學目標:先提出任務,幫助學生掌握Hello的用法、含義,理解板塊中的語言知識點;隨后布置教學任務,要求學生應用Hello及有關知識進行互動;最后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行評價,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在大觀念的支撐下,教師可嘗試利用不同板塊之間的互動來調整教學方法,結合單元整體設計,定位知識目標,先引導學生進行交流、積累經驗,為后續(xù)語言能力的鍛煉奠定基礎。
二、解讀語篇結構,整體把握脈絡
大觀念理念構建了從片段到整體的教學模式。在大觀念背景下培養(yǎng)小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教師要嘗試建立更為完善、科學的教學指導機制,在幫助學生理解大觀念的意義及價值的同時,開發(fā)學生的語言技能。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學的重點不應放在“如何應用大觀念”上,而要打破語言、文化之間的壁壘,建立更為科學的語言教學指導機制。教師要幫助學生把握語篇結構,在理解語篇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The lion and the mouse的教學為例,在大觀念背景下,教師可建立從局部到整體的教學模式,對有關語言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師可通過英語對話的方式引出當前的學習任務,與學生進行互動。在課堂上,教師結合對話語篇中的主要情節(jié)進行提問,要求學生嘗試利用英語梳理The lion and the mouse的主要故事情節(jié)。在學生給出答案之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分別扮演“l(fā)ion”和“mouse”兩個角色,復述或改編故事情節(jié)。教師要圍繞語篇結構構建新的教學模式,依靠關鍵問題逐步梳理文章的脈絡與主線,通過具體的活動開展教學,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三、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提升語言能力
要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教師必須對學生的英語技能、語言素質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結合大觀念理論的有關要求,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在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讓學生有話可說、能說會說。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僅靠課本知識、語言實踐活動,教師還應創(chuàng)設科學、高效的語言情境,為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在大觀念背景下,教師應與學生在語言情境中進行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交流、分析語言知識,訓練學生的語言技能。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How many的教學為例,教師可結合大觀念理念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在對話中應用英語知識,豐富教學渠道。教師還可結合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超市購物的情境,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簡單的購物對話練習,詢問和回答商品的數量。教師在語言情境中,結合大觀念理念使學生產生開口表達的欲望,練習提問:“你買了幾個蘋果?”當學生掌握了語言知識后,教師可進一步調整情境:“當別人向你提問‘How many apples are there in your basket?時,你應如何回答?”學生的角色也由提問者過渡到“回答問題”的角色。在大觀念理念的帶動下,學生能夠主動在情境中理解英語知識,進而開展英語對話。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整體教學更為高效。
四、設計趣味活動,激發(fā)學生興趣
英語教學必須遵循趣味性、開放性的基本原則。對小學生來說,以理論教學為核心的教學指導機制吸引力有限[2]。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嘗試結合大觀念理念設計趣味活動:在強調當前學習任務的同時,將各板塊的學習要求整合起來,鼓勵學生開口表達、積累記憶,從而構建英語教學的新模式。教師在活動中解讀英語教學的育人要求,有助于學生英語思維的形成。教師可以設計趣味性更強的教學活動,在吸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Whose dress is this?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開展趣味活動,與學生進行互動,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通過A與B的PK游戲,請學生組成二人小組,一人出示單數be動詞is,一人出示復數be動詞are,在小組中分別進行提問。其中,提問者可以隨便改變句子中的單詞,對句子進行“重新加工”,但要保持be動詞不變。如一名學生舉出is卡片時,另一名學生詢問“Whose dress is this?”或替換成“Whose pencil is this?”。反之,一名學生舉出are卡片時,另一名學生要快速提問:“Whose dresses are they?”“Whose pencils are they?”在規(guī)定時間內問答回合最多的小組獲勝。在大觀念視角下,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演化為一個“整合英語知識”的過程,學生不僅要掌握當前的英語知識,還要對不同的疑問詞、be動詞的功能進行分析,從而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在完成提問后,學生可以互換角色繼續(xù)游戲。大觀念視角下的趣味游戲能給學生留下更為深刻的記憶,幫助學生實現對知識的內化、吸收、記憶、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