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智互動”是指推進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良性融合,引領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優(yōu)秀的品德素養(yǎng)。小學語文教學既要關注文化知識的傳承,又要擔負浸潤學生心靈、涵養(yǎng)學生良好品德的育人使命。教師要立足語文學科,順應學生身心成長規(guī)律,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知識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智互動”;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8-0081-02
引? ? 言
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語文學科兼顧提升學生道德品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的雙重使命。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端正學生的思想,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塑造優(yōu)秀的道德品格?;诖?,教師要打造“德智互動”課堂,積極拓展德育滲透途徑,讓學生從雋永的語言文字中學習優(yōu)秀品格,感受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語言文字是民族精神與智慧的結晶,語文學科教學要銜接語言知識傳授與學生情感、道德養(yǎng)成,發(fā)揮語文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德育素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
一、挖掘教材德育知識點,為“文道結合”奠定基礎
教師要明確“立德樹人”育人宗旨,從語文學科中挖掘德育資源,幫助學生從語文知識學習中獲得正確的道德、思想、品格[1]。小學階段正是“啟智、涵德、怡情”的關鍵期,語文教師要堅持“以德育為本”的原則,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綜合起來,促進“文道結合”。
(一)以德育為魂,讓學生感受愛國精神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解讀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積極創(chuàng)設語文德育情境。例如,《千年夢圓在今朝》為略讀課文,通常教師并不會將過多的時間、精力投入該課文的剖析與講解中,而是讓學生自主閱讀,然后結合課后習題展開重點內(nèi)容講解。事實上,該課文除了可以讓學生學習生字生詞,了解中國載人航天故事外,還是一篇優(yōu)秀的德育素材。在其中對中國航天事業(yè)的介紹中,遨游太空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鯤鵬展翅”“九天攬月”,富有想象力的飛天夢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奮斗。從準備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到開始探索載人航天,無數(shù)的科學家、工程師及解放軍官兵夜以繼日地攻堅克難。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成功被送上太空,航天員楊利偉一句“我為祖國驕傲”,宣告中國載人航天飛行成功,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想終于實現(xiàn)了。從對該課文的閱讀與學習中,學生銘記了中國飛天夢想,從中國人的不斷探索與努力中認識到了科技人員的堅韌意志力,以及其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從偉大的中國奇跡中感受到了民族自豪感。
(二)以幸福為媒,讓學生感受民族大團結
王尚文認為:“語文教學,就是從一個個標點、詞語、句子開始,構建或更新學生的人文世界?!盵2]語言文字是構成語文的基本要素。對文本的解讀,教師要抓住人物精神、情感,體會文本中所傳達的高尚人格與情懷。在學習《難忘的潑水節(jié)》時,從“火紅火紅的鳳凰花開了”“傣族人民特別高興”“人們敲起象腳鼓,從四面八方趕來了”“為了歡迎周總理,人們在地上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好像鋪上了鮮紅的地毯”這些句子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喜慶與歡樂的場景。在對周總理進行描寫時,“周總理身穿對襟白褂、咖啡色長褲,頭上包著一條水紅色頭巾,笑容滿面地來到人群中”這一服飾描寫與前面環(huán)境氛圍的渲染,有何意義?周總理穿的不是中山裝,不是西服,而是傣族人民的傳統(tǒng)服飾,周總理為什么要這樣穿?顯然,從周總理的服飾中,學生可以看到周總理對傣族人民的尊重,更能從中深刻體會到傣族人民對周總理的深切愛戴。每個少數(shù)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在潑水節(jié)上,“周總理一手端著盛滿清水的銀碗,一手拿著柏樹枝蘸了水,向人們潑灑,為人們祝福”。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可以感受到這份激動、熱情、幸福、和諧,體會到民族大家庭的祥和氛圍。
二、提煉教材優(yōu)秀品質(zhì),促進學生道德情操養(yǎng)成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還要注重學生文化品位的提升,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情感、情操和道德素養(yǎng)。教師應提煉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將之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從文本解讀中獲得熏染,提高道德修養(yǎng)。
(一)以故事為領,讓學生感受道德價值
在教學《囊螢夜讀》和《鐵杵成針》這兩篇小古文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提煉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zhì)?!赌椅炓棺x》講述了晉朝人車胤小時候家境貧寒,沒有錢買燈油,于是將螢火蟲放入白絹袋子為夜讀照明,終成知識淵博的大學問家。從車胤的故事中,學生體會到車胤勤奮讀書的優(yōu)秀品格。小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相對陌生,對字詞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講解文言文時,要做好文白對照,對精練的語句進行生動、趣味性的翻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使其了解文言文的意義旨趣。同樣,在《鐵杵成針》故事中,老婦人想要將一根鐵杵磨成針,得需要多大的恒心與毅力啊!由此,學生認識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面對學業(yè)不能偷懶,更不能淺嘗輒止、三心二意,要樹立恒久意志,珍惜現(xiàn)有的學習時光和機會,一心一意,勇往直前,培養(yǎng)堅持的優(yōu)秀品質(zhì),直到學有所成。
