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輝
摘要:教育逐漸從知識層面向生活貼近,素質教育著重將教學與生活相融合來更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的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素養(yǎng)。在小學教學課程中,科學這門具有新奇獨特的特點的學科開設的時間比其他學科開設時間晚,正因如此讓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增添了一定的困難。面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借用生活素材來為學生積累科學知識、提高有關科學的意識,從而進行有效學習。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學習興趣;實踐探究
教育離不開生活,學生學到的知識最終也會在生活中運用??茖W能夠幫助學生打開視野的大門,并用全新的角度去認識世界,慢慢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生活化教學能夠讓學生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實踐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過對生活化教學在小學課堂中的多次策略討論得到了一些經驗,希望可以提供一點幫助。
一、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學習趣味性
以往的教學課程中,教師對課本內容知識灌輸?shù)闹匾暢^了讓學生學會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結果就是造成有些學生把知識學死了,對于知識的掌握不夠靈活。而在現(xiàn)如今的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更有助于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學習興趣并能夠靈活運用知識。
比如,教師在講"水的認識"的教學內容的時候,可以嘗試把生活融入課堂中,使課堂更加的豐富充滿趣味性,增強學生的理解。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什么東西是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還是必不可少的呢?"引導學生向水的方向思考,在學生回答到水之后就相當于把學生引進了知識學習,再簡單明了的告訴學生這堂課要學習的就是水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思考水在生活中對我們有哪些作用?學生在思考后會說有澆花、洗衣做飯等用途,這就加深了學生對水的認識以及擴展了學生的思考范圍。
教師通過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可以提高科學這門學科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在興趣的推動下能夠更好的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營造出溫馨活躍的課堂。
二、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處于低年級的小學生在學習這方面的意識不夠自覺,并且學習能力也有欠缺的地方,很容易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對知識產生疑惑,導致學習效率的降低。想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教師可以借用生活化教學的方式把知識慢慢滲入到學生的頭腦中,讓生活成為幫助學生學習的工具。
比如,在學習“哪里有空氣”這部分內容的知識時,可以把身邊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平時是如何感受到空氣的存在的,學生會說在呼吸時能感覺到空氣的存在,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空氣,把對空氣的印象簡單化才能培養(yǎng)興趣,再逐漸的深入進行講解空氣。把知識簡單化從而降低學生對知識的排斥,減少疑惑。
再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感受”我們身邊的空氣。在上課前讓學生準備好塑料袋,并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為這節(jié)課起一個便于學生理解的名字“抓空氣”。教師引導學生雙手拿起塑料袋,然后舉起來大家一起在教室中捕捉空氣,學生捕捉到空氣后教師提醒學生要及時把塑料袋系好,讓學生共同討論空氣的來源,在課后還可以進行反復的練習來尋找答案。學生通過實踐探索得出空氣是“無處不在的”這一結論。
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可以加深學生課本內容的理解并加深印象,也對科學這一學科有了新的認識,并且在生活中還能夠有效的運用。
三、鍛煉學生的動手及實踐能力
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和學生都過分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以成績的高低為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測標準,但這并不是正確的做法,學生的成績是一方面,而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另一方面,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讓知識服務于生活是學習的最終目的,而科學這門學科的實用性更強,也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應用所學知識的條件或情景,以此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同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教師在進行《生命科學》一課的講解中,關于植物這一部分的教學,就可以先讓學生舉例生活中有哪些比較常見或者他們認識的植物,并讓學生選擇一種植物,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在家里栽培所選擇的植物并進行記錄,了解植物從播種、生根、發(fā)芽再到開花的成長過程,然后組織一場小型的交流會,分享自己種植植物的心得。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去校園內或者植物園參觀,觀賞種類眾多的植物,教師可以在參觀過程中進行講解,為學生介紹這些植物,這要求教師要提前做好功課,這樣才能保證所講知識的準確性。
在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和實踐的過程中,可以增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加深對這些知識的印象,促進科學這門學科的學習,而在教師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動性,養(yǎng)成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好習慣,并且對于學習思維尚未成熟的小學生而言,動手操作進行學習比較教師一味講解更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也更容易理解和學習所講授的知識。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是貼近生活的一門科學,這就要求教師要掌握生活化教學的教學方法,調整教學思維,加深對教學內容的探究和理解,找到教學與生活的連接點,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在生活化學習的過程中既可以學懂知識,也可以靈活運用知識,還能夠體會到學習科學的樂趣,以此調動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教學嚴謹性,掌握好生活化與科學化的尺度,不能為了方便學生理解而忽視了教學的科學與嚴謹,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地學好科學,使教師的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參考文獻:
[1] 周敏.淺談如何有效實施小學科學教育教學 .吉林教育,2011(19).
[2] 馮莎.探析生活化策略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應用[J].亞太教育,2016(0).
[3]厲偉.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論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1).
[4]胡培剛.淺倫小學科學教育中的科學性與教育性 .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8(6).
[5]宗念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發(fā)展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