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鮮
【摘要】?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和推進,對歷史的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歷史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以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并且采取各種有效的手段來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時空觀念便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不僅能夠使得學生可以深入的了解一些歷史基礎知識,還能夠體現(xiàn)出歷史學科的本質。因此本文針對如何對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素養(yǎng)進行落實展開一些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 歷史教學 時空觀念 落實
【中圖分類號】? G633.5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23-157-01
前言
隨著新課改對歷史教學目標做出了要求,教師都開始把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時空觀念屬于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是教師應該著重關注的教學任務之一。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時空觀念進行深刻的認知和理解,然后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措施來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yǎng)。
一、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的意義
(1)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在歷史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結合一些教學內(nèi)容,去打造學生的時空觀念,這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時空觀念主要指的便是在一個特定的空間以及時間的聯(lián)系中展開對事物的觀察和分析的思維方式以及自主意識。任何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都會在特定的空間以及時間下進行,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想對一個歷史事件進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就應該回溯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在特定的空間以及時間下進行學習,才能夠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掌握歷史、分析歷史以及理解歷史。
(2)能夠迎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掌握
培養(yǎng)出學生的時空觀念,能夠對學生進行歷史事件的分析和深入的理解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還能夠有效的增強學生自身的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實現(xiàn)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yǎng)。
二、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素養(yǎng)的落實
(1)要對歷史課本中的空間以及時間劃分
歷史時間的劃分方式,除了古代、近代以及現(xiàn)代這種基礎式的劃分方式之外,還劃分為公元前以及公元。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雖然對時間的劃分不必進行贅述,但是有必要讓學生對此有一定的認知,要明白這些時間的劃分從何而來,又代表什么樣的意思。例如:對于“公元”的講述,教師應該讓學生知道其來歷,公元是指基督教的創(chuàng)始人耶穌的生年,同時還要讓學生知道羅馬帝國剛剛成立之后不久耶穌便降生了,以此來加強學生對重要歷史時間點的深刻感知,這能夠促使學生將漢朝與羅馬帝國展開一些對比和分析,從而在對比的過程中加深知識的印象。
空間的劃分,需要根據(jù)時期來進行劃分,因為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空間劃分的方式,這能夠有效的呈現(xiàn)出各個時期各個歷史的特征以及歷史的重心。
例如:拿整個世界的歷史來看,在古代的文明時期就能夠劃分出埃及、印度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等諸多的文明,用這樣的劃分方式能夠對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qū)的生活方式進行高角度的分析和理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對比,從而在強烈的反差中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印象,進而掌握更多的歷史文化。
(2)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歷史時空的模擬情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
歷史的學習是對過去發(fā)生的一些事件進行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年代久遠,學生很難進行想象和理解,進而對于時空的觀念也極為的模糊,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便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利用一些圖片、影像、音頻等等為學生構建一個歷史時空的模擬情境,從而拉近歷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得學生能夠通過一些想象直觀的畫面在腦海中進行時空的再現(xiàn)。
例如:在教學“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這節(jié)內(nèi)容的時候,教師便可以通過網(wǎng)絡進行一些教學資源的搜集和整理,然后利用圖片、影像等方式展示給學生觀看。比如:“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遠古人類便是元謀人,其發(fā)現(xiàn)的地點在云南的元謀縣,距今已經(jīng)有170萬年的歷史,通過對出土的一些化石以及石器進行判斷,元謀人已經(jīng)能夠進行工具的制作,并且學會了使用火。”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利用地圖給學生介紹元謀人活動的地點和范圍,并且巧妙的設下一些疑問來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興趣,比如“元謀人都有什么樣的特點呢?”這樣一來不僅能夠保證學生能夠進行積極的探索,還能夠使得學生在特定的教學情景中得到時空觀念的培養(yǎng)。
(3)利用歷史時間以及地圖的變化作為參照,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
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并不是單純的時間或者空間的概念而是兩者相互結合產(chǎn)生的概念。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必然會造成空間意義上的變遷。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空間和時間這兩種觀念形態(tài)同時進行知識的呈現(xiàn),可以利用歷史時間以及地圖的變化作為參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
例如:在教學我國歷史上簽署的一些不平的條約時,教師便可以拿來一張完整的中國地圖,并且在地圖上對一些因為簽署了不平等條約而割讓出去的地圖區(qū)域進行標記,同時還要標記上條約的名字以及簽訂條約的時間。比如:在1842年的鴉片戰(zhàn)爭時期所簽署的“南京條約”、1895年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簽署的“馬關條約”。這兩個條約中分別割讓了香港、臺灣和一些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等地,教師要在地圖上進行明確的標注,使得學生能夠在參照的過程中,對歷史事件進行清晰并且深入的理解,從而對學生時空觀念做出有效的培養(yǎng)。
結語
綜上所述,歷史學科的時空觀念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首先對新課標做出充分的分析和研究,然后將自身的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方式進行轉變,利用各種有效的手段對時間和空間進行劃分、利用信息技術模擬時空場景、再利用時間以及地圖的變化作為參照,來實施對學生時空觀念的有效培養(yǎng),從而促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黃莉婷.高中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教材《經(jīng)濟與社會生活》為例[J].文教資料,2020(10):177-179.
[2]錢凱.談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J].華夏教師,2018(29):45-46.
[3]周云華,黃飛.例談高中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的培養(yǎng)[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08):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