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艷萍
摘 ?要:一個人的性格形成與他的家庭氛圍息息相關,在當下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家庭傷害”在農(nóng)村中小學生的成長中較為容易出現(xiàn),而不論是何種形式的家庭問題,都有著改變孩子一生路線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也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在家庭氛圍營造、學校管理、學生個人等各個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議見解,讓學生離這些問題更遠一些。教師個人也可以積極與學生開展交流,注重對學生的關心愛護,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外界的溫暖。如此,相信經(jīng)歷這些問題的農(nóng)村中小學生也可以遇見美好。
關鍵詞:農(nóng)村;中小學;關愛;引導
【中圖分類號】G78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13-0019-02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a persons persona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family atmosphere. In the current social environment,“family injury” is easy to appear in the growth of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regardless of the form of family problems,has the power to change the course of a childs life. Therefore,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teachers can also from their own point of view,in the family atmosphere building,school management,students and other personal aspects of their own suggestions,so that students are further away from these issues. Teachers can also actively communicate with students,pay attention to the care of students,so that students better feel the warmth of the outside world. In this way,I believe that these problems experienced by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can also meet the beautiful.
【KeyWords】Rural Areas;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Care;Guidance
于存在家庭問題的學生而言,他們或許已入深淵,但只要有人能夠拉一把,他們也可以擁有美好,而如果沒有外界的引導與溫暖,那么這類學生很可能會因此而一蹶不振或者自暴自棄。從當下的教育來看,關于注重學生“家庭傷害”方面的應對策略卻少之又少,而應試教育下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個人關注較少,同時也很難發(fā)現(xiàn)受到該問題困擾的學生對其進行引導。此外,如何處理農(nóng)村中小學生的類似情況也成了當下教師所關注的問題之一。下面是針對此問題進行的簡單探討:
1.適度而行,避免反彈
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應對策略,尤其是針對本文內(nèi)容而言,適度而行尤為重要。對于一名中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因而在接受他人的意見或建議是也存在一個尺度問題,一旦超過這一尺度,那么很有可能會去的適得其反的教育效果。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引導與鼓勵的過程中,一旦發(fā)現(xiàn)類似問題的出現(xiàn),則需要在輕度問題下及時采取措施。如發(fā)現(xiàn)一位同學有類似問題時,教師就可以先與該寫生進行單獨談話,可以是詢問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或者是情緒狀態(tài)等等,切忌出現(xiàn)容易引起學生敏感的字眼,只需要日常的談話即可,如“最近的學習如何?有沒有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有問題就跟老師說哈,課內(nèi)是老師,課外也可以是朋友,你跟老師說了,老師才知道怎么幫你啊,對不?”。在了解到初步情況之后可以在上課期間利用知識的學習拓展,延伸到該問題的相關層面,而后悄悄地給予學生以適當?shù)膯l(fā),使學生走出相關問題對自己的困擾,重新將目光投放到學習中去。在此過程中,如果老師無時無刻不在提醒學生要堅強,要學會自我疏導等等。那么此時學生必然會在該問題的環(huán)繞下愈發(fā)焦慮。而如果教師能夠堅持適度而行的原則,在發(fā)現(xiàn)此類問題時能夠選擇合適的時機偶爾提及相關問題,讓學生在這樣的看似無形的鼓勵中愈發(fā)積極向上,如此,教師想要達到的教育效果自然達到,也無需擔心學生產(chǎn)生反感情緒。
所以,在進行該問題的治療與應對過程中,適度原則理應得到教師的重視,只有注意到了這一點,而后再通過適合的方式適當適量的引導學生走出陰影,相信農(nóng)村中小學生受該問題的不良影響也將得以降低。
2.家庭方面,積極引導
對于農(nóng)村的家庭而言,家中的大人一般對“家庭傷害”比較陌生,甚至于有的家庭依舊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觀念,從而對于自己造成的此項問題而不自知。此外,由于農(nóng)村中各項機構(gòu)還不夠完善,學生在遇到類似問題時往往不知如何自保,繼而導致在“無路可走”的環(huán)境下走向絕境。因此,針對于家庭本身,教師能夠做到的就是積極引導,引導家長以正確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從根源上減少該問題的出現(xiàn)。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開展家長會以及家訪的方式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從而以自身的專業(yè)知識為家長傳達正確的家庭關系處理方法。也可以利用此項機會通過播放有關于該問題的小視頻,利用視頻中具有深度且趣味性的表述讓家長能夠?qū)ο嚓P法律有一個更深的了解的,同時能夠更加關心自家孩子的心理成長,如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孩子的不正常行為,在他們突然沉默或者突然逆反時能夠靜下心來尋找問題原因。如果是學習上遇到了問題,那么就可以與教師反應,爭取讓自己的孩子的問題得到解決。如果是自己的問題,那么則應該在反思的同時注重改變,在付諸實際中避免事態(tài)惡化。此外,教師還可以對家長提出一些建議,如與自己的孩子來一場促膝長談或者是給自己的孩子寫一封信,闡述家長自己為什么會出現(xiàn)導致該問題的行為,從而找出該問題出現(xiàn)的根源,在對癥下藥的策略下取得更好的治愈效果。
