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
摘 要: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zhàn)?;诨A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完善,初中歷史課程教學這一動態(tài)生成的活動離不開歷史審美教育的觀照。文章通過思考初中歷史課程中歷史審美的概念,探討現(xiàn)階段初中歷史審美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和承擔的使命,并提出對歷史審美教育的些許展望。
關鍵詞:歷史課程;歷史審美;審美教育;品味歷史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0-0122-02
我國的基礎教育是一項培養(yǎng)學生逐步成為“完整的人”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這一觀點得到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力推廣。基于此,初中歷史課程致力成為“一門內容豐富多彩,并且充滿趣味的學科”,它時刻提醒我們:在歷史課程的教學中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還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歷史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心理,促其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保證。作為一名入職多年的中年教師,筆者深深地感受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心理,內化他們的審美情感,完善他們的審美品質的必要性,歷史審美教育的真正落實是初中歷史教育賦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一、歷史審美概念的認識
近年來,“歷史審美”身著朦朧的外衣緩緩地走向基礎教育的前沿。在史學理論范疇下,歷史審美的概念一度成為人們熱衷探究的話題。有學者認為歷史審美就是把“歷史作為客體審美對象予以美學審視和價值評判”,它是關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歷史文化氛圍的發(fā)現(xiàn)和對美的評價。歷史審美涵蓋“審美情感”“審美想象”“審美趣味”“審美思維”等內容,是除藝術審美、自然審美外的第三種審美形式,從屬于較深層次的審美文化心理。
德國歷史學家席勒認為“美可以成為一種手段,使人由素材達到形式,由感覺達到規(guī)律,由有限存在達到絕對存在”。這位大師的審美教育觀點頗為專業(yè)精深,卻未免曲高和寡。畢竟,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所面臨的教育對象是只有十幾歲的青少年,他們并非是擁有良好理論素養(yǎng)的理論研究者。基于這樣的原因,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并不需要刻意強化“歷史審美”這一概念,也不需要去挖掘歷史審美的宏偉構建過程。席勒提出的審美教育向我們傳達了歷史審美不是一個虛化縹緲的“烏托邦”:人對感性和人文性的認識要想實現(xiàn)統(tǒng)一并非空談。
歷史教育的現(xiàn)實功用得到了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十分明確的觀照:通過歷史學習,增強學生的歷史意識,了解人類文化的多樣性,開闊人生視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也映照了席勒這位身兼歷史學家和美學家雙重身份的理論大家如此深刻的感悟,“只有審美的國度才能使社會成為現(xiàn)實,因為它通過個體的本性去實現(xiàn)整體的意志”。
二、歷史審美教育面臨的問題和承擔的使命
值得思索的是,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改善的今天,人們的精神世界相對匱乏。思想庸俗化的泛濫,人性丑惡面的放大,利益沖突下價值的扭曲,人文精神及道德信仰的淡漠……物質生活的充實與精神生活的空虛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在如此嚴峻的挑戰(zhàn)下,歷史課程作為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歷史課程標準對7~9年級歷史課程的性質,從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和綜合性四個角度做了細致規(guī)定。特別是“人文性”一欄“以人類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yǎng),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再次對初中歷史的審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僅如此,初中歷史課程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維度上要求學生“學習汲取人類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視野和意識”,“提高對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的識別判斷能力,逐步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品質”,這又賦予了歷史教學對人文主義以及對審美內涵的殷切關懷和崇高使命。教師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關注學生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和審美心理。也就是說,在把歷史審美作為一種教學行為的同時,反過來還要促成學生利用對“美”的認識去陶冶身心,使之產生情感共鳴,以美感人、以情動人、以德育人,以實現(xiàn)歷史審美。用激勵、愉悅、撫慰、感染、啟迪等方式積極地傳播歷史教育的正能量。
三、歷史課程審美教育實施的幾點看法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盡管對歷史審美教育有著自己的一些看法,但筆者于此僅作為一次嘗試,旨在引起各位教育同行的關注,望能拋磚引玉,以期共鳴。
如何在初中歷史教育中滲透歷史審美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美是歷史的重要因素,審美是歷史課程的重要功能。那么,如何去滲透審美,實踐歷史審美教育?首先要讓教材呈現(xiàn)歷史之“美”。以部編人教版初中歷史教科書為例,其中《蘭亭集序》《蒙娜麗莎》等以圖片為載體,展現(xiàn)了中外歷史文化中的“美”,考慮到所處社會現(xiàn)實的差異,或許這種“美”不是人人認可,但至少直觀地將歷史之美刻畫復原,為歷史審美教育的實施提供了物質基礎。然后,要讓教師捕捉歷史之“美”。在初中歷史審美教育中,教師扮演的是傳導者的角色,我們都知道歷史人物不可再生,歷史現(xiàn)象不會重演,必須借助歷史審美的想象去“復原”,這就需要教師憑借自己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豐富的語言表達向學生傳遞歷史之美。例如,“西安事變”這段歷史,它對于理解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初步形成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可以課前讓學生搜集資料,自己編寫課本劇,并在課堂上展示。在編寫過程中,學生查閱了大量資料,鎖定課本劇的主要角色為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宋美齡、宋子文等人,然后根據(jù)歷史教材內容和相關材料編寫了三幕戲:一是張學良在華清池從勸諫到哭諫蔣介石聯(lián)合中共抗日;二是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兵諫扣押蔣介石;三是國共和談和平處理西安事變。在具體表演中,學生注意模擬不同人物的語氣、神態(tài)和動作,旁白注意在其中穿針引線,并適時點評。在編、演、看的過程中,學生更深刻理解了西安事變及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通過課本劇的編演,學生們普遍收獲很大:以演促讀,以讀促寫,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合作能力、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教師要讓學生感悟歷史之“美”。對于“美”的界定,人們可能不盡相同,但是感悟歷史的真諦,挖掘歷史文化所蘊含的審美資源的過程對每個人而言都是愉悅而向往的。初中學生擁有無限的可塑性,利用歷史審美去培養(yǎng)他們的意志、信仰,提升他們的品格,有助于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
冷靜下來,回到原點,重新審視歷史課程的基礎教育作用,重視初中歷史對于學生品格的影響,關注歷史審美對其精神和“歷史之美”的正面?zhèn)鬟f,在浮躁的社會情緒中建構民族的“歷史美”意識,往往比歷史學術單純的理論意義更具魅力。教師要重視和強化“歷史美”的意識,使學生在獲取歷史知識的同時,自身素質也在不斷得以發(fā)展和完善,這是我們歷史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朱永文.試論高職歷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12).
[2]鄭坤.歷史教學加強審美教育的途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8(02).
[3]陳小蘭.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探微[J].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02).
[4]張坤.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效率的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22).
[5]楊寶星,張群.初中歷史教學中加強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培養(yǎng)的路徑[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20).
[6]王海墘.淺談歷史教學中的美育[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