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彬
◆摘? 要:古詩教學的意義體現(xiàn)于讓學生在朗誦古詩中形成高尚情操,在理解古詩時領悟中國文化,在情感體驗處了解先人情懷,在學習古詩后熱愛古典文學。同其他文學教育一樣,古詩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勿拔苗助長。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古詩;中華傳統(tǒng)文化;滲透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的持續(xù)推廣,小學語文也在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語文教師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積極滲透到小學古詩教學中,利用古詩的歷史文化特性,可以讓學生認識、了解并感悟歷史文化,傳承歷史文明,有益于提升學生文化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文化意識,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提升。所以教師必然要重視古詩教學,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
一、利用古詩教學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
古詩篇幅短小、語言精練,短短幾句話就將作者的生平事跡和思想感情表露無遺,值得細細品味,體會其中的情感意境。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就要重視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古詩學習活動中,反復咀嚼詩文,通過教師的正確指導感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愛國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縱覽大多數(shù)古詩,不難發(fā)現(xiàn)愛國情懷是詩人最常抒發(fā)的情感之一。巍巍中華,悠悠歷史,多少仁人志士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了自己的國家,從古至今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時隔千年,在今天,我們通過學習、誦讀古詩詞,仿佛依然能夠聽見他們鏗鏘有力的話語,感受到他們保家衛(wèi)國的雄心壯志和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
例如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蓖ㄆ喿x下來無不讓人感受到詩人彌留之際仍對中原故土和北方遺民的念念不忘,明知道“死后萬事空”去仍然堅信“王師北定中原”,可見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zhí)著。深沉,真摯而又熱烈,但又飽含悲憤。語文教師在授課時不僅要讓學生準確掌握詩句中的重點字詞,還可以融入多種手段引領學生感悟作者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可以導入更多陸游的作品,為學生作拓展理解,比如陸游20歲時所作的《觀大散關圖有感》,68歲時所作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等,讓學生在了解朗讀中明白陸游的“悲”從何來。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討論小組,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表達觀點,分享各自的想法。還可以導入一些社會時事熱點,比如前段時間的“港獨”事件,讓學生結合課堂學習進行交流和探討,實現(xiàn)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遷移應用,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由此,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古詩的教學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現(xiàn)。
二、增加對傳統(tǒng)文化的注釋
注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文和傳統(tǒng)文化。給古詩文添加注釋,學生就不會對古詩文進行思考,也不會查閱相關傳統(tǒng)文化的素材。但是如果注釋太少也是不行的,課本中的古詩文都是編纂者精心挑選的,學生的知識面是有限的,學習起來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如果注釋太少,學生在理解古詩文時就需要自己去查閱素材,并且做更多的對比,這樣不僅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理解時也會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因此,教師在給學生講授古詩文時,可以增加一些必要的對傳統(tǒng)文化的注釋,這樣與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是一致的。小學階段的古詩文需要添加注釋的地方非常多。
比如,教師在給學生講授《清平樂·村居》的知識時,很多學生都會將“樂”念錯,這是因為教師和學生不知道這首詞,也不知道清平樂是詞牌名。課本中可以添加這樣的注釋:清平樂是唐教坊曲,是從漢朝時期的“平樂”“清樂”的基礎上得到的,樂的讀音為音樂的樂。學生在學習中很少會接觸詞牌名,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問題,課本在編排時也可以增加詞牌名的注釋。古詩文是向學生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很好的途徑,因為傳統(tǒng)文化與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調(diào)動自己在平常生活中的經(jīng)驗對古詩文進行理解,可能會在理解時存在一定的偏差。另外,教師對古詩文沒有進行全方位的了解,有時解釋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課本中添加一些注釋是非常重要的。
三、演繹誦讀,滲透傳統(tǒng)文化
演繹誦讀是古詩文教學的常見形式。古詩文雖然情節(jié)、人物特點不是很突出,但有鮮明的節(jié)奏和韻律,教師可借助網(wǎng)絡搜集古詩文的吟唱材料,為學生帶來全新視聽體驗。古詩文吟誦有一定曲調(diào),其演繹特征極為鮮明,教師借助這種誦讀形式展開教學,能夠使學生獲得豐富學習體驗。在開展演繹誦讀時,教師還可以設計比賽活動,讓學生有更高的參與熱情。學生大多有表現(xiàn)欲,教師創(chuàng)設設計比賽的機會,能夠成功調(diào)動學生學習熱情。學生對演繹誦讀還不是很熟悉,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做出示范,還要調(diào)動學生展開創(chuàng)意設計和探索,自行設計演繹形式,這對提升古詩學習品質有重要幫助。如教學《涼州詞》這首詩時,教師利用吟唱的形式展示詩句內(nèi)容,將學生帶入特定學習氛圍之中。學生開始仿讀時,大多找不到感覺,表現(xiàn)有些拘謹,不能自由展示。為此,教師調(diào)整了教學設計,這樣引導:“我們有比較熟悉的歌曲,嘗試將歌詞換成詩句,看誰創(chuàng)編更貼近旋律?!睂W生聽說要以替換歌詞的形式演唱這首詩,頓時有了參與的主動性。學生開始尋找適合的歌曲,教師也參與其中,為學生做出一些推介,讓學生順利進入吟唱環(huán)節(jié)。在課堂展示時,學生利用多種曲調(diào)演唱這首詩,將學習氣氛點燃。教師對學生個性展示給予更高評價,鼓勵學生積極展開創(chuàng)意表現(xiàn)。一個吟唱互動,將古詩學習推向高潮,這源于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師針對性做出調(diào)整,創(chuàng)造了更多教學契機,為學生提供更多鍛煉的機會,教學效果自然更佳。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古代先賢的智慧結晶,是國家和人民最寶貴的財富。利用傳統(tǒng)文化開展小學古詩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古詩教學的效率,還能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和能力,能夠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同兵.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小學古詩文教學[J].才智,2020(05):193.
[2]潘慧娟.挖掘古詩詞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J].課外語文,2019(27):176-177.
[3]李通,楊婷婷.試析小學古詩文教學對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滲透[J].山西青年,2018(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