(二)以插圖為鑒,讓學生感悟良好情操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關注文本閱讀外,還要注重插圖與學生情感價值的關聯(lián),引領學生觀察教材插圖,深入解讀插圖內(nèi)容,從中拓展德育滲透途徑[3]?!赌椅炓棺x》這篇小古文有車胤夜讀的插圖。在插圖中,車胤的衣服打滿補丁,這些大大小小的補丁反映出車胤家境的貧寒。從另一視角來看,學生能學習節(jié)儉、不攀比、不浪費的優(yōu)良品質(zhì)。
同樣,在學習《司馬光》時,該文主要介紹了司馬光小時候在與小伙伴一起玩耍時,有個小伙伴掉進了大水缸里,其他孩子都嚇跑了,唯獨司馬光急中生智,搬起大石頭砸破水缸,水流出來了,小伙伴得救了。教師可對照教材插圖,讓學生觀察畫面并思考:“遇到緊急問題時應該怎么做?”學生回答:“向司馬光學習,遇事要冷靜,要多觀察、多思考,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要開動腦筋,做一位勇敢、果斷、樂于救人的好少年?!笨傊?,教師應立足教材解讀德育內(nèi)涵,以簡潔、淺顯、平易的手法,多角度剖析人物情操,讓學生從中獲得感悟。
三、善用課堂提問,激活學生德育思維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有助于加強師生互動,指引學生思考的方向,實現(xiàn)德育與智育的融合。
(一)以提問為引,讓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
課堂提問看似普通,實則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應把握教學內(nèi)容與了解學情,發(fā)揮提問在培養(yǎng)學生德育思維中的激勵作用。《小英雄雨來》一文講述了小雨來為掩護交通員,與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故事。通過閱讀小雨來的故事,學生增強了保家衛(wèi)國的意識,學習了小雨來寧死不屈、機智勇敢的優(yōu)秀品質(zhì)。在初讀課文時,教師可設置問題:“為什么說小雨來是英雄?”在精解環(huán)節(jié),教師可設置問題:“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請同學們思考,這句話在文中多次出現(xiàn)有何意義?”結合小雨來的故事,學生從中感受到愛國情感。教師可再次提出問題:“文中哪些行為體現(xiàn)了小雨來的愛國之情?面對愛國,我們應該怎么做?”從文本閱讀到主題提煉,學生意識到愛國不能停留于口頭,而要落實到行動中,即要從小事做起,以身作則,學會關心他人,學會文明有禮,面對困難,要樹立不畏艱辛的奮斗意志。
(二)以質(zhì)疑為伴,讓學生感受高尚品質(zhì)
“學貴有疑?!痹谡Z文教學中,文質(zhì)兼美的語言文字蘊藏著豐富的德育思想,教師可通過挖掘這些積極、健康的人文素材,培養(yǎng)學生高雅的志趣,使其學會質(zhì)疑、敢于質(zhì)疑、樂于質(zhì)疑[4]。此外,教師還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質(zhì)疑中形成優(yōu)秀的思維品質(zhì)。在教學《田忌賽馬》時,教師可先講解賽馬前雙方力量的對比,然后讓學生思考:“究竟采用什么方法,能夠戰(zhàn)勝比自己強大的對手?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來探究不同的方法?!苯處熞獓@學情給學生預留質(zhì)疑時間,對于課堂上不懂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在學習《丑小鴨》時,有學生質(zhì)疑:“為什么丑小鴨要離開自己家?為什么丑小鴨會變成天鵝?如果不離開家是不是就不會變成天鵝了?”對于學生的大膽質(zhì)疑,教師要給予鼓勵、贊賞,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愛動腦、愛思考的優(yōu)秀品質(zhì)。
結? ? 語
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心智特點,將德育滲透到語文課堂,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走出“對”與“錯”“好”與“壞”的淺層意識,將語文學科豐富的人文知識與情感素養(yǎng)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體驗中。小學生年齡較小,理解能力較差,在打造“德智互動”課堂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加強師生、生生交流。教師要樹立多學科立體教學思維,借助文本分析、解讀,從課文內(nèi)容延伸與之相關的德育知識,增強學生對道德、情操、價值、品格的認同,讓學生自覺接受道德熏染。同時,教師要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善于組織豐富多樣的學生體驗活動,如詩歌朗誦、主題演講、課本劇改編與表演、專題辯論、綜合實踐等活動,讓學生從思想、情感、言行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認識真、善、美的意義,實現(xiàn)德育、智育雙贏教育目標。德育素養(yǎng)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語文教師要聯(lián)系學生生活,優(yōu)化教學資源,豐富體驗活動,通過科學文化知識與道德品質(zhì)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理想,提高學生道德修養(yǎng),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成永紅.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課外語文,2021(01):52-53.
洪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取向與實現(xiàn)路徑[J].教育科學,2019,35(01):43-47.
仝丹.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探微[J].成才之路,2020(34):33-34.
孫二華.挖掘小學語文文本德育元素的幾條途徑[J].吉林教育,2020(35):45-46.
作者簡介:錢小惠(1985.2—),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二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