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大學生壓力管理與挫折應對”為例,論述遵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兩條主線,按照“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依托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提出課前推送自主學習任務、課中教學主體采用體驗式教學和雨課堂互動功能相結合、課后推送鞏固和拓展任務的應用步驟。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混合式教學 教學設計? 大學生壓力管理 挫折應對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1-0156-0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旨在使學生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掌握并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yǎng)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調節(jié)能力,切實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但是,長期以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由于教學班人數(shù)過多、心理體驗活動難以開展、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考核相對寬松、學生重視程度不夠等,導致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混合式教學是一種基于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的新型教學模式,是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優(yōu)勢和信息化、網絡化教學優(yōu)勢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同時強調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本文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以“大學生壓力管理和挫折應對”為例,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混合式教學設計和應用,探討提升課程目標達成度和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一、教學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洞髮W生壓力管理和挫折應對》這一章教學內容主要有三個部分:一是壓力概述,包括壓力的含義、生理心理信號及大學生常見壓力源、理想壓力水平等;二是挫折概述,包括挫折的含義、類型、防御機制等;三是如何積極應對壓力與挫折,包括壓力和挫折應對,認知、行為、能力、人格等各個層面的應對方法和技巧。從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來看,其中第一、二部分內容是理解和記憶性知識或稱之為陳述性知識,屬于教育目標等級中的低階目標,可以將其列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在課前錄制微課,或搜集相關視頻教學資料供學生自學,并設計練習供學生自測。第三部分的內容則是應對方法和技術的學習與掌握,或稱之為程序性知識,涉及知識的應用、分析及綜合,屬于教育目標等級當中的高階目標,故側重在課堂教學中學習和內化。壓力與挫折的應對主要學習使用積極的防御機制、認知調整和運用社會支持等幾種常用方法。
(二)學情分析。授課對象為高職大一新生。高職新生大部分來自中職對口招生或高中單獨招考,升入高職后面臨著生活、學習、人際等多方面的轉變。他們一般具備如下幾方面特點:在學習方面,對口生源和單招學生對“素質型”課程的學習興趣較弱,傳統(tǒng)的講授法教學很難吸引他們;相比而言,這些學生更喜歡有一定操作性、互動性強的體驗式學習方式。在個性方面,作為“00后”新時代大學生,他們是極具個性色彩的一代;但18歲左右這個年齡段又宣示著他們心理上的稚氣和不穩(wěn)定。尤其是當他們遭受較大的壓力和挫折時,情緒波動很大。在行為方面,一定比例的學生應對方式偏消極(退避、自責、幻想),不重視或不懂得運用社會支持系統(tǒng)來解決自己的困境;心理咨詢工作也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傾向于逃避壓力和挫折,有的甚至會采用極端的方式應對。在知識基礎方面,經過半個學期的心理健康課程學習,對心理健康理論知識和心理調節(jié)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過自主學習,對壓力管理與挫折應對的基礎知識和方法有一定了解。
(三)教學目標。依據教育部辦公廳《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需要從知識、技能、自我認知等幾個方面設定。通過本模塊課程教學,學生在知識、技能和自我認知三個層面達到目標如下:知識層面,了解壓力和挫折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熟悉壓力管理與挫折應對的常用方法;技能層面,掌握壓力管理和挫折應對的常用方法,能初步運用壓力管理和挫折應對的常用方法進行自我調適;自我認知層面,能辯證地看待壓力與挫折,了解壓力與挫折對于人生的意義,能用積極的態(tài)度和方式應對壓力與挫折。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掌握并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yǎng)自我調節(jié)能力,切實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性質和目標所在。因此,通過課程教學,學生掌握一些壓力管理和挫折應對的專業(yè)方法,并能初步運用到實際生活進行自我調節(jié),是本模塊教學的重要內容。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學習的難易程度,確定本章教學的重點是認知層面的“認知調整”,難點為行為層面帶有求助性質的“運用社會支持”。
二、教學策略
為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幫助學生掌握壓力與挫折的積極應對方法,《大學生壓力管理和挫折應對》這一章教學本著“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活動載體、自身感受、領悟知識、回歸實踐”的教學理念,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翻轉課堂”與“體驗式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一)線上教學資源。線上教學采用雨課堂。雨課堂由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fā),旨在連接師生的智能終端,將課前—課中—課后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賦予全新的體驗,最大限度地釋放教與學的能量,推動教學改革。雨課堂將復雜的信息技術手段融入PowerPoint和微信,在課外預習與課堂教學間建立溝通橋梁。使用雨課堂,教師可以將帶有MOOC視頻、習題、語音的課前預習課件推送到學生手機,師生溝通及時反饋;課堂上實時答題、搶答、彈幕互動,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提供完善的解決方案。雨課堂科學地覆蓋了課前—課中—課后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為師生提供完整立體的數(shù)據支持,個性化報表、自動任務提醒,讓教與學更加明了。
