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基于幼兒生活經驗的主題活動預設與實施策略,建議梳理出以觀察和傾聽幼兒生活經驗為基點的活動主題,研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預設主題活動的目標和內容,師幼共同參與拓寬主題活動的廣度和深度,構建適切的幼兒生活主題活動。
【關鍵詞】主題活動 生活經驗 預設 實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7-0157-0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的選擇應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蹦壳?,主題活動是幼兒園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較常見的形式之一,是教師基于本班(園)幼兒的生活與經驗,圍繞某個中心主題,與幼兒共同建構一系列預設和生成活動,是教師與幼兒共同開展的持續(xù)性、探究性、創(chuàng)造性活動?;谟變荷罱涷?,拓展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內容的深度、高度、廣度,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課題。近年來,我園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主題活動,并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
一、認真觀察和傾聽,尋找主題活動的基點
(一)從問題討論入手
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庭有著不同的價值觀、生活態(tài)度、生活方式。因此,每一名幼兒原有的生活經驗天差地別。為了找準班級多數孩子普遍相同的經驗,教師可以先準備一張問題清單,主要內容有:大多數幼兒近期比較關心的共同事件和話題是什么?有何看法?如何判斷哪些經驗適合作為主題活動的核心內容?需要我們提供哪些支持?應如何支持?這些問題可以幫助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大致了解幼兒近期生活的環(huán)境和發(fā)生的事件,為尋找主題活動內容做好前期預設。下面,以“種子發(fā)芽啦”主題活動為例,探討幼兒園主題活動前期預設。
主題活動案例1:種子發(fā)芽啦(1)
在春季學期的開學典禮上,園長媽媽按照中國人過春節(jié)送利是的習俗,給園里每名幼兒一個小禮包,每個班級一個大禮包。回到教室后,幼兒迫不及待地打開自己的小禮盒,炫耀禮物:“我的是小豬佩奇鑰匙扣?!薄拔业氖亲仙男∝i。”“春節(jié)里,我收到了許多禮物呢,什么東西都有?!庇變合嗷シ窒硎盏蕉Y物的快樂,有的比一比每份禮物的異同,有的說要把禮物帶回家藏好,有的直接把禮物掛在小書包上。這時,彤彤問筆者:“老師,老師,園長媽媽給我們班的大禮物是什么呢?”大伙紛紛把目光聚集在大禮盒上,筆者輕輕地打開它,里面有一小袋玉米種子。筆者驚奇地說:“哇!是玉米種子,我們怎么分享這份禮物呢?”幼兒大聲說:“我們拿去種吧!”“這樣以后我們就可以吃到更多的玉米了!”于是,筆者引導幼兒圍繞“玉米種子”的話題展開討論,初步形成了以“種子發(fā)芽啦”為主題,以“尋找種子—種植種子—呵護種子—種子發(fā)芽”為線索的主題探究活動。這樣以幼兒關注的問題為導向,教師選擇和組織的主題活動內容更貼近幼兒的生活,有效激發(fā)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為主題活動目標的預設、確定主題探索的思路奠定基礎。
(二)傾聽與觀察
主題活動開展之前,教師應從幼兒視角,客觀細致地觀察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日常主要事件,了解幼兒的生活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是否需要教師的幫助、需要提供哪些幫助,促進幼兒深入探究學習。此時,教師作為活動的參與者或學生的合作者,要深入了解幼兒基于自身生活經驗對某一問題的真實想法,才能為幼兒組織有深度、有廣度、有品質的主題探究活動。
主題活動案例2:種子發(fā)芽啦(2)
在“種子發(fā)芽啦”主題活動進行到最后的階段時,幼兒種的玉米因密度太大(幾乎每隔20cm有一顆種子)造成了資源不足的問題,按照一般種植方式,幼兒只需把一些長勢不佳的玉米苗拔掉即可,讓優(yōu)質的玉米苗充分享受土壤、陽光等資源,這樣才能有好的收成。但當筆者詢問“拔掉哪一棵玉米苗比較合理”時,孩子們一臉忐忑,生怕自己種的玉米苗被拔掉,紛紛小心翼翼地說:“老師,我們就這么留著好嗎?”“土太少了,它們將就著‘吃就行。”“就像我們分享食物一樣,食物少的時候,我們吃一點點就好?!薄按蠹乙黄鸱窒聿趴鞓仿?。”聽了孩子們的話,筆者恍然大悟:當初幼兒是充滿期待、小心翼翼地種下種子,經過一番呵護種子才發(fā)芽,他們怎么舍得硬生生地把玉米苗拔掉呢?幼兒認為植物只要有陽光、土壤就可以生長,但究竟需要多少土壤、水和陽光,他們并沒有具體的概念。因此,從引導幼兒自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理念出發(fā),筆者尊重幼兒,沒有立即把玉米苗拔掉,而是把自己種的那一棵移植到不遠處的空地上。后來,幼兒在做觀察記錄時發(fā)現:移植的玉米苗因土壤、陽光充足,比他們的玉米苗長勢好,初步感知不同密度的玉米苗與土壤的多少、陽光照射度之間的關系。