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互助的關系,其最終指向的對象還是學生。但是,教師與家長之間的區(qū)別主要在于科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因此,教師則可以利用自己所學過的知識與家長進行積極的交流與引導,讓家長認識到“家庭傷害”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在根本上盡可能制止該問題的產(chǎn)生。
3.學校方面,多加關注
從學校的角度而言,主要可以從心理輔導方面對學生加以關注與指引。在農(nóng)村的中小學教學中,相信心理輔導機構(gòu)的存在比較稀缺,因此,學校在進行相關問題的治療對策中,則可以招聘適量的心理輔導教師,開辦學校附屬的心理輔導室,給予學生們一定的心理輔導支持,避免學生在“家庭傷害”的影響下走上歧途。
例如,教師在此過程中則可以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去,向?qū)W校提出開辦“心理輔導室”的建議,而讓學生能夠在心理教師面前盡情地講述自己遭遇的傷害。而心理教師主要擔任一名聽眾的角色,先聽學生的話,在結(jié)束時加之以必要的引導,避免學生走上極端。此外,學校還可以成了特別行動小組,與受到不良影響的學生進行單獨談話,讓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能夠擁有一個釋放的機會,從而避免“家庭傷害”所帶來的一些極端反應。最后,學校還可以從環(huán)境的營造中幫助學生走出類似問題的泥沼,在學校各個過道走廊中張貼一些積極向上的標語,或者獨立地設立一個休閑場所,讓學生能夠有一個放松的空間等等。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主要起的作用也是積極參與提出建議,讓學校能夠更加重視“家庭傷害”對學生的危害,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讓學生在學校中能夠盡可能忘卻有關于該情況的不好回憶,實現(xiàn)知識與意志的雙重提升。
4.教師層面,注重交流
作為一名教師,在學校與學生接觸的時間最長,而農(nóng)村甚至很多中小學已然實施了住校制度,因此教師與學生之間相處的時間也大大增多。因此,在應對“家庭傷害”時,教師所能夠做好的就是在與學生的交往中能夠用心、用情,能夠以真心真情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愛,從而走出該問題的泥潭。
例如,教師可以選擇在固定的時間段內(nèi)與學生進行單獨談話,了解學生的近況并在交流中給出自己的一些建議。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匿名寫下自己遇到的一些問題,而后教師再對這樣的匿名信的內(nèi)容加以整合,找到其中的共同點與不同點,再借助班會或者其他的時間段為學生統(tǒng)一講解相關問題的類型與相應的應對策略,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想辦法克服“家庭傷害”帶給自己的不良影響。最后,教師也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告訴學生“困難與挫折最終都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這一道理,引導學生以更加堅強而泰然的態(tài)度面對“家庭傷害”。
在此過程中,教師最主要的任務則是給自己的學生以充分的愛護與關心,讓學生相信這個世界上依舊有溫暖的存在,從而更好地指引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品質(zhì),從個人角度免受該問題的不良影響。
5.個人方面,自我疏導
大多數(shù)中小學生沒有能力杜絕該問題的產(chǎn)生,就好像年紀尚小的他們無法改變世界一樣,但是,他們可以改變自己。有時候,也可以讓該問題對自己的影響程度受自己的安排,而此時依靠的則是學生自身的調(diào)節(jié)能力。調(diào)節(jié)得好,學生受影響的程度就低,反之則高。因此,教師在開展教育時,還需要在學生心中建立起相應的應對策略體系,學會用個人獨特的方式進行自我疏導,最終學會排解“家庭傷害”的不良影響,以更加積極的心態(tài)不斷前行。
例如,學生可以寫一封信給自己的父母,把自己受到的傷害以及自己的情緒轉(zhuǎn)變寫成一封長長的信,這封信可以寄給自己的家長,也可以寄給未來的自己,它最終的目的在于發(fā)泄,讓學生發(fā)泄自己的不良情緒。而很多農(nóng)村家長會出現(xiàn)造成了該問題而不自知的情況,此時如果這封信得以寄出,相信家長也可以對自己的行為有所反思并加以改變,減少該類情況的產(chǎn)生。如果這種方式無效,學生則可以給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如“人無完人,家長有不好的行為,我們自身也會有不好的行為,而只要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其中的優(yōu)點,發(fā)現(xiàn)父母對自己的愛就會發(fā)現(xiàn),事實情況其實并沒有那么糟”。而如果這一點也行不通時,學生則需要適當?shù)嘏c自己的父母保持界限,不要把家長的行為歸咎在自己的身上,如此,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也有追求美好的權(quán)力,從而在個人的生活中學會發(fā)現(xiàn)美好。
而不論如何,從個人的角度而言,學生的心理歷程與教師的引導息息相關,只要學生能善于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想問題,能夠站在美好的一面進行思考,相信該問題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最終也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失殆盡,家長給學生的傷害,最終也會平復。
總而言之,本文中探討的問題對于一名農(nóng)村中小學生而言所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是不可避免的,而如果學生自身能夠?qū)W會自我疏導,學會與家人對話,學會“放過”,相信該問題對學生的成長的影響會減小許多。而教師從公民角度而言,可以提出國家立法建議,從工作者的角度而言,可以為學校的管理出謀劃策,從教師職業(yè)而言,可以與學生的家長溝通,可以給學生多些關心愛護。而不論是作為什么角色,教師能夠做的遠比想象中的多,相信在教師的積極干預下,受過該問題的農(nóng)村中小學生在成長途中都能夠擁抱一束曙光,在平靜中找到方向。
參考文獻
[1]曾宇明,陳愛蘭,黃伴如.不同性別中小學生傷害與家庭類型關系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7(14)
[2]劉瑋.淺談家庭暴力對中小學生的傷害以及社會干預[J].吉林教育,2015(22)
[3]段佳麗,高維,符筠.北京市中小學生2011-2012年家庭中傷害發(fā)生現(xiàn)況[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