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紅萍
摘 ?要:集體備課是實現(xiàn)資源共享和提高課堂效率的一種重要形式。通過彼此交流,集思廣益,可以使每一位參與的教師取長補短,有利于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較好地掌握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利于教師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整體教學質量。教師更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更要靈活變通,要以學生為主題,以“學生”的身份來研究學生,針對不同的班級學生靈活改善教學內容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集體備課;個性發(fā)展;關系
集體備課,是指同一年段、同一學科組的教師圍繞同一本教材、同一單元內容、同一課時的要點進行集體備課,是教師課前所做的準備工作。它是教師充分地學習新課程標準,鉆研教材和了解學生,弄懂弄通為什么教,教什么,學生怎么學,教師怎么教,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出目的明確、方法適當?shù)慕虒W方案的過程。由于新教材實施的難度非常巨大,它包括時間跨度大,內容多而復雜的問題;教學時間少,而教學任務繁重的沖突;課程標準要求太高,而課程教材版本多樣且與課程標準不完全配套的矛盾;探究性活動課要求高,而實際條件又無法開展的矛盾;教輔資料少,而教材需要理解多的矛盾等。這些新教材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困惑都讓每一個老師在實際教學中舉步維艱。可是新課改已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因此,上述困惑必須解決。而解決的其中一個特別重要方法就是強化和改善集體備課和個性發(fā)展之間的關系。
一、上述存在的問題,大部分是由客觀條件造成的,但大多數(shù)也是可以改善的。在以后數(shù)學組的集體備課中,我覺得首先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一)個人鉆研與集體討論的關系。集體備課,缺少了個人鉆研,也就沒有了集中討論的必要。如果僅僅聽中心發(fā)言人的說課,集體備課就會名存實亡。只有全組成員認真鉆研課標和教材,做到心中有數(shù)后,討論才可能做到各抒己見,百花齊放。所以,個人鉆研是前提,“功夫在詩外”。其實“鉆研”對我們數(shù)學老師來說并不困難,也就是做好自己的“作業(yè)”。
(二)骨干領路與培養(yǎng)新教師的關系。集體備課的中心發(fā)言人一般挑選本組骨干,一方面能從內容上整體把握,另一方面也能讓組員信服。但從培養(yǎng)新教師的角度出發(fā),也應適當給新老師壓壓擔子,讓新老師來當中心發(fā)言人,或采取“青藍結對”的方法,然后逐步放手,這樣可以一舉數(shù)得。
(三)組長與組員的關系。備課組長往往處在“有責無權”的尷尬境地,如何讓把大家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而不是一個人上竄下跳,吃力不討好。
二、那么,怎樣的集體備課才是成功有效的呢?我們數(shù)學老師又該如何進行集體備課?又該在怎樣的發(fā)展個性?在集體備課中,可以有和風細雨的述說,可以是全神貫注的傾聽,可以有短暫的沉思,也可以有面紅耳赤的爭論……要能群策群力,充分發(fā)揮每位教師的聰明才智。我覺得主要應該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保證時間。我們學校還在建校初期,許多方方面面的條件還暫時跟不上,但備課組每2~3周至少應活動一次,每次至少一個小時。
(二)地點、人員要相對集中,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整個備課組的智慧,尤其是在我們組中核心教師的引領作用下,促進年輕教師的快速成長。
(三)內容要豐富。除了以往的聽、說和評課外,應重點強調以下幾點:1.突出學期備課。新教材對于我們大部分教師而言,都是第一次接觸,其體例結構、體系、重難點、教材的特點等,即使對于已接受培訓過的老師,也是很陌生的。這就要求每一個老師必須在新學期開始之前,系統(tǒng)的備好全學期的教材,以便能夠充分弄清楚新課標在新教材中的體現(xiàn),安排好整個學期的教學計劃。2.突出課后備課。以往普遍的做法是注重單元備課和課時備課,各人上課之后便一放了之。其實這樣做是遠遠不夠的。新教材對所有教師而言都是第一次,即使是集體摸索出來的重難點或教法、學法等,也必須拿到課堂上去檢驗。這種到實踐中去檢驗的過程,本身就是理論的再提高、再完善。這就要求每個老師在上完該節(jié)課后立即進行課后的反思和總結,也就是進行課后備課。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將課型、知識、學生學習狀況等有機結合,以便今后更完美地上好課。3.突出備學生。盡管以往也這樣做了,但面對新教材,過去那種蜻蜓點水的做法是遠遠不夠的。新教材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便是建立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較牢固和系統(tǒng)的基礎之上的,時間跨度大,內容專題性強,理論要求比較高。所以,集體備課對備學生的要求就更高了,教師一定要針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層次、基礎狀況、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等細致地揣摩教材,重新組合教材結構,整合教材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之與學生實際相結合,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4.突出教法和學法指導。新教材強調一種創(chuàng)新、一種探究,強調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學生學習的操作性、學習過程的參與性等。這些都和過去有著本質的不同。因此,教師在集體備課時對教法和學法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要超過對教學內容的研究。5.突出教育教學理論的研究。我們的老師,大多是伴著老教材走過多年的人,過去教學的模式已在頭腦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包括我自己雖然一直教小學,但都在中高段,本學期也是第一次接觸新教材),要想適應新課改、新教材的要求,必須更新教育教學理念。這就要求我們在集體備課時一定要安排出一定的時間來學習新課程標準,新課程理念,接受新的教育教學思想,決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四)做法要進一步完善。集體備課中講究科學方法。備好一節(jié)課起碼要經過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1.選定備課內容和該內容的主備人,定時間定地點,熟悉教材,提出問題。主備人要提前一周將自己負責的備課內容的初稿拿出來,其它本組老師同樣要仔細研讀本課內容,給予相關意見,主備人在初稿上進行修改形成復稿。2.復稿形成后,第一次由主備人進課堂,其它本組老師聽評,主備人寫好教后反思。3.匯集集體聽評意見,其它本年級老師修改完善,二進課堂,并寫好教后反思。4.達成共識,形成成果——個性化教案,這樣就盡量使每一節(jié)課都能完美地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而至始至終,備課組長應承擔好組織、收集材料,并做好相關活動記錄的責任。
集體備課確定的教案是集體智慧的體現(xiàn),每個教案都是精品,但是精品教案不等價于精品課。因為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各個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需要,所以教學效果還在于教學時的發(fā)揮,不同的教師,不同的教法,不同的班級效果仍有很大差異。這就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因而教師應注重個人的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針對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改進教學方法。絕不能過分依賴集體備課,照搬照抄。教師個人必須要鉆研教材教法,根據(jù)不同時期的教學方向和考試方向調整自己的教學,把集體的智慧有效轉化為個人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積累,穩(wěn)步提升自身的業(yè)務水平。
參考文獻:
[1]李紅婷.探尋學校自主變革之路[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