這樣教學,基于幼兒自身生活經驗,尋找到豐富的又有價值的教育資源,讓主題活動真正貼近、豐富幼兒的生活,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二、研讀《指南》,預設主題活動的目標和內容
教師在了解幼兒生活經驗基礎上,還要解讀相關信息并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主題目標,這也是推進主題活動實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首先,教師應研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領會《指南》的理念和精神,將幼兒發(fā)展的大目標與幼兒現有的生活現狀、能力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并在《指南》指引下,找到與幼兒生活相吻合的發(fā)展目標,梳理出幼兒的關鍵經驗,最終形成適合幼兒發(fā)展的主題活動目標和內容。
主題活動案例3:歡樂大舞臺(1)
幼兒園在籌備主題活動“歡樂大舞臺”時,恰巧接到助殘日去特殊教育學校表演的任務,由于幼兒都有過舞臺表演的經歷,筆者策劃展開子主題活動“特殊舞臺”。對照《指南》,筆者發(fā)現這一主題活動與社會領域、藝術領域的發(fā)展要求相吻合,并具體指向“人際交往”“尊重他人”“感受和欣賞”“表現與創(chuàng)造”四個培養(yǎng)目標。結合幼兒現狀及對照各種目標下的典型表現,筆者將活動的關鍵經驗聚焦在“尊重他人之學習用平等、接納和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差異”和“表現與創(chuàng)造之喜歡進行藝術活動并大膽表現”的培養(yǎng)上,從而預設主題活動目標:①初步了解殘疾學生在學校基本的生活學習情況,學會用平等、接納、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殘疾人;②積極參加助殘日表演活動,能用各種手工材料為殘疾兒童準備禮物,體驗與殘疾兒童互贈禮物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同時,筆者細致思考如何合理組織主題活動內容,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主題環(huán)境,充分利用一日生活各環(huán)節(jié)的教育資源、進行積極有效的家園互動,讓幼兒理解、接納并愿意參與到主題探究活動中,由此將好的生活習慣、生活理念、生活品質真正根植他們幼小的心靈。
三、師幼共同參與,拓寬主題活動的廣度和深度
生活化的主題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兒童懂生活、會生活、愛生活的理念,讓幼兒愿意參與各種生活話題的討論,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并與教師、同伴溝通解決問題,以此不斷積累有益的生活經驗,提高生活能力。教師在預設和實施主題活動過程中,應通過師幼共同構建的方式,豐富和拓展主題活動的深度和廣度,讓幼兒成為主題活動的參與者和實施者。
主題活動案例4:歡樂大舞臺(2)
在“歡樂大舞臺”主題活動伊始,當幼兒第一次深入殘疾兒童的學習生活時,表現出憂慮:“老師,他們會不會打我?”“他們?yōu)槭裁醋兂蛇@樣?”“是一種特殊的病嗎?會不會傳染?”筆者讓幼兒自主投票——你是否愿意到特殊教育學校表演,全班33名幼兒中,只有15名小朋友愿意到特殊教育學校為殘疾兒童表演節(jié)目。筆者在與家長溝通時得知,很多幼兒與殘疾兒童特殊群體的接觸較少,不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甚至有些家長聽說要去特殊教育學校演出,也會出現排斥心理。綜合各種因素,筆者在園內開展為期兩周的“特殊舞臺”主題活動,組織“親子走進特殊學?!鸀闅埣矁和瘻蕚涠Y物→互贈禮物→觀看殘疾兒童的文藝表演”等一系列主題活動。幼兒經歷了“對殘疾兒童的心理排斥→學會接納→期待互贈禮物→為殘疾兒童獻藝”的過程,最后開展“珍愛生命教育活動”,無論孩子還是教師,收獲的遠比預設的多得多。在實施主題活動過程中,如何從尊重幼兒發(fā)展立場出發(fā)、引導幼兒深度參與,是筆者尤為關注的問題。教師既不能削弱自身的主導作用,又要突出幼兒主體,既尊重幼兒生活與學習的愿望,讓他們享有自主生活的權利,又支持他們學會學習,師幼共同構建適切的主題活動內容。
總之,幼兒園主題活動的預設與實施,不能僅僅著眼于教師教會幼兒什么,還要引導幼兒結合親身經歷,找到恰當的學習方式、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形成學習品質,讓幼兒親近生活、管理生活、改善生活,體會生命的意義,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簡介:陸小妹(1978— ),女,壯族,廣西馬山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