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嶺
摘要:小學數學課程屬于基礎教育課程,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的初始階段。在如火如荼的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老師備課時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提問策略,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本文就優(yōu)化提問策略與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關系進行了相關的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 ?優(yōu)化提問策略 ?教學效率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實施,課堂提問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借助于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引起小學生的有意注意,大大地增強小學生學習數學新知識的興趣,還能發(fā)展學生的數學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引導學生及時發(fā)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相關的數學概念與數學知識。因此,在實際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改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問的策略,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提問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之間的聯系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提問與課堂教學效率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邏輯聯系??茖W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不斷地提高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是小學數學教學極需探討的重要課題。首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有效地提問,不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建立,有效地緩解緊張的課堂教學氛圍,而且能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自主性被有效地調動起來,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其次,課堂提問的順利實施,能夠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去思考相關的數學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除了能夠進一步地鞏固相關的數學理論知識,還能夠促進自身邏輯思維與分析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課堂教學質量必然會因此得到穩(wěn)步的提高。最后,課堂提問的順利實施,除了能夠引導學生及時地發(fā)現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還能夠幫助老師充分了解學生的本節(jié)課的學習效果與知識掌握情況。根據反饋情況,老師就可以針對學生學習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對教學活動進行相應的優(yōu)化調整,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率,進而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進一步發(fā)展。
二、實現有效提問的基礎
首先,對于小學數學老師而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一方面,小學數學老師一定要積極學習新知識、了解新教學觀念,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尤其要學習有效提問的相關理論知識,將理論與課堂教學結合到一起。另一方面,要重視課前準備工作。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充分地鉆研教材,還要充分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切實提高課堂提問的針對性與有效性,這樣才能借助于提問來有效地突破教學中的難點與重點,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高。其次,小學數學老師在進行提問教學時,要始終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以傳統(tǒng)的提問方式作為基礎,根據學生適應性的變化來對提問策略進行逐步的調整,從而逐步地實現有效提問。再次,教學中,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引導小學生大膽地提問。根據學生的問題,設計出課堂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最后,積極進行每節(jié)課的教學反思,揚長避短,通過日積月累,漸漸提高提問的能力。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問的優(yōu)化策略
(一)將情境教學法引入課堂提問中
大量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證明,將情境教學法引入提問中,除了能夠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效率。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老師要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出科學合理的數學問題情境。同時,老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設計每一節(jié)課的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日常思維與數學思維的充分融合,進而使其充分地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例如老師在講解《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知識時,就可以設計具有學生生活化特征的問題教學情境:“在國慶期間,學校需要布置鮮花會場,一共有43盆花,需要按照5盆一組的方式進行擺放,最多能夠擺幾組?”對于熟悉乘法口訣的學生而言,利用口算就能夠算出最多可以擺8組,多出3盆。此時,老師就可以順勢引入余數的概念。設計這樣的問題,能夠大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還能夠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確保課堂提問具備趣味性與啟發(fā)性
首先,對于學生而言,如果提問具備一定的趣味性,其不僅能夠讓孩子們進行積極的思考,還能夠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氣氛,促使學生樂于參與課堂教學,無形之中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上《年、月、日》這一節(jié)課時,可以預設問題:“小明今天16歲了,但是,目前為止,他只過了四個生日,大家知道為什么嗎?”此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意識,從而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閏年的概念。其次,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應具備一定的啟發(fā)性,這能夠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比如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中,為了吸引學生更加深入地探究,可以借助于啟發(fā)性的問題來引出“通分”的應用概念:兩個分數的分數單位分別是什么?分數單位不同,分數能不能直接加減?怎么才能讓兩個分數單位相同呢?由淺入深,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白“先通分后加減”的法則。
(三)結合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來預設問題,準確把握提問時機
首先,小學數學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如果想要提高整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要結合教學內容的重點與難點來預設科學合理的問題,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地和老師一起,圍繞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探討和研究新的數學知識。例如進行《直角三角形面積》的教學時,先讓學生想一想:長方形與直角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如何?隨后問學生:“長方形面積怎么計算?大家能不能先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再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從而讓學生發(fā)現直角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提問教學使課堂教學直觀形象化,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幫助學生發(fā)現并掌握教學知識,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探討新知識的方法。其次,老師要準確地把握提問的時機。一般情況下,學生在學習中遇到阻礙的時候、學生存在知識混淆的時候、學生對知識理解不透徹的時候、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的時候、學生注意力出現渙散的時候,都是最佳的提問時機。另外,老師要確保課堂提問面向全班學生,不要總是提問“優(yōu)等生”。所提的問題應具有層次性:后進生伸伸手摸到答案,中等生踮踮腳觸到答案,優(yōu)等生跳一跳抓到答案。問題提出之后,老師不要立馬找學生回答,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積極主動思考,或與同學交流,或進行小組合作。學生回答完之后,有時根據教學的需要,還應該點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想的,與全班同學一起分享他的思索過程。針對學生的答案,盡可能地采用以表揚為主的評價模式。即使學生回答錯了,老師也要讓他回答完,然后給予他引導,千萬不要批評或諷刺學生,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有效的提問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措施。在教學實踐中,老師要將情境教學法引入課堂提問中,確保課堂提問具備趣味性與啟發(fā)性的特征,結合數學教學內容的難點和重點來預設問題,準確掌握提問時機。如此方能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胡寶磊.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策略的思考[J].好家長,2016(03).
[2]張富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的相關思考[J].新課程,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