(二)線下教學方法。線下教學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團體輔導活動、心理測驗及課后作業(yè)等方法。
1.案例分析。采用案例教學,讓學生從案例分析中受到啟發(fā),特別是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典型事件作為教學案例,有助于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2.小組討論。小組討論中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言,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并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產生思想碰撞,提高教學實效性。
3.角色扮演。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相應問題情景和故事情節(jié),由學生自愿選擇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通過角色的扮演,學生能夠真切地體會不同社會角色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及內心感受,學會換位思考,從而促使改變原有的非理性認知和不良行為習慣。
4.團體輔導活動。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模式,通過團體成員之間的人際相互作用,產生一系列心理上的互動,進而探索自我,嘗試行為的改變,學習新的行為方式,從而改善成員的人際關系以及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目前,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法和技術不僅僅用在大學生的團體輔導中,也逐漸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當中。
5.心理測驗。本課例采用的心理測驗主要是《雨中人》繪畫測驗,繪畫測驗是一種心理投射測驗。《雨中人》繪畫測驗主要用于評估個體在壓力情境下的應對模式,其中雨(雷電)象征壓力,而傘則象征應對資源和方式。例如,如果在描繪大雨場景的繪畫中,人沒有撐傘,淋著大雨,就表明其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而且缺乏應對的措施;反之,如果是和風細雨,且有遮擋風雨的工具,則說明壓力不大,且應對良好。
三、教學實施
本課例遵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按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及教師、學生兩條主線展開教學。教師在課前導學,課中教學,課后促學;學生在課前自學,課中內化,課后鞏固。其中,學生課前自學約1學時,課堂學習4學時。
(一)課前。首先,教師在課前將制作的手機版課件、錄制的教學語音,以及學堂在線搜集的慕課教學視頻、小測驗等資源推送至雨課堂,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完成相關理論知識的自學,搭建知識地基,形成感性認識,并完成課前知識測驗,對自主學習效果進行檢測。其次,抽取部分學生進行《雨中人》繪畫心理測試,通過心理投射測驗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壓力與挫折應對模式情況。
(二)課中。課中主要為課堂教學過程,分為知識回顧、活動與體驗、課堂小結、布置課后作業(yè)等幾個大的環(huán)節(jié)。在“認知調整”方法學習中,包含了理論延伸、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課堂測驗等步驟。對“社會支持”方法的學習則主要通過活動體驗的方式進行。詳情見表1。
(三)課后。教師通過雨課堂推送課后任務,并指導和督促學生完成:一是課后章節(jié)練習;二是選擇所學的一種應對方法,解決一個在近期由于壓力或挫折造成的心理困擾,并簡要描述選擇這種方法的原因、解決的過程和結果(不少于500字)。
四、考核評價
本課例考核評價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己藘热莘譃檎n前任務、課中表現(xiàn)、課后任務三個部分;成績評定由教師評價和小組評價兩部分構成。詳見表2。
五、教學效果
(一)課后滿意度調查。通過課后對學生的調查顯示,本課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效果得到了絕大部分(90%以上)的學生認可,學生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接受度也很高(92%以上)。
(二)心理測驗對比。兩周后《雨中人》心理投射測驗顯示,與課前測試相比,積極應對方式的學生比例明顯提升,從60%升至75%;部分學生變化明顯。
教育不僅是運用先進的技術進行教學,而且是讓先進技術本身成為教育的第一現(xiàn)場,而教育第一現(xiàn)場基本都是經由教學設計落地實現(xiàn)的。本課例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課前在雨課堂發(fā)布導學任務,由學生自主學習;課中使用雨課堂“搖一搖”隨機選人、搶答、彈幕等功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和互動,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教學主體部分采用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課后推送發(fā)布課后練習和實踐任務,幫助學生鞏固和拓展課堂所學。
信息化教學技術和工具的引入,能迅速獲取數(shù)據,提升效率,有助于教師即時監(jiān)控教學情況,便于教學總結和診改。同時,借助教學工具,將一些低階教學目標的內容讓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解決難度更大的高階目標教學內容,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課后學生滿意度調查和相關心理測驗的前后對照也為科學地監(jiān)控教學效果提供了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從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fā)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4(3).
[2]夏翠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150-165.
[3]麥克·格爾森.如何在課堂中使用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9:16-17.
[4]學堂在線推出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EB/OL].(2016-06-28)[2020-02-03].https://news.tsinghua.edu.cn/info/1008/56064.htm.
[5]樊富珉,何瑾.團體心理輔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5-29.
[6]奧斯特.繪畫評估與治療——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指南[M].呂俊宏,劉靜,譯.臺北:心理出版社,2002:29-33.
[7]王帆.智慧教育:教學設計數(shù)據化與案例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5(8).
【基金項目】2020年度廣西安全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混合式‘金課為導向的公共基礎課教學研究與實踐”(GXAZYJGB006)
【作者簡介】唐桂梅(1973— ),女,碩士,廣西安全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